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那徽風皖韻一曲廬劇唱不完

春花開 秋月清 東陽落 夏蟲鳴。

最燥熱的夏天, 不願停步的夜晚。

有的人忙著旅行,

有的人忙著期待新的生活。

而我, 只要, 好好的看戲。

即使歲月流轉世事滄桑, 但是有一種情懷叫做懷舊, 是時間永遠無法抹去的痕跡。 家鄉安徽的廬劇, 又叫“小倒戲”, 就是這樣一種讓人充滿感情的追憶。 她是生活。 你摸不到, 卻又切切實實的感覺到。 她是多年之後回憶起來仍會熱血沸騰, 會激動流淚的往事。

縱然現代夜生活搖曳生姿, 娛樂節目也豐富多彩, 可是唯有廬劇, 始終是傳統老人們的心頭最愛, 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所愛。

廬劇作為安徽本土劇種, 自從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之後, 一切看上去很美, 好像重新煥發了青春, 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演出熱潮, 拴住了一批又一批戲迷的心思。 廬劇就是這麼牛, 其中包含了安徽人多少的悲歡離合, 只有上了年紀的老戲迷才深有體會。

廬劇一直停留在童年的回憶中, 那熱鬧、張揚、潑辣、歡快構成了我腦海中廬劇的底色。

時隔多年, 沒有想過特意去看一場廬劇, 也許是它不易尋見, 也許是它被我這個資深“北漂”遺忘, 總之, 它靜靜地待在一個角落, 悄無聲息, 似有似無。

出差回合肥,我偶然再次看到了廬劇。

這不,繼春節期間演出廬劇之後,合肥又連續多晚“搬戲”了。夜幕降臨,街道旁的一個大戲臺上五彩繽紛,身著亮色戲服的演員們在臺上忙不迭地轉悠開來。演出還未開始,便已有忠實的戲迷早早守候在那裡,只為等待即將拉開帷幕的現場好戲。

演出既不收門票,也沒人維持秩序,但一切都是規規矩矩的。演員們在臺上認真地演,沒有絲毫敷衍;觀眾們在台下認真地看,沒有大聲喧嘩。

我在旁駐足,也加入了觀賞的人群。故事講的是古時候兩個家庭聯姻的故事,中間曲折離奇,最後當然是大團圓結局。

薑還是老的辣,演員們在臺上揮灑自如、從容有序。臺詞說得是有高有低、抑揚頓挫,這哪裡是背著臺詞說出來的話,分明就是他們自己說出來的嘛!

演員們拿捏得恰到好處,死板的角色被他們演得活靈活現。

戲班裡的演員實力不俗,伴奏的師傅們也是有板有眼。一個二十多人的伴奏團隊規整地坐在舞臺的右方,拉二胡的、打揚琴的、敲鑼打鼓的,熱鬧非凡。

令我驚奇的是,有個師傅太神奇了,居然可以一邊拉二胡一邊抽煙,還拉得十分投入。

叼著煙拉二胡不算什麼,關鍵是他能用拉弓的手夾著煙拉二胡,這五個手指頭分工合作,什麼也不耽誤,哈哈哈!

廬劇只是一個地方劇種,外地人看廬劇,如果不看臺詞螢幕,估計就只能靠演員的表情動作,來猜演員到底說了什麼。

不管是看門道的還是瞧熱鬧的,反正觀眾是裡三層外三層,把戲場呈半圓形簇擁圍住,沉醉於劇情的跌宕起伏,感情也隨之一路奔波變化......

有的時候,說不清是人生如戲還是戲如人生,每個人都在其中裝扮和演繹著自己的角色,無論精彩抑或悲情。

今夜,穿過歲月的河流,所有的思緒都將回歸古樸,釋放著守望的無悔.....

廬劇,是屬於合肥人的一個流離所愛的傳奇,也是地方老戲迷心中一個難解的情結。

以上圖片攝影師:郭宏昌

版權所有屬於北京東劇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中國第一首國歌-廬劇

清光緒22年(1896年),李鴻章以大清國宰相的身份出訪歐美六國 。 在德國,德皇威廉二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國宴,並陪同他參觀軍事 操練,還授於他 “大紅鷹十字頭等勳章” 。德皇在宴會上,要求各國使節唱本國國歌 。當時,大清國還沒有制定國歌,李鴻章沒有辦法,靈機一 動, 當場演唱了一曲家鄉合肥流行的“倒七戲” 代替國歌, 蒙混過關了事,由此可見廬劇在當時的流行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廬劇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廬劇,原名倒七戲,又稱小倒戲。是安徽主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泛流行於皖中、皖西、皖東的大片地區和沿江、江南、沿淮的部分地區,流行區觀眾約占全省人口近二分之一。廬劇有約200年的歷史,清乾隆、嘉慶年間已有職業班社。廬劇是在皖西大別山一帶的山歌、合肥門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鑼鼓書、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因其創作、演出中心在合肥、舒城、廬江、無為、巢縣、六安、霍山等地,古屬廬州管轄,故最後定名為廬劇。

1957,廬劇首次晉京

1957年安徽省廬劇團赴京彙報演出了《休丁香》、《借羅衣》、《討學錢》等,贏得首都各界的好評。並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首長演出,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後來,在“大躍進”的熱潮中,毛澤東主席巡視到合肥,還在他下榻的“稻香樓賓館”看了一場帶有那個時代烙印的新編廬劇《牛郎織女笑開顏》。

2017,廬劇再度再寫京城傳奇

2017年8月5日,新編大型古裝廬劇《情意緣》將在北京長安大戲院與首都觀眾見面。作為一部由民營企業家自創劇本、自籌資金,與多家專業院團聯手排演的地方劇碼,廬劇《情意緣》此次北亮相北京,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有別于傳統廬劇演出的小編制、小規模,《情意緣》前後登場人物十餘人,臺上演員三十余人,全體工作人員更超過八十人,是名副其實的“大製作”。在唱腔上,《情意緣》採用廬劇西路風格,曲調高亢。在劇情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故事引人入勝。而在人物塑造上,無論是馬小寶還是萬家兄妹,形象都鮮活生動。

古裝廬劇《情意緣》

演出時間:8月5日19:30

演出地點:北京·長安大戲院

■劇情簡介

山野路邊,饑寒交迫的幼年馬小寶幸得員外家收留且為其子伴讀,更與萬家小姐兩小無猜青梅竹馬。十年寒窗適逢秋闈,馬小寶陪同萬家公子(被認為義兄的)萬小春赴京趕考。因萬小春染疾客棧無法應考,小寶為報恩情急之下冒名應試,誰料竟蟾宮折桂得中頭名狀元。由於小寶文采出眾倍受朝廷主考李大人欣賞,並有意招其為女婿。無奈中小寶只能如實相告冒名頂替並說明由來,李大人對小寶知恩圖報的行為非常讚賞,乃奏明聖上欽定,同時封為"仁義兄弟"昭告天下。天有不測風雲,萬家遭歹人縱火,老員外、老婦人葬身火海,萬家小姐燒傷死裡逃生與老管家千里上京尋兄,苦盡甘來花好月圓,馬小寶萬金鳳,萬公子李小姐,兩對新人喜結連理。

■演員表(以出場先後順序)

劉文英(青年)-劉雨

馬良棋-魏小波

萬小春(童年)-董純純

萬金鳳(童年)-騰亞

童管家-黃龍江

馬小寶(童年)-夏巧雲

劉文英(中年)-劉長芬

萬老爺-倪明龍

萬夫人-尚昌菊

萬青-趙永湘

教書先生-沈浸

萬金鳳(青年)-馮小薇

馬小寶(青年)-白樹龍

萬小春(青年)-閻永林

李大人-梁春賢

李夫人-龔傳榮

李銀環-曹恒莉

報子-李永健/朱偉傑

校尉-梁文博/鄒方偉/韓春龍/夏俊

丫鬟-汪同/李雪/楊正爽/王春暉

■專享福利

凡是安徽籍60歲以上老人憑有效身份證即可登記並免費領取古裝廬劇《情意緣》在北京·長安大戲院演出門票,每人限領兩張,共50組(100張)。聯繫電話(同微信)13161619194。

空間戲劇,留個空間,給戲劇

出差回合肥,我偶然再次看到了廬劇。

這不,繼春節期間演出廬劇之後,合肥又連續多晚“搬戲”了。夜幕降臨,街道旁的一個大戲臺上五彩繽紛,身著亮色戲服的演員們在臺上忙不迭地轉悠開來。演出還未開始,便已有忠實的戲迷早早守候在那裡,只為等待即將拉開帷幕的現場好戲。

演出既不收門票,也沒人維持秩序,但一切都是規規矩矩的。演員們在臺上認真地演,沒有絲毫敷衍;觀眾們在台下認真地看,沒有大聲喧嘩。

我在旁駐足,也加入了觀賞的人群。故事講的是古時候兩個家庭聯姻的故事,中間曲折離奇,最後當然是大團圓結局。

薑還是老的辣,演員們在臺上揮灑自如、從容有序。臺詞說得是有高有低、抑揚頓挫,這哪裡是背著臺詞說出來的話,分明就是他們自己說出來的嘛!

演員們拿捏得恰到好處,死板的角色被他們演得活靈活現。

戲班裡的演員實力不俗,伴奏的師傅們也是有板有眼。一個二十多人的伴奏團隊規整地坐在舞臺的右方,拉二胡的、打揚琴的、敲鑼打鼓的,熱鬧非凡。

令我驚奇的是,有個師傅太神奇了,居然可以一邊拉二胡一邊抽煙,還拉得十分投入。

叼著煙拉二胡不算什麼,關鍵是他能用拉弓的手夾著煙拉二胡,這五個手指頭分工合作,什麼也不耽誤,哈哈哈!

廬劇只是一個地方劇種,外地人看廬劇,如果不看臺詞螢幕,估計就只能靠演員的表情動作,來猜演員到底說了什麼。

不管是看門道的還是瞧熱鬧的,反正觀眾是裡三層外三層,把戲場呈半圓形簇擁圍住,沉醉於劇情的跌宕起伏,感情也隨之一路奔波變化......

有的時候,說不清是人生如戲還是戲如人生,每個人都在其中裝扮和演繹著自己的角色,無論精彩抑或悲情。

今夜,穿過歲月的河流,所有的思緒都將回歸古樸,釋放著守望的無悔.....

廬劇,是屬於合肥人的一個流離所愛的傳奇,也是地方老戲迷心中一個難解的情結。

以上圖片攝影師:郭宏昌

版權所有屬於北京東劇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中國第一首國歌-廬劇

清光緒22年(1896年),李鴻章以大清國宰相的身份出訪歐美六國 。 在德國,德皇威廉二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國宴,並陪同他參觀軍事 操練,還授於他 “大紅鷹十字頭等勳章” 。德皇在宴會上,要求各國使節唱本國國歌 。當時,大清國還沒有制定國歌,李鴻章沒有辦法,靈機一 動, 當場演唱了一曲家鄉合肥流行的“倒七戲” 代替國歌, 蒙混過關了事,由此可見廬劇在當時的流行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廬劇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廬劇,原名倒七戲,又稱小倒戲。是安徽主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廣泛流行於皖中、皖西、皖東的大片地區和沿江、江南、沿淮的部分地區,流行區觀眾約占全省人口近二分之一。廬劇有約200年的歷史,清乾隆、嘉慶年間已有職業班社。廬劇是在皖西大別山一帶的山歌、合肥門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鑼鼓書、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因其創作、演出中心在合肥、舒城、廬江、無為、巢縣、六安、霍山等地,古屬廬州管轄,故最後定名為廬劇。

1957,廬劇首次晉京

1957年安徽省廬劇團赴京彙報演出了《休丁香》、《借羅衣》、《討學錢》等,贏得首都各界的好評。並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首長演出,受到中央領導的接見。後來,在“大躍進”的熱潮中,毛澤東主席巡視到合肥,還在他下榻的“稻香樓賓館”看了一場帶有那個時代烙印的新編廬劇《牛郎織女笑開顏》。

2017,廬劇再度再寫京城傳奇

2017年8月5日,新編大型古裝廬劇《情意緣》將在北京長安大戲院與首都觀眾見面。作為一部由民營企業家自創劇本、自籌資金,與多家專業院團聯手排演的地方劇碼,廬劇《情意緣》此次北亮相北京,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有別于傳統廬劇演出的小編制、小規模,《情意緣》前後登場人物十餘人,臺上演員三十余人,全體工作人員更超過八十人,是名副其實的“大製作”。在唱腔上,《情意緣》採用廬劇西路風格,曲調高亢。在劇情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故事引人入勝。而在人物塑造上,無論是馬小寶還是萬家兄妹,形象都鮮活生動。

古裝廬劇《情意緣》

演出時間:8月5日19:30

演出地點:北京·長安大戲院

■劇情簡介

山野路邊,饑寒交迫的幼年馬小寶幸得員外家收留且為其子伴讀,更與萬家小姐兩小無猜青梅竹馬。十年寒窗適逢秋闈,馬小寶陪同萬家公子(被認為義兄的)萬小春赴京趕考。因萬小春染疾客棧無法應考,小寶為報恩情急之下冒名應試,誰料竟蟾宮折桂得中頭名狀元。由於小寶文采出眾倍受朝廷主考李大人欣賞,並有意招其為女婿。無奈中小寶只能如實相告冒名頂替並說明由來,李大人對小寶知恩圖報的行為非常讚賞,乃奏明聖上欽定,同時封為"仁義兄弟"昭告天下。天有不測風雲,萬家遭歹人縱火,老員外、老婦人葬身火海,萬家小姐燒傷死裡逃生與老管家千里上京尋兄,苦盡甘來花好月圓,馬小寶萬金鳳,萬公子李小姐,兩對新人喜結連理。

■演員表(以出場先後順序)

劉文英(青年)-劉雨

馬良棋-魏小波

萬小春(童年)-董純純

萬金鳳(童年)-騰亞

童管家-黃龍江

馬小寶(童年)-夏巧雲

劉文英(中年)-劉長芬

萬老爺-倪明龍

萬夫人-尚昌菊

萬青-趙永湘

教書先生-沈浸

萬金鳳(青年)-馮小薇

馬小寶(青年)-白樹龍

萬小春(青年)-閻永林

李大人-梁春賢

李夫人-龔傳榮

李銀環-曹恒莉

報子-李永健/朱偉傑

校尉-梁文博/鄒方偉/韓春龍/夏俊

丫鬟-汪同/李雪/楊正爽/王春暉

■專享福利

凡是安徽籍60歲以上老人憑有效身份證即可登記並免費領取古裝廬劇《情意緣》在北京·長安大戲院演出門票,每人限領兩張,共50組(100張)。聯繫電話(同微信)13161619194。

空間戲劇,留個空間,給戲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