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國際導演庫斯圖裡卡:在中國尋找有反映人性的神秘故事

新華社北京3月26日新媒體專電24日, 被譽為電影大師的塞爾維亞籍國際電影導演埃米爾·庫斯圖裡卡出現在中央戲劇學院實驗劇場, 舉辦公開課。

作為當代電影代表人物, 庫斯圖裡卡近年常到訪中國。 去年, 他作為金爵獎評委會主席參加了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今年, 他被中央戲劇學院聘為“名譽教授”, 並準備在中國拍電影。 他剛剛成為一部中國商業電影的監製, 不久後將出席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

庫斯圖裡卡說, 他來到中國, 準備拍攝一部有關中國的電影, 講述人們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

“受榮格理論的啟發,

我注意到了人和符號的關係。 如今, 西方世界正在逐漸丟失自己神秘的、具有隱喻性的一面, 但中國能夠為人們提供靈感。 隨著中國成長為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 衝突和故事都在產生, 我想找到反映人性、具有神秘感的故事。 ”他說。

身為具有濃烈個人風格的電影大師, 庫斯圖裡卡為什麼要監製一部商業電影?

“人們不應把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區分開, 電影是為了歡樂和藝術, 因此藝術性和娛樂性是結合在一起的。 電影始終需要個性化, 作者要呈現自己的精神世界, 不用考慮是否會成功。 ”庫斯圖裡卡說。

庫斯圖裡卡看好這部商業電影的故事——一個人為給重病的女兒籌錢治病而販毒。 在他看來, 這是一個值得回味的好故事。

實際上, 這個故事與他的作品《流浪者之歌》頗有相似之處, 後者講述的是發生在歐洲的人口販賣的故事, 一位吉普賽青年不想犯罪, 但逐漸走上了販賣嬰兒的道路, 甚至荒誕地忘記了自己賺錢的初衷。

“故事靈感來源於一則社會新聞, 報紙上有許多令人震驚的莎士比亞式的故事。 這些反映人性的故事, 是編不出來的, 一定是在生活中發生過。 ”庫斯圖裡卡說。

他說, 電影應該從生命經驗裡尋找靈感。 好故事來自生活, 生活是人類藝術的終極源泉。 好電影是反映人性的, 能夠回答關於人類社會的問題。

庫斯圖裡卡偏愛反映人性、表現衝突的故事, 其作品常以狂歡的喜劇手法來描繪現實世界的殘酷和荒誕。

這種選擇與他的生活經驗密不可分, 出生在前南斯拉夫的他曾見證祖國飽受戰亂之苦, 失落的城市、分裂的國土、掙扎的小人物是他電影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

他的代表作《地下》講述了南斯拉夫從1941年納粹佔領時期至1995年內戰結束經歷的曲折歷史, 獲得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

這是一個殘酷的故事:戰爭結束了, 但躲在地下的人們對此一無所知, 幾十年來, 被地上的人欺騙著繼續製造武器, 為地上的人換得鈔票, 一次意外使得地下的人們重返地面, 他們把地上的電影外景當做敵軍占地大開殺戒……

“電影是在空間和時間裡創造情境的藝術。 數十年來, 地下的人們過的是真實的生活, 但來到地面上就面臨著虛構的一切。

在製作中, 我們不斷修改細節, 去服務電影主題——現實和虛幻的關係。 ”庫斯圖裡卡說。

影片的最後, 所有人恢復了年輕模樣, 在河邊的綠地上狂歡, 傷害未被忘記但得到了原諒, “我們應該記住祖國與那些傷害、悲痛、歡樂, 我們會像講童話一樣對孩子說, 曾經, 有一個國家……”漸漸地, 人們所在的綠地從河岸分離出去, 順流漂向遠方, 隱喻導演心中“逐漸消失的南斯拉夫”。

40年前, 電影《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讓中國人認識了南斯拉夫, 該電影的導演正是庫斯圖裡卡父親的好友, 也是帶領庫斯圖裡卡走進電影世界的領路人。 40年後, 庫斯圖裡卡以更多維度的合作延續著和中國的緣分。

談及為什麼決定和中國導演合作電影時,

庫斯圖裡卡說:“我對幫助年輕導演非常有興趣。 你問我為什麼給他做監製, 因為這個人特意跑到塞爾維亞問我怎麼拍電影, 很難拒絕這樣一個遠道而來的年輕人。 ”他還強調說, “這個監製可不是掛名的。 ”

庫斯圖裡卡曾表示, 中國的電影產業發展迅猛, 關於票房、銀幕、電影出品量的資料令人震驚, 電影的未來或許就在中國。 如今, 他試圖從人性的角度拍攝一部中國電影, 希望這部電影能夠回答人類社會的問題——“人為什麼存在?今天的生存困境是什麼?最典型的故事是什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