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書卷飄香,有空去去茂名這些古書院也不錯

八月正好, 沏一壺香茗, 望著茶葉在水汽的陪伴之下婀娜起舞;捧一本好書, 品著字裡行間散發著的淡淡墨香;逛一輪古書院, 撫著青磚古牆穿越時光, 挺好。

明清時期, 茂名地區逐漸形成崇文重教的良好風氣, 書院林立, 供童生、生員進修。 從此, 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空便回蕩起了朗朗書聲。

信宜鎮隆古書院群

作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鎮的信宜鎮隆鎮, 至今仍保存著粵西地區最大最完整的古書院群。

學宮是整個古書院群的中心, 建於明嘉靖十四年(西元1535年), 現仍保留大成殿、大成門、欞星門。 欞星門外的牆上, 尚存一碑, 碑上有依稀可辨的“官員在此下馬”字樣, 這是為了表示對孔子的尊重。 書院群整體佈局錯落有至, 井然有序, 現保存較為完整的書院、公祠有十三家之多。 如起鳳書院, 始建於清朝康熙五十一年(西元1712年), 為生童治學之所, 並設有廊廡號會, 作考試取士之地, 稱之“考柵”;隴西書院, 民國三十三年(西元1944年), 廣東省勤商學院遷此辦學, 開設會計、銀行、工商管理三個學系;顧廷樞公祠, 為紀念清朝知縣李建樞清康嚴明、大治信宜而建, 引出路不拾遺“三升米地”感人的民間故事。

地址:茂名信宜鎮隆鎮八坊村

化州文樓白梅書房城

化州文樓鎮白梅圩的白梅書房城, 名字聽起來宛若散發著書墨梅香的山水畫。 歷經四百多年的風雨, 白梅書房城的舊貌仍得以保存。

白梅書房城,始建於清朝,是一座由城池、城牆、書房、炮樓、居室構成的城堡式村寨。占地四萬多平方米,其東、西、北三面環繞當地的屋背山建有城牆和炮樓,南面是書房城中心建築,村民稱之為“屋廳”。整體佈局完整,格調大氣,盡顯恢弘氣勢。

走進書房城的中心建築屋廳,讓人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時光錯位感。屋廳正面是一個大門,與旁邊兩側偏房相連,端正樸素,堅固厚重,很有古代城門關口的味道。屋廳頂上富有徽派建築風格的馬頭牆迎風而立,簡簡單單幾片磚瓦的裝飾,讓建築物一下子活潑起來。屋廳前面是面積三百多平方米的中間地堂,緊接著的是面積近千平方米的半月形池塘,與東西高聳的護衛樓相連呼應,給人以一種“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的戰鬥前夕的緊迫感。書房城內二廳的彩色木門框上,有四個遒勁的大字——“忠孝廉節”,染色依然奪目。

書房城開三門:中門“大夫第”、東門“參軍第”、西門“武德第”,分別位於屋廳的正南面,東面和西面。三個城門後面都有各自的傳奇,其中以中門“大夫第”的傳奇流傳甚廣。

明末清初,吳氏宗族的開宗始祖吳宗光,有一長孫名叫吳廷寶,號“玉溪”,後人稱“玉溪公”。吳廷寶自幼聰明好學,文筆犀利,武功過人,是文武全才之人。他參加清朝省試考到武舉人的功名,為朝廷辦事屢建奇功,深得朝廷信任。後受命到當時的湖廣考察官吏,體察民情,發現廣東化州等地常有土匪擾民,當地民眾深受其害,於是上報朝廷,受皇命帶兵南下化州剿匪,一舉消滅了匪患,使得當地人民能安居樂業。皇帝因此冊封他為奉政大夫,官至五品,並賜錢糧及撥款給他回鄉籌建“大夫第”。吳廷寶回鄉後請名師繪製圖紙,自燒磚瓦,請能工巧匠依圖建造書房咀城,數年後建成,皇帝賜其“大夫第”牌匾掛於城中門,對聯“皇恩隆筆鐵,春意滿南天”掛於中門左右。從此,書房城名聲大震,再無匪患。

地址:茂名化州文樓鎮白梅圩

高州南皋學舍

南皋學舍是高州保存最好的書院,位於高州城後街。南皋學舍建於清代,為州府學宮(孔廟)生員所居。該建築為“三進二層”磚木樓房結構,總進深31.6 米,面闊12.65米。面闊共七間,分前中後三進,進間有天井,院落式佈局,硬山頂。簷底彩繪精美壁畫,門楣題寫勵志、吉祥詞語,保留有宋代大理學家朱熹題寫的對聯。

1926年秋,中共廣東區委派往廣東南路的首任特派員黃學增到高州,組織和領導廣東南路地區的農民革命運動,其領導機關便設于南皋學舍,此時,中共茂名縣(今高州)支部也設在南皋學舍。在支部負責人朱也赤的領導下,組建和發展中共高州黨組織,農民革命運動如火如荼。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製造了“四·一二”事變,公開叛變革命。反革命浪潮很快波及高州。4月18日,國民黨高州當局調集軍隊進攻南皋學舍。但中共南路党的領導機關及其辦事處人員在國民黨軍隊進攻前一小時已全部安全撤離南皋學舍。從此,辦事處停止活動。

解放後,南皋學舍曾一度分給市民居住。1999年,南皋學舍按原風格進行全面維修。2002年,南皋學舍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不再作民居。如今,學舍西座被辟為“高州革命鬥爭史展覽館”;東座則開辦了“高州市書畫院”,以展示交流名人墨寶。

南皋學舍既有筆墨飄香的儒雅風骨,又有燦爛的崢嶸歲月。在這裡,書卷韻味與革命精神同在,優雅之美與正義之聲並存,值得每個人去細細品味。

地址:茂名高州潘洲中路廣東省農民協會南路辦事處舊址附近

白梅書房城,始建於清朝,是一座由城池、城牆、書房、炮樓、居室構成的城堡式村寨。占地四萬多平方米,其東、西、北三面環繞當地的屋背山建有城牆和炮樓,南面是書房城中心建築,村民稱之為“屋廳”。整體佈局完整,格調大氣,盡顯恢弘氣勢。

走進書房城的中心建築屋廳,讓人有一種恍若隔世的時光錯位感。屋廳正面是一個大門,與旁邊兩側偏房相連,端正樸素,堅固厚重,很有古代城門關口的味道。屋廳頂上富有徽派建築風格的馬頭牆迎風而立,簡簡單單幾片磚瓦的裝飾,讓建築物一下子活潑起來。屋廳前面是面積三百多平方米的中間地堂,緊接著的是面積近千平方米的半月形池塘,與東西高聳的護衛樓相連呼應,給人以一種“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的戰鬥前夕的緊迫感。書房城內二廳的彩色木門框上,有四個遒勁的大字——“忠孝廉節”,染色依然奪目。

書房城開三門:中門“大夫第”、東門“參軍第”、西門“武德第”,分別位於屋廳的正南面,東面和西面。三個城門後面都有各自的傳奇,其中以中門“大夫第”的傳奇流傳甚廣。

明末清初,吳氏宗族的開宗始祖吳宗光,有一長孫名叫吳廷寶,號“玉溪”,後人稱“玉溪公”。吳廷寶自幼聰明好學,文筆犀利,武功過人,是文武全才之人。他參加清朝省試考到武舉人的功名,為朝廷辦事屢建奇功,深得朝廷信任。後受命到當時的湖廣考察官吏,體察民情,發現廣東化州等地常有土匪擾民,當地民眾深受其害,於是上報朝廷,受皇命帶兵南下化州剿匪,一舉消滅了匪患,使得當地人民能安居樂業。皇帝因此冊封他為奉政大夫,官至五品,並賜錢糧及撥款給他回鄉籌建“大夫第”。吳廷寶回鄉後請名師繪製圖紙,自燒磚瓦,請能工巧匠依圖建造書房咀城,數年後建成,皇帝賜其“大夫第”牌匾掛於城中門,對聯“皇恩隆筆鐵,春意滿南天”掛於中門左右。從此,書房城名聲大震,再無匪患。

地址:茂名化州文樓鎮白梅圩

高州南皋學舍

南皋學舍是高州保存最好的書院,位於高州城後街。南皋學舍建於清代,為州府學宮(孔廟)生員所居。該建築為“三進二層”磚木樓房結構,總進深31.6 米,面闊12.65米。面闊共七間,分前中後三進,進間有天井,院落式佈局,硬山頂。簷底彩繪精美壁畫,門楣題寫勵志、吉祥詞語,保留有宋代大理學家朱熹題寫的對聯。

1926年秋,中共廣東區委派往廣東南路的首任特派員黃學增到高州,組織和領導廣東南路地區的農民革命運動,其領導機關便設于南皋學舍,此時,中共茂名縣(今高州)支部也設在南皋學舍。在支部負責人朱也赤的領導下,組建和發展中共高州黨組織,農民革命運動如火如荼。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製造了“四·一二”事變,公開叛變革命。反革命浪潮很快波及高州。4月18日,國民黨高州當局調集軍隊進攻南皋學舍。但中共南路党的領導機關及其辦事處人員在國民黨軍隊進攻前一小時已全部安全撤離南皋學舍。從此,辦事處停止活動。

解放後,南皋學舍曾一度分給市民居住。1999年,南皋學舍按原風格進行全面維修。2002年,南皋學舍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不再作民居。如今,學舍西座被辟為“高州革命鬥爭史展覽館”;東座則開辦了“高州市書畫院”,以展示交流名人墨寶。

南皋學舍既有筆墨飄香的儒雅風骨,又有燦爛的崢嶸歲月。在這裡,書卷韻味與革命精神同在,優雅之美與正義之聲並存,值得每個人去細細品味。

地址:茂名高州潘洲中路廣東省農民協會南路辦事處舊址附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