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口不對就殺廚師,看上去老實巴交的嘉慶皇帝竟有這殘忍癖好!

西元1796年正月, 中國皇帝中的第一長壽明星乾隆在皇帝寶座上坐滿了六十年, 考慮到不能超越爺爺康熙帝的執政期限, 才戀戀不捨地將位子禪讓給了兒子顒琰。

乾隆看好的就是顒琰比較聽話。 在他當太上皇的日子裡, 依然是威風八面, 干預朝政。 顒琰天天早請示, 晚彙報, 十分守規矩, 一刻也不敢怠慢。

待到乾隆駕鶴西去, 顒琰, 也就是嘉慶帝, 立馬揚眉吐氣起來, 親政後不久, 就下旨逮捕父皇的第一寵臣和珅, 歷數其二十大罪, 責令自盡。

嘉慶是清朝第七個皇帝, 除了抓貪官和珅露了一下臉, 政績遠不及老爸乾隆。

雖然嘉慶多次減免各地賦稅、整頓吏治, 但由於土地都集中于大官僚、大地主手中, 導致無地可耕的農民大量破產、流亡, 甚至拿起刀槍造政府的反。 在嘉慶管理國家的二十五年間, 大清帝國由盛轉衰, 開始走上了下坡路, 並且慣性十足。

雖說嘉慶政治上不出彩, 可吃起美味來一點也不差勁。

嘉慶十年(1805年), 當時, 有一名新科狀元叫王學志, 不僅有才能, 也非常會討嘉慶皇帝的歡心, 後來被封為大學士、兵部尚書等職。 嘉慶跟這位王愛卿說話對撇子, 經常把他留在宮裡, 共進午餐。

骨酥香味魚

主料:鯽魚。

輔料:水發香菇、肥豬肉。

調料:蔥段、薑片、糖、鹽、料酒、醋、醬油、高湯。

制法:1.將魚去內臟洗淨控幹水, 水發香菇去蒂, 肥豬肉切成丁,

蔥、薑洗淨切成段和片;

2.坐蒸鍋點火, 先放一個小盤, 擺入一層蔥段、薑片、香菇, 放入一層魚(頭朝裡、尾朝外), 再放入一層蔥段、薑片、香菇, 放入糖、鹽、料酒、醋、醬油、高湯(沒過魚身)。

3.待鍋開後, 將大火改為小火燉1~2個小時, 至魚酥爛即可食用。

特點:鮮酥可口, 甜鹹兼有, 香味濃郁。 有一天, 嘉慶滿臉怒色地對王學志說:“寡人最喜歡吃魚, 可這幾天也不想吃了, 那些廚師都該殺了。 ”

王學志忙給萬歲爺做思想工作:“萬歲, 您要是把廚師都殺了, 誰還敢來給您做飯吃不是?”

這話說得嘉慶頻頻點頭, 顏色轉緩。

王學志趁機又建議說:“常言道:飯後百步走, 活到九十九。 依臣看, 萬歲您一日六餐, 應該多散散步遛溜彎, 就能胃口大開了。 ”

嘉慶覺得王學志所說得有道理,

就天天散步遛彎, 並將每天六餐改為三餐。 過了一段時間, 嘉慶的食欲果然大增。

這時, 王學志叫自己府內的廚師做了四個菜, 送進宮來, 請皇上品嘗。 其中有一個魚, 叫“骨酥香脆魚”, 嘉慶吃後, 連連叫好, 親自把“骨酥香脆魚”改為“骨酥香味魚”。 從此這道“骨酥香味魚”就頻頻擺在顒琰的餐桌上了。

清宮廷皇室吃的鯽魚必須是富春江的鯽魚。 為了能夠吃到保鮮的富春江鯽魚, 清廷不惜勞民傷財, 專門在從杭州到北京的萬里驛道上, 每隔三十裡修建一處水塘。 每年鯽魚季節(春末夏初), 塘邊豎起旗杆, 晚上點著燈籠, 等候日夜兼程的貢魚濡濕保鮮, 動用快馬三千多匹, 民夫數千人專送。 如此勞民傷財, 以致有人興歎說:“金樽美酒千人血,

桌上佳餚萬姓膏!”

帝王宴上的招牌菜禦廚秘笈可以說, 帝王們吃的不是美味, 而是氣派。

顒琰是個氣派很大, 氣量卻不大的人, 一次僅因為看到米飯中一粒稻穀, 就不動聲色地要了禦廚的命。

嘉慶帝殺的不止是一個禦廚。

清朝倒臺後, 社會上特流行宮廷揭秘的八卦。 1917年, 在民國時期的《春聲》第六卷上, 載有醉儂寫的一篇《清仁宗被刺》的文章, 全文如下:

嘉慶時有成德者, 內務府廚役也。 有膽略, 勇力過人。 嘗與御前侍衛某額駙角藝。 相約各以長二尺許木樁十餘株, 列為一行, 植其半於地, 四圍堅以泥土。 額駙與德各臥於地, 以足橫掃之, 木樁應足而倒。 德一舉足, 能掃十二樁;額駙僅七樁而已。 一日仁宗幸圓明園, 正瞻眺間,

欻見一人手持匕首, 突前行刺。 適某額駙侍衛在側, 立擒之。 視之成德也。 上命諸王大臣及六部九卿會訊之。 成德默無一言, 嚴鞫之, 但雲事若成, 爾等皆須屈膝稽顙北面事我而已。 上寬厚, 不欲窮詰, 興大獄, 遂命並其二子誅之。 臨刑時, 先牽其兩子至。 一年十六, 一年十四, 貌皆清秀。 監刑者促其向德叩首, 先就刑。 德瞑目不視。

刑既竣, 覆命將德淩遲處死。 上體臠割畢, 德忽張目視行刑者曰:快些。 自是不復言, 訖不知其受何人主使也。

而其他史料記載, 這位元行刺嘉慶皇帝的禦廚姓陳名德。 救駕有功的那個額駙侍衛叫丹巴多爾濟, 死後葬於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南公營鄉七間房村後墳屯北一百米的旗杆梁山南坡。 當日在案發現場, “侍衛”丹巴多爾濟以身遮護嘉慶,身中三刀,仍帶傷將行刺的禦廚抓住,嘉慶皇帝因此賜丹巴多爾濟“貝勒”、“御前行走”,稱讚丹巴多爾濟“膽大”。於是丹巴多爾濟家鄉的老百姓至今流傳丹巴多爾濟救駕的故事,稱他為“膽大人”。

禦廚行刺嘉慶,是否與當時的白蓮教造反有關,有待考據。

嘉慶七年(1802年)十二月,川、楚兩地的白蓮教起義大部分已被鎮壓。但直至嘉慶九年,清廷才徹底鎮壓了白蓮教起義餘部,此戰事遷延九年,清廷耗軍費白銀二億兩。

大規模的民變讓嘉慶和他的政府元氣大傷,史學家稱之為“清帝國由盛轉衰的重要標誌”。

白蓮教雖被鎮壓下去,白蓮教的一個分支天理教的人又來找嘉慶討要天理。

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天理教起義,其中首領林清聯絡宮中太監,分別從東、西華門沖入皇宮中,與官兵交戰,但終因勢單力孤,殺入紫禁城的天理教徒全部遇難。

太平年間,造反派的尖刀排能殺進皇宮大殿,“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而且這還是絕無僅有的一次“斬首行動”。驚魂未定的嘉慶帝為此下“罪己詔”。平變之後,混戰中射在隆宗門上的一個箭鏃,一直被保留了下來,嘉慶希望這個箭鏃能夠對愛新覺羅皇室的子孫有所警示,並在臨終前告誡群臣,“永不忘十八年之變”。

在嘉慶一朝,還有一道美食--“道口燒雞”,足以與“金華火腿”、“高郵鴨蛋”、“北京烤鴨”相提並論,飲譽海內外。

豫北滑縣道口鎮,素稱燒雞之鄉。清順治十八年(1616年),“道口燒雞”就誕生在這裡,其創始人叫張炳。他在道口鎮大集街開了個小燒雞店,因製作不得法,門可羅雀。有一天,一位曾在清宮禦膳房當過禦廚的老朋友來訪,在對飲暢談間,傳授給他一個秘方:“要想燒雞香,八料加老湯。”八料就是陳皮、肉桂、豆蔻、良姜、丁香、砂仁、草果和白芷八種佐料;老湯就是煮雞的陳湯。每煮一鍋雞,必須加上頭鍋的老湯,如此沿襲,越老越好。張炳如法炮製,從此生意大火,張炳還把他的燒雞店定名為“義興張”。

此後,張家燒雞便一代一代地傳下來,既傳家珍絕技,又傳百年老湯。

嘉慶二十五年,皇帝顒琰路過道口鎮,忽聞奇香而振奮,問左右人道:“何物發出此香?”左右答道:“張家燒雞。”

隨從將燒雞獻上,嘉慶嘗後大喜說道:“色、香、味三絕。”

“道口燒雞”易名為“宮廷烤雞”,隨即進入宮廷,成為禦膳。當時的皇親國戚“隔數日,必食之,以壯陽身”。清宮的烤雞系選用15公斤上下的新鮮雞,用二十四種中草藥和調味品加工烤制而成。不經藥膳脫脂,含脂肪少,膽固醇低,從皮到骨,味道如一。

“道口燒雞”具有五味佳、酥香軟爛、鹹淡適口、肥而不膩的特點。食用不需要刀切,用手一抖,骨肉即自行分離,無論涼熱,食之均余香滿口,令人饞涎欲滴,食後無不交口稱讚。

如今的“道口燒雞”不僅紅遍中國,而且名播世界。

道口燒雞

主料:選用生長7~24個月,重2~2.5斤的嫩雞或肥母雞。

制法:1.屠宰和開剝:屠宰後放淨血,趁雞體尚溫時,放到58~60℃的熱水裡浸燙。退淨羽毛,用涼水洗淨浮毛和浮皮,切去雞爪。在雞頸上方割一小口,露出食管和氣管,再將其臀部和兩腿間各切開7~8釐米長口,割斷食、氣管,掏出內臟、割下肛門後,用清水沖去腹內的殘血和汙物。

2.選型和炸雞:將洗淨的白條雞腹部向上放在案上,左手穩住雞體,右手用刮刀將肋骨中間處切斷,並用手按折。根據雞的大小,選取高直一段放置腹內把雞撐開,再在下腹脯尖處切一小口,將雙腿變叉插入腔內,兩翅也交叉插入口腔內,造型成為兩頭尖的半圓形,再用清水漂洗乾淨後掛晾,待晾掉表皮水分即可炸雞。將晾好的白條雞全身塗勻蜂蜜水,其比例為水60%、蜜40%。將油(豆油、花生油均可)加熱到150~160℃,把雞放入油內翻炸半分鐘,炸成柿紅色即可撈出。

3.煮雞:(其配料按100只雞計算)砂仁、豆各15克,丁香近5克,草果、陳皮各0.06斤,內桂、良姜、白芷各0.18斤,海鹽4~6斤,陳年老湯適量。

4.已炸好的雞按順序平擺在鍋內,兌入陳年老湯和化開的鹽水後,再放入砂仁等8味配料,用竹篦壓住雞體,使老湯浸住最上一層雞體的一半。先用大火將湯燒開,然後把12~18克火硝放入雞湯沸入溶化,將湯煮開後再用文火燜煮,直到煮熟為止,從開鍋算起,一雞須煮3~5個小時。撈出時要注意保持造型美觀。

特點:雞身呈淺紅色,雞皮不破不裂,雞肉完整,雞味鮮美,肥而不膩。

“侍衛”丹巴多爾濟以身遮護嘉慶,身中三刀,仍帶傷將行刺的禦廚抓住,嘉慶皇帝因此賜丹巴多爾濟“貝勒”、“御前行走”,稱讚丹巴多爾濟“膽大”。於是丹巴多爾濟家鄉的老百姓至今流傳丹巴多爾濟救駕的故事,稱他為“膽大人”。

禦廚行刺嘉慶,是否與當時的白蓮教造反有關,有待考據。

嘉慶七年(1802年)十二月,川、楚兩地的白蓮教起義大部分已被鎮壓。但直至嘉慶九年,清廷才徹底鎮壓了白蓮教起義餘部,此戰事遷延九年,清廷耗軍費白銀二億兩。

大規模的民變讓嘉慶和他的政府元氣大傷,史學家稱之為“清帝國由盛轉衰的重要標誌”。

白蓮教雖被鎮壓下去,白蓮教的一個分支天理教的人又來找嘉慶討要天理。

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天理教起義,其中首領林清聯絡宮中太監,分別從東、西華門沖入皇宮中,與官兵交戰,但終因勢單力孤,殺入紫禁城的天理教徒全部遇難。

太平年間,造反派的尖刀排能殺進皇宮大殿,“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而且這還是絕無僅有的一次“斬首行動”。驚魂未定的嘉慶帝為此下“罪己詔”。平變之後,混戰中射在隆宗門上的一個箭鏃,一直被保留了下來,嘉慶希望這個箭鏃能夠對愛新覺羅皇室的子孫有所警示,並在臨終前告誡群臣,“永不忘十八年之變”。

在嘉慶一朝,還有一道美食--“道口燒雞”,足以與“金華火腿”、“高郵鴨蛋”、“北京烤鴨”相提並論,飲譽海內外。

豫北滑縣道口鎮,素稱燒雞之鄉。清順治十八年(1616年),“道口燒雞”就誕生在這裡,其創始人叫張炳。他在道口鎮大集街開了個小燒雞店,因製作不得法,門可羅雀。有一天,一位曾在清宮禦膳房當過禦廚的老朋友來訪,在對飲暢談間,傳授給他一個秘方:“要想燒雞香,八料加老湯。”八料就是陳皮、肉桂、豆蔻、良姜、丁香、砂仁、草果和白芷八種佐料;老湯就是煮雞的陳湯。每煮一鍋雞,必須加上頭鍋的老湯,如此沿襲,越老越好。張炳如法炮製,從此生意大火,張炳還把他的燒雞店定名為“義興張”。

此後,張家燒雞便一代一代地傳下來,既傳家珍絕技,又傳百年老湯。

嘉慶二十五年,皇帝顒琰路過道口鎮,忽聞奇香而振奮,問左右人道:“何物發出此香?”左右答道:“張家燒雞。”

隨從將燒雞獻上,嘉慶嘗後大喜說道:“色、香、味三絕。”

“道口燒雞”易名為“宮廷烤雞”,隨即進入宮廷,成為禦膳。當時的皇親國戚“隔數日,必食之,以壯陽身”。清宮的烤雞系選用15公斤上下的新鮮雞,用二十四種中草藥和調味品加工烤制而成。不經藥膳脫脂,含脂肪少,膽固醇低,從皮到骨,味道如一。

“道口燒雞”具有五味佳、酥香軟爛、鹹淡適口、肥而不膩的特點。食用不需要刀切,用手一抖,骨肉即自行分離,無論涼熱,食之均余香滿口,令人饞涎欲滴,食後無不交口稱讚。

如今的“道口燒雞”不僅紅遍中國,而且名播世界。

道口燒雞

主料:選用生長7~24個月,重2~2.5斤的嫩雞或肥母雞。

制法:1.屠宰和開剝:屠宰後放淨血,趁雞體尚溫時,放到58~60℃的熱水裡浸燙。退淨羽毛,用涼水洗淨浮毛和浮皮,切去雞爪。在雞頸上方割一小口,露出食管和氣管,再將其臀部和兩腿間各切開7~8釐米長口,割斷食、氣管,掏出內臟、割下肛門後,用清水沖去腹內的殘血和汙物。

2.選型和炸雞:將洗淨的白條雞腹部向上放在案上,左手穩住雞體,右手用刮刀將肋骨中間處切斷,並用手按折。根據雞的大小,選取高直一段放置腹內把雞撐開,再在下腹脯尖處切一小口,將雙腿變叉插入腔內,兩翅也交叉插入口腔內,造型成為兩頭尖的半圓形,再用清水漂洗乾淨後掛晾,待晾掉表皮水分即可炸雞。將晾好的白條雞全身塗勻蜂蜜水,其比例為水60%、蜜40%。將油(豆油、花生油均可)加熱到150~160℃,把雞放入油內翻炸半分鐘,炸成柿紅色即可撈出。

3.煮雞:(其配料按100只雞計算)砂仁、豆各15克,丁香近5克,草果、陳皮各0.06斤,內桂、良姜、白芷各0.18斤,海鹽4~6斤,陳年老湯適量。

4.已炸好的雞按順序平擺在鍋內,兌入陳年老湯和化開的鹽水後,再放入砂仁等8味配料,用竹篦壓住雞體,使老湯浸住最上一層雞體的一半。先用大火將湯燒開,然後把12~18克火硝放入雞湯沸入溶化,將湯煮開後再用文火燜煮,直到煮熟為止,從開鍋算起,一雞須煮3~5個小時。撈出時要注意保持造型美觀。

特點:雞身呈淺紅色,雞皮不破不裂,雞肉完整,雞味鮮美,肥而不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