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朝為什麼打不過清朝?戚繼光1句話說破其中秘密

明朝末年, 崇禎皇帝繼位, 他面臨著大明立國以來最嚴峻的邊境形勢。 建州女真在遼東羽翼漸豐, 逐漸暴露出狼子野心, 對關內中原沃土亮出了鋒利的爪牙。 明朝雖已是殘燈末廟, 但時勢造英雄, 劇烈動盪的時局中, 一大批軍事人才也應運而生, 活躍在明帝國的對內對外戰場上, 人才儲備的厚度遠非地小人稀的清朝所能比肩。

然而, 人才濟濟的大明朝, 硬是在長達幾十年的戰爭中屢戰屢敗, 到崇禎後期, 關外萬里疆土幾乎淪落殆盡, 只剩下一兩座孤城和山海關。 什麼原因會導致這樣令人難以接受的結果?問題出在明朝朝廷自身。 名將戚繼光, 曾經給朝廷上過一道著名的奏疏《練兵條議疏》, 其中有一段話, 非常準確生動地記述了這種情況。

奏疏大意是:邊境局勢本來大有可為, 但決定因素不在邊防主官, 卻在於朝廷, 不在於辦實事的文臣武將, 卻在於朝中議論干擾影響。 這種毛病年深日久, 很難更改。 想幹一件實事, 常常流言四起, 朝臣議論紛紛。 每到大刀闊斧振作施展時, 往往畏懼眾臣非議, 而變的猶豫不決。 或者剛剛實行了一半, 卻因畏懼人言, 畏首畏尾, 很難有所成就, 反會招惹一身嫌疑。

這段話準確說明, 為什麼明朝坐擁名臣良將, 邊境戰事卻總是窩窩囊囊, 灰頭土臉。 真正在一線埋頭苦幹的人, 卻被一群袖手旁觀者指點議論, 飽受挑剔懷疑, 動不動就被扣上一頂“通敵”“畏戰”大帽子, 不但事業幹不成, 腦袋都難保。 戚繼光作為過來人,

深知其中甘苦。 他作為明朝不世出的一代名將, 威望重于一時。 為了能保證北疆防務順利進行, 不得不給朝中大佬請客送禮, 拉關係找靠山, 才能勉強保住職位。 即使這樣, 他的多項重要建議, 都被朝中文官們盡數否決, 使他鬱悶成疾。

明末大兵家孫承宗, 兩度受命於危難之際挺身而出。 面對險惡而行將崩潰的遼東, 滿朝文武一籌莫展, 戰守兩難。 孫承宗創造性提出以守為攻, 構築新城為戰略基地, 收復大片疆土, 迅速穩定了遼東局勢, 堪稱國之干城。 就因部下一次出擊失敗, 損失400餘人, 朝臣立刻群起而攻之, 攻勢之猛烈, 連以帝師待之的天啟皇帝都頂不住, 被迫拿掉孫承宗, 導致剛有好轉的關外形勢再度惡化。

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 卻能慧眼識人, 放手重用熊廷弼, 治理遼東邊事卓有成效。 只因熊廷弼脾氣暴躁, 性格剛強, 不肯奉迎權臣, 對不法之臣毫不姑息, 得罪了朝廷官僚圈子。 在遼東任職期間, 不得不耗費大量心力, 用來與朝中文官集團打數不清的嘴官司。 這樣一個忠心耿耿、才幹超群的大才, 最終悲慘地在朝廷黨爭中淪為犧牲品,出師未捷身先死,他一手締造的大好形勢也被葬送。

明朝腐朽沒落的官僚構架,和文官集團嚴重的黨爭扯皮風氣,如一個巨大腫瘤,日夜蠶食著大明朝的精氣神,耗盡它最後一絲活力與生機。正直有為之士在其中難以生存立足,做好一件事,最大的阻力不是敵人,竟然是來自於自己陣營的明槍暗箭,他們的生命不是犧牲在戰場上,卻隕落於自己人的屠刀下。

最終悲慘地在朝廷黨爭中淪為犧牲品,出師未捷身先死,他一手締造的大好形勢也被葬送。

明朝腐朽沒落的官僚構架,和文官集團嚴重的黨爭扯皮風氣,如一個巨大腫瘤,日夜蠶食著大明朝的精氣神,耗盡它最後一絲活力與生機。正直有為之士在其中難以生存立足,做好一件事,最大的阻力不是敵人,竟然是來自於自己陣營的明槍暗箭,他們的生命不是犧牲在戰場上,卻隕落於自己人的屠刀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