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走向共和》到底有哪些歷史硬傷?是細節的演繹?還是歷史的篡改?

《走向共和》是一部耗資5000余萬, 以近代中國歷史為題材的一部電視劇。 播出之前該劇被譽為歷史正劇、“可以當作教科書”, 播出之後因為涉及李鴻章、慈禧太后等近代史上的敏感問題, 而在網上網下引發了激烈的討論, 收視率節節上升。

可是, 《走向共和》是一部很好的歷史劇的同時, 也出現大量的史實錯誤, 給觀眾造成了困擾。

一, 時間和空間錯誤。

比如該劇前十集是講1890到1894年間的事,

但實際上翁同龢是1885年接任戶部尚書, 他的前任閻敬銘升任大學士, 當時的人事變化與興建頤和園無關;

醇親王大閱海軍在1886年, 去世於1891年, 但在劇中, 檢閱海軍似乎變成甲午戰爭前一年的事情;

李光昭早在1874年在報效圓明園木材事件中, 因四川總督吳棠和直隸總督李鴻章揭露而被捕, 與頤和園工程全無瓜葛;

孫中山是在廣州起義失敗後到日本斷發易服的, 本片把這個情節改到了廣東巡撫衙門前。

二, 具體史實上, 演繹變造很多。

如將李鴻章在檢閱海軍時贈醇親王的詩改為醇親王本人所作, 又將原詩中“佽飛禁旅嚴千帳”改成“同攜禁旅嚴千帳”, 憑空帶出後來太后的指責:“你和誰‘同攜禁旅’?和李鴻章?北洋水師什麼時候變成你們哥倆的啦?”以及醇親王就此活活嚇死的情節;

“定遠”艦僅有一發炮彈, 表演實彈射擊時是由水兵在靶船上用血肉之軀引爆炸藥的情節;

孫中山拜會李鴻章, 兩人共進晚餐, 孫中山席間勸李鴻章“革命”的情節, 都是虛構的。 對於重大事件隨意編造,

顯然是非常不嚴肅的。

李鴻章作為直隸總督, 任所在保定和天津, 不奉朝命, 不能隨意前往北京。 從甲午戰爭爆發到奉命到京商談馬關議和之前, 他從未如同劇中那樣, 在光緒帝面前與翁同龢爭論政事。

李鴻章為北洋海軍建設一共五巡威海, 每一次都有史可查,

從來沒有悄悄跑到旅順口、威海衛去私訪和殺人。 至於太監小德子怨恨李鴻章, 居然在太后祝壽的宮殿裡用鑿子破壞地面, 好讓李鴻章跪拜時膝蓋疼痛, 更是讓人匪夷所思。

黃海海戰之後, 光緒帝為鄧世昌寫挽聯“此日漫揮天下淚, 有公足壯海軍威”, “足”字居然錯成“是”字;“經遠”管帶林永升被錯成“林文升”。 犯這種低級錯誤, 明顯暴露出劇組的文案工作十分粗糙。

當然, 作為商業電視劇, 《走向共和》無疑是成功的, 獲得了大眾和學界的認可。 但任何一件事情一旦放在聚光燈下, 它的問題一下變得很嚴重。 及時最成功的《舌尖上的中國》、《美麗中國》不也是被人批的千瘡百孔嗎?

親愛的讀者, 這個問題你怎麼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