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回眸歷史,影響歷史進程的100場戰爭系列之秦朝統一楚漢爭霸

一、秦滅六國之戰

秦滅六國之戰又稱為秦滅六國、秦朝統一之戰、秦朝統一六國、秦朝統一中國、統一六國, 指中國戰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之一的秦國進行消滅山東六國、完成中國統一的戰爭。

前238年秦王政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 開始親政。 秦王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 成帝業, 為天下一統”的策略。 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 穩住魏楚, 消滅韓趙;遠交近攻, 逐個擊破。

從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 共計10年的時間, 先後按順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 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 即秦朝。

秦的統一使人民可以有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 秦朝推行了許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 為中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這對中國歷史的發展,

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長期以來, 中國社會以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 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 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來侵略, 保持國家的獨立, 這與秦統一的開創之功, 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聯繫。

巨鹿之戰

巨鹿之戰, 是秦末大起義中, 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

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 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項羽破釜沉舟, 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 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 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 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 經此一戰, 秦朝主力盡喪, 名存實亡。

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所取得的一場巨大勝利。 它基本上摧毀了秦軍的主力, 扭轉了整個戰局, 奠定了反秦鬥爭勝利的基礎, 經此一戰, 秦朝已名存實亡。 而項羽破釜沉舟, 在各諸侯軍龜縮于壁壘中時帶頭以楚軍猛攻秦軍, 帶動諸侯聯軍殲滅秦將主力, 如此的戰果令無數後世人對其充滿了好奇與景仰。

彭城之戰

彭城之戰在漢二年(西元前205年)四月發生, 是楚漢戰爭其中一場大戰。 彭城一戰, 劉邦遭到了自起兵以來的最大的慘敗, 楚軍依靠項羽堅毅果敢的指揮, 在半日之內以3萬之師擊潰漢軍56萬之眾, 殲滅劉邦主力, 使劉邦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局面, 創造了古代戰爭中速決戰的典範, 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以三萬對五十六萬,懸殊很大,可是漢軍主帥驕傲自縱,輕敵而不以為備;另漢軍雖多,卻是烏合之眾,其中一大部分是收集諸侯之兵,兵雖多卻沒有什麼戰鬥力,特別是自巨鹿之戰以後,人人都有畏楚威勢,致望風而喪膽,因此一見楚軍來進攻時,便心存畏懼,不戰而逃,自亂陣腳。

觀史記中所述,楚軍兩次計殺漢軍有二十多萬人,如以楚軍三萬人計,人數的比例為1:20;殺人之比為1:7。即楚軍一人要殺漢軍七人,也就是漢軍不動手,任由楚軍來殺,實際也是不大可能的。其中一大部分是自相踐踏和擠殺的。因為其中有泗水和睢水,入水死的人數很多,但總的來說,仍可計在殺死之列的。就這樣,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一朝便消失殆盡。

但是,這場完勝的戰役卻留下了深深的遺憾,最後時刻,項羽沒有一鼓作氣乘勝追擊劉邦,以至後來,劉邦逃往西邊,佔據滎陽成皋之地利,依靠關中漢中之資源,最後依靠優越的地理和物質資源以及項羽後方的遊擊戰大師彭越,並且整個集團的優勢力量,終於拖跨項羽,贏得天下。

成皋之戰

成皋之戰,始於漢二年(西元前205年)五月,迄於漢四年(西元前203年)八月,前後歷時兩年零三個月左右。它是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即後來的漢高祖)圍繞戰略要地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鎮)而展開的一場決定漢楚興亡的持久爭奪戰。在這場戰爭中,劉邦及其謀臣武將注意政治、軍事、經濟多方面的配合,將正面相持、翼側迂回和敵後騷擾等策略加以巧妙運用,調動、疲憊、削弱直至戰勝強敵項羽,是中國戰爭史上漢高祖首創後發制人、疲敵制勝的戰法策略,從而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又一成功典範。

成皋之戰,是楚漢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仗。它使楚漢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徹底的改變,項羽的失敗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劉邦把握時機,採納張良建議,於漢五年(前202年)十月,乘項羽引兵東撤之際,實施戰略追擊。十二月,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合圍並大敗楚軍,項羽突圍後自刎於烏江(今安徽和縣北)。次年二月,劉邦稱帝,建立漢朝,重新統一了中國,中國歷史揭開了新的一幕。

井陘之戰

西元前205年,項羽在彭城擊敗劉邦,本來看漢軍勢大投靠劉邦的諸侯,看到劉邦戰敗紛紛脫離劉邦,這使得許多諸侯紛紛選擇中立,嚴重威脅漢軍側翼,為了擺脫這一不利局面,劉邦採納了張良等人的建議,制定了正面堅守、側翼發展、敵後襲擾的戰略方針。

在井陘之戰中,韓信取得作戰勝利,關鍵在於他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有計劃地製造和利用趙軍的錯誤,巧妙地掌握士卒“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孫子兵法·九地篇》)這一心理狀態,奇正並用,背水列陣,靈活用兵,出奇制勝,速戰速決,從而一舉全殲趙軍,譜寫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精彩篇章。趙軍的失敗,則在於主帥陳余迂腐而又傲慢,並拒絕採納謀士李左車正確的作戰方案,昧於瞭解漢軍的作戰意圖。終於使趙軍喪失了優勢和主動地位,在處處被動中遭到全殲。

井陘之戰的結局,對楚漢戰爭的整個進程具有重大的意義。漢軍的勝利,使得其在戰略全域上漸獲優勢,即消滅了北方戰場上最強勁的敵手,為下一步“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平定燕地創造了聲勢和前提,並為東進擊齊鋪平了道路,從而造就了孤立項羽的有利態勢。這雖然是一次戰役規模的戰爭,但卻有著戰略性質的地位。

井陘之戰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啟示。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兵法的運用,貴在靈活創新,切忌死板教條。這正如宋代嶽飛所說的那樣:“先陣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在這方面,那位曾經在2100多年前“戰必勝,攻必克”,的風雲人物韓信堪稱表率。

垓下之戰

西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與漢軍對陟于廣武的楚軍糧盡;而劉邦也沒能調來韓信、彭越等人的軍隊,無法對楚軍進行最後的合圍。於是,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當劉邦打算率軍西返之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偷襲。

劉邦採納張良的意見,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封給彭越。就這樣,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了韓、彭二人,使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垓下之戰隨之開始。

漢軍夜間高唱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乃士氣崩潰。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於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

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沖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 殺漢軍數百人,自己身亦被十餘創,最後自刎而死,年31歲。項羽死後,漢軍全殲八萬楚軍,楚地皆降漢。

垓下之戰,漢軍適時發起戰略追擊,積極調集援兵,多路圍攻,以絕對優勢兵力全殲楚軍,創造了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捩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以三萬對五十六萬,懸殊很大,可是漢軍主帥驕傲自縱,輕敵而不以為備;另漢軍雖多,卻是烏合之眾,其中一大部分是收集諸侯之兵,兵雖多卻沒有什麼戰鬥力,特別是自巨鹿之戰以後,人人都有畏楚威勢,致望風而喪膽,因此一見楚軍來進攻時,便心存畏懼,不戰而逃,自亂陣腳。

觀史記中所述,楚軍兩次計殺漢軍有二十多萬人,如以楚軍三萬人計,人數的比例為1:20;殺人之比為1:7。即楚軍一人要殺漢軍七人,也就是漢軍不動手,任由楚軍來殺,實際也是不大可能的。其中一大部分是自相踐踏和擠殺的。因為其中有泗水和睢水,入水死的人數很多,但總的來說,仍可計在殺死之列的。就這樣,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一朝便消失殆盡。

但是,這場完勝的戰役卻留下了深深的遺憾,最後時刻,項羽沒有一鼓作氣乘勝追擊劉邦,以至後來,劉邦逃往西邊,佔據滎陽成皋之地利,依靠關中漢中之資源,最後依靠優越的地理和物質資源以及項羽後方的遊擊戰大師彭越,並且整個集團的優勢力量,終於拖跨項羽,贏得天下。

成皋之戰

成皋之戰,始於漢二年(西元前205年)五月,迄於漢四年(西元前203年)八月,前後歷時兩年零三個月左右。它是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即後來的漢高祖)圍繞戰略要地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鎮)而展開的一場決定漢楚興亡的持久爭奪戰。在這場戰爭中,劉邦及其謀臣武將注意政治、軍事、經濟多方面的配合,將正面相持、翼側迂回和敵後騷擾等策略加以巧妙運用,調動、疲憊、削弱直至戰勝強敵項羽,是中國戰爭史上漢高祖首創後發制人、疲敵制勝的戰法策略,從而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又一成功典範。

成皋之戰,是楚漢戰爭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仗。它使楚漢之間的實力對比發生徹底的改變,項羽的失敗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劉邦把握時機,採納張良建議,於漢五年(前202年)十月,乘項羽引兵東撤之際,實施戰略追擊。十二月,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合圍並大敗楚軍,項羽突圍後自刎於烏江(今安徽和縣北)。次年二月,劉邦稱帝,建立漢朝,重新統一了中國,中國歷史揭開了新的一幕。

井陘之戰

西元前205年,項羽在彭城擊敗劉邦,本來看漢軍勢大投靠劉邦的諸侯,看到劉邦戰敗紛紛脫離劉邦,這使得許多諸侯紛紛選擇中立,嚴重威脅漢軍側翼,為了擺脫這一不利局面,劉邦採納了張良等人的建議,制定了正面堅守、側翼發展、敵後襲擾的戰略方針。

在井陘之戰中,韓信取得作戰勝利,關鍵在於他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有計劃地製造和利用趙軍的錯誤,巧妙地掌握士卒“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鬥”(《孫子兵法·九地篇》)這一心理狀態,奇正並用,背水列陣,靈活用兵,出奇制勝,速戰速決,從而一舉全殲趙軍,譜寫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精彩篇章。趙軍的失敗,則在於主帥陳余迂腐而又傲慢,並拒絕採納謀士李左車正確的作戰方案,昧於瞭解漢軍的作戰意圖。終於使趙軍喪失了優勢和主動地位,在處處被動中遭到全殲。

井陘之戰的結局,對楚漢戰爭的整個進程具有重大的意義。漢軍的勝利,使得其在戰略全域上漸獲優勢,即消滅了北方戰場上最強勁的敵手,為下一步“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平定燕地創造了聲勢和前提,並為東進擊齊鋪平了道路,從而造就了孤立項羽的有利態勢。這雖然是一次戰役規模的戰爭,但卻有著戰略性質的地位。

井陘之戰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啟示。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兵法的運用,貴在靈活創新,切忌死板教條。這正如宋代嶽飛所說的那樣:“先陣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在這方面,那位曾經在2100多年前“戰必勝,攻必克”,的風雲人物韓信堪稱表率。

垓下之戰

西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與漢軍對陟于廣武的楚軍糧盡;而劉邦也沒能調來韓信、彭越等人的軍隊,無法對楚軍進行最後的合圍。於是,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當劉邦打算率軍西返之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偷襲。

劉邦採納張良的意見,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封給彭越。就這樣,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了韓、彭二人,使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垓下之戰隨之開始。

漢軍夜間高唱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乃士氣崩潰。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天明以後,漢軍得知項羽突圍,於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

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沖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 殺漢軍數百人,自己身亦被十餘創,最後自刎而死,年31歲。項羽死後,漢軍全殲八萬楚軍,楚地皆降漢。

垓下之戰,漢軍適時發起戰略追擊,積極調集援兵,多路圍攻,以絕對優勢兵力全殲楚軍,創造了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它既是楚漢相爭的終結點,又是漢王朝繁榮強盛的起點,更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轉捩點,它結束了秦末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奠定了漢王朝四百年基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