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隆中對》有個致命錯誤,使劉備不能統一中原,毛主席如何評價他

諸葛亮之才智,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 是非常有名的。 其輔佐劉備, 從四處流走的困境, 到割據一方, 同曹劉三足鼎立, 著實不易。 而這一切, 誠如劉備當年三顧茅廬時, 諸葛亮在《隆中對》的一番規劃。 可見當時候的諸葛亮, 對天下大局確實看的很透。 正是因為這種大局觀, 才使得後來能夠幫劉備在東奔西跑的困局下, 得以生存並壯大。

《隆中對》太有名了, 不論在歷史上還是《三國演義》中, 它都是一部重頭戲。 創業屢遭失敗的劉備, 拜訪茅廬裡待價而沽的諸葛亮, 諸葛亮為他分析天下形勢和未來的戰略規劃, 聽得劉備陶醉不已。 但我們知道的是, 最後蜀漢並沒有成氣候。 隆中對中的“霸業可成, 漢室可興”的宏願最終也未能實現。

隆中對是諸葛亮未出茅廬之時向劉備提出的謀取天下、復興漢室的戰略建議。 從隆中對中可以看出諸葛亮為劉備策劃的戰略目標是恢復漢室,

統一天下。 具體步驟分兩步走, 第一步是佔據荊州、益州, 建立根據地;第二步是兵分兩路, 進取中原。

依靠諸葛亮在隆中提出的戰略思想, 劉備聯吳抗曹, 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拿下了戰略要地荊州;其後又南下挺進川蜀之地, 奪下了益州;隆中對為劉備集團最初尋找立足點、建立根據地起到了積極作用,

因而也對三國時期的戰略走勢產生重大影響。 最後兵強馬壯的劉備, 終於與曹劉三足鼎立, 做了蜀漢的皇帝。

千百年來, 大家都認為諸葛亮的《隆中對》很成功, 甚至到了無懈可擊的地步。 它讓劉備從一個賣草鞋的窮人, 當上了至高無上的皇帝, 難道還不成功嗎?事實上, 成功確實算得上, 但還不夠成功, 大家別忘了, 劉備也好, 亮亮也罷, 他們的終極目的都是砍了曹操那王八, 恢復漢室。

隆中對指出, 天下有變則一路出秦川, 一路走宛、洛, 分路合擊, 並取天下。 出秦川是走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老路, 走宛城、洛陽是襲漢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的成算。 他告訴劉備走上劉邦、劉秀的老路就能復興漢室、取得天下, 真乃千古笑談。

可結果做到了沒有?地球人都知道, 沒有, 反倒是蜀國被魏國所滅。 那麼, 《隆中對》為何沒有助劉備統一中國?因為他有個致命的錯誤, 千百年來, 似乎只有毛主席看得最透徹。

隆中對有個致命錯誤, 使劉備不能統一天下, 千年來唯有毛主席看透。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在三國人物當中, 諸葛亮是毛澤東談得較多的一位, 大概也是毛澤東最為推崇的人物之一。 早在湖南第一師範求學期間, 毛澤東在《講堂錄》裡就說諸葛亮是“辦事之人”, 他多次提倡人們要學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隆中對》有一段話,大意是說,“跨有荊、益”,聯合孫權對付曹操,等待機會,“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如此兩路齊出,“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句話看似沒錯,也很有吸引力,然而毛主席在讀到這裡時,卻一針見血地指出:““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勢的蜀漢政權兵力不得集中,國勢分散,戰而無功,最終滅亡。

毛主席不愧是偉大的軍事家,他的判斷完全正確。兵分則弱,且蜀道艱難,兩支人馬相隔千里,極難聯絡呼應。

劉備進攻益州,派關羽領重兵鎮守荊州,是毛主席所說的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佔領漢中後,劉備就要同時經營漢中、益州、荊州,這就是毛主席所說的三分兵力”。

倘若實力足夠強大,客觀條件。對自己足夠有利,則二分、三分兵力或當無妨。但實際上,從當時實力對比看,蜀國力量最為薄弱(漢末十三州,魏占其九,吳、蜀各占其二)。本就力量單薄而客觀條件又不允許,卻二分以至三分兵力,正如毛澤東所言,“安得不敗”?

最終,關羽丟了荊州,劉備為了奪回荊州,舉全國之兵復仇,結果慘敗,失了元氣,蜀漢從此轉向衰落。其實,跨益州、荊州再聯合孫權,這個戰略也存在問題,你奪了人家的荊州,還想和人家做朋友,當孫權是傻子嗎?

他多次提倡人們要學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隆中對》有一段話,大意是說,“跨有荊、益”,聯合孫權對付曹操,等待機會,“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如此兩路齊出,“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句話看似沒錯,也很有吸引力,然而毛主席在讀到這裡時,卻一針見血地指出:““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勢的蜀漢政權兵力不得集中,國勢分散,戰而無功,最終滅亡。

毛主席不愧是偉大的軍事家,他的判斷完全正確。兵分則弱,且蜀道艱難,兩支人馬相隔千里,極難聯絡呼應。

劉備進攻益州,派關羽領重兵鎮守荊州,是毛主席所說的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佔領漢中後,劉備就要同時經營漢中、益州、荊州,這就是毛主席所說的三分兵力”。

倘若實力足夠強大,客觀條件。對自己足夠有利,則二分、三分兵力或當無妨。但實際上,從當時實力對比看,蜀國力量最為薄弱(漢末十三州,魏占其九,吳、蜀各占其二)。本就力量單薄而客觀條件又不允許,卻二分以至三分兵力,正如毛澤東所言,“安得不敗”?

最終,關羽丟了荊州,劉備為了奪回荊州,舉全國之兵復仇,結果慘敗,失了元氣,蜀漢從此轉向衰落。其實,跨益州、荊州再聯合孫權,這個戰略也存在問題,你奪了人家的荊州,還想和人家做朋友,當孫權是傻子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