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白河,那些沒有橋的歲月

龍騰南陽訊 8月2日零時, 被認定為存在重大安全風險的淯陽橋實施限行, 引發南陽人關於橋的種種記憶、種種情懷。 再往前想,

人們會說起白河碼頭的桅杆林立、白帆點點, 說起白河的水路航運, 卻很少有人知道, 在沒有橋的年代, 南陽的河南河北, 往來交流全靠船運, 當年的渡船不只渡人, 還能渡汽車等大件物品。

往來渡船不只渡人, 還渡汽車等大物件

皇糧國稅博物館館藏一批20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白河的渡河票證, 這些歷經滄桑歲月洗禮的泛黃的票證, 為人們講述了那些靠渡船生活的歲月。

自古有河必有渡船, 有渡船必有渡口, 渡口是以船渡方式銜接兩岸交通的地點, 又叫碼頭。 白河城區的渡口就叫“白河渡口”, 渡口處設有“南陽市白河渡所”。 其他的如盆窯設有“盆窯渡口所”。

渡河的渡船最早是木船, 木船即人力木船, 國家頒發牌號使用證, 繳納牌號使用稅,

統一管理。 皇糧國稅博物館館藏最早的“白河渡口所渡河收費收據”, 是1957年5月25日開出的馬車三套收費七角五分, 收據系油印格式手填收據, 加蓋“南陽市白河渡口所”橢圓公章。 1957年10月22日自行車一輛渡河費用是四分, 1958年7月8日自行車一輛費用仍然是四分, 採用鉛印格式手寫收據, 加蓋“南陽市白河渡口所”條形印章。

白河渡口所1960年元月11日的現金收費憑證採用定額票證, 定額票據有四分、五分、一角、貳角、一元等面值, 並附印收費說明, 相當於公開收費辦法和收費標準。 收費說明裡包括汽車重每噸三角, 空車半價;吉普車不分空重一律三角, 以及馬車、牛、豬、羊等的收費價格。 到1963年8月16日, 汽車漲到每噸六角, 重7噸汽車收費四元二角。

從這個價目表可知, 當時過往渡口的物品都是人們生產生活和工業建設所必須的物品, 依靠渡船擺渡效率低且危險係數大, 嚴重影響白河兩岸群眾的生產生活和貿易交流。 白河急需一座橋。

白河南陽段最早的橋是盆窯西的白河橋

1965年1月南陽白河大橋始建, 當年6月建成通車, 白河渡口的壓力減小。 這座大橋承擔了往來白河南北繁重的交通任務, 於2007年被新白河大橋替代。

皇糧國稅博物館館長謝總喆告訴記者, 其實, 白河南陽段最早的橋是位於盆窯西白河上的白河橋。 1956年修建木橋, 1973年改建為低水位鋼筋混凝土橋。 沒有修建木橋之前, 此處為舊渡口。 據文獻記載, 民國27年(1938年), 許南公路修築時, 道路改經盆窯, 盆窯始設渡口。

當時, 由8家合資造木船一條, 此渡口為去許昌、開封、鄭州的必經之地。 民國29年(1940年), 南陽縣政府又造平板船一條, 擺渡汽車、牛馬車, 一次可擺渡三輛汽車。 民國30年(1941年)日軍侵犯南陽, 國民黨南陽駐軍為阻止日軍進攻, 燒毀船隻。 抗戰勝利後, 又造可容5輛汽車的平板船一條。

1948年南陽解放後, 支前司令部修整所有木船, 繼續擺渡。 1949年對渡口進行整頓, 1950年渡口再次整頓, 成立渡口所, 並建立工會, 由公路段派專人任渡口所所長。 1953年渡口併入盆窯搬運站。 1956年公路段在渡口修築臨時性木橋, 船隻調往南關白河渡口, 此渡口不復存在, 仍然有渡船擺渡業務開展。 皇糧國稅博物館就收藏有南陽縣公路段盆窯渡口定額三分渡河收費憑證。

千年流淌不息的白河從南陽流過, 見證了從舊渡口到臨時性木橋、漫水橋, 再到低水位鋼筋混凝土橋, 各種各樣的現代化高科技大橋。

如今白河城區段已架起臥龍大橋、淯陽橋、仲景大橋、光武大橋、白河大橋、雪楓大橋、南陽大橋等七座大橋, 這七座大橋如“七仙女”一樣, 與白河的自然風光相協調, 與兩岸現代化的建築相輝映, 成為城區亮麗的風景線。

南陽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記者 王平 文/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