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神機妙算,那麼歷史中真是如此嗎?

因為《三國演義》的緣故, 諸葛亮在我們心中是完美無缺的, 論忠, 他與劉備肝膽相照, 論才, 他百戰不殆, 機智過人。 而事實上, 諸葛亮那些神乎其神的傳奇功績大半出自于作者虛構, 無限理想化, 甚至掠他人之美。 例如“草船借箭”, 也是將孫權父子的攻擊轉嫁到諸葛亮頭上罷了。 下面我來對那些演義中的精彩情節一一還原史實。

《隆中對》

此舉被贊為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 其實這個決策也有不足之處, 其意的思路是先取荊州, 後奪西川。 其實這並無錯誤, 而錯就錯在後來諸葛亮要同時擁有荊州和西川,

他兵分兩路, 一路東伐孫權, 一路北伐曹操, 而荊州西川相隔千里, 根本無法做到同時攻守兼備, 這也導致了荊州兵敗, 關羽敗走麥城, 於臨沮被斬。 而劉備出兵東吳, 被陸遜火燒連營, 這便是西蜀衰落的開始。 雖這些是失誤的見證, 不過以當時的年代, 諸葛亮能擬出《隆中對》這樣的策略, 也足見其高明, 我們如今的品頭論足也不過是事後諸葛亮罷了。 往下看。

火燒博望坡:

據《三國演義》中所說這是諸葛亮出山首戰, 那麼問題來了, 這場戰鬥發生在建安七年, 而諸葛亮是建安十二年才出山協助劉備, 期間相差五年。 根據《三國志·先主傳》中記載:劉表道“使拒夏侯惇、于禁於博望。 久之, 先王設伏兵, 一旦自燒屯偽遁, 惇等追之, 為伏兵所破。

”可見火燒博望坡的是劉備, 而非諸葛亮。 往下看。

舌戰群儒:

據演義中描述, 這是諸葛亮出山后的又一件出盡了風頭的事情, 而其實歷史上卻有記載:曹操自江陵將順江東下。 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 請受命求救于孫將軍。 ”遂與魯肅俱指孫權。 亮見權于柴桑, 說權……權大悅, 與其群下謀之。 如此可見, 其實諸葛亮僅僅是會見了孫權, 並說服於他, 並無舌戰群儒的情節。 而事實上當時的孫權早有反抗的想法, 諸葛亮的遊說也只是堅定了他的決心而已。 繼續往下看。

借東風:

歷史上記載”時東南風急, 蓋以十艦最著前, 中江舉帆, 餘船以次俱進。 曹軍吏士皆出營立觀, 指言蓋降。 去北軍二裡餘, 同時發火, 火烈風猛, 船往如箭, 燒盡北船,

延及岸上營落。 頃之, 煙炎張天, 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而此東風是否真是諸葛亮所借, 歷史上壓根沒提。 實際冬至時日, 長江上經常會刮東南風, 倒楣的曹操和諸葛亮應該毫無關聯。 往下看。

三氣周瑜:

據史實中記載, 從赤壁之戰完畢到周瑜病逝兩年間, 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做治理工作, 他壓根就沒和周瑜見面。 至於周瑜病逝後, 蜀國前來弔唁的是龐統, 而非諸葛亮, 周瑜是因操勞過度死于巴丘。 《三國演義》中把周瑜寫成嫉賢妒能、心胸狹窄之輩, 而事實並非如此。 歷史上的周瑜不僅容貌出眾, 風流儒雅, 還是以為胸懷韜略、英勇善戰、屢建奇功的傑出將領。 我們查閱史書就會發現, 連劉備都評價周瑜”氣量廣大“, 程普也評價周瑜”與公瑾交,

若飲醇醪, 不覺自醉“, 陳壽評價周瑜”性度恢郭“, 孫權贊他”有王佐之資“, 就連稱帝后還念念不忘”孤非周公瑾, 不帝矣“。 這樣的人又怎麼可能被氣死呢?而這個故事也成為了周瑜死後最大的冤枉。 繼續往下。

草船借箭:

這個事情三國時代確實有, 但並不是諸葛亮, 而是孫權與孫堅父子所為。 在古代, 把釘在木板或船體上的箭取下來加以利用是冷兵器年代的一個很普遍的知識。 據《三國志·吳王傳》有關記載, 孫權借江面有霧, 便將戰船闖入曹軍前沿, 而曹操生性多疑, 見水霧繚繞, 孫權又整肅威嚴, 怕有詐不敢出戰, 所以才下令弓弩齊發, 後孫權指揮緩緩離去, 曹操才回過神來是上當了。 這只是發生在孫權身上的一個故事,

他本並沒有計畫“借箭”, 並且也根本不是草船, 僅僅是急中生智罷了。 繼續往下看。

諸葛亮罵死王朗、曹真:

王朗病死於228年, 並未隨軍出戰。 因此王朗被罵死的說法, 徹底為虛構。 對於曹真也並非被諸葛亮罵死, 《三國志·諸夏侯曹傳》說“真病還洛陽, 帝自幸其第省疾。 真薨, 諡曰元侯, 於爽嗣。 ”繼續往下看。

七擒孟獲:

歷史上確有諸葛亮南征的記載, 但那並非是一場對稱的戰役, 諸葛亮大兵壓境, 從數量上造成了完全壓制, 這並不能說明是他的才幹出眾。 至於說七擒孟獲, 史書上並無記載, 只是裴松之引住《漢晉春秋》時提一句“七擒七縱”, 但並無詳情記載。 並且關於史上有無孟獲氣人, 學界的爭議也很大。 我們繼續往下看。

空城計:

《三國演義》中說, 在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正準備大軍撤離時,卻收到飛報司馬懿15萬大軍殺奔西城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無一員大將,城中也僅剩二千五百名軍士,占、撤均不可能。而諸葛亮卻命大開城門,每一門僅用軍士20人,扮作百姓,灑掃街道。諸葛亮本人則披鶴氅、帶綸巾,到城上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魏軍兵臨城下,司馬懿見此景懷疑有埋伏,便下令退軍。諸葛亮因此化險為夷,故事之離奇令人匪夷所思。

而《資治通鑒》稱“魏兵散而複合,追至營下,(趙)雲入營,更大開門,消聲匿跡。魏兵疑雲有伏,引去。(劉備)曰:「子龍一身都為膽也!」”也就是說確有空城計,不過主角是趙雲,而非諸葛亮。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美化了西蜀,更美化了諸葛亮,從他的筆鋒裡也不難看出這些。

諸葛亮其一生成敗被後人爭論不休,諸家高談闊論見仁見智。姑且不論成敗,單單以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鬥到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便足以令其生前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後人敬仰。這也難怪羅貫中會將其神化至如此完美了。

在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正準備大軍撤離時,卻收到飛報司馬懿15萬大軍殺奔西城而來,當時諸葛亮身邊無一員大將,城中也僅剩二千五百名軍士,占、撤均不可能。而諸葛亮卻命大開城門,每一門僅用軍士20人,扮作百姓,灑掃街道。諸葛亮本人則披鶴氅、帶綸巾,到城上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魏軍兵臨城下,司馬懿見此景懷疑有埋伏,便下令退軍。諸葛亮因此化險為夷,故事之離奇令人匪夷所思。

而《資治通鑒》稱“魏兵散而複合,追至營下,(趙)雲入營,更大開門,消聲匿跡。魏兵疑雲有伏,引去。(劉備)曰:「子龍一身都為膽也!」”也就是說確有空城計,不過主角是趙雲,而非諸葛亮。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美化了西蜀,更美化了諸葛亮,從他的筆鋒裡也不難看出這些。

諸葛亮其一生成敗被後人爭論不休,諸家高談闊論見仁見智。姑且不論成敗,單單以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鬥到直至生命的最後一息,便足以令其生前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後人敬仰。這也難怪羅貫中會將其神化至如此完美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