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攻克醴陵湖南蘇維埃政權由此發軔

醴陵市淥江橋, 該橋始建於南宋。 這裡是當年醴陵秋收起義部隊作戰的重要地點。

湖南日報記者 童迪 通訊員 廖蔚佳 攝影報導

湖南日報記者 唐婷 於振宇

醴陵城南, 矗立著一座石拱橋。 淥江從橋下緩緩流過。

這是目前湖南省跨度最大、保存最好的石拱橋, 雖經百年侵蝕仍屹然挺立, 斑駁橋面寫滿了歷史的凝重與滄桑。 橋上行人往來, 步履匆匆, 大多已不知道這裡曾是90年前醴陵秋收起義的主戰場。

7月28日, 一場大雨過後, 溽暑稍解, 清涼漸生。 記者來到淥江橋上, 追尋那段血與火的記憶。

霹靂一聲暴動

一夜捕殺豪劣惡霸20多人

“正是在這裡, 農民暴動隊伍處決了‘清鄉司令’彭承美, 拉開了醴陵秋收起義的序幕。 ”走在淥江橋上, 研究秋收起義數十年的醴陵市檔案史志局退休幹部吳興強介紹。

1927年9月初, 毛澤東在江西安源張家灣召開緊急軍事會議, 部署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會後, 中共醴陵縣委負責人星夜趕回醴陵, 部署行動方案, 決定於9月11日(農曆八月十六)淩晨齊起暴動, 並組織“敢死隊”與城郊暴動隊做內應, 迎接由安源、萍鄉前來攻城的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二團。

“擒賊先擒王”。 “敢死隊”首先盯上了組織屠殺了1000多名革命群眾的“清鄉司令”彭承美。 9月9日夜, 一名地下工作者利用彭喜歡打牌的特點, 邀其去縣城西門泗洲寺姘婦家打牌, 打牌後去淥江餐館吃夜宵。 剛上淥江橋頭, 彭承美便被“敢死隊”擒住, 用繩索勒死在橋上。

消息迅速傳遍全縣, 鄉親們奔相走告, 興奮地說:“打虎過中秋, 勝過吃魚肉。 ”

9月10日中秋夜, 霹靂一聲暴動, 東、南、西、北四鄉農民一齊暴動, 一夜之間捕殺地主豪劣、惡霸20多人,

擊斃反動駐軍連長一人, 繳獲了一批槍支彈藥。

9月12日, 暴動隊伍紛紛向縣城進發, 準備配合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二團攻打醴陵縣城。

攻克醴陵

“湖南蘇維埃之組織由醴陵開始”

房屋低矮、紅牆褪色, 僅有“醴陵車站”4字依稀可辨。 7月28日下午, 吳興強老人領著我們費了不少時間, 左右打聽, 終於找到了已改為職工宿舍的醴陵陽三石火車站。

這是我省最古老的火車站之一, 1903年建成。 1927年9月12日, 在安源起義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攻下萍鄉老關後, 乘火車沿株萍鐵路到達陽三石火車站, 與農民暴動隊伍會合, 共同打響了進攻醴陵縣城的槍聲。

走過長長的鐵軌, 吳興強老人用講述把我們帶回到那激烈戰鬥的現場——

“起義部隊從這裡兵分3路:左路主攻北門;右路一部分從陽三石淺水區過河, 一部分從東門上過渡, 會攻東門;中路則強奪淥江橋, 直取縣城中心。 ”

戰鬥打響後, 右路部隊很快打進東門。 中路部隊在攻佔淥江橋時, 因敵人集中火力封鎖橋面, 遭到阻擊。 起義軍馬上改變戰術, 留下部分兵力佯攻橋頭, 主力則從狀元洲附近的淺水區涉水過河, 與潛伏在城內的地下工作人員等發起圍攻, 橋上敵人腹背受擊, 只好舉手投降。

“這次戰鬥, 斃敵幾十人, 俘敵100多人, 繳槍80多支, 勝利攻佔了醴陵縣城, 醴陵成為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工農革命軍佔領的第一個縣城。 只可惜左路部隊未能攻進北門, 致使大部分敵人從北門逃出了縣城。 ”吳老興奮之餘略帶遺憾地說。

攻佔縣城後, 起義部隊砸開監獄, 救出了被關押的革命同志和群眾300多人。 第二天, 第二團經與中共醴陵縣委研究後, 正式建立中國革命委員會湖南醴陵分會, 開創了“湖南蘇維埃之組織由醴陵開始”的歷史。

縣總工會、縣農民協會等革命組織隨之相繼恢復。 縣革命委員會發出佈告:一切權力歸革命委員會, 打倒國民黨反動派, 沒收地主土地。 工農革命軍打開鹽倉、糧倉, 把食鹽和糧食分給貧苦群眾。

9月14日, 國民黨湖南軍閥調集重兵向醴陵反撲,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 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二團主動撤出縣城, 向瀏陽挺進。

“革命政權的旗幟僅飄揚了不到2天, 但它的誕生, 極大振奮了革命群眾的精神, 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吳興強自豪地說。

啟動紅色基因

把紅色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

90年光陰過去,走進醴陵這片紅色熱土,走近一個個歷史現場,我們清晰感受到那份革命豪情還在延續,並化為發展的動力與熱情。

只要有人還記得,歷史便不會被忘記。毛澤東、朱德、李立三、耿飆、左權、蔡申熙、朱克靖等革命家和工農革命軍在醴陵留下了豐富的革命遺跡,至今保留的革命遺存就有近百處。

為紀念大革命時期犧牲的1000多名革命烈士,醴陵縣大障鎮的村民們,自籌資金、不計報酬地建起醴陵南四區蘇維埃革命紀念館,每年接待參觀者上萬人次,成為湖南唯一的民辦革命烈士紀念館。

一座座修繕一新的紅色豐碑,見證了醴陵軍民堅定的理想信念,見證了醴陵軍民守護精神圖騰的堅定執著。

“傳承革命精神,啟動紅色基因,把紅色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和義務。”醴陵市委主要負責同志介紹,醴陵正在與周邊縣市共同打造“株洲—醴陵—攸縣—茶陵—炎陵”紅色旅遊線路,形成紅色文化一小時旅遊圈,以此帶動文物游、生態游、工業遊等其他旅遊專案,推動革命老區舊貌換新顏。

【史料連結】

1927年9月12日,在安源起義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攻下萍鄉老關後,乘火車沿株萍鐵路到達醴陵陽三石火車站,與醴陵的農民暴動隊伍裡應外合,攻佔縣城,砸開監獄,成立中國革命委員會湖南醴陵分會。2天后,由於當時國民黨反動勢力的反撲,革命軍主動撤離縣城,向瀏陽進軍。

(相關史料由省委黨史研究室提供)

”吳興強自豪地說。

啟動紅色基因

把紅色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

90年光陰過去,走進醴陵這片紅色熱土,走近一個個歷史現場,我們清晰感受到那份革命豪情還在延續,並化為發展的動力與熱情。

只要有人還記得,歷史便不會被忘記。毛澤東、朱德、李立三、耿飆、左權、蔡申熙、朱克靖等革命家和工農革命軍在醴陵留下了豐富的革命遺跡,至今保留的革命遺存就有近百處。

為紀念大革命時期犧牲的1000多名革命烈士,醴陵縣大障鎮的村民們,自籌資金、不計報酬地建起醴陵南四區蘇維埃革命紀念館,每年接待參觀者上萬人次,成為湖南唯一的民辦革命烈士紀念館。

一座座修繕一新的紅色豐碑,見證了醴陵軍民堅定的理想信念,見證了醴陵軍民守護精神圖騰的堅定執著。

“傳承革命精神,啟動紅色基因,把紅色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和義務。”醴陵市委主要負責同志介紹,醴陵正在與周邊縣市共同打造“株洲—醴陵—攸縣—茶陵—炎陵”紅色旅遊線路,形成紅色文化一小時旅遊圈,以此帶動文物游、生態游、工業遊等其他旅遊專案,推動革命老區舊貌換新顏。

【史料連結】

1927年9月12日,在安源起義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攻下萍鄉老關後,乘火車沿株萍鐵路到達醴陵陽三石火車站,與醴陵的農民暴動隊伍裡應外合,攻佔縣城,砸開監獄,成立中國革命委員會湖南醴陵分會。2天后,由於當時國民黨反動勢力的反撲,革命軍主動撤離縣城,向瀏陽進軍。

(相關史料由省委黨史研究室提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