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戰神粟裕|1940年,決戰黃橋

粟裕和陳毅

左起:王必成、粟裕、葉飛與陶勇在南京

韓德勤最擔心的是八路軍和新四軍會師。 他決心採取先南後北的作戰方針, 先在黃橋附近解決陳、粟的新四軍, 再回師北上解決南下的八路軍。

據傳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召集各部官兵和政工人員講話, 進行宣傳, 說:……在抗戰時期全國必須在一個政府, 一個主義, 一個領袖之下, 絕對統一, 絕對的團結, 絕對的服從命令……共產黨新四軍不服從蔣委員長的軍令政令……從江南亂竄到蘇北侵佔國民黨軍隊防地,

蔣委員長命令要把共產黨新四軍打回江南, 我們當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又說:新四軍到蘇北來的僅有三四個團, 立足未穩, 糧食和武器彈藥不足。 而我們的有利條件是武器精彈藥足, 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支持。 只要我們官兵上下一心, 團結戰鬥, 一定可以收復黃橋, 消滅共產黨新四軍。

在國民黨方面看來, 新四軍沒有在規定防區作戰, 還襲擊友軍, 製造內戰, 包藏禍心。 共產黨方面則認為, 國民黨消滅新四軍之心一直不死:最初想借整編南方紅軍遊擊隊的機會分化和瓦解紅軍遊擊隊, 未得逞後將南方紅軍遊擊隊改編的新四軍放在日本侵華中心城市南京附近是借刀殺人;在新四軍沒有被消滅反而迅速發展壯大的情況下,

國民黨方面指責新四軍打出防區, 不斷向新四軍軍部施壓, 借此限制新四軍發展。 新四軍在江南是一面臨敵三面受圍, 過江實乃迫不得已。 現在新四軍只求抗戰有份、抗戰有地。

雙方都覺得自己理由充分, 於是抗日戰爭爆發以來發生在國共之間最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即將在黃橋打響。

韓德勤尚未發動進攻, 但其進攻部署已被陳、粟二人掌握。 韓德勤以其嫡系第八十九軍和獨立第六旅為進攻的主力, 有1.5萬餘人, 組成中路軍進攻黃橋北面和東面陣地。 以“二李”和陳泰運部, 1.2萬餘人, 組成右路軍, 以5個保安旅組成7000余人的左路軍, 掩護其主力之兩翼。

第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是這次戰役的前線總指揮, 他率領軍部直屬隊及三十三師、一一七師從東北方向進攻黃橋。 韓德勤目標是佔領黃橋, 消滅陳、粟主力, 保住他在蘇北的領導權。

陳、粟的目標與韓德勤的目標是相對的, 那就是守住黃橋, 殲滅韓德勤的主力, 奪取蘇北抗日的領導權。

韓德勤右路軍在陳毅的爭取下保持中立, 左路軍非韓德勤嫡系部隊, 作戰不會積極。 但蘇北新四軍總兵力只有7000多人(作戰部隊只有5000多人), 與韓德勤進攻主力部隊相比在數量處於劣勢。 八路軍和新四軍對敵作戰嚴格遵循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一個原則, 那就是——在戰略上以少勝多, 在戰役上、戰鬥上是以多勝少。 但以當時形勢,

陳、粟在戰略、戰役、戰鬥都不得不以少勝多。

戰場擺在黃橋, 這是陳、粟二人精心的選擇。

陳毅和粟裕首先分析了殲滅韓德勤主力的可能性。 新四軍軍政素質強于韓德勤的部隊, 且處於“哀兵”的地位, “哀兵必勝”。 然後明確了黃橋不能放棄, 決定採取以黃橋為軸心、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 作戰方針既定, 兩人又一反先打弱敵的作戰原則, 把韓德勤主力最強的翁達獨立六旅作為首戰殲滅對象。 在商議中, 陳、粟二人把日軍因素考慮進來。 兩人估計在韓德勤進攻新四軍時, 日軍會採取坐山觀虎鬥的態度, 而韓德勤也不敢公開要求日軍直接參與對新四軍的進攻。 此戰若能速戰速決, 日、頑聯合攻擊新四軍的局面就不會出現。 在兵力部署上,兩人確定以陶勇三縱守黃橋,以葉飛一縱和王必成二縱突擊,同時令江南羅忠毅、廖海濤抽出新二支隊主力部隊過江北上馳援黃橋。

兩人計議既定,於10月2日將各縱隊幹部召集到黃橋蘇北指揮部。陳毅臉色凝重地把形勢和新四軍部署方案講解後,請粟裕下達作戰命令。

粟裕站到軍用地圖前,用一根小竹竿在作戰圖上指劃部署:……以陶勇的第三縱隊為黃橋守備隊,加緊構築工事,並派出約一營兵力進至分界以西地區,用散兵戰積極阻擊敵人,遲緩其行動,疲勞其兵力,在不得已時,由黃橋東面撤回黃橋。以葉飛的第一縱隊、王必成的第二縱隊為突擊兵團,如敵人於10月4日進攻黃橋,該兩縱隊則於5日拂曉前,從敵人右側後實施猛烈突擊,配合第三縱隊將進攻之敵消滅于黃橋陣地之前。出擊路線:第一縱隊由橫港橋經高橋以南之何家橋、太平橋向劉家堡之線進行突擊;第二縱隊由顧高莊推進至申家莊,取道高橋、八字橋向分界突擊,在佔領分界後,由東向西,沿分界至黃橋大道,尾敵之後攻擊前進。特務營為總預備隊,集結于嚴徐莊附近,在突擊兵團出擊後,該營則進至高橋附近,準備于黃橋戰鬥勝利後,即由總預備隊改為追擊兵團,經古溪、營溪直取海安。……

此時粟裕臉上慣有的微笑不見了,不過還是那麼從容不迫:“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我們雖然人少,裝備差,頗有撥拉不開、捉襟見肘之憾,卻是正義之師,矢志抗戰,背水自衛,只有死戰。常言道:逢絕處而後生。只要各級指揮上不出毛病,我們是能夠以一當十,以少勝多的……自古以來,總是以多勝少的多,但也有以少勝多的。這一回我們要以少勝多,一個打他兩個三個。可是歸根結蒂,我們又是以多勝少,因為我們有成千上萬的群眾參戰……”

“敵人,頑固派軍隊,兵力眾多,但有弱點,常年不打仗,怕打仗,班長以上都有眷屬,有的還抽鴉片……他們兵無鬥志,士氣不高。我們呢?鬥志旺盛,戰鬥經驗豐富,可以說個個生龍活虎,郭村戰鬥,上次打黃橋,克薑堰,不都是士氣高漲嗎?還有,那是我們大家知道的,西北方向的友軍保持中立,也是我們的有利條件……”

說到這裡,他的臉上又浮現出那慣常的微笑,斷然說:“這次決戰,我們是具有獲得勝利的充分條件的!”

葉飛認為陶勇兵力太少,提出由一縱抽一個團給陶勇。陳毅認為這會削弱突擊力量沒有同意。粟裕提出自己坐鎮黃橋,陳毅表示同意。會議最後決定陳毅坐鎮嚴徐莊掌握全域。

葉飛、王必成、陶勇相繼表態誓死保衛黃橋,堅決打好這一仗。散了會,葉飛、王必成立即出發做戰前準備去了。

敵眾我寡,新四軍若打輸了得退回江南。而當時日軍已封鎖長江,新四軍不一定退得回去。所有人都有破釜沉舟的打算。陳毅臨行緊緊握著粟裕的手不放,似乎所有勝利的希望都寄託在粟裕身上。

粟裕笑笑說:“你放心吧!”

陳毅點點頭,叫過陶勇和張震東囑咐一番,末了對張震東說:“震東同志,你可要抓緊學習啊,我還要檢查呢!”

張震東出身貧苦佃農家庭,不識字,陳毅特地給他派了一個讀過幾年私塾的警衛員,張震東就拜他為師,每天學一個字。張震東喜歡舞刀弄槍,卻駕馭不了幾寸長的毛筆,有很多次張震東都想甩筆不學了。但作為一個新四軍高級軍官怎麼能不識字呢?所以陳毅常常過問他學文化的事。

陳毅對張震東這樣說,實際是要陶勇和張震東二人既要要守住黃橋,又要好好保護自己。

——三縱人員不足兩千,但面臨八十九軍兩個師的進攻。三縱戰士成員新,擁有的武器和彈藥也不利於防禦作戰,戰鬥肯定會相當激烈。陳毅擔心的是敵人把他二人打急了,他們會不顧身份打衝鋒。陶勇和張震東都慣使大刀,急了就操起大刀一馬當先猛打猛衝,完全是不要命。

交代完陶勇和張震東,陳毅又交代陳丕顯、韋一平、陳同生等幾位地方黨政負責同志:“你們利用最後的時機,立即用各種方式做好戰前的宣傳鼓動工作,要密切依靠當地群眾,把工事修築好,組織民兵隊、擔架隊,抓好支前工作。既要協助部隊堅守黃橋鎮,又要保障外線突擊隊打殲滅戰。”

同時,派出朱克靖等人赴中立的李明揚、李長江、陳泰運及各保安旅,鞏固統戰成果,保證他們在戰爭發生時不與新四軍為敵,從而穩住了韓德勤左右兩翼1.7萬人。

陳毅走後,陶勇在黃橋中學召開三縱連以上幹部會議,作了具體部署和進一步動員。陶勇說他已向陳、粟首長立了軍令狀,有三縱就有黃橋。幹部們一致表示:“上級把黃橋交給我們了,有我們三縱隊就有黃橋,子彈打光了拼刺刀,刺刀折斷了拼槍托,說啥也不能叫韓德勤進黃橋。”

陶勇將手中指揮刀和駁殼槍向桌子上一扔說:“既然大家也表了決心,誰放韓德勤一兵一卒進黃橋,要砍頭、要槍斃你們自己挑!”

陳丕顯、管文蔚、韋一平、陳同生等地方領導召集黃橋鄉鎮的保、甲長和地方士紳開會,又分別召開了群眾大會。黃橋人民紛紛表示堅決支持新四軍的正義自衛。家家戶戶都把糧食拿出來,交給供給部登記,保證部隊吃飽飯。青年們組織起來搶運傷患,婦女們組織了看護隊。本來只要3000名民工,可是前來報名的有7000多人。

粟裕和陶勇一起作更詳盡的戰鬥部署。

黃橋周圍,全長約兩公里。防禦兵力不足,只能保證重點,機動部署。從當時的敵情出發,西邊、南邊不派部隊,由後勤、伙夫擔子擔負警戒;北門只放一個班;其餘兵力全部集中在東門一線。

黃橋河流多,粟裕要陶勇各部把船隻封鎖起來,把橋樑拆了,以增加敵人行動的難度。

陶勇遵照粟裕指示,以八團守東門,參謀長張震東坐鎮指揮,抵擋八十九軍三十三師和一一七師,又以三團放在東南,面對幾個保安旅,主要任務則是待機出擊,隨時支援八團;七團作為機動力量,放在黃橋鎮上,兼顧西南、西北方向的敵情。北面,對獨立旅進攻方向只放了少數警戒,形同排哨。西北郊面對“二李”和陳泰運方向,只安排一些機關勤雜人員警戒,純屬“空城計”。在打響之前就做了兩手準備:戰鬥不利,就逐次動用手中的大量預備兵力,反復拼殺,“硬頂到底”;戰鬥順利,則預備兵力大舉出擊。

部署妥當後,粟裕披了蓑衣,戴上斗笠,與陶勇前往東門檢查工事構築。走出蘇北指揮部,沿途所見,黃橋鎮工抗會組織的工人武裝糾察隊在維護社會秩序。青抗會和學抗會除組織人員參加巡邏外,還成立宣傳隊,張貼標語、散發傳單。燒餅店日夜開工為戰士們準備乾糧。擔架隊已做好各種準備,隨時可以上前線搶救傷患。

粟裕幾次親臨前線陣地視察。來到黃橋東門,幾千名群眾正在幫助新四軍挖戰壕、修工事、築圩子。因為有老百姓的支持,戰士們情緒高昂:彈藥不夠,可以少放槍,多用手榴彈和拼刺刀。部隊中流行著一句話:“綁腿紮得好,跑得快;鋼槍擦得好,打得快;刺刀磨得好,殺得快!”

本來留給黃橋守備部隊修築工事的時間很倉促,但由於連降大雨,韓頑不得不放慢行軍速度,甚至停止開進。所以三縱得以從容修築工事,建立穩固的防禦陣線。

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估計頑軍在4日之前是不會發起進攻的,陶勇樂呵呵地說:“連老天都在幫我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嘛!”粟裕的眼裡透著智慧、堅毅與自信,“頑固派的軍隊勾心鬥角,如今又從遠道而來,戰線長、地形不熟、補給困難;而我們深得人民群眾的真心愛戴和支持,同仇敵愾、團結一致,有充足的糧草,軍民一條心,在家門口作戰,有根據地,有大後方。他們進攻黃橋,是自取滅亡。”

本文摘自《縱橫江海:抗日戰場上的粟裕》,粟向陽 著

當代中國出版社,2016年7月

標題為小編所加

抗日戰爭時期,粟裕獨立領導一個大戰略區與敵、偽、頑三股勢力周旋、鬥爭,創造了諸多戰鬥戰役範例——韋崗伏擊戰、水西村保衛戰、黃橋戰役、車橋戰役、南坎戰役、天目山戰役、邵伯高郵戰役等,軍事才能嶄露頭角,軍事思想日臻成熟、完整,在發展部隊和由地方遊擊化向野戰、運動戰的正規化戰役轉型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本書以粟裕回憶及軍事著作及其戰友和身邊工作人員的口述回憶為基礎材料,將自粟裕率領抗日先遣隊北上至蘇中抗日戰爭最後一個戰役——邵伯高郵戰役的戰鬥細節用白描的手法展示出來,生動、真實地再現了抗日戰場上率領抗日軍民縱橫江海的粟裕將軍。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兵力部署上,兩人確定以陶勇三縱守黃橋,以葉飛一縱和王必成二縱突擊,同時令江南羅忠毅、廖海濤抽出新二支隊主力部隊過江北上馳援黃橋。

兩人計議既定,於10月2日將各縱隊幹部召集到黃橋蘇北指揮部。陳毅臉色凝重地把形勢和新四軍部署方案講解後,請粟裕下達作戰命令。

粟裕站到軍用地圖前,用一根小竹竿在作戰圖上指劃部署:……以陶勇的第三縱隊為黃橋守備隊,加緊構築工事,並派出約一營兵力進至分界以西地區,用散兵戰積極阻擊敵人,遲緩其行動,疲勞其兵力,在不得已時,由黃橋東面撤回黃橋。以葉飛的第一縱隊、王必成的第二縱隊為突擊兵團,如敵人於10月4日進攻黃橋,該兩縱隊則於5日拂曉前,從敵人右側後實施猛烈突擊,配合第三縱隊將進攻之敵消滅于黃橋陣地之前。出擊路線:第一縱隊由橫港橋經高橋以南之何家橋、太平橋向劉家堡之線進行突擊;第二縱隊由顧高莊推進至申家莊,取道高橋、八字橋向分界突擊,在佔領分界後,由東向西,沿分界至黃橋大道,尾敵之後攻擊前進。特務營為總預備隊,集結于嚴徐莊附近,在突擊兵團出擊後,該營則進至高橋附近,準備于黃橋戰鬥勝利後,即由總預備隊改為追擊兵團,經古溪、營溪直取海安。……

此時粟裕臉上慣有的微笑不見了,不過還是那麼從容不迫:“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我們雖然人少,裝備差,頗有撥拉不開、捉襟見肘之憾,卻是正義之師,矢志抗戰,背水自衛,只有死戰。常言道:逢絕處而後生。只要各級指揮上不出毛病,我們是能夠以一當十,以少勝多的……自古以來,總是以多勝少的多,但也有以少勝多的。這一回我們要以少勝多,一個打他兩個三個。可是歸根結蒂,我們又是以多勝少,因為我們有成千上萬的群眾參戰……”

“敵人,頑固派軍隊,兵力眾多,但有弱點,常年不打仗,怕打仗,班長以上都有眷屬,有的還抽鴉片……他們兵無鬥志,士氣不高。我們呢?鬥志旺盛,戰鬥經驗豐富,可以說個個生龍活虎,郭村戰鬥,上次打黃橋,克薑堰,不都是士氣高漲嗎?還有,那是我們大家知道的,西北方向的友軍保持中立,也是我們的有利條件……”

說到這裡,他的臉上又浮現出那慣常的微笑,斷然說:“這次決戰,我們是具有獲得勝利的充分條件的!”

葉飛認為陶勇兵力太少,提出由一縱抽一個團給陶勇。陳毅認為這會削弱突擊力量沒有同意。粟裕提出自己坐鎮黃橋,陳毅表示同意。會議最後決定陳毅坐鎮嚴徐莊掌握全域。

葉飛、王必成、陶勇相繼表態誓死保衛黃橋,堅決打好這一仗。散了會,葉飛、王必成立即出發做戰前準備去了。

敵眾我寡,新四軍若打輸了得退回江南。而當時日軍已封鎖長江,新四軍不一定退得回去。所有人都有破釜沉舟的打算。陳毅臨行緊緊握著粟裕的手不放,似乎所有勝利的希望都寄託在粟裕身上。

粟裕笑笑說:“你放心吧!”

陳毅點點頭,叫過陶勇和張震東囑咐一番,末了對張震東說:“震東同志,你可要抓緊學習啊,我還要檢查呢!”

張震東出身貧苦佃農家庭,不識字,陳毅特地給他派了一個讀過幾年私塾的警衛員,張震東就拜他為師,每天學一個字。張震東喜歡舞刀弄槍,卻駕馭不了幾寸長的毛筆,有很多次張震東都想甩筆不學了。但作為一個新四軍高級軍官怎麼能不識字呢?所以陳毅常常過問他學文化的事。

陳毅對張震東這樣說,實際是要陶勇和張震東二人既要要守住黃橋,又要好好保護自己。

——三縱人員不足兩千,但面臨八十九軍兩個師的進攻。三縱戰士成員新,擁有的武器和彈藥也不利於防禦作戰,戰鬥肯定會相當激烈。陳毅擔心的是敵人把他二人打急了,他們會不顧身份打衝鋒。陶勇和張震東都慣使大刀,急了就操起大刀一馬當先猛打猛衝,完全是不要命。

交代完陶勇和張震東,陳毅又交代陳丕顯、韋一平、陳同生等幾位地方黨政負責同志:“你們利用最後的時機,立即用各種方式做好戰前的宣傳鼓動工作,要密切依靠當地群眾,把工事修築好,組織民兵隊、擔架隊,抓好支前工作。既要協助部隊堅守黃橋鎮,又要保障外線突擊隊打殲滅戰。”

同時,派出朱克靖等人赴中立的李明揚、李長江、陳泰運及各保安旅,鞏固統戰成果,保證他們在戰爭發生時不與新四軍為敵,從而穩住了韓德勤左右兩翼1.7萬人。

陳毅走後,陶勇在黃橋中學召開三縱連以上幹部會議,作了具體部署和進一步動員。陶勇說他已向陳、粟首長立了軍令狀,有三縱就有黃橋。幹部們一致表示:“上級把黃橋交給我們了,有我們三縱隊就有黃橋,子彈打光了拼刺刀,刺刀折斷了拼槍托,說啥也不能叫韓德勤進黃橋。”

陶勇將手中指揮刀和駁殼槍向桌子上一扔說:“既然大家也表了決心,誰放韓德勤一兵一卒進黃橋,要砍頭、要槍斃你們自己挑!”

陳丕顯、管文蔚、韋一平、陳同生等地方領導召集黃橋鄉鎮的保、甲長和地方士紳開會,又分別召開了群眾大會。黃橋人民紛紛表示堅決支持新四軍的正義自衛。家家戶戶都把糧食拿出來,交給供給部登記,保證部隊吃飽飯。青年們組織起來搶運傷患,婦女們組織了看護隊。本來只要3000名民工,可是前來報名的有7000多人。

粟裕和陶勇一起作更詳盡的戰鬥部署。

黃橋周圍,全長約兩公里。防禦兵力不足,只能保證重點,機動部署。從當時的敵情出發,西邊、南邊不派部隊,由後勤、伙夫擔子擔負警戒;北門只放一個班;其餘兵力全部集中在東門一線。

黃橋河流多,粟裕要陶勇各部把船隻封鎖起來,把橋樑拆了,以增加敵人行動的難度。

陶勇遵照粟裕指示,以八團守東門,參謀長張震東坐鎮指揮,抵擋八十九軍三十三師和一一七師,又以三團放在東南,面對幾個保安旅,主要任務則是待機出擊,隨時支援八團;七團作為機動力量,放在黃橋鎮上,兼顧西南、西北方向的敵情。北面,對獨立旅進攻方向只放了少數警戒,形同排哨。西北郊面對“二李”和陳泰運方向,只安排一些機關勤雜人員警戒,純屬“空城計”。在打響之前就做了兩手準備:戰鬥不利,就逐次動用手中的大量預備兵力,反復拼殺,“硬頂到底”;戰鬥順利,則預備兵力大舉出擊。

部署妥當後,粟裕披了蓑衣,戴上斗笠,與陶勇前往東門檢查工事構築。走出蘇北指揮部,沿途所見,黃橋鎮工抗會組織的工人武裝糾察隊在維護社會秩序。青抗會和學抗會除組織人員參加巡邏外,還成立宣傳隊,張貼標語、散發傳單。燒餅店日夜開工為戰士們準備乾糧。擔架隊已做好各種準備,隨時可以上前線搶救傷患。

粟裕幾次親臨前線陣地視察。來到黃橋東門,幾千名群眾正在幫助新四軍挖戰壕、修工事、築圩子。因為有老百姓的支持,戰士們情緒高昂:彈藥不夠,可以少放槍,多用手榴彈和拼刺刀。部隊中流行著一句話:“綁腿紮得好,跑得快;鋼槍擦得好,打得快;刺刀磨得好,殺得快!”

本來留給黃橋守備部隊修築工事的時間很倉促,但由於連降大雨,韓頑不得不放慢行軍速度,甚至停止開進。所以三縱得以從容修築工事,建立穩固的防禦陣線。

雨還在淅淅瀝瀝地下,估計頑軍在4日之前是不會發起進攻的,陶勇樂呵呵地說:“連老天都在幫我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嘛!”粟裕的眼裡透著智慧、堅毅與自信,“頑固派的軍隊勾心鬥角,如今又從遠道而來,戰線長、地形不熟、補給困難;而我們深得人民群眾的真心愛戴和支持,同仇敵愾、團結一致,有充足的糧草,軍民一條心,在家門口作戰,有根據地,有大後方。他們進攻黃橋,是自取滅亡。”

本文摘自《縱橫江海:抗日戰場上的粟裕》,粟向陽 著

當代中國出版社,2016年7月

標題為小編所加

抗日戰爭時期,粟裕獨立領導一個大戰略區與敵、偽、頑三股勢力周旋、鬥爭,創造了諸多戰鬥戰役範例——韋崗伏擊戰、水西村保衛戰、黃橋戰役、車橋戰役、南坎戰役、天目山戰役、邵伯高郵戰役等,軍事才能嶄露頭角,軍事思想日臻成熟、完整,在發展部隊和由地方遊擊化向野戰、運動戰的正規化戰役轉型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本書以粟裕回憶及軍事著作及其戰友和身邊工作人員的口述回憶為基礎材料,將自粟裕率領抗日先遣隊北上至蘇中抗日戰爭最後一個戰役——邵伯高郵戰役的戰鬥細節用白描的手法展示出來,生動、真實地再現了抗日戰場上率領抗日軍民縱橫江海的粟裕將軍。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