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十萬軍民齊跳海,南宋臣民真的有那麼壯烈嗎?

前段時間某一天, 歷史上的今日, 恰好是南宋亡國之戰——崖山海戰的當天。 崖山海戰非常著名, 其中一個原因是十萬軍民跳海殉國, 非常的悲壯慘烈。 而另一個原因則是, 漢人的王朝, 終於第一次被異族政權徹底攻滅了。

歷史上, 漢人的王朝第一次遭遇外族的大規模入侵, 是西晉末期的五胡亂華, 漢人政權被迫南遷, 在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重建政權, 保有半壁江山。

此後東晉政權持續承襲為宋齊梁陳, 陳朝被隋攻滅。 隋雖然脫胎於鮮卑人的北朝政權, 但是隋文帝即位後實行去鮮卑化的政策, 漢人的文化逐漸回歸。

所以雖然漢人的南陳王朝最終被攻滅, 但依然被史家看作是漢人之間的戰爭, 而不是異族滅亡了漢人政權。

而南宋被元所滅, 就是漢人政權第一次徹底被異族滅亡了, 也可以看作是漢人的第一次真正的亡國。 所以才有了這麼一句話, 叫做崖山之後無中國。

當然, 崖山之後無中國, 不僅僅是指漢人政權第一次徹底亡國, 還指的是, 雖然此後漢人複國成功, 建立明朝, 但是到明末重演南宋滅亡的歷史時, 不再有十萬軍民齊跳海這樣的壯烈的慘劇, 而是文武官員爭相投降, 漢人的骨氣沒了, 民族氣節沒了, 因此崖山之後, 再無中國。

但歷史果真是這樣嗎?

很多人以為, 清軍打進北京, 北方的文武官員爭相投降,

清軍打到南京, 南方的文武官員爭相投降, 最後反倒是農民起義軍出身的張獻忠餘部和海寇出身的鄭成功等勢力, 保有一定的民族氣節, 堅持抗清。

然而實際上, 抗清不抗清, 不簡簡單單是民族氣節問題, 還涉及到所在地區的組織性。 也就是說, 如果一個地區社會秩序保存的相對較好, 經濟生產沒有遭到很大的破壞, 那麼才有抗清的基礎。

像明朝末年, 農民起義軍席捲北方幾個省, 其中尤其是河南遭受饑荒和兵災最為嚴重, 生產經濟遭遇到很大的破壞, 人口逃亡, 社會原本的組織和秩序遭到很大的破壞。 這種地區, 在遇到外敵入侵時, 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相反, 入侵者稍微實行一些安撫百姓恢復生產的政策,

就很有可能收買當地的人心。

河北地區也是一樣, 崇禎年間, 清軍曾經多次突破長城, 進入河北地區大肆燒殺搶掠, 造成當地的人口逃亡, 生產破壞, 通俗來說, 就是這個地區被清軍打爛了。

所以在清軍入關後, 河北河南兩地, 反抗滿清的情況很少, 抗清的義軍也不成氣候, 至多是一些偏遠山區, 敵視清廷的百姓, 到山中結寨自守, 進行消極反抗。

而山西、山東和陝西就不一樣了。 山西在明末只遭遇過農民軍短期的破壞, 山東也只遭遇過清軍短期的破壞, 而且規模不大, 整個崇禎年間, 山西、山東都處在比較安定的狀態, 相對于河南河北來說。 而陝西雖然是農民軍的發源地, 但是在隨後的時間裡, 農民軍也大部分被趕到河南和湖北,

陝西在洪承疇和孫傳庭等著名地方官的統治下, 比河南遭遇的破壞要小得多。 因此, 清軍入關後, 三個地區的反抗也非常激烈。

陝西地區前前後後有好幾次抗清起義。 賀珍、孫守法、武大定抗清是在順治朝前期(1645~1646), 範圍波及整個陝西中南部。 到順治朝中期, 陝北爆發王永強抗清起義, 隴西地區(現在的甘肅)爆發米喇印、丁國棟抗清起義, 範圍波及整個甘肅和陝北地區。

在山東, 現在的淄博地區有謝遷起義(1646~1647), 菏澤地區有榆園軍起義(1644~1651)、李化鯨起義(1649), 臨沂地區有丁明吾起義(1647~1651), 高唐州有蔡乃憨起義(1646), 聊城地區有丁維嶽起義(1647), 規模大的有十余萬人, 攻下州府城池, 小的數萬人, 也能攻略好幾個縣城。

在山西, 晉北地區, 前明總兵姜瓖據大同反清(1648~1649),

晉中地區紛紛回應, 晉東南同時有胡國鼎起義, 晉西南同時有虞胤、韓昭宣、李企晟等起義, 波及範圍非常廣泛, 靜樂縣誌中記載整個山西僅僅只剩下太原和周邊六個縣城還處在清軍控制下。

不過相對南方來說, 一方面北方的經濟基礎無法和南方相比, 一方面畢竟北方遭到了農民起義的破壞, 社會組織程度無法和南方相比, 所以山西、陝西和山東的抗清起義在順治朝前期集中爆發, 被清軍鎮壓之後, 便沒有再出現大規模的抗清起義。

而南方就不一樣了。 清軍攻佔南京, 滅掉了弘光政權之後, 魯王和唐王分別在浙江和福建建立政權, 唐王政權尤其控制了除浙江以外的南方其他地區, 建元隆武。

清軍攻滅魯王和隆武兩個政權之後,桂王又在廣東即位,改元永曆。清軍一度攻入湖南和廣東,但是隨著李成棟和金聲桓分別在廣東和江西反清歸明,何騰蛟在湖南反攻,南明政權一度收復廣東、江西和湖南。

清軍又耗費了幾年的光景攻滅金聲桓、何騰蛟和李成棟,永曆政權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與張獻忠義軍的餘部結盟,義軍的首領李定國從貴州出兵東伐,另一個首領劉文秀從貴州出兵四川北伐。劉文秀對戰吳三桂失敗,但也收復了四川中南部,而李定國更是一戰成名,斬殺了清軍的親王尼堪。

清軍與南方的南明政權的戰爭一直持續到1662年,除了後期抗清出色的西南李定國和東南鄭成功以外,前期也有無數的仁人志士堅持抗清並最終犧牲。僥倖沒有犧牲的,也依然終生奔波於抗清事業中,進入康熙朝,這些遺民也是隱居深山,不做清廷的臣民,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僅僅是這些遺民中最知名的人士。

而那些堅持抗清而犧牲的,可以用不計其數來形容。

江浙地區,有絕食而死的劉宗周(黃宗羲的老師)、抗清而死的江陰典史(縣政府公務員)閻應元和江陰九萬百姓,抗清而死的嘉定進士侯峒曾、黃淳耀和數萬嘉定百姓,抗清而死的昆山士大夫王永祚、朱天麟和數萬昆山百姓,抗清而死的蘇州士大夫夏允彝、武將吳志葵和上千蘇州義軍,抗清而死的吳易和上萬太湖漁民。

皖南地區,金聲、江天一在徽州抗清而死,邱祖德在甯國,尹民興在涇縣,朱盛濃、吳應箕在石埭,紛紛響應抗清,但都失敗而死,其中清軍還對涇縣進行了屠城。

此外,還有著名的渡海求援日本援軍的朱舜水,在舟山堅持抗清的張名振、張煌言,等等等等。

為抗清而死的仁人志士,可以說不計其數,在這方面,顧誠老先生所著的《南明史》中,給我們詳細的講述了一個個悲壯慘烈的抗清歷史事件,記錄了那些有氣節的歷史人物,大到王侯將相士大夫,小到販夫走卒,填補了我們對南明抗清歷史的空白認知,也改變的我們以往的觀念,意識到南明的臣民,一樣是有民族氣節的。

一部南明史讓我們認識到,明朝的士民不是以往我們認為的那樣,崖山之後無中國,十萬軍民跳海之後,從此華夏大地就喪失了民族氣節。恰恰相反,明末的悲壯,明末的氣節,遠比南宋末年豐富而詳細的多。

回過頭來看崖山海戰,十萬軍民齊跳海,歷史塵封的太久,就容易讓人符號化對待。其實如果把場景還原,把自己代入到當時的場景,真的會出現為了一個國家,十萬軍民跳海殉國事情嗎?

先拋開史料記載不談,先談人性。人性的本能是求生,我們不排除有氣節的人,而且有氣節的人也大有人在,但是往往把一個個有氣節的人還原成活生生的人時,十萬人跳海殉國的事情就要存疑了。

再來看史料,

……世傑乃與蘇劉義斷維,以十餘舟奪港而去,陸秀夫走衛王舟,王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負昺投海中,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屍出於海十余萬人。楊太后聞昺死,撫膺大慟曰:“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遂赴海死,世傑葬之海濱,已而世傑亦自溺死。宋遂亡。

宋史中關於崖山海戰的記載原文中,僅僅說在海戰的最後階段,陸秀夫背著七歲的皇帝跳海自殺,後宮和大臣有很多追隨殉國的,並沒有說十余萬人跟著跳海殉國。七天后海面上浮現出來的十余萬屍體,一方面,中國史書向來對數位處理不太嚴謹,十余萬是誇張的說法,另一方面,即便有這麼多屍體,那也大部分是在戰爭中戰死的、淹死的,而不是主動跳海殉國的。

也有網友或許會抬杠了,你咋知道這十萬軍民有多愛國呢?

事實上,更加愛國的類似群體也有,比如二戰末期的日本軍民,在軍國主義的洗腦教育下,愛國程度不會亞於沒有系統洗腦教育的南宋。但是即便是愛國的日本軍民,在面對死亡時,依舊是遵循人的求生本能,他們大多不是主動跳海自殺的,而是被士兵們逼迫跳海自殺的。

所以總的來說,首先一點,崖山海戰中慘死的十萬軍民,大部分是在海戰中身亡,而不是主動去投海殉國。其次一點,就算是投海殉國,那也很大程度上不是主動去投海,而是極有可能是被瘋狂愛國的宋軍逼迫而跳海自殺的。

當然,也不排除最後一種可能,那就是張弘範的元軍在擊敗宋軍的水師後,把宋軍臣民全部都趕下海,這是一場反人類的屠殺。

真相究竟是怎樣的,你們看呢?

清軍攻滅魯王和隆武兩個政權之後,桂王又在廣東即位,改元永曆。清軍一度攻入湖南和廣東,但是隨著李成棟和金聲桓分別在廣東和江西反清歸明,何騰蛟在湖南反攻,南明政權一度收復廣東、江西和湖南。

清軍又耗費了幾年的光景攻滅金聲桓、何騰蛟和李成棟,永曆政權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與張獻忠義軍的餘部結盟,義軍的首領李定國從貴州出兵東伐,另一個首領劉文秀從貴州出兵四川北伐。劉文秀對戰吳三桂失敗,但也收復了四川中南部,而李定國更是一戰成名,斬殺了清軍的親王尼堪。

清軍與南方的南明政權的戰爭一直持續到1662年,除了後期抗清出色的西南李定國和東南鄭成功以外,前期也有無數的仁人志士堅持抗清並最終犧牲。僥倖沒有犧牲的,也依然終生奔波於抗清事業中,進入康熙朝,這些遺民也是隱居深山,不做清廷的臣民,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僅僅是這些遺民中最知名的人士。

而那些堅持抗清而犧牲的,可以用不計其數來形容。

江浙地區,有絕食而死的劉宗周(黃宗羲的老師)、抗清而死的江陰典史(縣政府公務員)閻應元和江陰九萬百姓,抗清而死的嘉定進士侯峒曾、黃淳耀和數萬嘉定百姓,抗清而死的昆山士大夫王永祚、朱天麟和數萬昆山百姓,抗清而死的蘇州士大夫夏允彝、武將吳志葵和上千蘇州義軍,抗清而死的吳易和上萬太湖漁民。

皖南地區,金聲、江天一在徽州抗清而死,邱祖德在甯國,尹民興在涇縣,朱盛濃、吳應箕在石埭,紛紛響應抗清,但都失敗而死,其中清軍還對涇縣進行了屠城。

此外,還有著名的渡海求援日本援軍的朱舜水,在舟山堅持抗清的張名振、張煌言,等等等等。

為抗清而死的仁人志士,可以說不計其數,在這方面,顧誠老先生所著的《南明史》中,給我們詳細的講述了一個個悲壯慘烈的抗清歷史事件,記錄了那些有氣節的歷史人物,大到王侯將相士大夫,小到販夫走卒,填補了我們對南明抗清歷史的空白認知,也改變的我們以往的觀念,意識到南明的臣民,一樣是有民族氣節的。

一部南明史讓我們認識到,明朝的士民不是以往我們認為的那樣,崖山之後無中國,十萬軍民跳海之後,從此華夏大地就喪失了民族氣節。恰恰相反,明末的悲壯,明末的氣節,遠比南宋末年豐富而詳細的多。

回過頭來看崖山海戰,十萬軍民齊跳海,歷史塵封的太久,就容易讓人符號化對待。其實如果把場景還原,把自己代入到當時的場景,真的會出現為了一個國家,十萬軍民跳海殉國事情嗎?

先拋開史料記載不談,先談人性。人性的本能是求生,我們不排除有氣節的人,而且有氣節的人也大有人在,但是往往把一個個有氣節的人還原成活生生的人時,十萬人跳海殉國的事情就要存疑了。

再來看史料,

……世傑乃與蘇劉義斷維,以十餘舟奪港而去,陸秀夫走衛王舟,王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負昺投海中,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屍出於海十余萬人。楊太后聞昺死,撫膺大慟曰:“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遂赴海死,世傑葬之海濱,已而世傑亦自溺死。宋遂亡。

宋史中關於崖山海戰的記載原文中,僅僅說在海戰的最後階段,陸秀夫背著七歲的皇帝跳海自殺,後宮和大臣有很多追隨殉國的,並沒有說十余萬人跟著跳海殉國。七天后海面上浮現出來的十余萬屍體,一方面,中國史書向來對數位處理不太嚴謹,十余萬是誇張的說法,另一方面,即便有這麼多屍體,那也大部分是在戰爭中戰死的、淹死的,而不是主動跳海殉國的。

也有網友或許會抬杠了,你咋知道這十萬軍民有多愛國呢?

事實上,更加愛國的類似群體也有,比如二戰末期的日本軍民,在軍國主義的洗腦教育下,愛國程度不會亞於沒有系統洗腦教育的南宋。但是即便是愛國的日本軍民,在面對死亡時,依舊是遵循人的求生本能,他們大多不是主動跳海自殺的,而是被士兵們逼迫跳海自殺的。

所以總的來說,首先一點,崖山海戰中慘死的十萬軍民,大部分是在海戰中身亡,而不是主動去投海殉國。其次一點,就算是投海殉國,那也很大程度上不是主動去投海,而是極有可能是被瘋狂愛國的宋軍逼迫而跳海自殺的。

當然,也不排除最後一種可能,那就是張弘範的元軍在擊敗宋軍的水師後,把宋軍臣民全部都趕下海,這是一場反人類的屠殺。

真相究竟是怎樣的,你們看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