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曉事一樁|58天賣4個億的秘密

58天累計收益超過4億元人民幣,

這是什麼項目?這麼賺錢?

如今誰都知道這是件大事,

可是五年前, 這還真就是一件小事,

小到只是一個人腦海裡的一個小想法。

勇於創新的女博士段然

2012年的一天, 在北京天安門往北44公里的昌平興壽鎮的草莓園裡, 中國農業大學的段然博士在電腦上為一份文案敲上了最後一個句號。 一篇歷時9個月, 長達4.5萬字的策劃案終於完成。 這一份策劃案想表達的只是段博士最初一個特別簡單的想法, 就是如何能讓農業變得好玩。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我們從小背誦的古詩告訴我們, 農業是這樣的。 這跟“好玩”八竿子打不著!但就是這麼看似天馬翔空的小想法, 像一粒種子在2013年初落地北京昌平, 迅速發芽生根, 展現出了驚人的生命力。 短短幾年, 又在全國多地複製成功, 呈現出勃勃生機, 這才有了去年在北京昌平用58天時間實現累計收益4.8億元人民幣的成績。

這就是北京農業嘉年華。

從2013年首次亮相至今, 每年一屆的北京農業嘉年華總能帶來很多驚喜。 小南瓜可以變成保齡球, 五顏六色的茄子拼揍成花的海洋, 農產品採摘和展銷讓動手務農成了樂趣。

好玩成了噱頭, 創意成了看點, 休閒採摘豐富了體驗。 農業再也不是古詩裡描述的苦差事, 而是故事裡人人講述的樂呵事。

這一切都徹底顛覆了人們對於農業的傳統認識。 許多人都驚呼, 原來農業可以這麼好玩, 這麼高大上。

農業還是那個農業, 怎麼加上了“嘉年華”三個字就能有這麼大的不同?

嘉年華的前身是歐美“狂歡節”的英文音譯, 說通俗一點, 就相當於咱們國家的“廟會”。 廟會常有, 可是專注於農業特色的廟會卻不常有, 商機也就在這不常有當中隱藏著。

如今, “互聯網+”走進千千萬的農村, 讓農產品外銷插上了數碼時代的網路翅膀, 可是實踐當中, 很多農戶發現, 農產品在互聯網上的銷售效果並不像想像當中那麼理想。 為什麼呢?原因在於很多農戶只是借助新平臺延續著傳統的銷售模式, 沒有從思維方式上接受“互聯網+”的模式。

農業嘉年華的方式讓農業從“我種、你買”變成了“你體驗、你消費”, 銷售不僅僅注重管道, 更在乎消費者的購買體驗。

一位家長帶著孩子在北京農業嘉年華上製作五穀貼畫

前不久, 我參加了湖南湘西州農產品進京品鑒會, 會上當地椪柑種植合作社的負責人說, 我們的椪柑有專業的糖度監測值, 可是我不想說, 甜不甜還是您嘗了才算數, 這也是我們千里迢迢來北京參加品鑒會的原因。 可能是出於好奇, 眾人紛紛嘗起了椪柑, 還有客商現場拍板訂貨。

網路銷售也同樣有人看中了體驗行銷。 比如淘寶網站上推出農產品試吃專區, 不僅免費吃還包郵, 目的只有一個, 那就是讓消費者親自體驗到農產品的好, 比啥廣告都好使。

事實證明, “廟會”這種重體驗重趣味的行銷模式並沒有過時。 對於農產品這種注重個人體驗的商品, 未來的銷售推廣不僅要有線上的圖文, 也需要線下的體驗環節, 相互配合才能讓農產品走得更遠、被更多人認可。 “互聯網+”的時代, 不看廣告看療效, 賣農產品也是一樣啊。

一個問題:

說到這你以為我要送農業嘉年華的門票了?

然而, 並沒有!

天曉我並沒有拉到贊助!

這也並不是一篇軟文!

親身經歷, 分享攻略:門票50元, 開車很堵。

不過內容還是值得一看的。

去不去, 您自己定!

有啥感受, 歡迎留言分享!

中國鄉村之聲新媒體產品

曉事一樁

“小事不小, 大事曉說。 ”

每一天, 都可以做一個幸福的人

喂馬、劈柴, 周遊世界

每一天, 都關心糧食和蔬菜

這裡是一個視窗, 帶您感受久違的田園鄉間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鄉村之聲主播 天曉

帶您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每週發現不一樣的“農情故事”

您可以在喜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搜索“曉事一樁

撰文、主播:天曉 // 編輯:白晨 // 責編:劉思思 // 監製:張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