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北大教授深度解析:這才是拉開孩子智商差距的秘密!

▎人民君按:

還以為智商高就等於聰明, 會有好的學習成績和工作能力?其實人的智商類型一共有三種, 三種智力沒有偏廢, 才是真正聰明的孩子。

你知道是哪三種智力嗎?

全文4480字丨閱讀共需5分鐘

叮噹出生後, 除了科學餵養這塊, 我最重視的就是他的“智力”發展了, 話說誰不想陪養個聰明寶寶啊, 所以一懷孕我就吃各種DHA, 出生後, 更是被各種打著“讓寶寶更聰明”的玩具營養品早教班迷花了眼……

直到前段時間讀了北大心理與認知學教授魏坤琳(就是《最強大腦》裡的Dr.魏)的文章, 作為一個腦科學專家, 他在談到“如何讓孩子更聰明”時的一段話, 讓我對“智商”這事有了更科學的認識——智商高 ≠ 聰明 ≠ 好的學習成績和工作能力

在學齡前, 我們傳統意義上認為的聰明, 往往指的是某個孩子腦子轉的快, 天賦強。

這樣的孩子一開始學得快, 但可能只滿足于老師給他的作業題,

好成績與表揚都來的很容易, 沒考慮什麼長遠目標, 不肯努力愛靠小聰明;

而另外一種孩子, 智商一般, 一開始可能暫時落後, 但他學習不是光為了得到表揚或是與他人比較, 而是出於內驅力, 喜歡挑戰, 有韌性, 善於總結反思, 發現困難就一個個去克服。

一兩年下來, 這兩種孩子, 誰會勝出?

那個天賦強的孩子會不會學著學著就成了“龜兔賽跑”中的那只兔子?

魏教授說自己是北大老師, 也是班主任, 教書過程中見過太多“龜兔賽跑”的案例。

他指出, 其實人的智力不止一種, 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 但最後能不能成功其實更取決於傳統“聰明”“智商”以外的幾種智力。

今天丹媽就結合魏教授在《聰明養育》中提出的觀點,

和大家分享一下拉開孩子智商差距的秘密。

按照認知科學的專業術語來說, 人的智商類型其實有三種, 三種智力沒有偏廢, 才是真正聰明的孩子。

第一種

神經智力

(其實就是腦子轉的快)

神經智力高, 通俗點說就是我們剛提到的“腦子轉的快”, 是最傳統意義的聰明。

神經智力高不高, 用智商測驗可以測出來, 咱普通人測出來一般90-120這樣, 那種電視上的心算神童可能會有會有140, 愛因斯坦之類的天才, 就有200多。

誰都想要個“天才寶貝”, 但與其胡亂補充DHA, 魏教授, 以及許多科學育兒的書中都揭示過一個殘酷的事實:神經智力受基因影響非常大, 想要個“天才寶寶”, 最重要的就是找個天才老婆或者老公。

不過沒找到天才另一半的話, 也別洩氣。 如何提高神經智力, 我們還是有很多辦法的, 比如:

三歲前給孩子更多體驗:3歲前是寶寶大腦神經系統迅速發展的時期, 而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辦法就是增加環境刺激, 豐富感官體驗。

而在豐富孩子體驗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這些:

(1) 多元化,

“不偏科”:不能孩子喜歡什麼就只讓他幹那一樣事。

比如叮噹一直很愛看書, 我們慢慢發現他的閱讀能力很好, 但動手能力有點差, 現在除了親子閱讀, 就還會陪他多玩一些動手的玩具。

想要全面刺激腦部不同區域的發育, 就必須各個方面的體驗都要有:

(2)安全感:安全感足的孩子, 不用整天擔心“爸爸會不會莫名生氣, 媽媽會不會突然不見, 爸媽頻繁吵架”的孩子, 才有更多精力與勇氣去體驗不同的事物;

另外, 科學證實, 當孩子處於緊張和焦慮情緒時, 大腦會釋放有毒物質, 損害神經發育。

(3)吃均衡, 早早睡, 多運動:這點就不多解釋了, 大腦的發育需要均衡優質的營養, 需要在更高品質的深度睡眠。 (家有睡渣娃, 這真是深深地戳中了我的痛點)

第二種

經驗智力

(其實就是持續學習、肯努力)

經驗智力指的是人在某個領域通過長時間學習研究、經驗積累而形成的知識體系。

成功學裡有一個“一萬小時定律”,指的就是哪怕天賦(神經智力)一般的人,若是能在同一領域堅持工作學習一萬個小時,也會成為這個領域的佼佼者。

而在傳統思維裡,這種靠“時間”積累出來的專家,我們卻說人家是“笨鳥先飛”,不認為他們是真正的聰明人。

但事實上,這種通過“肯努力”“有耐力”,依靠“持續學習”積累出的經驗智力,也是另一種智商高、聰明的表現。

☞ 怎麼培養孩子積累“經驗智力”:

1、為孩子挑選適當的任務難度:無論是教簡單的穿衣吃飯,還是教孩子鋼琴算數,我們都要注意隨時根據孩子學習進度調整難度,循序漸進——

學齡前在成長中常常處於挑戰區的孩子,會更喜歡挑戰,今後在學習中面對困難的信心和動力也會比較強,持續學習的能力就更強。

2、專注力很重要——親子閱讀

積累“經驗智力”的過程都是枯燥、反復的,再聰明的孩子寫寫作業就走神。

有關專注力的培養,丹媽之前寫過很多文章,大家可在後臺回復 專注力

而在書中,魏教授在講專注力這塊特意花很大篇幅,提到了親子閱讀對於培養專注力的作用,對此我十分的贊同——

親子閱讀本身鍛煉的不是一種簡單的專注,而是一種同時調動多項複合能力的專注訓練:

叮噹出生之前,我跟侄子們講故事時,他們在專心地聽和看之外,還會跟著故事在腦中想像出一個書中的世界,隨時提出疑問。

故事講完後,我會引導他們把故事重新講給聽,我發現他們會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發展出一些自己的想像。

大家不要小看這個過程,孩子們在閱讀中同時調動的有聽覺、視覺、想像力、抽象思維能力、提問能力。

而在複述故事中調動的還有提取記憶、重新組織記憶材料、組織語言的能力。

這種多能力調動的專注體驗,正是孩子無與倫比的學習機會,提前適應了未來學習的思考專注狀態。

3、給孩子及時持續、具體有效回饋

我們最需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到底是錯在了哪裡:

“你看,這道題你沒做對,我們一起看看,是因為粗心大意,還是你沒掌握解題方法呢?”

第三種

反省智力

(其實就是多角度看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無論是巴菲特,還是普通人,我們在每天面臨生活工作的各種決策和選擇時,調動理性去判斷、分析,在混亂中審時度勢、總結反思、做出決定的智力就是反省智力。

大家不要覺得這種能力聽上去很虛無遙遠,其實它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這樣的人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再高,生活幸福感也不會很高。

怎麼提升孩子的反省智力?不包辦替代,啟發思考。

1、先成為愛思考的父母,多展示你的思考過程給孩子看:

叮噹經常因為找不到玩具哭鬧,以前我都是直接去幫他找,最近我開始試著一邊幫他找一邊把我的思考過程說出來。

“ 我們先去房間看看,你今天起來在床上玩過它對不對……哦,它不在這裡,那我們再想想我們還在哪裡玩過,沙發這也沒有,它那麼小,會不會滾到沙發下面去了,我們去看看……哦,也沒有,那要不要問問外婆是不是她替你收起來了……”

這樣邊說邊演示的過程,會讓孩子明白,碰到問題急也沒用,媽媽也是通過思考去解決的,同時讓孩子學習成人的思考模式。

2、多引導孩子自己解決:

比如我按照上面的方式做了一段時間以後,現在我開始引導叮噹自己思考,可以去哪裡找他的玩具:

“那你想想你剛剛是在哪裡玩了?”

他會愣一下,然後牽著我走去哪裡找。這就是他自己嘗試思考和解決。

3、多問假設性問題:

比如大侄子在看《龍貓》的時候,看到劇中的姐姐把妹妹搞丟了,他也跟著著急,之後我問他:“如果換成你,弟弟丟了,你怎麼辦?”

4、多讓孩子講思考過程,提示漏洞,形成內省思維:

當大侄子說:“我會去找他!”

我提醒他思考自己的這個策略對不對:“可是那個地方你也不熟悉,你自己一個人去找會不會遇到危險?”

侄子就會停下來思考:“嗯……那我先去找員警叔叔,讓他幫我找……對!我讓員警叔叔帶我去喊廣播!……”

我們需要多鼓勵孩子說出思考的過程,瞭解孩子到底是哪裡想錯了,然後用討論而不是指責貶低嘲笑的的態度提醒他思維中的漏洞,幫助孩子注意到他思考時所忽略的人、事、危險。

久而久之,孩子在自己思考時也會習慣這種“一邊思考一邊內省”的方式去想問題。

反省智力自然會越來越高,成為一個愛動腦、會動腦的人。

認真看到這裡,相信大家不會再單純的誤以為那些看似腦子轉的快,小時候會多算幾道題,多認幾個字,智力測驗分數高的孩子就是最聰明的孩子了吧?

敲黑板!最後再分享個秘訣,一個更科學更全面的評判人聰明程度的公式:真正的聰明 =(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反省智力

看看網友怎麼說

@Yao

丹媽這篇真是深度解析!非常科學的定義並解析了人的智商發展這件事兒!

@Gon

資訊時代之後,便是創造力時代,成功的孩子必須具備創造力,思考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跟著你的文章學習到更科學的養育知識,不做撐傘為他遮風擋雨的家長,而是引導他學會自己處理,並能處理得更好。

@愛哭的苗苗

回頭看看同學當中功成名就的、並不是小學時候成績最好的。但是小時候就虛心、踏實的孩子,現在混得都不差。我從小覺得勤奮刻苦、引以為榜樣的兩個女孩,雖然成績不是最好的,但現在一個移民、一個在北京開律師事務所,也算是同學當中過得比較好的了。

人民君想說:天賦高是一種聰明,會反思會思考會變通是一種聰明,有毅力肯用心更是一種聰明。

你認為是什麼拉開了孩子智商差距?歡迎留言告訴我們你的看法

第二種

經驗智力

(其實就是持續學習、肯努力)

經驗智力指的是人在某個領域通過長時間學習研究、經驗積累而形成的知識體系。

成功學裡有一個“一萬小時定律”,指的就是哪怕天賦(神經智力)一般的人,若是能在同一領域堅持工作學習一萬個小時,也會成為這個領域的佼佼者。

而在傳統思維裡,這種靠“時間”積累出來的專家,我們卻說人家是“笨鳥先飛”,不認為他們是真正的聰明人。

但事實上,這種通過“肯努力”“有耐力”,依靠“持續學習”積累出的經驗智力,也是另一種智商高、聰明的表現。

☞ 怎麼培養孩子積累“經驗智力”:

1、為孩子挑選適當的任務難度:無論是教簡單的穿衣吃飯,還是教孩子鋼琴算數,我們都要注意隨時根據孩子學習進度調整難度,循序漸進——

學齡前在成長中常常處於挑戰區的孩子,會更喜歡挑戰,今後在學習中面對困難的信心和動力也會比較強,持續學習的能力就更強。

2、專注力很重要——親子閱讀

積累“經驗智力”的過程都是枯燥、反復的,再聰明的孩子寫寫作業就走神。

有關專注力的培養,丹媽之前寫過很多文章,大家可在後臺回復 專注力

而在書中,魏教授在講專注力這塊特意花很大篇幅,提到了親子閱讀對於培養專注力的作用,對此我十分的贊同——

親子閱讀本身鍛煉的不是一種簡單的專注,而是一種同時調動多項複合能力的專注訓練:

叮噹出生之前,我跟侄子們講故事時,他們在專心地聽和看之外,還會跟著故事在腦中想像出一個書中的世界,隨時提出疑問。

故事講完後,我會引導他們把故事重新講給聽,我發現他們會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發展出一些自己的想像。

大家不要小看這個過程,孩子們在閱讀中同時調動的有聽覺、視覺、想像力、抽象思維能力、提問能力。

而在複述故事中調動的還有提取記憶、重新組織記憶材料、組織語言的能力。

這種多能力調動的專注體驗,正是孩子無與倫比的學習機會,提前適應了未來學習的思考專注狀態。

3、給孩子及時持續、具體有效回饋

我們最需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到底是錯在了哪裡:

“你看,這道題你沒做對,我們一起看看,是因為粗心大意,還是你沒掌握解題方法呢?”

第三種

反省智力

(其實就是多角度看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無論是巴菲特,還是普通人,我們在每天面臨生活工作的各種決策和選擇時,調動理性去判斷、分析,在混亂中審時度勢、總結反思、做出決定的智力就是反省智力。

大家不要覺得這種能力聽上去很虛無遙遠,其實它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這樣的人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再高,生活幸福感也不會很高。

怎麼提升孩子的反省智力?不包辦替代,啟發思考。

1、先成為愛思考的父母,多展示你的思考過程給孩子看:

叮噹經常因為找不到玩具哭鬧,以前我都是直接去幫他找,最近我開始試著一邊幫他找一邊把我的思考過程說出來。

“ 我們先去房間看看,你今天起來在床上玩過它對不對……哦,它不在這裡,那我們再想想我們還在哪裡玩過,沙發這也沒有,它那麼小,會不會滾到沙發下面去了,我們去看看……哦,也沒有,那要不要問問外婆是不是她替你收起來了……”

這樣邊說邊演示的過程,會讓孩子明白,碰到問題急也沒用,媽媽也是通過思考去解決的,同時讓孩子學習成人的思考模式。

2、多引導孩子自己解決:

比如我按照上面的方式做了一段時間以後,現在我開始引導叮噹自己思考,可以去哪裡找他的玩具:

“那你想想你剛剛是在哪裡玩了?”

他會愣一下,然後牽著我走去哪裡找。這就是他自己嘗試思考和解決。

3、多問假設性問題:

比如大侄子在看《龍貓》的時候,看到劇中的姐姐把妹妹搞丟了,他也跟著著急,之後我問他:“如果換成你,弟弟丟了,你怎麼辦?”

4、多讓孩子講思考過程,提示漏洞,形成內省思維:

當大侄子說:“我會去找他!”

我提醒他思考自己的這個策略對不對:“可是那個地方你也不熟悉,你自己一個人去找會不會遇到危險?”

侄子就會停下來思考:“嗯……那我先去找員警叔叔,讓他幫我找……對!我讓員警叔叔帶我去喊廣播!……”

我們需要多鼓勵孩子說出思考的過程,瞭解孩子到底是哪裡想錯了,然後用討論而不是指責貶低嘲笑的的態度提醒他思維中的漏洞,幫助孩子注意到他思考時所忽略的人、事、危險。

久而久之,孩子在自己思考時也會習慣這種“一邊思考一邊內省”的方式去想問題。

反省智力自然會越來越高,成為一個愛動腦、會動腦的人。

認真看到這裡,相信大家不會再單純的誤以為那些看似腦子轉的快,小時候會多算幾道題,多認幾個字,智力測驗分數高的孩子就是最聰明的孩子了吧?

敲黑板!最後再分享個秘訣,一個更科學更全面的評判人聰明程度的公式:真正的聰明 =(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反省智力

看看網友怎麼說

@Yao

丹媽這篇真是深度解析!非常科學的定義並解析了人的智商發展這件事兒!

@Gon

資訊時代之後,便是創造力時代,成功的孩子必須具備創造力,思考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跟著你的文章學習到更科學的養育知識,不做撐傘為他遮風擋雨的家長,而是引導他學會自己處理,並能處理得更好。

@愛哭的苗苗

回頭看看同學當中功成名就的、並不是小學時候成績最好的。但是小時候就虛心、踏實的孩子,現在混得都不差。我從小覺得勤奮刻苦、引以為榜樣的兩個女孩,雖然成績不是最好的,但現在一個移民、一個在北京開律師事務所,也算是同學當中過得比較好的了。

人民君想說:天賦高是一種聰明,會反思會思考會變通是一種聰明,有毅力肯用心更是一種聰明。

你認為是什麼拉開了孩子智商差距?歡迎留言告訴我們你的看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