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遠嫁吐蕃成為吐蕃贊普王后的文成公主,在松贊干布死後的生活是怎樣的?

唐朝建國時, 青藏高原上也崛起了一個少數民族國家—吐蕃。 吐蕃民風勇悍, 崇尚戰鬥, 以戰死沙場為榮, 所以軍事力量十分強大。 吐蕃的第二任國王叫松贊干布, 英武而有謀略, 他平定了國內叛亂, 把都城遷到邏些(今拉薩市), 制定官制和法律, 使吐蕃成為一個強盛的奴隸制國家。

這時候, 正是唐太宗當政時期。 松贊干布十分羡慕唐朝這個禮儀大國, 在貞觀八年(634年)第二次派使者到長安訪間, 唐太宗也派使者進行回訪。 那時候, 少數民族都把與中國皇族通婚看作十分榮耀的事。 不久, 松贊干布又派使者, 帶著豐厚的禮品, 向唐朝求婚。

把皇族的女兒嫁到外族, 也是漢代以後歷代王朝用來安撫周邊少數民族的一貫外交政策, 這叫做“和親”。 但這次唐太宗卻沒有同意。 吐蕃使者回去說這是吐谷渾王離間的結果, 松贊干布一氣之下把吐谷渾趕到了青海, 又攻破了黨項等族, 然後發兵唐朝松州(治今四川松潘)西境, 同時又派使者帶著許多金帛到長安求婚, 並且揚言說:“如果不嫁公主給我, 我就入寇。 ”

唐太宗對這種耀武揚威的做法很生氣, 仍然沒有同意。 松贊干布也不示弱, 大舉進攻松州, 打敗了唐朝守將。

唐太宗急忙派名將侯君集等率領五萬大軍進行反擊, 唐軍乘夜襲擊吐蕃營地, 擊殺了一千多人。 松贊干布害怕了, 趕緊撤軍, 派人上表請罪, 並第三次求婚。 這時候, 唐太宗才答應了這門婚事。

松州之戰唐軍擊敗吐蕃軍, 松贊干布退兵謝罪, 吐蕃退出黨項、白蘭羌、青海吐谷渾等,

唐朝長期控制河西隴右, 還逐步向西域(安西北庭)擴張, 唐朝對吐蕃處於優勢, 文成公主和親吐蕃、嫁松贊干布。 唐朝對吐蕃處於優勢時, 文成公主和親吐蕃、嫁松贊干布, 使文成公主在吐蕃地位高。

文成公主(625年—680年11月1日), 唐朝宗室女,

漢族。 漢名無記載, 吐蕃尊稱甲木薩(藏語中“甲”的意思是“漢”, “木”的意思是“女”, “薩”的意思為神仙)。 文成公主, 生於任城(今山東濟甯), 其父史書未記載, 多猜測為江夏郡王李道宗。 李道宗是唐高祖李淵的堂侄, 因戰功被封為任城王, 他的女兒就生在任城。 貞觀14年(西元640年), 唐太宗李世民一道聖旨, 將她封為文成公主, 遠嫁吐蕃。

文成公主是唐朝宗室女,唐貞觀十五年(641)與吐蕃松贊干布聯姻。文成公主一行從長安出發,途經西寧,翻日月山,長途跋涉到達拉薩。據傳,玉樹縣的貝納溝是文成公主進藏途中停留時間最長的一個地方。這裡的藏族首領和群眾曾為她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文成公主深受感動,決定多住些日子,並教給當地群眾耕作、紡織技術。

唐蕃自此結為姻親之好,兩百年間,凡新贊普即位,必請唐天子“冊命”。

松贊干布死後,文成公主仍然養尊處優,直至去世。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沒有嫁給其他人或改嫁之事,更沒有嫁給松贊干布的兒子。

文成公主雖然是宗室女,不是皇帝的女兒,但是她在吐蕃地位崇高。《敦煌吐蕃歷史文書.大事記年》記載:“贊蒙文成公主由噶爾.東贊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西元683年)…冬,祭祀贊蒙文成公主。”(學者王堯等人指出,贊蒙即覺蒙、朱蒙。在被用於稱呼贊普的女人時,贊蒙(btsan mo)、朱蒙、覺蒙(jo mo)等頭銜沒有區別。朱蒙有被寫作末蒙。)

在《敦煌吐蕃歷史文書.大事記年》的記載中,兼有贊蒙尊稱並且去世後享有祭祀 是地位不低於吐蕃王后的人擁有的待遇,而松贊干布的女人裡僅文成公主擁有這待遇。

藏族民間有傳說故事說祿東贊在護送文成公主的路上與文成公主生下一個孩子。但是,文成公主從出發至到達吐蕃,總共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而且新舊唐史均記載,吐蕃贊普到柏海迎接文成公主,從文成公主出發到柏海見到吐蕃贊普,至多應不超過半年,而祿東贊被留在長安三四個月,等追上公主的隊伍,已經費時5個月,祿東贊與為文成公主在路上一個月,不可能生下孩子。這純粹是瞎編的傳說故事。

松贊干布的女人裡,只有一個吐蕃妃子生下了後代。而且松贊干布的兒子出生于文成公主到吐蕃之前。因為西元641年左右文成公主到達吐蕃,而西元650年松贊干布去世,松贊干布之孫即位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兒子必須是出生在文成公主到吐蕃之前,才可能在松贊干布去世前生育松贊干布之孫。古代貴族男子15歲16歲就與女人生育下一代並不稀奇。

而且在《敦煌吐蕃歷史文書.大事記年》的記載中,自文成公主到吐蕃後,只有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一起生活的記載,沒有松贊干布與其他女人一起生活的記錄。 而松贊干布的兒子是在文成公主到吐蕃前就出生了,松贊干布英年早逝,34歲就去世了。

著名藏學家劉立千考證漢藏雙方眾多史料,反駁了松贊干布70多歲、80多歲等說法,並且證明了松贊干布25歲時與文成公主結婚,34歲時去世。另外,學者根敦卻培於1946年寫成《白史》,學者根敦卻培《白史》認為,松贊干布生於617年,卒於650年,壽三十四歲(《白史》青海民族學院少數民族語文系1980年印本,87-88頁)。

史料裡沒有“公主出嫁三年都沒見過贊布一面”的記載,但是有文成公主很快與松贊干布見面的記載,例如“迎娶文成公主至贊普牙帳”,“松贊干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松贊干布非常喜歡賢淑多才的文成公主,專門為公主修築的布達拉宮,共有1000間宮室,富麗壯觀。但後來毀於雷電、戰火。經過17世紀的兩次擴建,形成現今的規模。布達拉宮主樓13層,高117米,占地面積36萬餘平方米,氣勢磅礴。布達拉宮中保存有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難吐蕃婚使噶爾祿東贊的故事,文成公主進藏一路遇到的艱難險阻,以及抵達拉薩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等。這些壁畫構圖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鮮豔。布達拉宮的吐蕃遺址後面還有松贊干布當年修身靜坐之室,四壁陳列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祿東贊等的彩色塑像。

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後,中原與吐蕃之間關係極為友好,使臣和商人頻繁往來。松贊干布十分傾慕中原文化,他脫掉氈裘,改穿絹綺,並派吐蕃貴族子弟到長安國學讀書。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逝世,新君高宗李治繼位後,遣使入蕃告哀,並授松贊干布“駙馬都尉”,封“西海郡王”。松贊干布派專使往長安弔祭太宗,獻金十五種供於昭陵(唐太宗墓),並上書唐高宗,表示對唐朝新君的祝賀和支持。唐高宗又晉封松贊干布為“王”,並刻了他的石像列在昭陵前,以示褒獎。

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因患天花去世,吐蕃王朝為她舉行隆重的葬禮,唐遣使臣赴吐蕃弔祭。至今拉薩仍保存藏人為紀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歷史。文成公主知書達禮,不避艱險,遠嫁吐蕃,為促進唐蕃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增進漢藏兩族人民親密、友好、合作的關係,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文成公主是唐朝宗室女,唐貞觀十五年(641)與吐蕃松贊干布聯姻。文成公主一行從長安出發,途經西寧,翻日月山,長途跋涉到達拉薩。據傳,玉樹縣的貝納溝是文成公主進藏途中停留時間最長的一個地方。這裡的藏族首領和群眾曾為她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文成公主深受感動,決定多住些日子,並教給當地群眾耕作、紡織技術。

唐蕃自此結為姻親之好,兩百年間,凡新贊普即位,必請唐天子“冊命”。

松贊干布死後,文成公主仍然養尊處優,直至去世。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干布。沒有嫁給其他人或改嫁之事,更沒有嫁給松贊干布的兒子。

文成公主雖然是宗室女,不是皇帝的女兒,但是她在吐蕃地位崇高。《敦煌吐蕃歷史文書.大事記年》記載:“贊蒙文成公主由噶爾.東贊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西元683年)…冬,祭祀贊蒙文成公主。”(學者王堯等人指出,贊蒙即覺蒙、朱蒙。在被用於稱呼贊普的女人時,贊蒙(btsan mo)、朱蒙、覺蒙(jo mo)等頭銜沒有區別。朱蒙有被寫作末蒙。)

在《敦煌吐蕃歷史文書.大事記年》的記載中,兼有贊蒙尊稱並且去世後享有祭祀 是地位不低於吐蕃王后的人擁有的待遇,而松贊干布的女人裡僅文成公主擁有這待遇。

藏族民間有傳說故事說祿東贊在護送文成公主的路上與文成公主生下一個孩子。但是,文成公主從出發至到達吐蕃,總共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而且新舊唐史均記載,吐蕃贊普到柏海迎接文成公主,從文成公主出發到柏海見到吐蕃贊普,至多應不超過半年,而祿東贊被留在長安三四個月,等追上公主的隊伍,已經費時5個月,祿東贊與為文成公主在路上一個月,不可能生下孩子。這純粹是瞎編的傳說故事。

松贊干布的女人裡,只有一個吐蕃妃子生下了後代。而且松贊干布的兒子出生于文成公主到吐蕃之前。因為西元641年左右文成公主到達吐蕃,而西元650年松贊干布去世,松贊干布之孫即位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兒子必須是出生在文成公主到吐蕃之前,才可能在松贊干布去世前生育松贊干布之孫。古代貴族男子15歲16歲就與女人生育下一代並不稀奇。

而且在《敦煌吐蕃歷史文書.大事記年》的記載中,自文成公主到吐蕃後,只有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一起生活的記載,沒有松贊干布與其他女人一起生活的記錄。 而松贊干布的兒子是在文成公主到吐蕃前就出生了,松贊干布英年早逝,34歲就去世了。

著名藏學家劉立千考證漢藏雙方眾多史料,反駁了松贊干布70多歲、80多歲等說法,並且證明了松贊干布25歲時與文成公主結婚,34歲時去世。另外,學者根敦卻培於1946年寫成《白史》,學者根敦卻培《白史》認為,松贊干布生於617年,卒於650年,壽三十四歲(《白史》青海民族學院少數民族語文系1980年印本,87-88頁)。

史料裡沒有“公主出嫁三年都沒見過贊布一面”的記載,但是有文成公主很快與松贊干布見面的記載,例如“迎娶文成公主至贊普牙帳”,“松贊干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松贊干布非常喜歡賢淑多才的文成公主,專門為公主修築的布達拉宮,共有1000間宮室,富麗壯觀。但後來毀於雷電、戰火。經過17世紀的兩次擴建,形成現今的規模。布達拉宮主樓13層,高117米,占地面積36萬餘平方米,氣勢磅礴。布達拉宮中保存有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難吐蕃婚使噶爾祿東贊的故事,文成公主進藏一路遇到的艱難險阻,以及抵達拉薩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等。這些壁畫構圖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鮮豔。布達拉宮的吐蕃遺址後面還有松贊干布當年修身靜坐之室,四壁陳列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祿東贊等的彩色塑像。

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後,中原與吐蕃之間關係極為友好,使臣和商人頻繁往來。松贊干布十分傾慕中原文化,他脫掉氈裘,改穿絹綺,並派吐蕃貴族子弟到長安國學讀書。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逝世,新君高宗李治繼位後,遣使入蕃告哀,並授松贊干布“駙馬都尉”,封“西海郡王”。松贊干布派專使往長安弔祭太宗,獻金十五種供於昭陵(唐太宗墓),並上書唐高宗,表示對唐朝新君的祝賀和支持。唐高宗又晉封松贊干布為“王”,並刻了他的石像列在昭陵前,以示褒獎。

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因患天花去世,吐蕃王朝為她舉行隆重的葬禮,唐遣使臣赴吐蕃弔祭。至今拉薩仍保存藏人為紀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歷史。文成公主知書達禮,不避艱險,遠嫁吐蕃,為促進唐蕃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增進漢藏兩族人民親密、友好、合作的關係,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