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春秋時期,晉國大臣的祁奚請求告老回家,晉悼公要他推薦一個人

春秋時期, 晉國大臣的祁奚請求告老回家, 晉悼公要他推薦一個人接他的位子。

祁奚於是推薦瞭解狐。

晉悼公很是吃驚: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

祁奚回答:你問我誰適合接替我, 沒問我誰是我的仇人。 解狐的才能確實能撐得起我的擔子。

晉悼公同意了, 但解狐還未就職就急病死了。

晉悼公於是要祈奚再推薦一個人, 這次他推薦了自己的兒子。

晉悼公:他可是你的兒子啊?

祁:你問誰合適, 沒問他是不是我兒子。 我兒子雖然比不上解狐, 但解狐死了, 剩下的只有我兒子合適了。

這個故事就是“外舉不避仇,

內舉不避親”。

不以私人恩怨影響公司發展, 這是每個領導都需要修煉的素養。

一定要看清這點:當個人利益跟組織的利益捆綁時, 想要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 就不能傷害組織的發展, 要盡一切辦法、努力説明組織發展壯大。

就像上面這個例子, 祁奚要是為了自己的私利, 胡亂推薦人, 導致晉國禍亂, 那麼最後這苦還不是要落到自己和子孫身上嗎?

真正的英明的領導, 不會短視到用人唯親, 也不會短視到只貪圖眼前的小利益, 不顧長遠的大利益。

孫子兵法曰:智者之慮, 必雜於利害。 雜於利而務可信也, 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私利和公利, 小利和大利, 短利和長利, 兩利相權取其重, 此方為智者。

然而, 這三種不同的利, 如何對之做具體的判斷,

是最難的, 也是最需要下功夫的。

孫子兵法中“修道保法”“立於不敗之地”, 其實都是基於利害這個判斷, 不知利害, 則不能“令民與上同意”, 不知“趨避”, 則不能明白“令素行而與眾相得”的深意。

“內舉不避親, 外舉不避仇”, 並不是什麼道德修養, 本質上還是一種智力修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