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上海:“弄堂華佗”的美譽是怎麼煉成的?

原標題:守護百姓健康的“弄堂華佗”

他們是“小醫生”, 沒有耀眼的學術背景, 平常也主要看些頭疼腦熱、感冒發燒的常見病慢性病, 用的工具只是針筒吊針或是銀針。

但在老百姓眼中, 他們卻是“恩人”, 是可以將家裡鑰匙放心託付的人, 是身體有恙總會第一時間想到的人。

如今在上海, 約5700名家庭醫生全程管理著眾多居民的健康。 他們因為專業的醫術而獲得“弄堂華佗”的美譽, 因為貼心的服務而成為人們的“醫生朋友”。

管得好健康管得了費用, 小醫生有大能量

農曆元宵佳節前, 上海黃浦區瑞金二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魏魏去看望心臟不好的獨居老人胡老伯。

魏魏負責的社區多為老式里弄, 他的日常“三步走”就是騎單車、穿弄堂、爬閣樓。

84歲的胡老伯早就等在自家三樓窗戶旁, 看到魏魏來到樓下, 他就將鑰匙從窗口扔下。

撿起鑰匙, 魏魏打開底樓的門, 沿著老舊又陡峭的木樓梯, 爬上三樓, 胡老伯已在門口等著他。

魏魏詢問了胡老伯身體情況, 給他量血壓, 然後檢查了胡老伯常用藥的剩餘量, 寫下要補充的藥單, 準備下次上門時帶來。

臨走時, 胡老伯把魏魏送到門口, 從起身到門口的幾步路, 魏魏一再叮囑:“不舒服隨時打我電話。 ”胡老伯站在門口, 看著魏魏下樓梯。 “魏醫生, 慢點, 當心。 ”這句話, 他重複了三遍。

魏魏所經歷的場景, 是上海數千名家庭醫生日常工作的縮影。

記者第一次在奉賢區金匯鎮齊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見到楊紅新時, 他被圍得裡三層外三層, 他手上不停地扎針、拔針、火罐、推拿、開處方……從早上7點開始一口水都沒喝過。

家庭醫生制度不僅使醫療服務更便捷、更有針對性, 還減輕居民費用負擔。 已患糖尿病35年的沈德斌今年77歲, 2016年剛從市中心搬到嘉定區馬陸鎮時, 對當地三甲醫院分院都不感興趣, 如今他遇到朋友就推薦家庭醫生。 “原來跑一次醫院要兩部地鐵轉乘公車, 耗費一天, 看病才幾分鐘, 醫生全是生面孔。 ”沈德斌說, “現在不用排長隊, 家庭醫生還經常主動打電話關心我的身體指標。 大家都知道我有一個能隨時諮詢的醫生朋友。

在閔行區龍柏四村, 71歲的李鋒每月需服用3種冠心病治療藥物。 簽約家庭醫生服務後, 他在社區配藥只需自付10%藥費, 而他去三級醫院配藥需自付30%, 還要付掛號費。 “我和老伴兩個人一年可省下3000多塊錢, 相當於加了一級工資。 ”記者瞭解到, 上海正在開展家庭醫生管理居民醫保費用試點, 幫助居民合理控制醫療費用增長。

家庭醫生拉近了居民和醫生的距離, 改變了社區慢性病、健康管理無人負責的局面, 醫患關係顯著改善。 更令人欣喜的是, 家庭醫生成為推動分級診療的關鍵“齒輪”, 悄然改變就醫的盲目和無序。 在大醫院林立的上海, 2016年簽約居民年內門診就診接近80%發生在“1+1+1”組合內, 超過70%發生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用心選擇、用腳投票, 千萬市民簽約家庭醫生

“朱醫生, 我們真為你高興!”很多老病人紛紛對朱蘭送來了恭喜。 近日, 兩名來自上海的醫生獲得“2016尋找最美醫生”殊榮, 一位是有“中國肝膽外科之父”稱號的中科院院士吳孟超, 另一位則是徐匯區斜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朱蘭。

“這個獎是對我們家庭醫生群體的肯定。 ”朱蘭說, “專科醫生是在疾病防治下游救治‘落水者’, 家庭醫生則側重于開展健康管理, 在上游阻止人落水, 同樣重要。 ”朱蘭負責1070戶家庭、2800余名居民的健康管理。 獲獎後, 她一如既往地忙碌, 出診、諮詢、訪視。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 將分級診療試點和家庭簽約服務擴大到85%以上地市。 根據國務院醫改辦等去年發佈的有關意見,

到2020年, 力爭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擴大到全人群。 “我們把社區衛生服務改革、家庭醫生制度建設作為深化醫改的基礎工程, 使家庭醫生成為居民健康、衛生資源與衛生費用的守門人。 ”上海市衛生計生委主任鄔驚雷說。

上海從2011年起開始構建家庭醫生制度, 目前已覆蓋全市所有社區, 簽約居民數超過1000萬。 在家庭醫生簽約基礎上, 進一步探索“1+1+1”簽約:居民在選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簽約的基礎上, 再選擇一家區級醫療機構、一家市級醫療機構進行簽約。 截至今年3月20日, 全市已有21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式啟動, 達到社區總量的89%, 簽約常住居民超過155萬人, 其中60歲以上老人132萬。

老百姓不僅用心自願選擇, 更用腳投票。近日發佈的《2016年上海市十大行業服務品質測評報告》顯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行業測評結果位列十大行業之首。93.8%的受訪者表示,願意首先選擇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病就醫,95.3%的受訪者願意向他人推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3.4%的受訪者表示已經簽約家庭醫生,其中有89.1%會在有健康或疾病的需求時首先聯繫家庭醫生。

配資源強支撐,用制度讓家庭醫生管用好用

儘管家庭醫生在不少居民眼中已非“新鮮事”,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增長,不少居民仍有顧慮:家庭醫生夠用嗎、醫術水準高嗎、配得到好藥嗎、有了家庭醫生,是不是看大醫院、專科醫生就會受限制了呢?……正視問題回應社會關切,上海通過一系列政策,全方位保障家庭醫生成為百姓的“舒心事”。

目前,上海已搭建市級優先預約號源平臺,接入35家市級醫院、7700余名專科醫生,每天有超過1萬個號源優先預留給家庭醫生,實現簽約居民優先轉診。不少市民告訴記者:“和自己道聼塗説、托關係排隊掛到的專家相比,家庭醫生推薦的專家更靠譜,轉診更方便。”同時開展慢性病延伸處方、1-2個月長處方等服務,截至3月20日,全市已開具延伸處方超過24萬張,金額近5000萬元。

上海市副市長翁鐵慧介紹,將進一步加大家庭醫生培養力度,同時通過推進薪酬制度改革、提高社區高級職稱比例、強化具有社區特點的技能和業績考核等方式“留住人”,讓家庭醫生職業發展“更有盼頭”。

除了加強高校源頭培養外,上海率先實施全科醫生規範化培養,設立90個社區教學基地和38家臨床培訓基地,提升家庭醫生診斷分診、診治常見病慢性病、健康管理等看家本領,不少家庭醫生還具備了心理諮詢師、營養師等資質。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過去認為“只有大醫院才有好醫生”的觀念正逐漸改變。

上海創新體制機制,確定社區基本服務專案並標化工作量標準,深入推進考核、績效改革,有效激發家庭醫生的積極性和活力。“我去年評上了副高職稱,收入和服務數量、品質、患者滿意度等掛鉤。”龍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楊建玲說。隨著進編落戶、職稱評審等傾斜政策的推出,家庭醫生隊伍日益穩定、壯大,一些上級醫療機構專業醫師主動選擇下沉基層轉行。

“政府主導,加大二、三級醫院優質醫療資源對社區的支持。”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院長賈偉平說。目前在上海,以二三級醫院為依託,區縣紛紛建立影像、檢驗、診斷技術支持中心,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整合下沉,並推進健康大資料在家庭醫生管理居民健康中的應用。

記者:仇逸、龔雯

新媒體編輯:李明、郜新鑫

更用腳投票。近日發佈的《2016年上海市十大行業服務品質測評報告》顯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行業測評結果位列十大行業之首。93.8%的受訪者表示,願意首先選擇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病就醫,95.3%的受訪者願意向他人推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3.4%的受訪者表示已經簽約家庭醫生,其中有89.1%會在有健康或疾病的需求時首先聯繫家庭醫生。

配資源強支撐,用制度讓家庭醫生管用好用

儘管家庭醫生在不少居民眼中已非“新鮮事”,但是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增長,不少居民仍有顧慮:家庭醫生夠用嗎、醫術水準高嗎、配得到好藥嗎、有了家庭醫生,是不是看大醫院、專科醫生就會受限制了呢?……正視問題回應社會關切,上海通過一系列政策,全方位保障家庭醫生成為百姓的“舒心事”。

目前,上海已搭建市級優先預約號源平臺,接入35家市級醫院、7700余名專科醫生,每天有超過1萬個號源優先預留給家庭醫生,實現簽約居民優先轉診。不少市民告訴記者:“和自己道聼塗説、托關係排隊掛到的專家相比,家庭醫生推薦的專家更靠譜,轉診更方便。”同時開展慢性病延伸處方、1-2個月長處方等服務,截至3月20日,全市已開具延伸處方超過24萬張,金額近5000萬元。

上海市副市長翁鐵慧介紹,將進一步加大家庭醫生培養力度,同時通過推進薪酬制度改革、提高社區高級職稱比例、強化具有社區特點的技能和業績考核等方式“留住人”,讓家庭醫生職業發展“更有盼頭”。

除了加強高校源頭培養外,上海率先實施全科醫生規範化培養,設立90個社區教學基地和38家臨床培訓基地,提升家庭醫生診斷分診、診治常見病慢性病、健康管理等看家本領,不少家庭醫生還具備了心理諮詢師、營養師等資質。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過去認為“只有大醫院才有好醫生”的觀念正逐漸改變。

上海創新體制機制,確定社區基本服務專案並標化工作量標準,深入推進考核、績效改革,有效激發家庭醫生的積極性和活力。“我去年評上了副高職稱,收入和服務數量、品質、患者滿意度等掛鉤。”龍柏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楊建玲說。隨著進編落戶、職稱評審等傾斜政策的推出,家庭醫生隊伍日益穩定、壯大,一些上級醫療機構專業醫師主動選擇下沉基層轉行。

“政府主導,加大二、三級醫院優質醫療資源對社區的支持。”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院長賈偉平說。目前在上海,以二三級醫院為依託,區縣紛紛建立影像、檢驗、診斷技術支持中心,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整合下沉,並推進健康大資料在家庭醫生管理居民健康中的應用。

記者:仇逸、龔雯

新媒體編輯:李明、郜新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