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將韓春雨推上神壇的諸多“推手”,需反思

在調查未完成時, 不宜過早下結論, 應遵循科研規律, 做出客觀的評價。 而在查證是否存在學術不端因素的同時, 公眾也應認識到, 科學實驗並不保證一定成功, 雖然成功與失敗價值不同, 但失敗也是經驗的積累、也是一種進步。 如果成功, 應避免誇大其詞;如果失敗, 也不能落井下石。 這才是理性的做法。

持續了近一年的韓春雨事件, 今天終於有了一個回應:

《自然-生物技術》北京時間8月3日發表了韓春雨等論文作者的主動撤稿聲明, 並刊發了題為《是該資料說話的時候了》社論。 雜誌社措辭極為謹慎:“我們內部的圖像完整性篩查沒有發現韓春雨論文的明顯異常,

複查資料的三位元外部評審人也持相同觀點”, 表示韓團隊之後提供的新資料只是“初級資料”, “不足以反駁大量與其初識發現相悖的證據”。 而主動撤稿聲明也既未承認這一方法是失敗的、也沒有給出無法重複的原因, 只是表示“我們會繼續調查該研究缺乏可重複性的原因, 以提供一個優化的實驗方案”。

有評論認為, 這已經說明這一基因編輯方法是不可行的, 並建議相關部門啟動調查程式, 以核查實驗的不可重複是由於單純的實驗誤差或不謹慎造成的, 還是有意造假。 就在寫這篇評論之際, 筆者也看到了“河北科大啟動評議韓研究成果”的消息, 很高興撤稿沒有成為這一事件的終點,

而是另一個起點。 但筆者也提醒, 就生命科學而言, 一個現實情況是, 很多實驗因為非常複雜的原因, 很難重複, 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判斷。 甚至很多發表在頂級期刊上的工作, 在重複上也存在一定困難。

因此認為在調查未完成時, 不宜過早下結論, 應遵循科研規律, 做出客觀的評價。 而在查證是否存在學術不端因素的同時, 公眾也應認識到, 科學實驗並不保證一定成功, 雖然成功與失敗價值不同, 但失敗也是經驗的積累、也是一種進步。 如果成功, 應避免誇大其詞;如果失敗, 也不能落井下石。 這才是理性的做法。

因此, 相較於調查結果, 筆者更感興趣的是在這一事件中折射出的科研眾生相。

首先, 是論文的另一位作者、浙江大學研究員沈嘯。 從公開報導看, 韓在論文“致謝”中提到, 該篇論文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為“31270950”的專案支持。 而該專案的負責人為“浙江大學醫學院研究員沈嘯”, 專案名稱為“評價血管緊張素轉換酶對細胞外源性抗原遞呈的影響及其生理意義”。 那麼是否可以理解為:沈用自己申請到的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了與本專案無關的一項研究?政府財政支出的科研經費能否私相授受?

而另一篇對沈的採訪中說, 他的“工作在於對實驗的設計提供建議並協助論文撰寫, 並未參與到實驗過程當中”。 且不論這樣使用自然科學基金是否合規(這點筆者實在無法確定), 沒有參與實驗過程就在論文上署名,

是否符合科研規範?私下討論時, 不少科研人員反應, 出了錢就署名是一種潛規則。 那麼, 出了錢、或讓別人使用了自己試驗的科研儀器、或者對論文進行了修改, 是不是就是對實驗做出實質性貢獻?實質性貢獻該如何界定?

然後, 是將韓推上神壇的諸多“推手”。 這件事情是如何由一個成果, 變成對個人的“封聖”行動的?這是一個值得認真推敲和反思的過程, 其中有媒體的推波助瀾, 或許將成為科技傳播史上一個典型案例。 但又是誰對這一成果做出如此之高的評價、引起媒體趨之若鶩呢?對某些迫不及待寫文評價其為“具有一流水準的、原創性的發現”的學術大咖們, 我相信他們只是太興奮了, 興奮到不僅忘了科學期刊發表只代表邏輯正確、重要程度需要後續檢驗的道理,

更忘了在自己的實驗室裡重複一下再說。

再後來, 是諸多錦上添花的部門和機構。 領導看望、榮譽加身、破格晉升、資金資助……即便在科技界的質疑聲已經此起彼伏, 也未擋住他們的腳步。 筆者並不是說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不該被資助——沒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基因編輯技術, 中國始終要受制於人。 如果因為這一事件影響中國基因編輯技術和應用的發展, 那才是真的得不償失——而是, 這種後知後覺、又非正常的資助方式必須得到匡正。 我們常說要鼓勵原創性科研, 但我們的指揮棒卻總是指向“只有做出成果才能得到支持”的岔路上。 平心而論, 韓研究新的基因編輯技術並沒有錯,為什麼當初沒有得到資助?

最後,要向王立銘、李偉、王皓毅、魏文勝等科學家在這一事件中發揮的作用致敬。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他們的做法曾被不少人以“陰謀論”解讀,認為他們是憑藉學術身份和地位對韓進行打壓。他們頂住了來自各方的壓力,在各自的實驗室中進行獨立實驗,用扎實的實驗資料證明韓的實驗無法重複。他們的評論只針對科研本身,不做無實據的揣測,真正做到有禮、有力、有節。更讓筆者欽佩的是,他們亮出自己的名姓,沒有常有的“都在一個圈裡混,不要搞僵關係”的顧慮——在更多情況下,中肯的同行評價大部分隻在圈子內口耳相傳,很少公之於眾。而缺乏客觀、中肯的同行評議、或不願公開表達同行評議意見,是中國科技界在規範科研行為、淨化科研環境中遇到的問題之一。

其實無論對韓及其團隊的調查結果為何,個體行為都不足以讓中國科技界蒙羞——中國有近億科技工作者,以此基數論,出個什麼樣的人都不值得大驚小怪。真正需要反思的是這一事件中照出的眾生,否則,那才真是一地雞毛。

韓研究新的基因編輯技術並沒有錯,為什麼當初沒有得到資助?

最後,要向王立銘、李偉、王皓毅、魏文勝等科學家在這一事件中發揮的作用致敬。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他們的做法曾被不少人以“陰謀論”解讀,認為他們是憑藉學術身份和地位對韓進行打壓。他們頂住了來自各方的壓力,在各自的實驗室中進行獨立實驗,用扎實的實驗資料證明韓的實驗無法重複。他們的評論只針對科研本身,不做無實據的揣測,真正做到有禮、有力、有節。更讓筆者欽佩的是,他們亮出自己的名姓,沒有常有的“都在一個圈裡混,不要搞僵關係”的顧慮——在更多情況下,中肯的同行評價大部分隻在圈子內口耳相傳,很少公之於眾。而缺乏客觀、中肯的同行評議、或不願公開表達同行評議意見,是中國科技界在規範科研行為、淨化科研環境中遇到的問題之一。

其實無論對韓及其團隊的調查結果為何,個體行為都不足以讓中國科技界蒙羞——中國有近億科技工作者,以此基數論,出個什麼樣的人都不值得大驚小怪。真正需要反思的是這一事件中照出的眾生,否則,那才真是一地雞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