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的規矩,常常被大人毀了,你們也要管好自己!

1

我們常常感慨, 如今的孩子越來越不守規矩了, 被寵壞了。

所以我晚上去社區門口超市買東西的時候, 總是會遇到一群孩子圍在超市門口。

手裡抱著一堆零食, 嘴裡吃著, 手裡還拿著不少。

可不要怪小孩饞嘴, 因為最後買單的都是父母。

實際上, 不是孩子變得沒有規矩。

而是守規矩的大人不多。

很多的父母所謂的規矩是這樣的:我覺得要這樣就這樣, 就是當時的規矩。

等當時的情境過去了, 心情變了, 剛剛立下的規矩馬上就變了。

這是規矩嗎?

不是的, 只是父母占一個小便宜或者用來管束、欺瞞孩子的小伎倆而已。

還有人說, 這個時代, 你守規矩就是傻子。

你看那些不守規矩的人活得多瀟灑。

所以在排隊視窗, 總是有人會找著理由插隊。

記得有一次帶兒子在迪士尼, 就遇到了好幾次插隊的情況。

有一次是兩個女孩攀過護欄跳在我們前面, 只為了早點坐到大旋轉木馬。

當時她們瞧了我一眼, 我也不知道說什麼好。

兒子跟我說, “爸爸, 她們怎麼不排隊”

我只能跟兒子說“她們應該是這裡做工的姐姐, 她們比較急吧。 ”

但內心為自己找這個理由感到不舒服。

知乎上有一個網友寫了自己守規矩被訓話的事:

“小時候才會騎自行車, 爸媽就帶我上街遛遛, 遇到紅燈就一邊自己狂沖一邊回頭對我大喊快點沖啊, 不過我都是乖乖等著綠燈了再走,

等追上大人就免不了一頓訓:怎麼那麼慫, 反正沒車, 一沖就過了啊, 還害我們等你。 ”

這樣的事太多了。

很多父母總是為自己的行為找理由。

一邊教孩子守規矩, 又一邊破壞規矩。

最近晚飯後我都會帶兒子去樓下的廣場玩。

經常會看到很多的爸媽拿著手機玩。

孩子們就聚在一起玩自己的。

有一次, 一個男孩因為小夥伴都不跟他玩。

他就找到媽媽, 要玩媽媽的手機。

當時他的媽媽就一橫臉, 嚴厲地教育他:“誰說可以玩手機的?不是說了小孩不能玩手機嗎?這是規矩, 去玩你自己的。 ”

“那你陪我一起玩嘛”

“媽媽還有事。 ”

“我不能玩, 為什麼你就能玩?”

“因為我是大人, 需要手機處理事情。 ”

“那你為什麼一直有事啊。 ”

其實她在打手機麻將。

如果孩子知道媽媽的正事是打麻將。

不知道他怎麼去理解那個規矩呢?

2

有時候, 給孩子樹立起來的規矩, 也可能被破壞掉。

這幾天我奶奶在我家住。

快80的老人還能幫忙收拾碗筷, 洗洗碗。

而對小曾孫自然也是疼愛有加。

但是讓我頭疼的事也常常發生。

比如給孩子樹立的規矩, 老人看上去是幫忙, 實際在打亂。

當我們吃過飯後, 兒子都是自己收拾面前的桌面, 把掉落的飯菜粒或者殘渣掃進自己的碗了。

然後送到廚房的洗碗槽那兒。

之前一直做的很好, 有時候我跟兒子兩個人中午吃飯, 他還會順道把我的碗也收拾了。

但是老人一來, 每次搶著收拾。

小傢伙不讓, 她還說沒事沒事, 想搶過去。

但兒子這個行為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 所以他還極力抗拒, 要自己完成。

另外我跟小傢伙還有一個約定的規矩:每天上午不能開電視機, 下午可以開一會。

老人來了, 剛開始我怕她一個人無聊, 也在上午給她開一會。

這時兒子就會湊過去, 想調台。

我說要他去玩自己的, 或者學習一會,

老人又說我太嚴格, 看看電視沒事。

還偷偷地給他播放。

後來我重新說了一下規矩, 電視機只在下午才會被打開。

3

有媽媽說給孩子樹立太多的規矩, 會不會讓孩子變得畏畏縮縮的?

還有媽媽搬出一些專家的觀點, 比如說孩子要釋放天性, 讓他無拘無束的發展。

可是,孩子天生就是守規矩的。

我們父母要做的是好好維護它、引導它。

在童年的秘密這本書裡,為我們揭示了孩子對於秩序的強烈感覺。

孩子從出生一直持續到2歲多是對秩序最敏銳的時期,因為他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説明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

而且在3-5歲這個階段不斷地發展。

如果父母意識到了這個敏感期的到來,往往能為規矩意識的建立培養內在的心理基礎。

而不是靠自己那嚴厲地控制和管教。

跟孩子立規矩,需要尊重孩子。

因為那些被父母嚴厲管教著的孩子,往往趁父母不在就大變樣。

他們畏懼的是父母一時的威嚴,而不是內在的自覺。

4

當孩子有了內在的自覺,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對於幼兒來講,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就像呼吸需要空氣一般,當它得到滿足時,就產生了一種自然的快樂,這種快樂意味著一個人對他自己環境裡的所有細節方面都能支配。

父母首先必須給自己樹立這樣觀念——給孩子立規矩決不是為了束縛孩子的行動。

因為對孩子來說,規則意味著安全,而不是束縛。

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界限,你需要安全自由的界限,就需要有東西來保護這個界限,這就是規矩。

如果你遵守,就是保護了他人的界限。

很多關心孩子心理成長的父母都非常看重一個詞——“安全感”。

安全感的構建來源父母的肯定和自我界限的感知,而不是來源你的溺愛和縱容。

在孩子實際的交往中,有了規則意識,孩子會知道:

我不打擾你,你也不會隨便打擾我的。

我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因為身邊的人會遵守規則,不會欺負我,不會打攪我,也不會莫名其妙地討厭我。

而且,孩子知道自己遵守規則,會得到尊重和歡迎。

而很多沒有規矩的孩子,非常容易犯錯,到了一個集體就變成了最不受歡迎的那個人,被其他人指指點點。

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父母承擔著榜樣作用。

父母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並通過自己的影響和規矩,言傳身教,用正確的價值觀去影響孩子,促其健康成長。

我給兒子定的三個主要規矩,分享給大家

自己能做好的事,自己想辦法完成

每天一定要讀書學習(主要是親子共讀和一些練習)

去小賣鋪買零食,一次可以買一樣,也可以不買

而在實際的操作中,有一個關鍵就是父母要管好自己,並且持之以恆。

可是,孩子天生就是守規矩的。

我們父母要做的是好好維護它、引導它。

在童年的秘密這本書裡,為我們揭示了孩子對於秩序的強烈感覺。

孩子從出生一直持續到2歲多是對秩序最敏銳的時期,因為他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説明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

而且在3-5歲這個階段不斷地發展。

如果父母意識到了這個敏感期的到來,往往能為規矩意識的建立培養內在的心理基礎。

而不是靠自己那嚴厲地控制和管教。

跟孩子立規矩,需要尊重孩子。

因為那些被父母嚴厲管教著的孩子,往往趁父母不在就大變樣。

他們畏懼的是父母一時的威嚴,而不是內在的自覺。

4

當孩子有了內在的自覺,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對於幼兒來講,秩序是生命的一種需要,就像呼吸需要空氣一般,當它得到滿足時,就產生了一種自然的快樂,這種快樂意味著一個人對他自己環境裡的所有細節方面都能支配。

父母首先必須給自己樹立這樣觀念——給孩子立規矩決不是為了束縛孩子的行動。

因為對孩子來說,規則意味著安全,而不是束縛。

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界限,你需要安全自由的界限,就需要有東西來保護這個界限,這就是規矩。

如果你遵守,就是保護了他人的界限。

很多關心孩子心理成長的父母都非常看重一個詞——“安全感”。

安全感的構建來源父母的肯定和自我界限的感知,而不是來源你的溺愛和縱容。

在孩子實際的交往中,有了規則意識,孩子會知道:

我不打擾你,你也不會隨便打擾我的。

我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因為身邊的人會遵守規則,不會欺負我,不會打攪我,也不會莫名其妙地討厭我。

而且,孩子知道自己遵守規則,會得到尊重和歡迎。

而很多沒有規矩的孩子,非常容易犯錯,到了一個集體就變成了最不受歡迎的那個人,被其他人指指點點。

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父母承擔著榜樣作用。

父母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並通過自己的影響和規矩,言傳身教,用正確的價值觀去影響孩子,促其健康成長。

我給兒子定的三個主要規矩,分享給大家

自己能做好的事,自己想辦法完成

每天一定要讀書學習(主要是親子共讀和一些練習)

去小賣鋪買零食,一次可以買一樣,也可以不買

而在實際的操作中,有一個關鍵就是父母要管好自己,並且持之以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