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知識點:饅頭誰發明的?饅頭的起源及發展

饅頭, 中國餐點裡必不可少的食物, 那麼, 你知道饅頭是誰發明的嗎?饅頭最開始出現時是什麼形狀的呢?追本溯源, 我們還是先來看看在漫長的時空歷程中究竟是誰發明了饅頭?饅頭最初又有著什麼樣的形狀?

歷史起源

中國人吃饅頭的歷史, 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 《事物紺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 蕭子顯在《齊書》中亦有言, 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 即“入酵面中, 令松松然也”。 “面起餅”可視為中國最早的饅頭。

(另一種說法)春秋時期的中國, 石磨還沒有被發明出來。 人們食用麥子的主要方式是煮粥,

蒸麥飯, 和炒成乾糧吃。 戰國時期, 也還沒有磨, 僅以杵臼等工具生產不出太多的面來, 因此吃麵食的人不會太多。 根據現存的實物資料, 中國人在西漢初期發明了磨, 也只有石磨被發明以後, 在中國的小麥的主產區(大概在以黃河流域為主的中國北方)人們才開始大規模地吃麵食--餅。 但是漢魏時期的麵食“餅”並不是人們現在意義上的“餅”。 而是所有的麵食都稱之為“餅”:爐餅(燒餅)、胡餅(芝麻燒餅)、湯餅(麵條)、籠餅(無酵蒸餅)、環餅(油炸面圈)等, 但都不是發麵的。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

歷史發展

到三國時, 饅頭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稱, 謂之“蠻頭”。 明人郎瑛在《七修類稿》記:“饅頭本名蠻頭, 蠻地以人頭祭神, 諸葛之征孟獲, 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

謂之‘蠻頭’, 今訛而為饅頭也。 ”

“諸葛之征孟獲, 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 謂之‘蠻頭’”, 諸葛亮與饅頭有著怎樣的關係?諸葛亮, 饅頭的發明者也。

對此, 《三國演義》有類似描述:“諸葛亮平蠻回至瀘水, 風浪橫起兵不能渡, 回報亮。 亮問, 孟獲曰:‘瀘水源猖神為禍, 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 自然波浪平靜境內豐熟。 ’亮曰:‘我今班師, 安可妄殺?吾自有見。 ’遂命行廚宰牛馬和麵為劑, 塑成假人頭, 眉目皆具, 內以牛羊肉代之, 為言‘饅頭’奠瀘水, 岸上孔明祭之。 祭罷, 雲收霧卷, 波浪平息, 軍獲渡焉。 ”《三國演義》為小說, 不足為據。 我們來看看真實史料如何說:

《事物紀原》記載:“稗官小說雲:諸葛武侯之征孟獲, 人曰蠻地多邪術, 須禱於神,

假陰兵以助之。 然蠻俗必殺人, 以其祭之, 神則助之, 為出兵也。 武侯不從, 因雜用羊豕之肉, 而包之以面, 像人頭以祠, 神亦助焉, 而為出兵。 後人由此為饅頭。 ”

晉以後, 有一段時間, 古人把饅頭也稱作“餅”。 凡以面揉水作劑子, 中間有餡的, 都叫“餅”。 《名義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餅’, 又曰‘籠餅’, 即今饅頭。 ”《集韻》:“饅頭, 餅也。 ”《正字通》:“〔焙換成饣〕〔愉換成饣〕, 起面也, 發酵使面輕高浮起, 炊之為餅。 賈公彥以酏食(酏:酒;以酒發酵)為起膠餅, 膠即酵也。 涪翁說, 起膠餅即今之炊餅也。 ”“韋巨源《食單》有婆羅門輕高面, 今俗籠蒸饅頭發酵浮起者是也。 ”

唐以後, 饅頭的形態變小, 有稱作“玉柱”、“灌漿”的。 《匯苑詳注》:“玉柱、灌漿, 皆饅頭之別稱也。 ”南唐時, 又有“字母饅頭”。 唐人徐堅《初學記》把饅頭寫作“曼頭”,

《夢粱錄》中, 又作“饅〔設換成饣〕”。 《集韻》:“〔設換成饣〕音豆, 與餖同, 飣也”。 ”“飣”又作“〔月丁〕”, 《玉篇》:貯食之義。 《玉海》:“唐, 少府監禦饌, 用九盤裝壘, 名‘九飣食’。 今俗燕會, 粘果列席前, 曰‘看席飣坐’。 古稱‘飣坐’, 謂飣而不食者。 按《唐書·李遠傳》雲:‘人目為釘會梨。 ’今以文詞因襲, 累積為餖飣。 ”這就是說, “飣”其實從“釘”來, “餖飣”是指供觀覺的看席。 韓愈有詩;“或如臨食案, 肴核紛飣餖。 ”可見當時饅頭是作為供觀賞的看席。 但“餖飣”指的是點心之類, 也就是把饅頭列為了點心。

宋時饅頭成為大學生的經常食用的點心, 所以《武林舊事》中稱:“羊肉饅頭”、“大學饅頭”。 嶽珂有《饅頭》詩:“幾年大學飽諸儒, 薄枝猶傳筍蕨廚。 公子彭生紅縷肉, 將軍鐵枚白蓮膚。 芳馨正可資椒實,

粗澤何妨比瓠壺。 老去牙齒辜大嚼, 流涎才合慰饞奴。 ”

唐宋後, 饅頭也有無餡者。 《燕翼詒謀靈》:“今俗屑面發酵, 或有餡, 或無餡, 蒸食之者, 都謂之饅頭。

饅頭命名

至清代, 饅頭的稱謂出現分野:北方謂無餡者為饅頭, 有餡者為包子, 而南方則稱有餡者為饅頭, 無餡者也有稱作“大包子”的。 《清稗類鈔》辨饅頭:“饅頭, 一曰饅首, 屑面發酵, 蒸熟隆起成圓形者。 無餡, 食時必以肴佐之。 ”“南方之所謂饅頭者, 亦屑面發酵蒸熟, 隆起成圓形, 然實為包子。 包子者, 宋已有之。 《鶴林玉露》曰:有士人于京師買一妾, 自言是蔡大師府包子廚中人。 一日, 令其作包子, 辭以不能, 曰:‘妾乃包子廚中縷蔥綠者也。 ’蓋其中亦有餡, 為各種肉, 為菜, 為果, 味亦鹹甜各異, 惟以之為點心, 不視為常餐之飯。”但《清稗類鈔》又把有甜餡者稱“饅頭”。“山藥饅頭者,以山藥十兩去皮,粳米粉二合,白糖十兩,同入擂盆研和。以水濕手,捏成饅頭之坯,內包以豆沙或棗泥之餡,乃以水濕清潔之布,平鋪蒸籠,置饅頭於上而蒸之。至饅頭無粘氣時,則已熟透,即可食。”

清代饅頭有名者,揚州的小饅頭。《調鼎集》:“作饅頭如胡桃大,籠蒸熟用之,每箸可夾一雙,亦揚州物也。揚州發酵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鬆乃高如杯碗。”《隨園食單》論“千層饅頭”:“楊參戎家制饅頭,其白如雪,揭之如有千層,金陵人不能也。其法揚州得半,常州、無錫亦得其半。”

不視為常餐之飯。”但《清稗類鈔》又把有甜餡者稱“饅頭”。“山藥饅頭者,以山藥十兩去皮,粳米粉二合,白糖十兩,同入擂盆研和。以水濕手,捏成饅頭之坯,內包以豆沙或棗泥之餡,乃以水濕清潔之布,平鋪蒸籠,置饅頭於上而蒸之。至饅頭無粘氣時,則已熟透,即可食。”

清代饅頭有名者,揚州的小饅頭。《調鼎集》:“作饅頭如胡桃大,籠蒸熟用之,每箸可夾一雙,亦揚州物也。揚州發酵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鬆乃高如杯碗。”《隨園食單》論“千層饅頭”:“楊參戎家制饅頭,其白如雪,揭之如有千層,金陵人不能也。其法揚州得半,常州、無錫亦得其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