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淺談中小學生音樂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資料收集, 整理, 編輯:張志剛

摘 要: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教學品質的基礎教育, 也是學生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而音樂教育是小學,

尤其是中學素質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 它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智慧、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質的形成, 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可是在現實的教學中, 有很多學校並不重視音樂教學, 尤其是對音樂教學在素質教育中所發揮的作用並沒有重視起來, 而是把這它當成一門可有可無的課程, 這是片面的看法是一種千萬要不得的舉動, 也是在務實素質教育過程中很多教育工作者思想上的誤區, 這種狹隘的, 缺乏實踐檢驗的理論需要得到及時的糾正才能讓它發揮應有的作用。

筆者曾是一位對教育工作比較熱衷的人, 雖然也沒有學音樂教育專業, 但是一直酷愛音樂, 對其也有獨特且深刻的認識。

這不僅是因筆者愛好音樂的緣故, 更重要的是通過一些社會中存在的現象, 尤其是從現實生活中瞭解到當前在各很多中小學校素質教育中, 很多學生重視語文, 代數, 幾何, 化學, 物理, 政治、英語等主要科目的學習, 對於生物, 歷史, 地理, 音樂、體育這些附屬科目基本上不太重視, 而且這種片面的認識不乏在很多教師的意識裡也是存在的, 很多人有認為作為中小學生的音樂教學, 他們是那些有個人愛好, 有音樂細胞的並不多見的學生們所要專注的話題, 也是那些偏才生、怪才生、特長生, 甚至是那些主課不怎麼樣?想通過興趣愛好找一條發展出路的學生們的一條活路, 儘管, 很多人也知道, 這條路其實並不一定很好走,
甚至是異常艱難, 但畢竟也是一個機會!

因此, 很多學校的領導, 教師, 甚至是那些教育部門, 雖然也按照教學的大綱, 開設了這門課程, 但是很多時候都是在做形式, 而中小學生音樂課程很多時候都沒有做透, 也沒有做實, 尤其是音樂這門課程, 更是被很多人所歧視, 邊緣化。

那麼如何讓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如何又能促進各中小學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確實培養出高品質、高水準的跨世紀合格建設人才, 這是一個需要深思的全社會存在的沉重話題, 也是本文所要論述的的關鍵所在。

為此, 根據筆者多年以來自己對音樂教育的理解,粗略的談一下音樂教學在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

關 鍵 詞:音樂教學;素質教育;中學生;課堂;作用

目 錄(略)

一、音樂教育與思想道德素質

(一)、音樂教育的作用以及它對中學生的影響 《樂記》雲:“審樂以知政, 而治道備矣”。 荀子認為音樂可以“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 的確如此 , 優美高尚的音樂, 蘊含著潛移默化的高尚情操,

聲情並茂的音樂藝術是塑造中學生靈魂的有力手段, 對中學生的精神起著激勵、淨化、昇華的作用。 能逐漸形成正確的審美觀, 價值觀, 從而培養他們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提高分辨真與假, 美與醜, 善與惡的能力。 使中學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養各方面發生變化, 培養一種愛恨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覺的道德信念。

例如:我國人民音樂家冼星海的大型聲樂曲《黃河大合唱》, 通過獨唱、對唱、輪唱、合唱等多種演唱形式, 氣勢雄偉、磅礴, 展現了中華民族的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 充溢著愛國主義的光輝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 給人一種嚮往美好, 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信心和力量。 而我們耳熟能詳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義勇軍進行曲》、《我的中國心》、《歌唱祖國》、《我的祖國》、《祖國, 我永遠熱愛你》、《走進新時代》、《春天的故事》、《中國夢》等歌曲,在雄壯或抒情、優美的旋律裡,使中學生體會祖國山河的壯麗,人民的勤勞勇敢,喚起他們建設祖國,報效祖國的使命感,從而培育他們愛國、愛民的深厚感情,還有作為新生代的他們,健康快樂的生活在這片幅員遼闊的祖國大地上,這片美、富饒的土地上緊緊的圍繞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黨中央的周圍,刻苦學習,天天向上,堅定不移的跟著共產黨走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夙願。

(二)、每個人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愛好,而且這些愛好與個人一生都息息相關,不管是普通的老百姓,還是國家領導人。

記得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在1996年12月19日,召開的第六屆中國文聯第五次中國作協代表大會的閉幕聯歡會上,熱情洋溢地演唱了一首優秀歷史歌曲《祖國歌》,詞曲優美,如訴如說,抒發了他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感情。

儘管,當時,我是在電視上看到他的演唱,也是第一次看到他的演唱,但這一切都總是那麼的真切,也是那麼的難忘,使我們瞭解到總書記深厚的音樂素養。並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首創編于本世紀初的歌曲《祖國歌》,經總書記少年時代的學唱,在其心靈上所留下的深長記憶,使我們看到了良好的早期音樂教育對於無產階級革命家成長過程的重要作用。

中學生高尚道德道德品質的形成及人生觀、世界觀的確立,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而音樂教育是塑造的重要手段,能給中小學生以精神影響與滋養,可以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道德素質教育作用。

二、音樂教育與情意素質

(一)、音樂教育的側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品格與個性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極注重培養中學生的情意素質,使學生的品格和個性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性格的偉大”,“性格”從廣義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質,它包含著情感、思維、興趣、氣質、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隨著一切智力活動。

(二)、音樂教育對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作用

中學生在學業和將來的事業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非智力因素的養成。而音樂教育是心靈的塑造,是情感的培養,是個性的發展,是輔助非智力因素養成的好幫手。音樂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並非抽象地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

音樂是一門最擅長表達情感的藝術,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當優美、健康的音樂與人的生理、心理的節奏、旋律產生共振協調並被陶醉時,使人產生一種高尚的、正義的、道德的、靈魂昇華的情感,使人充滿了對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對生活、生命和整個世界的摯愛,增強了奮鬥的自信和力量。音樂教育正是在潛移默化的音樂欣賞,器樂的演奏,歌曲的演唱中,發展的形象思維能力,展開無限的想像和聯想,獲得音樂所表現的思想和意境,獲得情感的陶冶和培養。

電影插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從孤獨的失去母愛的孩子口中唱出,曾使千百萬個孩子和電影觀眾奉陪著流下同情的淚。大型音樂組曲《長征組歌》,以優美壯闊的旋律,再現工農紅軍爬雪山、過草地,不畏艱險的英雄性格和光輝形象,謳歌著偉大軍隊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革命情操,官兵情、軍民情、民族情、英雄情催人淚下,使人沉思,使人奮發。因此,中小學生在自我參與式的藝術薰染中,不但受到審美、情思維的培育,還能逐漸培養起健康的藝術興趣和愛好,在不斷學習音樂的實踐中,通過耐心專注地訓練音樂技能和技巧,培養中學生遇到困難 與挫折時艱苦努力的頑強個性。

同時,培養出堅強的意志與刻苦學習的毅力。如演奏樂曲或表演節目,能表演出色,必須一絲不苟,熱情積極,全身心地投入訓練與演出。音樂的集中性、精微性、表現性及形象性,要求學生具備非智力因素的諸要素,從而形成一種堅韌不拔的情意品質,這種品質會賦予他們對學習的高度自覺性和責任心,使學生會思維、會求知、會生存,對他們以後事業和人生有很大的幫助。

三、音樂教育與智慧素質

(一)、每個孩子都應該具有接受音樂教育的權利 荷蘭教育家赫伯特·齊佩爾說得好:“每個孩子都應該有最基本的音樂教育……,而音樂教育,是開發人類智力的最好途徑。”現代神經學家經過研究認為,人的左腦具有邏輯思維功能,右腦具有形象思維功能,有些科學家也稱右腦為“音樂腦”,它與創造思維有著密切的關係。而音樂教育是左右腦平衡發展,對開發右腦發展人的形象思維提高人的智慧素質有著勿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二)、古今中外很多的名人,偉人的成就與音樂的興趣有關 古今中外眾多的科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都是音樂藝術的愛好者,音樂對人的意識和思維的催發 作用在他們身上得到了神奇的體現。如:孔子、沈括、馬克思、列寧、愛因斯坦、托爾斯泰、歌德等,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中登上事業成功的頂峰,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除了他們有超群的知識結構,開闊的視野和驚人的毅力外,他們都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不僅從音樂中獲得了高尚的娛樂,美的享受,重要的是他們貫穿於在誘發靈感的音樂中,凝聚自己熟慮的科學構想,使自己的思維得到充分的活動和梳理,激發大腦的興奮 點,把思維引向深處。

如愛因斯坦所言:“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他六歲開始學小提琴, 小提琴伴著他走過了孤獨的小學和中學時代,音樂啟迪著他的智慧和靈感,豐富著他的精神生活,為他潛心探索科學問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因此,音樂教育有利於發展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是智力良好發展的基礎。在音樂教育中,特別是器樂演奏時,手、腦、眼、耳互相協調和配合,能提高大腦反應能力和耳手的靈敏度,在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基礎上,提高學生理解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創造力。演奏時手指動作越複雜,越靈活,越嫺熟,對大腦神經系統越有聯繫和得到鍛煉,使大腦靈敏、聰慧。同時,訓練“音樂的耳朵” ,能聽懂音樂,感受音樂的美,開闊學生的視野,能獲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 ,更有利於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為培養學生的智慧素質打好基礎。

四、音樂教育與身心健康素質

(一)、音樂教育對人生理和的作用 科學實踐證明,音樂能增進健康,醫治疾病。

當悅耳的音樂通過聽覺器官傳大腦皮層以後,優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經系統,隨著感情的變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緒振奮,同時起到加強血液迴圈,增加內分泌,促進消化,解除疲勞的作用。

(二)、音樂教育對人心理的作用

在日本東京市有一座與眾不同的音樂廳,人們戴上立體耳機,輕柔的大自然音樂聲便被送進耳鼓,有森林裡的百鳥爭鳴,有潺潺的流水聲,奔騰的海濤聲等,聽眾漸漸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似乎置身於大自然中,三十分鐘左右達到大腦完全放鬆,已消除疲勞的最佳狀態。世界上越來越多的醫院、利用各種音樂醫治好了許多病人。生活中製成音樂椅子,音樂樓梯,音樂噴泉等,使環境與音樂融為一體。而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餘,課間聽聽輕鬆愉快的音樂有利於放鬆大腦神經、使其課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學習效率。《中國教育報》曾報導,大連市實驗中學打預備鈴,這裡聽到的不是鈴聲,而是《牧童短笛》、《翠湖春曉》、《花兒與少年》、《步步高》等名曲,無論上課、下課、上學、放學、課間操,都播放一首名曲代替,每天5首名曲,用名曲代替鈴聲至今,還不到兩年,師生已熟知了幾十首中外名曲,為廣大師生營造了充滿高雅音樂文化氛圍,對身心大有裨益。

因此,中學實施素質教育,重視音樂教育要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多種音樂氛圍,開展多樣的音樂課外活動。跳健美舞,做健美操,隨起伏的旋律,歡快的節奏,中學生身心都得到愉悅 和鍛煉。

另外,練習歌唱時,做平緩的胸腹深呼吸運動,能鍛煉肺活量,對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尤其是大合唱,優美的歌聲,使學生淨化心靈,陶冶情操,不僅能培養學生一種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更能鍛煉學生有一個身心健康的體魄。

總之,中學的音樂教育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刻不容緩。現代教育越來越需要生活潑,生氣勃勃,充滿創造性和娛樂性的教育形式。越來越需要將音樂教育引入德、智、體、勞諸育之中,來完成對中學生人格的塑造。

重視中學音樂教育,是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發展的關鍵。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培養跨世紀建設人才的關鍵。因此,音樂教育是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需要不斷的加強與提高層次,力求達到應有的教育目的。

還特別提出:“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於音樂藝術之中。要注意音樂知識教學、音樂能力培養,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它對於陶冶情操、品行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起到獨特的作用,教師應緊緊抓旋律、節奏、音色、拍子、曲式、和聲等音樂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誘導學生進入歌(樂)曲意境,抒發美好的情感,讓學生在理解美、表現美、鑒賞美中培養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學唱《國歌》時,除了讓學生瞭解它的歌詞意義、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號角式的呼喊,再三強調的“前進”,後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連音的運用等音樂本身的特點,既準確地表現了歌曲,又激起對祖國無比熱愛之情,進而樹立時代責任感。同學們在演唱時嚴肅、自豪、情感真摯,可謂是情不自禁,寓理於情、情理交融。《放學歌》是一首以教師護送學生放學離校為題,盡情抒發了學生對教師熱愛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時,應注意到三拍子的敘事性及抒情性,引導學生充分投入感情,動情地歌唱。“教師辛苦了,教師再見了……”學生在演唱時情真意切,充滿了對教師滿腔的愛。在生動的感情體驗過程中,受到藝術的感染、薰陶和教育。

(三)、寓德育于教學的全過程

教師要認真設計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使德育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說教,要見縫插針聯繫實際。 要制定切實可靠的音樂常規來訓練學生講文明、有禮貌的好習慣。從學生步入音樂教室、師生問好、坐站姿勢等都要養成一定的規範動作,以培養遵守紀律、舉止文明、尊老敬師的良好行為,基本訓練要通過發聲練習、節奏訓練,聽音練耳等培養學生和諧統一的良好心態,新課教學要結合教材採用多種方法,使德育內容有機地滲透在教學中,課堂小結要面向全班各類學生,鼓勵他們發揚優點,克服缺點,通過這些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和高尚的行為。

(四)、寓德育於各種課型之中

小學音樂教學的內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學、讀譜知識,欣賞教學和綜合訓練等,教師要分析這些課型的特點,寓德育於各種課型之中。 課本中的唱歌教學所選用的歌曲內容豐富題材,體裁廣泛,演唱風格多樣,歌曲的優美旋律與生動活潑的語言學生愛聽愛唱,教育內容最容易被兒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裡去》、《生日》等、歌曲,學生在學會歌曲的同時,也懂得了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和睦相處,整個唱歌教、學的過程,就是通過歌曲,藝術形象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過程。 在進行樂理、視唱、練耳教學時,要注意在傳授知識,培養技能的同時,加強對審美能力的培養。在逐步瞭解

音樂語言及表現情感的過程中,激發音樂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音樂欣賞教學通過對古今中外音樂作品的欣賞,培養學生健康的情趣,開闊視野,提高鑒賞能力,培養高尚的情操。特別是通過對我國民歌、民族音樂的欣賞,使學生熱愛祖國民族音樂文化激勵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如:欣賞《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時,結合今年抗戰勝利五十周年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起學生的愛國之情。欣賞教學時,要使學生身臨其境,去享受歡樂,感受痛苦,去憤怒地遣責,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樂世界,就能喚起他們愛國主義的感情,讓他們感到勞動的自豪,學習生活的愉快,英雄行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心靈的淨化。

(五)、寓德育於各種教學手段之中

結合教材講音樂故事,將古今中外音樂家傳記,名人與音樂,趣聞軼事,作品珍聞等用故事形式講給學生聽或讓學生講,在學生細小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結合教材做音樂遊戲。遊戲是兒童最感興趣的活動之一,它使兒童的個性得到充分表現,有助於培養兒童堅毅的性格及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品質。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數哈蟊等遊戲,不僅使孩子們感受到愉快的音樂氣氛,而且還從遊戲中受到啟迪。 根據教材做律動、歌曲進行表演,這是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特別受低年級同學的喜愛。它通過形體動作表現音樂,加深了對音樂作品理想,如把各民族音樂用這個民族典型的舞蹈動作來表現,加深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和熱愛,而集體舞表演更是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六)、寓德育于教師的自身形象之中

假如教師不愛自己的事業,對自己的家鄉,自己的民族缺乏親情,對追求真善美沒有熱忱,他就不可能從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內涵,也不可能按《大綱》的要求把德育滲透到教學中去。 一個獻身於音樂教育事業的教師應當具有遠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豐富的知識,認真的態度,這將會對學生起著示範作用。

教師整潔大方的衣著,自然端莊的教態、形象生動的語言、富有激情的歌唱,優美動聽的琴聲,準確嫺熟的指揮、工整認真的板書都會時刻影響著學生,使學生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別是教師的師愛品質,道德行為對學生一生都可能發生著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從自我做起,平時嚴格要求自己,抓好個人師德修養,為人師表。

六、美育一堂成功的音樂課,一首好的歌(樂)曲,對學生都是一次美的薰陶。

這是因為學生愉悅地進入構成音樂的兩大要素——節奏和旋律的環境中,感受美、理解美,不僅可培養他們對音樂的鑒賞力及美的表現力和創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審美情趣,陶冶其情操。所以應重視在音樂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

(一)、理解歌曲情感美 我國著名音樂家賀綠汀指出:音樂是培養人民高尚道德品質、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歌(樂)曲,常使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尤其是對青少年更能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作用於他一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一首《義勇軍進行曲》曾鼓舞了多少愛國志士不怕拋頭顱、灑熱血,走上抗日最前線;今天,一曲《愛的奉獻》,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災區,資助素不相識的失學兒童……。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採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較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的正強化功能充分發揮作用,引起他們感情的變化,產生心靈的震顫,從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深入淺出地介紹偉大音樂家的生平故事和講解音樂家的優秀作品時,會激發學生各種美好的感情,提高他們對生活中真與假、美與醜、善與惡的識別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教師聲情並茂的範唱,則可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歌詞,還可促使他們品味歌曲蘊含的深刻思想內涵……

這樣,寓思想教育於音樂教學之中,通過音樂藝術形象、音樂的內在感情感染學生,心靈美的花朵,就會在他們心中悄然開放。

(二)、感受旋律節奏美 音樂是時間性、動態性最強的藝術,而它的時間性、動態性又是通過節奏反映出來的。節奏是音樂的語言要素,是音樂的骨架,是音樂賴以生存的基矗培養兒童的節奏感是發展兒童音樂才能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在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節奏感的培養,為他們提供大量的隨音樂合拍動作的機會,進行節奏訓練,不僅可發展其音樂才能,還可在感受旋律節奏美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薰陶感染。如:在訓練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節奏時,可用拍手、拍肩、拍桌、拍腿來練習。亦可用打擊樂將學過的歌

曲演奏一番,可使學生在演奏中深刻地感受其節奏美。

(三)、創造育人環境美 要使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培育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除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外,還要努力創造一個良好的課外育人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音樂的育人作用,使音樂的美育滲透由課內向課外延伸。

綜上所述,在音樂教學中進行多層次多管道的美育滲透,可充分發揮音樂的美育作用,使學校成為音樂搖籃,為培養“四有”新人作貢獻,為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氣質、文化素養作貢獻。

參考文獻:

1、魏峰,初中音樂欣賞教學與素質教育探討,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年(3);

2、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音樂教育專科、獨立本科段相關課程,音樂欣賞(一)、名族民間音樂、學校音樂教學法、音樂作品分析、音樂教育學、藝術概論、音樂歷史學、中外音樂欣賞等;

3、朱曄,論音樂行賞教學法,中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華章,2010.(20);

4、張紅彬,談音樂欣賞課程對素質教育的影星,歌海,2009(3);

5、劉愛格,談談音樂教學中興趣的培養,教學文匯,2008(2);

6、歷年經典歌曲行賞,當代流行歌曲欣賞,軍人道德組歌欣賞2008,2009,2010;

7、百度百科音樂教育對中小學生的影響;

8、百度百科德育、美育相關概念;

9、德育、美育在中、小學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資料收集,整理,編輯簡介

張志剛,甘穀縣金山鎮人,甘谷縣作家協會會員,理事;甘谷線上文學副主編,駐金山鎮通訊員,甘谷生活網文學顧問,甘谷人網文學副主編,自考中山大學行政管理學本科學歷。曾先後在中國人民武裝員警部隊內蒙古自治區總隊第三支隊服役,退伍後,曾在富士康科技、僑雲科技、伯恩光學等公司擔任過保安隊長、安全主任、安全工程師及行政主管等職務,並獨立承辦過企業日報和月刊。期間,創作了許多鄉村氣息濃郁、體現民俗文化的詩詞、散文和記實文學,作品散見於《江門文藝》、《深圳特區報》、《晶報》、《南方都市報》、近兩年以來,其回鄉發展,在甘穀新聞網,天水廣電網,天水圈子,天水城市線上,天水新聞網,天天天水網,甘肅文化產業網,甘肅書畫網等報刊,網站發表過很多的作品,深受群眾的喜歡。

我永遠熱愛你》、《走進新時代》、《春天的故事》、《中國夢》等歌曲,在雄壯或抒情、優美的旋律裡,使中學生體會祖國山河的壯麗,人民的勤勞勇敢,喚起他們建設祖國,報效祖國的使命感,從而培育他們愛國、愛民的深厚感情,還有作為新生代的他們,健康快樂的生活在這片幅員遼闊的祖國大地上,這片美、富饒的土地上緊緊的圍繞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黨中央的周圍,刻苦學習,天天向上,堅定不移的跟著共產黨走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夙願。

(二)、每個人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愛好,而且這些愛好與個人一生都息息相關,不管是普通的老百姓,還是國家領導人。

記得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在1996年12月19日,召開的第六屆中國文聯第五次中國作協代表大會的閉幕聯歡會上,熱情洋溢地演唱了一首優秀歷史歌曲《祖國歌》,詞曲優美,如訴如說,抒發了他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感情。

儘管,當時,我是在電視上看到他的演唱,也是第一次看到他的演唱,但這一切都總是那麼的真切,也是那麼的難忘,使我們瞭解到總書記深厚的音樂素養。並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首創編于本世紀初的歌曲《祖國歌》,經總書記少年時代的學唱,在其心靈上所留下的深長記憶,使我們看到了良好的早期音樂教育對於無產階級革命家成長過程的重要作用。

中學生高尚道德道德品質的形成及人生觀、世界觀的確立,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而音樂教育是塑造的重要手段,能給中小學生以精神影響與滋養,可以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道德素質教育作用。

二、音樂教育與情意素質

(一)、音樂教育的側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品格與個性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極注重培養中學生的情意素質,使學生的品格和個性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性格的偉大”,“性格”從廣義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質,它包含著情感、思維、興趣、氣質、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隨著一切智力活動。

(二)、音樂教育對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作用

中學生在學業和將來的事業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非智力因素的養成。而音樂教育是心靈的塑造,是情感的培養,是個性的發展,是輔助非智力因素養成的好幫手。音樂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並非抽象地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

音樂是一門最擅長表達情感的藝術,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當優美、健康的音樂與人的生理、心理的節奏、旋律產生共振協調並被陶醉時,使人產生一種高尚的、正義的、道德的、靈魂昇華的情感,使人充滿了對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對生活、生命和整個世界的摯愛,增強了奮鬥的自信和力量。音樂教育正是在潛移默化的音樂欣賞,器樂的演奏,歌曲的演唱中,發展的形象思維能力,展開無限的想像和聯想,獲得音樂所表現的思想和意境,獲得情感的陶冶和培養。

電影插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從孤獨的失去母愛的孩子口中唱出,曾使千百萬個孩子和電影觀眾奉陪著流下同情的淚。大型音樂組曲《長征組歌》,以優美壯闊的旋律,再現工農紅軍爬雪山、過草地,不畏艱險的英雄性格和光輝形象,謳歌著偉大軍隊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革命情操,官兵情、軍民情、民族情、英雄情催人淚下,使人沉思,使人奮發。因此,中小學生在自我參與式的藝術薰染中,不但受到審美、情思維的培育,還能逐漸培養起健康的藝術興趣和愛好,在不斷學習音樂的實踐中,通過耐心專注地訓練音樂技能和技巧,培養中學生遇到困難 與挫折時艱苦努力的頑強個性。

同時,培養出堅強的意志與刻苦學習的毅力。如演奏樂曲或表演節目,能表演出色,必須一絲不苟,熱情積極,全身心地投入訓練與演出。音樂的集中性、精微性、表現性及形象性,要求學生具備非智力因素的諸要素,從而形成一種堅韌不拔的情意品質,這種品質會賦予他們對學習的高度自覺性和責任心,使學生會思維、會求知、會生存,對他們以後事業和人生有很大的幫助。

三、音樂教育與智慧素質

(一)、每個孩子都應該具有接受音樂教育的權利 荷蘭教育家赫伯特·齊佩爾說得好:“每個孩子都應該有最基本的音樂教育……,而音樂教育,是開發人類智力的最好途徑。”現代神經學家經過研究認為,人的左腦具有邏輯思維功能,右腦具有形象思維功能,有些科學家也稱右腦為“音樂腦”,它與創造思維有著密切的關係。而音樂教育是左右腦平衡發展,對開發右腦發展人的形象思維提高人的智慧素質有著勿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二)、古今中外很多的名人,偉人的成就與音樂的興趣有關 古今中外眾多的科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都是音樂藝術的愛好者,音樂對人的意識和思維的催發 作用在他們身上得到了神奇的體現。如:孔子、沈括、馬克思、列寧、愛因斯坦、托爾斯泰、歌德等,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中登上事業成功的頂峰,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除了他們有超群的知識結構,開闊的視野和驚人的毅力外,他們都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不僅從音樂中獲得了高尚的娛樂,美的享受,重要的是他們貫穿於在誘發靈感的音樂中,凝聚自己熟慮的科學構想,使自己的思維得到充分的活動和梳理,激發大腦的興奮 點,把思維引向深處。

如愛因斯坦所言:“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來的。”他六歲開始學小提琴, 小提琴伴著他走過了孤獨的小學和中學時代,音樂啟迪著他的智慧和靈感,豐富著他的精神生活,為他潛心探索科學問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因此,音樂教育有利於發展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是智力良好發展的基礎。在音樂教育中,特別是器樂演奏時,手、腦、眼、耳互相協調和配合,能提高大腦反應能力和耳手的靈敏度,在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基礎上,提高學生理解力、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創造力。演奏時手指動作越複雜,越靈活,越嫺熟,對大腦神經系統越有聯繫和得到鍛煉,使大腦靈敏、聰慧。同時,訓練“音樂的耳朵” ,能聽懂音樂,感受音樂的美,開闊學生的視野,能獲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 ,更有利於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為培養學生的智慧素質打好基礎。

四、音樂教育與身心健康素質

(一)、音樂教育對人生理和的作用 科學實踐證明,音樂能增進健康,醫治疾病。

當悅耳的音樂通過聽覺器官傳大腦皮層以後,優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經系統,隨著感情的變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緒振奮,同時起到加強血液迴圈,增加內分泌,促進消化,解除疲勞的作用。

(二)、音樂教育對人心理的作用

在日本東京市有一座與眾不同的音樂廳,人們戴上立體耳機,輕柔的大自然音樂聲便被送進耳鼓,有森林裡的百鳥爭鳴,有潺潺的流水聲,奔騰的海濤聲等,聽眾漸漸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似乎置身於大自然中,三十分鐘左右達到大腦完全放鬆,已消除疲勞的最佳狀態。世界上越來越多的醫院、利用各種音樂醫治好了許多病人。生活中製成音樂椅子,音樂樓梯,音樂噴泉等,使環境與音樂融為一體。而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餘,課間聽聽輕鬆愉快的音樂有利於放鬆大腦神經、使其課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學習效率。《中國教育報》曾報導,大連市實驗中學打預備鈴,這裡聽到的不是鈴聲,而是《牧童短笛》、《翠湖春曉》、《花兒與少年》、《步步高》等名曲,無論上課、下課、上學、放學、課間操,都播放一首名曲代替,每天5首名曲,用名曲代替鈴聲至今,還不到兩年,師生已熟知了幾十首中外名曲,為廣大師生營造了充滿高雅音樂文化氛圍,對身心大有裨益。

因此,中學實施素質教育,重視音樂教育要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多種音樂氛圍,開展多樣的音樂課外活動。跳健美舞,做健美操,隨起伏的旋律,歡快的節奏,中學生身心都得到愉悅 和鍛煉。

另外,練習歌唱時,做平緩的胸腹深呼吸運動,能鍛煉肺活量,對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尤其是大合唱,優美的歌聲,使學生淨化心靈,陶冶情操,不僅能培養學生一種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更能鍛煉學生有一個身心健康的體魄。

總之,中學的音樂教育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刻不容緩。現代教育越來越需要生活潑,生氣勃勃,充滿創造性和娛樂性的教育形式。越來越需要將音樂教育引入德、智、體、勞諸育之中,來完成對中學生人格的塑造。

重視中學音樂教育,是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發展的關鍵。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培養跨世紀建設人才的關鍵。因此,音樂教育是中小學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需要不斷的加強與提高層次,力求達到應有的教育目的。

還特別提出:“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於音樂藝術之中。要注意音樂知識教學、音樂能力培養,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它對於陶冶情操、品行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起到獨特的作用,教師應緊緊抓旋律、節奏、音色、拍子、曲式、和聲等音樂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誘導學生進入歌(樂)曲意境,抒發美好的情感,讓學生在理解美、表現美、鑒賞美中培養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學唱《國歌》時,除了讓學生瞭解它的歌詞意義、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號角式的呼喊,再三強調的“前進”,後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連音的運用等音樂本身的特點,既準確地表現了歌曲,又激起對祖國無比熱愛之情,進而樹立時代責任感。同學們在演唱時嚴肅、自豪、情感真摯,可謂是情不自禁,寓理於情、情理交融。《放學歌》是一首以教師護送學生放學離校為題,盡情抒發了學生對教師熱愛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時,應注意到三拍子的敘事性及抒情性,引導學生充分投入感情,動情地歌唱。“教師辛苦了,教師再見了……”學生在演唱時情真意切,充滿了對教師滿腔的愛。在生動的感情體驗過程中,受到藝術的感染、薰陶和教育。

(三)、寓德育于教學的全過程

教師要認真設計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使德育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說教,要見縫插針聯繫實際。 要制定切實可靠的音樂常規來訓練學生講文明、有禮貌的好習慣。從學生步入音樂教室、師生問好、坐站姿勢等都要養成一定的規範動作,以培養遵守紀律、舉止文明、尊老敬師的良好行為,基本訓練要通過發聲練習、節奏訓練,聽音練耳等培養學生和諧統一的良好心態,新課教學要結合教材採用多種方法,使德育內容有機地滲透在教學中,課堂小結要面向全班各類學生,鼓勵他們發揚優點,克服缺點,通過這些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和高尚的行為。

(四)、寓德育於各種課型之中

小學音樂教學的內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學、讀譜知識,欣賞教學和綜合訓練等,教師要分析這些課型的特點,寓德育於各種課型之中。 課本中的唱歌教學所選用的歌曲內容豐富題材,體裁廣泛,演唱風格多樣,歌曲的優美旋律與生動活潑的語言學生愛聽愛唱,教育內容最容易被兒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裡去》、《生日》等、歌曲,學生在學會歌曲的同時,也懂得了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和睦相處,整個唱歌教、學的過程,就是通過歌曲,藝術形象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過程。 在進行樂理、視唱、練耳教學時,要注意在傳授知識,培養技能的同時,加強對審美能力的培養。在逐步瞭解

音樂語言及表現情感的過程中,激發音樂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音樂欣賞教學通過對古今中外音樂作品的欣賞,培養學生健康的情趣,開闊視野,提高鑒賞能力,培養高尚的情操。特別是通過對我國民歌、民族音樂的欣賞,使學生熱愛祖國民族音樂文化激勵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如:欣賞《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時,結合今年抗戰勝利五十周年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起學生的愛國之情。欣賞教學時,要使學生身臨其境,去享受歡樂,感受痛苦,去憤怒地遣責,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樂世界,就能喚起他們愛國主義的感情,讓他們感到勞動的自豪,學習生活的愉快,英雄行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心靈的淨化。

(五)、寓德育於各種教學手段之中

結合教材講音樂故事,將古今中外音樂家傳記,名人與音樂,趣聞軼事,作品珍聞等用故事形式講給學生聽或讓學生講,在學生細小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結合教材做音樂遊戲。遊戲是兒童最感興趣的活動之一,它使兒童的個性得到充分表現,有助於培養兒童堅毅的性格及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品質。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數哈蟊等遊戲,不僅使孩子們感受到愉快的音樂氣氛,而且還從遊戲中受到啟迪。 根據教材做律動、歌曲進行表演,這是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特別受低年級同學的喜愛。它通過形體動作表現音樂,加深了對音樂作品理想,如把各民族音樂用這個民族典型的舞蹈動作來表現,加深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和熱愛,而集體舞表演更是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

(六)、寓德育于教師的自身形象之中

假如教師不愛自己的事業,對自己的家鄉,自己的民族缺乏親情,對追求真善美沒有熱忱,他就不可能從教材中挖掘深刻的內涵,也不可能按《大綱》的要求把德育滲透到教學中去。 一個獻身於音樂教育事業的教師應當具有遠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豐富的知識,認真的態度,這將會對學生起著示範作用。

教師整潔大方的衣著,自然端莊的教態、形象生動的語言、富有激情的歌唱,優美動聽的琴聲,準確嫺熟的指揮、工整認真的板書都會時刻影響著學生,使學生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別是教師的師愛品質,道德行為對學生一生都可能發生著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從自我做起,平時嚴格要求自己,抓好個人師德修養,為人師表。

六、美育一堂成功的音樂課,一首好的歌(樂)曲,對學生都是一次美的薰陶。

這是因為學生愉悅地進入構成音樂的兩大要素——節奏和旋律的環境中,感受美、理解美,不僅可培養他們對音樂的鑒賞力及美的表現力和創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審美情趣,陶冶其情操。所以應重視在音樂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

(一)、理解歌曲情感美 我國著名音樂家賀綠汀指出:音樂是培養人民高尚道德品質、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一首好的歌(樂)曲,常使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尤其是對青少年更能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作用於他一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一首《義勇軍進行曲》曾鼓舞了多少愛國志士不怕拋頭顱、灑熱血,走上抗日最前線;今天,一曲《愛的奉獻》,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災區,資助素不相識的失學兒童……。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採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較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的正強化功能充分發揮作用,引起他們感情的變化,產生心靈的震顫,從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美。深入淺出地介紹偉大音樂家的生平故事和講解音樂家的優秀作品時,會激發學生各種美好的感情,提高他們對生活中真與假、美與醜、善與惡的識別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教師聲情並茂的範唱,則可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歌詞,還可促使他們品味歌曲蘊含的深刻思想內涵……

這樣,寓思想教育於音樂教學之中,通過音樂藝術形象、音樂的內在感情感染學生,心靈美的花朵,就會在他們心中悄然開放。

(二)、感受旋律節奏美 音樂是時間性、動態性最強的藝術,而它的時間性、動態性又是通過節奏反映出來的。節奏是音樂的語言要素,是音樂的骨架,是音樂賴以生存的基矗培養兒童的節奏感是發展兒童音樂才能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在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節奏感的培養,為他們提供大量的隨音樂合拍動作的機會,進行節奏訓練,不僅可發展其音樂才能,還可在感受旋律節奏美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薰陶感染。如:在訓練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節奏時,可用拍手、拍肩、拍桌、拍腿來練習。亦可用打擊樂將學過的歌

曲演奏一番,可使學生在演奏中深刻地感受其節奏美。

(三)、創造育人環境美 要使少年兒童健康成長,培育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除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外,還要努力創造一個良好的課外育人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音樂的育人作用,使音樂的美育滲透由課內向課外延伸。

綜上所述,在音樂教學中進行多層次多管道的美育滲透,可充分發揮音樂的美育作用,使學校成為音樂搖籃,為培養“四有”新人作貢獻,為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氣質、文化素養作貢獻。

參考文獻:

1、魏峰,初中音樂欣賞教學與素質教育探討,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年(3);

2、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音樂教育專科、獨立本科段相關課程,音樂欣賞(一)、名族民間音樂、學校音樂教學法、音樂作品分析、音樂教育學、藝術概論、音樂歷史學、中外音樂欣賞等;

3、朱曄,論音樂行賞教學法,中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華章,2010.(20);

4、張紅彬,談音樂欣賞課程對素質教育的影星,歌海,2009(3);

5、劉愛格,談談音樂教學中興趣的培養,教學文匯,2008(2);

6、歷年經典歌曲行賞,當代流行歌曲欣賞,軍人道德組歌欣賞2008,2009,2010;

7、百度百科音樂教育對中小學生的影響;

8、百度百科德育、美育相關概念;

9、德育、美育在中、小學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資料收集,整理,編輯簡介

張志剛,甘穀縣金山鎮人,甘谷縣作家協會會員,理事;甘谷線上文學副主編,駐金山鎮通訊員,甘谷生活網文學顧問,甘谷人網文學副主編,自考中山大學行政管理學本科學歷。曾先後在中國人民武裝員警部隊內蒙古自治區總隊第三支隊服役,退伍後,曾在富士康科技、僑雲科技、伯恩光學等公司擔任過保安隊長、安全主任、安全工程師及行政主管等職務,並獨立承辦過企業日報和月刊。期間,創作了許多鄉村氣息濃郁、體現民俗文化的詩詞、散文和記實文學,作品散見於《江門文藝》、《深圳特區報》、《晶報》、《南方都市報》、近兩年以來,其回鄉發展,在甘穀新聞網,天水廣電網,天水圈子,天水城市線上,天水新聞網,天天天水網,甘肅文化產業網,甘肅書畫網等報刊,網站發表過很多的作品,深受群眾的喜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