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挑胡適的錯,砸魯迅的飯碗,還在蔣介石面前翹二郎腿,這個山東人真是太霸氣了

傅斯年, 字孟真,

1896年出生于山東聊城。

聊城是個有趣的地方,

出才子, 也出豪傑。

孫臏、魯仲連都出生於此,

國學大師季羨林也是聊城人,

當然也包括傅斯年,

而傅斯年的祖上傅以漸也甚是了得,

大清帝國的開國狀元, 官至兵部尚書。

聊城

山東自古出豪傑, 聊城正是其一,

當年武松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景陽岡即屬聊城,

程咬金的後人也定居于此,

著名抗日將領張自忠就是聊城人。

傅斯年兩者有之,

既是才華橫溢的“黃河流域第一才子”,

也帶著一股梁山好漢的霸氣、豪氣,

甚至是蠻橫之氣。

美中不足的是,

這位大才子卻偏偏長得肥頭大耳,

不然要有多少妙齡少女投懷送抱了。

傅斯年

01

胡適說,

“在北大, 學生的學問是可以超過老師的。 ”

這裡的學生指的就是傅斯年。

1913年, 傅斯年入北大預科學習,

三年後正式進入北大中文系。

傅斯年學問了得, 那是有口皆碑的,

連黃侃這樣恃才傲物的奇才,

也想把自己的章學衣缽傳給他,

行不行也就可想而知了。

可這人偏偏不知收斂, 不但鋒芒畢露,

還要挑戰權威, 找老師的麻煩。

要是老師講錯了, 他便當面指出,

還引經據典,

說某某人在某某書上是這樣講的,

搞得老師甚是難堪,

卻又無可辯駁。

傅斯年和胡適

聶湘溪曾回憶說:

“當時有些教授就怕上他的課。 ”

胡適就差點丟了飯碗。

1917年夏,

胡適受蔡元培的邀請來北大講中國哲學史,

別人都從三皇五帝講起,

講了一個學期, 還在商朝打轉。

胡適要立威, 乾脆就從周宣王講起。

問題是,

北大的學生不好糊弄,

對這位喝洋墨水的海龜甚是不服,

想把他轟下臺, 卻又找不著破綻。

有同學想到了傅斯年,

慫恿他去聽課, 幫忙找點問題出來。

傅斯年是好事之徒, 一聽就來勁,

跟著室友便去了。

聽完之後, 傅斯年搖了搖頭, 說:

“這個人雖然讀書不多,

但他走的這一條路是對的, 你們不能鬧。 ”

書讀的是不多, 還好路子沒錯,

這話也算是絕了。

同學只好放過胡適, 乖乖去上課,

尋找下一個要彈劾的教授去。

多年以後, 胡适才知道,

自己能在北大站穩腳跟, 傅斯年功不可沒。

傅斯年和胡適

02

自從聽了胡適的課,

傅斯年便跟著胡適走到同一條道上了,

成了胡適麾下天字型大小猛將,

不但讀起了《新青年》,

還時不時在上面發表文章,

唱起了新文化運動的高歌。

以傅斯年的性格,

又怎甘心長期寄居在他人地盤之下,

他也要辦雜誌,要有自己的陣地。

於是便糾結了一群同夥,

包括毛子水、羅家倫、顧頡剛、俞平伯等,

雖是學生,卻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辦雜誌要錢,

傅斯年去找胡適,

好先生胡適一聽,錢是沒有,

但我對你們的行動舉雙手贊成,

還願意無償擔任顧問;

陳獨秀是不太不樂意的,

你這是來拆我《新青年》的台?

傅斯年斗膽去找蔡元培。

蔡元培一聽,扶了扶鏡框,毫不猶豫:

“你每月去北大的經費中領400塊吧!”

蔡元培

圖書館館長李大釗知道了,說:

“孟真啊,我從圖書館騰個房間出來,

給你們當辦公室用吧。”

就這樣,

一份叫《新潮》的雜誌很快就火了起來,

在《新潮發刊旨趣書》中,

傅斯年這樣寫道:

“一則以吾校真精神喻於國人,二則為將來之真學者鼓動興趣。”

很長一段時間裡,

《新潮》的風頭甚至蓋過了《新青年》,

陳獨秀的擔憂竟成了先見之明。

如果說《新青年》代表老師一代的最高水準,

那麼《新潮》便是學生一代的突出代表了,

而中國近代的啟蒙運動,

正是這兩代人共同推進的結果。

03

1919年5月4日,

中國爆發了近代歷史上最著名的學潮,

五四運動,

整個北京的街頭巷尾,

都充斥著風起雲湧的高亢和嘈雜。

傅斯年正是這場運動的總指揮之一,

與羅家倫、段錫朋並稱“五四三架馬車”,

對於傅斯年在這場運動中的作用,

石舒波這樣寫道:

浩浩蕩蕩的遊行隊伍中,有一位威武的山東大漢,高舉著大旗走在大家的最前面,他不時地帶領大家一起振臂高呼,又偶爾暫緩腳步,與身邊的幾位同學低聲交談。

他,就是這次遊行隊伍的總指揮,

北京大學國學門學生,

素有“大炮”雅號的傅斯年。

在火燒趙家樓、痛打賣國者之後,

遊行的學生在北大院內開會,

商討下一步的行動計畫,

對於火燒趙家樓一事,

傅斯年並不贊成,覺得過於激進。

當大家正準備推選傅斯年做臨時主席時,

一名叫胡霹靂的陝西人沖了上來,

往傅斯年的臉上就是一拳,

連眼鏡都被搗飛。

傅斯年大怒,

晃動高大的身軀一腳便把胡霹靂踢於台下,

接著又躍下臺階,

騎在胡的背上照準頭部狠狠地掄了幾拳,

胡當場就被擊暈。

後來有人問傅斯年打架取勝的訣竅,

傅不無得意地認為,

靠的是自己肥胖的體積乘以速度,

如此結合便能爆發出一股所向無敵的力量。

也就是這一拳,

讓傅斯年與五四運動徹底斷絕了關係。

五四時期的傅斯年(挺壯碩的~~~)

當然,背後另有隱情,

傅斯年最初的設想是,

通過有序的遊行來推動政府的變革,

而不是武力與暴動,

而運動到後面也是另外一番模樣了。

和揮舞拳頭面紅耳赤的遊行青年相比,

傅斯年有著更為冷靜的政治訴求和社會思考,

而不僅僅停留在口吐狂言之上。

為了保護學生,

蔡元培以辭職相威脅,

五四的狂潮最終慢慢平息。

這年夏天,傅斯年畢業離校。

04

對於權威,

傅斯年從來就不曾畏懼,

要是遇到同樣狷介的魯迅,

那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場面呢?

這事還真有,兩人還差點打了起來。

1926年,留學歸國的傅斯年,

接受了中山大學校長朱家驊的邀請前往任教。

不久,魯迅也受聘於中大,

任教務主任兼中文系系主任。

此時的中大是國民黨的天下,

朱家驊、戴季陶都是党國要員,

看不慣魯迅那一套,

“這裡是黨校,凡在這裡做事的人,

都應服從党國的決定……”

朱家驊

傅斯年與朱家驊是摯友,

對於魯迅並無好感,

短兵相接正是開始。

顧頡剛就成了導火索,一點就爆。

原來魯迅和顧頡剛還在北京的時候就有過節,

顧頡剛說魯迅抄襲,

魯迅說你血口噴人,

兩人便懟上了,

魯迅還專門給顧頡剛取了個外號——紅鼻。

後來魯迅離開北京去廈門大學教書,

顧頡剛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抽了,

也跑著去廈大了,

人家板凳都還沒坐穩呢,你就跟著來了。

本就多疑的魯迅是多麼的不爽:

“你這是存心找茬?”

既然你來了,那我走還不行,

於是魯迅就牽著他的學生許廣平去了中大。

傅斯年要架空魯迅,

便想了個狠招,既然你魯迅來了,

我要是把顧頡剛也拉來,你該如何。

顧頡剛

傅斯年還真這樣做了,

魯迅一聽顧頡剛要來,

立馬火了:“紅鼻來,我就走!”

傅斯年不吃這套,索性將魯迅晾在一邊,

而顧頡剛也真的來了。

魯迅哪受得了這套,立馬提出辭職。

傅斯年一看,你用辭職來要脅,

我難道不會,傅斯年也要辭職。

剛來的顧頡剛看到如此兇險的局勢,

自覺不應潭這趟渾水,也要走人。

校方只好和稀泥,讓學生選,

學生說留誰那就留誰,

結果學生覺得一個都不能少,

三個都是大師,都要留。

魯迅去意已決,最後悲憤而走。

魯迅

性格溫和的顧頡剛骨子裡卻倔得很,

不願任人驅使,

受不了傅斯年霸氣強勢,兩人分道揚鑣,

不久後,顧頡剛也離開了中大。

傅斯年的“大炮”性格再次爆發,

指責顧頡剛忘恩負義,

“你若離開了中大,我便到處毀你,

使得你無處去。”

此事雖不免刻薄,

倒也符合傅斯年的為人和性格,

哪怕是文壇巨鱷,也是照樣我行我素,

只是文壇上又多了段恩怨是非了。

05

而魯迅的弟弟周作人,

也沒吃到好果子。

1945年秋季,

傅斯年在教育部長朱家驊的推薦下,

任北大代理校長。

新官上任三把火,

這第一把火就燒到了他曾經的老師周作人那。

周作人

抗日戰爭時期,

一些像周作人這樣的北大知名學者,

留在了日偽統治下的北京大學,

抗戰結束後,

如何處理這些偽教職員成了一個大問題,

誰也不願意得罪這麼多人把他們通通開除。

偏偏有一個人敢這樣幹,

那就是傅斯年。

傅斯年雷厲風行,

宣佈把所有出任偽職的教授一律開除出北大,

他告訴上門說情的人:

“如果這些人受不到譴責,那麼就太對不起那些跋山涉水到了重慶和昆明的教授和學生了,他們為了民族大義而拋家別子去了大後方,吃不上喝不上的,容易嗎?”

周作人此時也頗為緊張,他寫信傅斯年

為其抗日時期變節一事“辨偽”,

並指責傅斯年的作為過於苛刻,

信中寫道:

“你今日以我為偽,安知今後不有人以你為偽!”

傅斯年大為光火,痛斥道:

“今後即使真有以我為偽的,那也是屬於國民黨派鬥爭的問題,卻決不會說我做漢奸;而你周作人之為大漢奸,卻是已經刻在恥辱柱上,永世無法改變了。”

在民族大義面前,

傅斯年的眼裡容不下半粒沙子。

1945年12月6日,

周作人因漢奸罪被捕入獄。

06

在學界,傅斯年混得是風生水起;

在政界,也同樣是遊刃有餘。

1946年初,

蔣介石與陳佈雷商量,

要在北方人士中補充一個國府委員。

蔣介石提議說:

“找傅孟真最相宜。”

陳佈雷知道傅斯年的臭脾氣,

對蔣說:“他怕不幹吧。”

蔣介石與傅斯年

蔣介石不相信,

請他做官他難道還有不樂意的,

你們去勸勸他吧。

然後說客就去勸,傅斯年死活不答應。

蔣介石沒轍,只好去找胡適幹,

胡適有點動心,

傅斯年就寫信給胡適,

勸他不要去:

一入政府,就沒了說話的自由,也失去了說話的分量。

並說道:

“借重先生,全為大糞堆上插一朵花。”

這不是自降身份嗎?

正是這句話,打消了胡適做官的念頭。

即便這樣不給面子,

也不妨礙蔣介石把他奉為“座上賓”,

還時不時地請他來總統府吃個便飯,

商議國家大事。

李宗仁

有一次代總統李宗仁要來臺灣,

蔣介石跑去機場歡迎,

在機場的會客廳裡,

蔣介石坐在沙發上,

滿朝的文武站在旁邊,

傅斯年卻坐在蔣介石的旁邊。

不但坐著?

還翹著二郎腿,捏著大煙頭,

一邊抽,一邊對著蔣介石指手畫腳。

連李敖都佩服得五體投地,

稱之為“真正的夾縫裡面的自由主義者”。

終其一生,

傅斯年都追著國民黨和蔣介石,

卻從始至終都秉持著“參政而不從政”的原則,

參政,是作為一個文化人的責任,

尤其是民族危難的關頭;

不從政,

則是一個知識份子應有的獨立和尊嚴。

那才是文化自信的年代,

在強權面前,

他們始終堅守著一份文化人的自信和尊嚴,

不為所動、終不低頭。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以傅斯年的性格,

又怎甘心長期寄居在他人地盤之下,

他也要辦雜誌,要有自己的陣地。

於是便糾結了一群同夥,

包括毛子水、羅家倫、顧頡剛、俞平伯等,

雖是學生,卻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辦雜誌要錢,

傅斯年去找胡適,

好先生胡適一聽,錢是沒有,

但我對你們的行動舉雙手贊成,

還願意無償擔任顧問;

陳獨秀是不太不樂意的,

你這是來拆我《新青年》的台?

傅斯年斗膽去找蔡元培。

蔡元培一聽,扶了扶鏡框,毫不猶豫:

“你每月去北大的經費中領400塊吧!”

蔡元培

圖書館館長李大釗知道了,說:

“孟真啊,我從圖書館騰個房間出來,

給你們當辦公室用吧。”

就這樣,

一份叫《新潮》的雜誌很快就火了起來,

在《新潮發刊旨趣書》中,

傅斯年這樣寫道:

“一則以吾校真精神喻於國人,二則為將來之真學者鼓動興趣。”

很長一段時間裡,

《新潮》的風頭甚至蓋過了《新青年》,

陳獨秀的擔憂竟成了先見之明。

如果說《新青年》代表老師一代的最高水準,

那麼《新潮》便是學生一代的突出代表了,

而中國近代的啟蒙運動,

正是這兩代人共同推進的結果。

03

1919年5月4日,

中國爆發了近代歷史上最著名的學潮,

五四運動,

整個北京的街頭巷尾,

都充斥著風起雲湧的高亢和嘈雜。

傅斯年正是這場運動的總指揮之一,

與羅家倫、段錫朋並稱“五四三架馬車”,

對於傅斯年在這場運動中的作用,

石舒波這樣寫道:

浩浩蕩蕩的遊行隊伍中,有一位威武的山東大漢,高舉著大旗走在大家的最前面,他不時地帶領大家一起振臂高呼,又偶爾暫緩腳步,與身邊的幾位同學低聲交談。

他,就是這次遊行隊伍的總指揮,

北京大學國學門學生,

素有“大炮”雅號的傅斯年。

在火燒趙家樓、痛打賣國者之後,

遊行的學生在北大院內開會,

商討下一步的行動計畫,

對於火燒趙家樓一事,

傅斯年並不贊成,覺得過於激進。

當大家正準備推選傅斯年做臨時主席時,

一名叫胡霹靂的陝西人沖了上來,

往傅斯年的臉上就是一拳,

連眼鏡都被搗飛。

傅斯年大怒,

晃動高大的身軀一腳便把胡霹靂踢於台下,

接著又躍下臺階,

騎在胡的背上照準頭部狠狠地掄了幾拳,

胡當場就被擊暈。

後來有人問傅斯年打架取勝的訣竅,

傅不無得意地認為,

靠的是自己肥胖的體積乘以速度,

如此結合便能爆發出一股所向無敵的力量。

也就是這一拳,

讓傅斯年與五四運動徹底斷絕了關係。

五四時期的傅斯年(挺壯碩的~~~)

當然,背後另有隱情,

傅斯年最初的設想是,

通過有序的遊行來推動政府的變革,

而不是武力與暴動,

而運動到後面也是另外一番模樣了。

和揮舞拳頭面紅耳赤的遊行青年相比,

傅斯年有著更為冷靜的政治訴求和社會思考,

而不僅僅停留在口吐狂言之上。

為了保護學生,

蔡元培以辭職相威脅,

五四的狂潮最終慢慢平息。

這年夏天,傅斯年畢業離校。

04

對於權威,

傅斯年從來就不曾畏懼,

要是遇到同樣狷介的魯迅,

那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場面呢?

這事還真有,兩人還差點打了起來。

1926年,留學歸國的傅斯年,

接受了中山大學校長朱家驊的邀請前往任教。

不久,魯迅也受聘於中大,

任教務主任兼中文系系主任。

此時的中大是國民黨的天下,

朱家驊、戴季陶都是党國要員,

看不慣魯迅那一套,

“這裡是黨校,凡在這裡做事的人,

都應服從党國的決定……”

朱家驊

傅斯年與朱家驊是摯友,

對於魯迅並無好感,

短兵相接正是開始。

顧頡剛就成了導火索,一點就爆。

原來魯迅和顧頡剛還在北京的時候就有過節,

顧頡剛說魯迅抄襲,

魯迅說你血口噴人,

兩人便懟上了,

魯迅還專門給顧頡剛取了個外號——紅鼻。

後來魯迅離開北京去廈門大學教書,

顧頡剛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抽了,

也跑著去廈大了,

人家板凳都還沒坐穩呢,你就跟著來了。

本就多疑的魯迅是多麼的不爽:

“你這是存心找茬?”

既然你來了,那我走還不行,

於是魯迅就牽著他的學生許廣平去了中大。

傅斯年要架空魯迅,

便想了個狠招,既然你魯迅來了,

我要是把顧頡剛也拉來,你該如何。

顧頡剛

傅斯年還真這樣做了,

魯迅一聽顧頡剛要來,

立馬火了:“紅鼻來,我就走!”

傅斯年不吃這套,索性將魯迅晾在一邊,

而顧頡剛也真的來了。

魯迅哪受得了這套,立馬提出辭職。

傅斯年一看,你用辭職來要脅,

我難道不會,傅斯年也要辭職。

剛來的顧頡剛看到如此兇險的局勢,

自覺不應潭這趟渾水,也要走人。

校方只好和稀泥,讓學生選,

學生說留誰那就留誰,

結果學生覺得一個都不能少,

三個都是大師,都要留。

魯迅去意已決,最後悲憤而走。

魯迅

性格溫和的顧頡剛骨子裡卻倔得很,

不願任人驅使,

受不了傅斯年霸氣強勢,兩人分道揚鑣,

不久後,顧頡剛也離開了中大。

傅斯年的“大炮”性格再次爆發,

指責顧頡剛忘恩負義,

“你若離開了中大,我便到處毀你,

使得你無處去。”

此事雖不免刻薄,

倒也符合傅斯年的為人和性格,

哪怕是文壇巨鱷,也是照樣我行我素,

只是文壇上又多了段恩怨是非了。

05

而魯迅的弟弟周作人,

也沒吃到好果子。

1945年秋季,

傅斯年在教育部長朱家驊的推薦下,

任北大代理校長。

新官上任三把火,

這第一把火就燒到了他曾經的老師周作人那。

周作人

抗日戰爭時期,

一些像周作人這樣的北大知名學者,

留在了日偽統治下的北京大學,

抗戰結束後,

如何處理這些偽教職員成了一個大問題,

誰也不願意得罪這麼多人把他們通通開除。

偏偏有一個人敢這樣幹,

那就是傅斯年。

傅斯年雷厲風行,

宣佈把所有出任偽職的教授一律開除出北大,

他告訴上門說情的人:

“如果這些人受不到譴責,那麼就太對不起那些跋山涉水到了重慶和昆明的教授和學生了,他們為了民族大義而拋家別子去了大後方,吃不上喝不上的,容易嗎?”

周作人此時也頗為緊張,他寫信傅斯年

為其抗日時期變節一事“辨偽”,

並指責傅斯年的作為過於苛刻,

信中寫道:

“你今日以我為偽,安知今後不有人以你為偽!”

傅斯年大為光火,痛斥道:

“今後即使真有以我為偽的,那也是屬於國民黨派鬥爭的問題,卻決不會說我做漢奸;而你周作人之為大漢奸,卻是已經刻在恥辱柱上,永世無法改變了。”

在民族大義面前,

傅斯年的眼裡容不下半粒沙子。

1945年12月6日,

周作人因漢奸罪被捕入獄。

06

在學界,傅斯年混得是風生水起;

在政界,也同樣是遊刃有餘。

1946年初,

蔣介石與陳佈雷商量,

要在北方人士中補充一個國府委員。

蔣介石提議說:

“找傅孟真最相宜。”

陳佈雷知道傅斯年的臭脾氣,

對蔣說:“他怕不幹吧。”

蔣介石與傅斯年

蔣介石不相信,

請他做官他難道還有不樂意的,

你們去勸勸他吧。

然後說客就去勸,傅斯年死活不答應。

蔣介石沒轍,只好去找胡適幹,

胡適有點動心,

傅斯年就寫信給胡適,

勸他不要去:

一入政府,就沒了說話的自由,也失去了說話的分量。

並說道:

“借重先生,全為大糞堆上插一朵花。”

這不是自降身份嗎?

正是這句話,打消了胡適做官的念頭。

即便這樣不給面子,

也不妨礙蔣介石把他奉為“座上賓”,

還時不時地請他來總統府吃個便飯,

商議國家大事。

李宗仁

有一次代總統李宗仁要來臺灣,

蔣介石跑去機場歡迎,

在機場的會客廳裡,

蔣介石坐在沙發上,

滿朝的文武站在旁邊,

傅斯年卻坐在蔣介石的旁邊。

不但坐著?

還翹著二郎腿,捏著大煙頭,

一邊抽,一邊對著蔣介石指手畫腳。

連李敖都佩服得五體投地,

稱之為“真正的夾縫裡面的自由主義者”。

終其一生,

傅斯年都追著國民黨和蔣介石,

卻從始至終都秉持著“參政而不從政”的原則,

參政,是作為一個文化人的責任,

尤其是民族危難的關頭;

不從政,

則是一個知識份子應有的獨立和尊嚴。

那才是文化自信的年代,

在強權面前,

他們始終堅守著一份文化人的自信和尊嚴,

不為所動、終不低頭。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