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博鼇論壇 2045 請回答!關於人工智慧,科技大咖們都說了些什麼?

新智元推薦

3月25日博鼇論壇“IT 領袖圓桌”與數位 IT 界的大佬們一起穿越到 2045 年, 暢想各自行業的未來。

博鼇亞洲論壇2001年由25個亞洲國家和澳大利亞發起(目前已有28個參與國), 為政府、企業及專家學者等提供一個共商經濟、社會、環境及其他相關問題的高層對話平臺。

伴隨生物技術、納米技術、人工智慧的加速度發展, 有學者稱, 2045 年左右, 我們的世界將來到一個“奇點”:人工智慧將超越人類智慧, 生物意義上的人有可能進化成新的物種, 人類社會的各行各業都將面臨完全的洗牌。 技術將如何重新定義我們的生活?如何衝擊各行各業?智能的最終形態是什麼樣?請看今年科技界老大在博鼇的觀點薈萃。

王小川:人工智慧只是人類教給機器的桃林

“人很笨, 但機器更笨。 在人工智慧歷史上, 第一次是從60年代到80年代, 人們一直在進行規則導向的人工智慧, 最後失敗了;第二次, 人把答案交給機器, 但最後發現機器沒法認知這個世界。 現在是第三次, 人類通過大資料把套路教給機器, 重複性的事情讓機器去學習, 目前人工智慧還沒有走出這個階段, 人工智慧還處於學習重複性的事情的階段, 並且要重複很多次才可以做到。 ”

搜狗CEO王小川還表示, 如果暢想30年後的未來, 若機器人具有感情和自我意識, 那麼就意味著它有生命, 意味著它具有存在與延續的能力。

生命的含義應該包含2個方面, 一是能夠適應環境變化, 二是能夠複製。 當今人類創造生命的過程仍然非常原始。 他認為, 如果機器具有生命, 可能會威脅到人類安全。 要做出有生命, 有自我認知, 還能發生情感的機器, 首先技術上無法實現, 同時, 人類也不會選擇這麼做。 未來, 更多的決策會由機器來進行, 如果發展到機器能夠和人類談判的地步, 就到達了人工智慧的尖端。

張亞勤:AI領域的研發基礎依然在美國, 中國可實現更快速的應用

百度公司總裁張亞勤認為, 由於人工智慧相對而言是一門新技術, 中國和美國等發達國家是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的;不過, 中國AI領域創業公司還未能達到媒體所盲目鼓吹的“趕超美國”的階段。

目前, AI領域的研發基礎依然在美國, 但中國由於市場規模和人才等優勢, 可以讓AI技術實現更快速的應用。

山世光:無人駕駛在未來定將實現

中科院“人臉識別”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山世光表示, 如果暢想30年後的未來, 無人駕駛一定會實現。 從人工智慧的發展角度來看, 當今人工智慧的發展依賴於機器對經驗的學習, 只要是經驗性的東西, 只要經驗能夠被採樣, 機器就可以學習成百上千種駕駛行為, 機器最終會從時間、經驗上超越人類。 從技術角度來看, 難以解決的問題或許存在於個例情景中, 人工智慧如何發揮作用, 如意外、異常、失靈等, 資料的採集會相對困難。

郝景芳:未來的超級人工智慧不一定會是單一個體

科幻作家雨果獎獲得者郝景芳:未來的超級人工智慧不一定會是單一個體, 而是基於一個整體的雲備份, 在各個終端有一部分個性化的設定。 人類也將和人工智慧形成相互震懾的格局。

魯白:人類已能做到人為刺激或抑制情緒的產生

清華大學教授魯白表示, 當今科學已對大腦中的情緒神經環路有了非常透徹的研究, 只要刺激腦環路的某一部分, 就可能啟動這一環路, 從而促使人產生某種情緒, 抑制某種情緒同樣可以做到, 即影響人類情緒的好惡。 當今沒有實現的是非侵入性的刺激, 即讓人在某種場景下產生某種聯想和情緒。 另外, 認知領域中, 記憶是人們研究最深入的領域,

包括記憶的環路、細胞、分子等。 選擇性地抑制某些細胞, 或許可以實現選擇性刪除記憶。 不遠的將來, 人類或許能做出忘情水之類的產品, 用以加強或忘卻某種記憶。

戴威:十餘年後或將全面實現無人駕駛

ofo共用單車創始人兼CEO戴威表示, 如今, 城市道路交通效率較低, 每個人掌握的資訊有限, 很難做出正確決策, 而更多地需要依靠技術和機器。 如果由中央調度交通系統, 交通效率會更高。 未來, 人們不會再買自己的車, 而是更多地使用公共服務, 通過平臺獲取需要的交通工具, 享受便捷的服務。 他認為, 未來10至20年後, 人類就能全面實現自動駕駛。 另外, 戴威表示, 他對未來最大的期待是出現更清潔的、更高效的能源。

陳罡:“雲外腦”或將成為未來人類智慧的延伸

螞蜂窩旅行網聯合創始人、CEO陳罡表示,如果暢想30年後的未來,人類或許可以隨身攜帶“雲外腦”更便捷地展開旅行,隨時獲取、傳遞、交互世界各地的海量豐富資訊。“雲外腦”同時可能成為人類私人財產的重要部分,在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功能,説明人腦存儲並隨時調取各領域的豐富知識。它的形態或將是可隨身攜帶的微型儀器,也可能是植入大腦的晶片。但陳罡強調,它只可能成為人類的功能性延伸,人類的情感、觸覺、味覺,是彌足珍貴且無法替代的,也無法通過“0”和“1”的機器語言來表達。同樣,機器創造與人類創造之間的區別,是技術與藝術的區別。技術可以被標準化、規模化,但藝術具有唯一性,音樂、美術,來源於生活且高於生活,是摻雜進人類感情經驗獨一無二的成果。人類的情緒如果能完全複製,就不會存在傳世珍寶。

結語

人工智慧仍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取代人類還沒有可能,因而人們對人工智慧產生焦慮沒有必要。無論是在通用人工智慧還是在垂直人工智慧領域,人工智慧仍然處於基於大資料的學習階段,在智慧層面不可能像人類一樣具有自己的意識、認知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但是未來智慧的形態是多樣的,人和 AI 的結合或許是最終的智慧形態。

3月27日,也就是明天,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中科視拓創始人、董事長兼CTO 山世光將作為新智元2016人工智慧創業家出席新智元創業大賽頒獎盛典,發表他的夢想秀。同台還有更多人工智慧創業家精彩分享。

大會將在騰訊科技、雲棲社區和愛奇藝上同步直播,歡迎關注。

螞蜂窩旅行網聯合創始人、CEO陳罡表示,如果暢想30年後的未來,人類或許可以隨身攜帶“雲外腦”更便捷地展開旅行,隨時獲取、傳遞、交互世界各地的海量豐富資訊。“雲外腦”同時可能成為人類私人財產的重要部分,在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功能,説明人腦存儲並隨時調取各領域的豐富知識。它的形態或將是可隨身攜帶的微型儀器,也可能是植入大腦的晶片。但陳罡強調,它只可能成為人類的功能性延伸,人類的情感、觸覺、味覺,是彌足珍貴且無法替代的,也無法通過“0”和“1”的機器語言來表達。同樣,機器創造與人類創造之間的區別,是技術與藝術的區別。技術可以被標準化、規模化,但藝術具有唯一性,音樂、美術,來源於生活且高於生活,是摻雜進人類感情經驗獨一無二的成果。人類的情緒如果能完全複製,就不會存在傳世珍寶。

結語

人工智慧仍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取代人類還沒有可能,因而人們對人工智慧產生焦慮沒有必要。無論是在通用人工智慧還是在垂直人工智慧領域,人工智慧仍然處於基於大資料的學習階段,在智慧層面不可能像人類一樣具有自己的意識、認知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但是未來智慧的形態是多樣的,人和 AI 的結合或許是最終的智慧形態。

3月27日,也就是明天,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中科視拓創始人、董事長兼CTO 山世光將作為新智元2016人工智慧創業家出席新智元創業大賽頒獎盛典,發表他的夢想秀。同台還有更多人工智慧創業家精彩分享。

大會將在騰訊科技、雲棲社區和愛奇藝上同步直播,歡迎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