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北宋年間便已經有了“連城訣”,難不成金庸是從這裡找的靈感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 《連城訣》真的是把人間的貪和惡寫的淋漓盡致, 人性的醜惡被描寫的如此徹底, 讓人思之不寒而慄!

記得讀這本書時, 印象最深的是連城訣第一個數字是“八”, 對應的唐詩是“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正好第八個字是個“江”字, 之後每一個數字都對應一首唐詩, 每個數字取對應唐詩的第幾個字, 連起來便是大寶藏的秘密:江陵城南偏兩, 天寧寺大殿佛像, 向之虔誠膜拜, 通靈祝告。

這是多麼絕妙的主意, 這種“加密的語言”真是不容易破譯啊!後來偶然發現, 原來北宋年間的軍隊中, 已經使用過簡單版的“連城訣”了, 當時一笑, 心想不知道是不是查老爺子從這裡找到了靈感。 當然, 金庸的連城訣顯然要複雜難破譯的多了。 那北宋這種簡單版的“連城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 北宋進士曾公亮曾搜集了四十個常用的軍事短語,

然後對其進行排序編碼, 比如說:一是請弓, 二是請箭, 三是請刀, 四是請甲……七是請馬……九是請糧草……四十是戰小勝。 在《武經總要》中便有此記載。

在打仗之前的戰前會議上, 軍隊老大會將這些短語編碼的秘本分發給將領們, 並約定用一首不含有重複文字的四十字律詩與密碼相對應,

什麼意思呢?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比方說, 主帥將領雙方約定的詩詞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詩的全句為:“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遊人。 海記憶體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 ”

假如軍隊需要刀劍兵刃的補充, 那麼請刀的編號是“三”, 而王勃的這首詩中, 第三個是“輔”字, 那麼將領便會在公文上寫上一個“輔”字, 並加蓋公章, 然後便派人送到總部機關。 總部拿出小本本一對, “輔”字對應的是這首詩的第三個字, 就知道前方缺刀了, 於是便趕緊給前方送去。

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旦公文落入敵人手中, 敵人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無論是編碼還是詩詞, 都是戰前才制定, 每一戰就換一個順序, 除了幾個將領之外, 別人根本不知, 就算對方將俘虜打死, 他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意思。

古人的智慧還是很棒的, 在那個沒有加密語言的年代, 總是可以想出這樣既有詩意又實用的方法來, 真是令人佩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