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曾經被蘋果無情拋棄,幸好華為救了它一命

歷史有的時候很奇妙。

我們曾經講過的面板產業, 起於美國, 發展于日本, 鼎盛于韓國, 如今風水轉換, 輪到中國成為主場了。

和麵板幾乎是雙胞胎一樣, 鋰電池同樣也是美國人發明的。

美國人起了個大早, 趕了個晚集, 最先實現商業化應用的也是日本人。

1991年, Sony成功開發鋰離子電池, 使人們的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等攜帶式電子設備重量和體積大大減小, 使用時間大大延長。

索尼大法好哇!

日本人一開始完全壟斷了這個市場, 無奈, 韓國人來了。

在政府的扶持下, 三星SDI、LG化學和SK三家巨頭獲得巨額補貼, 以價格優勢殺得日本人片甲不留, 然後逐級而上, 蠶食高端市場。

但是, 這個時候的鋰電池價格依然昂貴, 真正使它走向平民化的, 依然是我們大中國的上市公司。

從1990年代末開始, 比亞迪先鋒開路, 隨後一幫本土鋰電公司如狼似虎般跟上, 迅速橫掃了全球的鋰電池市場。

及至今天, 我國鋰電行業已經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家族, 在全球市場上也擁有極強的競爭力, 隨著新能源行業對傳統機械動力源的替換形成趨勢, 海闊天空任鳥飛。

按分類來說, 鋰電行業大致可以分成三類:

a, 以儲能為需求的鋰電池;

b, 以電動車為需求的動力鋰電池;

c, 以手機電腦等消費電子為需求的鋰電池。

以下, 是一份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發佈的《2016年中國電池行業百強企業名單》。

可以看到, 排名第一、第二的, 是天能、超微兩家低速車電池霸主, 背後反映的正是過去十年來的中國電動自行車革命, 似乎是在一夜之間, 遍佈城鄉大街小巷的自行車就全部裝上了電池。

排名第三、第五、第七的比亞迪、寧德時代、沃特瑪, 則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龍頭, 背後反映的則是近三年來的中國新能源汽車革命, 他們正在複製電動自行車在過去十年走過的路。

這條路, 規模更龐大, 速度更驚人, 將在未來的十幾二十年改變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 改變全球的產業面貌。

排名第四、第六、第八的, 則是手機產業鏈的風口弄潮兒。

第四的新能源科技(ATL),是日本芯中國皮的“二鬼子公司”, 暫且不表。

這篇的主角, 是新晉崛起的手機電池雙雄——欣旺達和德賽電池。

1

欣旺達和德賽電池有太多相似之處,

都紮根於珠三角;

客戶群也相同, 都是蘋果、華為、OV、小米等;

在過去的五年中, 站在智慧手機行業的風口中央, 享受到了爆發式增長的利潤。

但, 他們又有許多的不同,

欣旺達在創業板上市, 德賽電池在主機板上市;

欣旺達在深圳, 德賽電池在隔壁的惠州;

欣旺達是白手起家的民企, 德賽電池是根正苗紅的國企;

然而, 最大的不同是,

兩家公司近年業績的反轉。

一開始, 德賽電池的營收是欣旺達的1.5倍, 鼎盛期(2012年)甚至高達2.27倍。

但是, 隨後就進入了欣旺達時間。

差距一步步拉近, 反轉時刻正是眼下。

2016年,德賽電池的營業收入88億,增長3.4%,欣旺達2016年的收入80億,增長22.4%。

2017年一季度,德賽電池營收22.9億元,欣旺達營收22.2億元。

同期毛利潤方面,德賽是2.22億元,欣旺達是2.63億元,強弱之勢一目了然。

相同的生意,不同的結果,欣旺達後發先至,憑的是什麼呢?

2

德賽電池和欣旺達的恩怨情仇背後,不得不提另一個土豪——蘋果。

作為全球盈利能力最強的科技巨頭,蘋果對手機行業的掌控能力是不容置疑的,他皺一皺眉頭,這個行業的江湖就將出現一番悲歡離合。

早在2011年的時候,欣旺達就通過與ATL的合作,搭上了蘋果的線。那時蘋果的iPhone3、iPod電池供應中,欣旺達占比高達20%。

看似走上了人生巔峰,孰不知卻被命運開了一個玩笑!

劃時代的iPhone4榮耀登場,作為約伯斯生前最成功的作品,銷量勢如破竹,而電池供應商卻悄然全部換成了德賽電池。

欣旺達怔怔的愣在一邊。

蘋果一年單品銷量數億隻,適合標準化生產,比起其他客戶的產品型號繁多,利潤率要好得多。

並且蘋果作為行業技術標準的引領者,獲得了蘋果的首肯,再開拓其他客戶,無異于降維打擊,是很輕鬆的事情。

所以,在手機產業鏈裡,一直以來有一句話,得蘋果者得天下。

2012年,德賽電池營收同比增長42%,淨利潤同比增長20%;

那邊廂,欣旺達的營收雖然也增長了36%,淨利潤卻同比負增長了(-13%)!

錯失高富帥蘋果的垂愛之後,另一隻大腿亞馬遜也由於調整出貨安排,訂單延期。

那是欣旺達上市以來最慘澹的時光。

一般來說,被蘋果拋棄,對於許多廠家而言,都是滅頂之災。

看下面這些新聞——

今年年初,蘋果將開發獨立的圖形處理器的消息傳出來,供應商英國晶片廠商Imagination Technologies的股價應聲暴跌71.3%,公司市值從7.59億英鎊跌至2.94億英鎊,被迫尋求出售。

2014年,臺灣廠商勝華科技倒閉,關閉了兩家生產廠,裁掉了7000多名員工,還虧欠供應商約2.3億元的賬款。勝華科技曾經是蘋果最大的觸控屏供應商,被譽為一代經典的 iPhone 4 就是由他們家提供的觸屏。但是iPhone5蘋果開始使用In-cell顯示技術,勝華科技無法為蘋果提供In-cell觸控屏慘遭拋棄。

2013年10月,蘋果與GTAT(極特先進)合作生產擬用於iPhone6的藍寶石顯示幕,但直到現在蘋果也未發佈使用藍寶石屏的iPhone。2014年10月,GTAT遞交了破產保護申請。

……

這個名單還可以列很長。

有人做過統計,在蘋果2017年公佈的供應鏈名單中,共有193家供應商,和2011年的名單相比。

58家公司從榜單上消失了,等於三分之一已被打入冷宮。

作為暴君身邊的嬪妃,真是步步驚心。

3

但是,欣旺達比所有的對手都要幸運。

因為他生長在中國。

如你所見,2012年的欣旺達,利潤雖然負增長了,但營收依然頑強的實現了正增長!

秘密就是國產手機陣營的崛起。

那一年,小米初試啼聲,華為、中興、聯想、魅族、OPPO各領風騷。

那是個誰也不服誰,十八路諸侯紛紛揭竿而起,逐鹿中原的豪氣時代。

不管鹿死誰手,他們,最終都成了欣旺達的客戶。

這是命運的分水嶺。

一開始的時候,做蘋果的毛利非常好,做國產手機的相比起來就像是毛巾裡擰水。

畢竟一台蘋果賣五六千,一部國產機才賣五六百,掙錢能力差的太遠。

但是,隨著蘋果的成長遇到瓶頸期,從消費者身上掙不到更多錢了,就開始將眼睛往上游打量:

一個零部件引入更多供應商,讓你們彼此殺價,降低成本;

技術門檻高,缺乏競爭者的,就乾脆自己做,將供應商踢走;

讓一眾合作夥伴人人自危。

另一方面,國產手機陣營從廉價機向中端機挺進,越來越捨得在零部件上花更多的錢,市場蛋糕越做越大。

由於彼此競爭激烈,每一個手機品牌都渴望搶先應用業內最優秀的技術,無形中又進一步將定價權轉移給了一線的零部件龍頭。

結果就是:

蘋果供應鏈的日子開始難熬;

國產機供應鏈的時光變得美妙!

我們看實際資料。

德賽電池一直和蘋果高度綁定,至2016年蘋果占其營收比例高達58.09%。

另一邊廂,欣旺達和蘋果分分合合,至2016年,蘋果在欣旺達營業收入占比中只占16.2%。

前五大客戶裡,各家的營收比例大致均衡。

2016年,德賽電池的毛利率僅為10%,已經低於欣旺達15%毛利率一大截了。

4

做手機、電腦、筆記本等消費電子的電池固然不錯,但畢竟,手機最黃金的爆發期已經過去了。

未來要有業績增長,就必須有新的業務線。

他們都將視線投向了廣闊無垠的新能源汽車電池領域——這是一個未來十倍規模於手機電池的行業。

機會是大大的,但風險也很高,畢竟這個行業已經虎踞龍盤,比亞迪、寧德時代、國軒高科、沃特瑪等幾大天王各據一方。

為應對競爭,德賽電池除了做電池封裝,還加碼了BMS電池管理系統。

我們知道,特斯拉汽車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就是其BMS電池管理系統,這是新能源車提升電池效率,獲得更長續航里程的殺手鐧之一。

2015年6月,德賽成立了惠州市藍微新源技術,主營業務為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等電源管理系統及封裝集成。

2016年,惠州新源投資2,661萬元,用於建立動力電池PACK生產線,目前該廠房已建成並投入使用。

隨著產能釋放,2016年德賽電池的PACK業務和BMS業務均有所提升:

欣旺達的動作更加大膽。

德賽屬於國企,控股股東是惠州國資委,對德賽而言,穩打穩紮、不犯錯誤比激進冒險更重要。

而欣旺達的控制人王明旺、王威兄弟,以及前十大股東中多是王家親戚,對他們而言,每一次都是背水一戰。

2017年1月,欣旺達拋出一份高達32.46億元(後改為27.96億)的定增方案。

募集資金投入以下方向:

其中6.59億繼續擴產消費類鋰電池。

在產品方面,除了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等傳統3C產品,還開拓了智慧可穿戴設備、VR/AR 設備、智慧家居設備、無人機等新興產品。

務求吃透,榨幹這個行業的潛力。

在生產方式方面,這次募資一個重要項目就是建設自動化生產線。

自動化生產線將在功能、精度、可靠性、效率等方面,帶來顯著的成本降低。據測算,全面達產後消費類鋰電池業務毛利,將由2016年的13.45%提升到16.55%。

另一方面,24.1億元的鉅資,將投向一個年產6GWh的動力電池生產線。

為這一步,欣旺達已經準備了許多年。

2008 年,設立動力電池業務組,從事動力電池的設計研發。

2010 年,承擔廣東省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電動汽車鋰離子動力電池新型電源管理系統研發及產業化”,持續的研發與投入使公司在動力類鋰電池領域掌握了多項核心專利技術和自主智慧財產權。

已經擁有相關專利共計 227 項(含已申報),分佈在鋰電池模組、電芯、BMS(電源管理系統)、結構件、電池檢測及設備自動化等方面。

2014 年欣旺達收購東莞鋰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進一步向鋰電池電芯領域挺進。

根據欣旺達披露的資訊,當以上這些專案建成,完成投產,預計可以增加年收入64.8億元,增加淨利潤6.06億元。

理想是很美好的,現實卻有可能很殘酷,特別是如今近乎白熱化的動力電池行業,未來業績如何,我們且行且珍惜。

2016年,德賽電池的營業收入88億,增長3.4%,欣旺達2016年的收入80億,增長22.4%。

2017年一季度,德賽電池營收22.9億元,欣旺達營收22.2億元。

同期毛利潤方面,德賽是2.22億元,欣旺達是2.63億元,強弱之勢一目了然。

相同的生意,不同的結果,欣旺達後發先至,憑的是什麼呢?

2

德賽電池和欣旺達的恩怨情仇背後,不得不提另一個土豪——蘋果。

作為全球盈利能力最強的科技巨頭,蘋果對手機行業的掌控能力是不容置疑的,他皺一皺眉頭,這個行業的江湖就將出現一番悲歡離合。

早在2011年的時候,欣旺達就通過與ATL的合作,搭上了蘋果的線。那時蘋果的iPhone3、iPod電池供應中,欣旺達占比高達20%。

看似走上了人生巔峰,孰不知卻被命運開了一個玩笑!

劃時代的iPhone4榮耀登場,作為約伯斯生前最成功的作品,銷量勢如破竹,而電池供應商卻悄然全部換成了德賽電池。

欣旺達怔怔的愣在一邊。

蘋果一年單品銷量數億隻,適合標準化生產,比起其他客戶的產品型號繁多,利潤率要好得多。

並且蘋果作為行業技術標準的引領者,獲得了蘋果的首肯,再開拓其他客戶,無異于降維打擊,是很輕鬆的事情。

所以,在手機產業鏈裡,一直以來有一句話,得蘋果者得天下。

2012年,德賽電池營收同比增長42%,淨利潤同比增長20%;

那邊廂,欣旺達的營收雖然也增長了36%,淨利潤卻同比負增長了(-13%)!

錯失高富帥蘋果的垂愛之後,另一隻大腿亞馬遜也由於調整出貨安排,訂單延期。

那是欣旺達上市以來最慘澹的時光。

一般來說,被蘋果拋棄,對於許多廠家而言,都是滅頂之災。

看下面這些新聞——

今年年初,蘋果將開發獨立的圖形處理器的消息傳出來,供應商英國晶片廠商Imagination Technologies的股價應聲暴跌71.3%,公司市值從7.59億英鎊跌至2.94億英鎊,被迫尋求出售。

2014年,臺灣廠商勝華科技倒閉,關閉了兩家生產廠,裁掉了7000多名員工,還虧欠供應商約2.3億元的賬款。勝華科技曾經是蘋果最大的觸控屏供應商,被譽為一代經典的 iPhone 4 就是由他們家提供的觸屏。但是iPhone5蘋果開始使用In-cell顯示技術,勝華科技無法為蘋果提供In-cell觸控屏慘遭拋棄。

2013年10月,蘋果與GTAT(極特先進)合作生產擬用於iPhone6的藍寶石顯示幕,但直到現在蘋果也未發佈使用藍寶石屏的iPhone。2014年10月,GTAT遞交了破產保護申請。

……

這個名單還可以列很長。

有人做過統計,在蘋果2017年公佈的供應鏈名單中,共有193家供應商,和2011年的名單相比。

58家公司從榜單上消失了,等於三分之一已被打入冷宮。

作為暴君身邊的嬪妃,真是步步驚心。

3

但是,欣旺達比所有的對手都要幸運。

因為他生長在中國。

如你所見,2012年的欣旺達,利潤雖然負增長了,但營收依然頑強的實現了正增長!

秘密就是國產手機陣營的崛起。

那一年,小米初試啼聲,華為、中興、聯想、魅族、OPPO各領風騷。

那是個誰也不服誰,十八路諸侯紛紛揭竿而起,逐鹿中原的豪氣時代。

不管鹿死誰手,他們,最終都成了欣旺達的客戶。

這是命運的分水嶺。

一開始的時候,做蘋果的毛利非常好,做國產手機的相比起來就像是毛巾裡擰水。

畢竟一台蘋果賣五六千,一部國產機才賣五六百,掙錢能力差的太遠。

但是,隨著蘋果的成長遇到瓶頸期,從消費者身上掙不到更多錢了,就開始將眼睛往上游打量:

一個零部件引入更多供應商,讓你們彼此殺價,降低成本;

技術門檻高,缺乏競爭者的,就乾脆自己做,將供應商踢走;

讓一眾合作夥伴人人自危。

另一方面,國產手機陣營從廉價機向中端機挺進,越來越捨得在零部件上花更多的錢,市場蛋糕越做越大。

由於彼此競爭激烈,每一個手機品牌都渴望搶先應用業內最優秀的技術,無形中又進一步將定價權轉移給了一線的零部件龍頭。

結果就是:

蘋果供應鏈的日子開始難熬;

國產機供應鏈的時光變得美妙!

我們看實際資料。

德賽電池一直和蘋果高度綁定,至2016年蘋果占其營收比例高達58.09%。

另一邊廂,欣旺達和蘋果分分合合,至2016年,蘋果在欣旺達營業收入占比中只占16.2%。

前五大客戶裡,各家的營收比例大致均衡。

2016年,德賽電池的毛利率僅為10%,已經低於欣旺達15%毛利率一大截了。

4

做手機、電腦、筆記本等消費電子的電池固然不錯,但畢竟,手機最黃金的爆發期已經過去了。

未來要有業績增長,就必須有新的業務線。

他們都將視線投向了廣闊無垠的新能源汽車電池領域——這是一個未來十倍規模於手機電池的行業。

機會是大大的,但風險也很高,畢竟這個行業已經虎踞龍盤,比亞迪、寧德時代、國軒高科、沃特瑪等幾大天王各據一方。

為應對競爭,德賽電池除了做電池封裝,還加碼了BMS電池管理系統。

我們知道,特斯拉汽車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就是其BMS電池管理系統,這是新能源車提升電池效率,獲得更長續航里程的殺手鐧之一。

2015年6月,德賽成立了惠州市藍微新源技術,主營業務為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等電源管理系統及封裝集成。

2016年,惠州新源投資2,661萬元,用於建立動力電池PACK生產線,目前該廠房已建成並投入使用。

隨著產能釋放,2016年德賽電池的PACK業務和BMS業務均有所提升:

欣旺達的動作更加大膽。

德賽屬於國企,控股股東是惠州國資委,對德賽而言,穩打穩紮、不犯錯誤比激進冒險更重要。

而欣旺達的控制人王明旺、王威兄弟,以及前十大股東中多是王家親戚,對他們而言,每一次都是背水一戰。

2017年1月,欣旺達拋出一份高達32.46億元(後改為27.96億)的定增方案。

募集資金投入以下方向:

其中6.59億繼續擴產消費類鋰電池。

在產品方面,除了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筆記型電腦等傳統3C產品,還開拓了智慧可穿戴設備、VR/AR 設備、智慧家居設備、無人機等新興產品。

務求吃透,榨幹這個行業的潛力。

在生產方式方面,這次募資一個重要項目就是建設自動化生產線。

自動化生產線將在功能、精度、可靠性、效率等方面,帶來顯著的成本降低。據測算,全面達產後消費類鋰電池業務毛利,將由2016年的13.45%提升到16.55%。

另一方面,24.1億元的鉅資,將投向一個年產6GWh的動力電池生產線。

為這一步,欣旺達已經準備了許多年。

2008 年,設立動力電池業務組,從事動力電池的設計研發。

2010 年,承擔廣東省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電動汽車鋰離子動力電池新型電源管理系統研發及產業化”,持續的研發與投入使公司在動力類鋰電池領域掌握了多項核心專利技術和自主智慧財產權。

已經擁有相關專利共計 227 項(含已申報),分佈在鋰電池模組、電芯、BMS(電源管理系統)、結構件、電池檢測及設備自動化等方面。

2014 年欣旺達收購東莞鋰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進一步向鋰電池電芯領域挺進。

根據欣旺達披露的資訊,當以上這些專案建成,完成投產,預計可以增加年收入64.8億元,增加淨利潤6.06億元。

理想是很美好的,現實卻有可能很殘酷,特別是如今近乎白熱化的動力電池行業,未來業績如何,我們且行且珍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