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合理把握冠狀動脈血栓抽吸的適應證(下)

合理把握冠狀動脈血栓抽吸的適應證

作者:韓雅玲

(接上文)

第六, TOTAL試驗中血栓抽吸增高卒中風險的機制未明。 TAPAS試驗和TASTE等研究顯示, 血栓抽吸安全性高, 不增加夾層、邊支閉塞、冠脈穿孔、卒中或神經併發症等風險。 TOTAL試驗是目前唯一發現血栓抽吸增高卒中風險的臨床試驗, 其院內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發生率高於之前的TASTE試驗(0.8%比0.5%)。 血栓抽吸技術性較強, 不同中心不同術者間操作水準差異較大, 其臨床試驗有別於藥物大型臨床研究。

由於TOTAL試驗納入中心數目繁多, 水準層次不齊, 影響了試驗的結果。

一般認為, TOTAL試驗發現的血栓抽吸組卒中發生率增高可能為偶然事件, 究其原因, 可能與各中心水準參差不齊和操作不規範密切相關。 我國參與TOTAL試驗的臨床中心共納入了358例患者, 無1例腦血管事件。

第七, 現有研究均未設定規範的血栓抽吸操作流程, 如抽吸順序、次數、終點和操作要領等。 無抽吸終點猶如服用他汀卻不強調達標, 很難評估其實際臨床獲益。 另外, 血栓抽吸需要耐心、細緻、規範的操作, 所謂"慢工出細活", 細節往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在TOTAL試驗中, 抽吸組和單純PCI組的PCI時間僅相差4 min, 如此短暫的抽吸時間, 很難保證血栓抽吸的效果。 此外, 正確的抽吸順序應該是由近及遠地進行抽吸, 而由遠及近地抽吸可能在導管通過病變的過程中引起血栓移位,

從而導致或加重遠端栓塞。 遺憾的是, 現有臨床試驗均未明確設定或強調操作終點或細節。

綜上所述, "征服"冠狀動脈血栓依舊任重道遠。 在臨床實踐中, 選擇合適的患者, 採用理想的器械, 強調規範化操作, 三者均至關重要。 介入醫生應"不畏浮雲遮望眼", 理性客觀地看待現有臨床研究結果。 既不提倡常規血栓抽吸, 也不應全盤否定血栓抽吸在特定病變或患者中的獲益。

同時, 術者應充分關注規範化操作流程, 耐心細緻地操作, 力爭血栓抽吸安全有效。 此外, 考慮到冠狀動脈血栓的多變性和複雜性, 若單純依靠血栓抽吸必將"力不從心", 未來亟需開發並評價, 血栓抽吸或祛除的新型器械裝置(如准分子鐳射、血栓切吸、取栓、隔離等),

擴充應對血栓病變的"武器庫", 從而提高冠狀動脈血栓病變的處理水準。

參考文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