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醫護人員成家人 青島七旬老太堅持三年去送飯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徐傑

今年70歲的呂靜平時不愛出門,可她每個周卻雷打不動要出去兩三趟,不是為了遛彎,而是要給一群“非親非故”的醫生和護士送午飯。 午飯都是老人親手做的,鐵盆裡要麼是香噴噴的餃子,要麼是美味的燉菜,經常換著花樣。 這個習慣呂老太已經堅持了三年,她說只要能走得動就一直送下去。 老人為何要這麼做,這得從2014年的夏天說起,那時候老人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痛,至今仍沒從痛苦的陰影中走出來。

每次去醫院送飯,呂老太都用這樣的不銹鋼盆,這次她準備了餃子。

■變故

老伴突遭重病

七旬老太“天塌了”

3月22日,在位於重慶中路的青鋼宿舍社區,記者見到了70歲的呂靜老太,剛剛落座她就打開了話匣子。 “我送飯是因為受感動很深,對這些醫生護士表示感謝,也讓自己有事做,不然想起老伴不在了就想哭。 ”老人說,她和已經過世的老伴徐老爺子都是青鋼的退休工人,2014年7月的一天下午,老伴剛煮好一鍋麵條,還沒吃幾口喊了句“頭疼”就突然暈倒在呂老太的懷裡,隨後被緊急送到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 “醫生檢查老伴發現是突發腦幹出血,當時就下了病危通知書,在急診呆了好幾天。 ”呂老太回憶,在醫護人員的努力下,老伴的病情稍有好轉,但仍昏迷不醒,處於植物人狀態。

看著彼此陪伴了40多年的老伴突然不省人事,呂老太感覺天都塌了,整天以淚洗面,眼睛都哭壞了。

“當時本來打算讓老伴轉院治療,但他的腦部狀況很差,醫生輕易不敢搬動,生怕再發生意外。 ”呂老太說,為了挽救徐老爺子的生命,他們一家和醫生決定“賭”一把,將老爺子送進了醫院的重症監護病房精心治療,期待有一天老爺子能再度醒來。

也正是在那時候,呂老太第一次無法跟老伴朝夕相伴,也第一次知道了“無菌”病房。 “老伴在重症監護病房住了6個多月,我每天都在下午的探視時間去看他,一天也沒間斷,俺老兩口感情很好,看到他躺在床上插著各種管子,我精神都崩潰了,整天哭得不行,甚至自己都不想活了。 ”呂老太說,那段時間,她最害怕的就是回家,家裡的冷清讓她痛上心頭,每一個角落都有老伴的影子,但只要到了醫院,她就感覺到老伴就在身邊,覺得醫院溫暖了起來。

■溫暖

醫護人員成家人

堅持三年去送飯

在這個時候,重症監護病房的醫護人員給了呂老太莫大的安慰和溫暖,“他們就跟我說,大姨,只要你不放棄,我們就不放棄。 你要緊好好吃飯,要緊保重身體,大爺雖然不說話但他都知道,別讓大爺擔心。 ”呂老太說,像這樣安慰的話她幾乎每天去探視時都能聽到,自己的心態漸漸平和了一些,而且看到老伴被照顧得很好,她也放下心來。 為了喚醒徐老爺子,醫護人員還和呂老太在病房裡一起給老爺子過了個生日,這些盡責而又充滿愛心的舉動,讓呂老太感動不已。

2014年12月底,徐老爺子去世了,醫護人員神情肅穆地給老人整理儀容,讓呂老太看到了他們對逝者的關懷和尊重。

“老伴住院的這6個月,我也瞭解了醫護人員的工作,他們為了搶救病人不分時間,別說跟家人吃頓團圓飯,盒飯放到一邊涼透了都顧不上吃。 ”老太說,從那時起,她打定主意要給醫護人員做些什麼,別的幫不上,但起碼能給他們做頓熱乎飯。 呂老太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於是每個周,她都會選兩三天在中午飯點前,給三醫重症監護病房的醫護人員送飯,堅持到現在已經有近三個年頭,而她的兒子徐先生也經常充當起送餐員的角色。

在老人的廚房裡,記者看到了大大小小的不銹鋼盆和各式的飯盒、玻璃瓶,這些都是老人送飯的工具,“有時候我就煮一大盆餃子,或者紅燒魚、排骨、燉菜,經常換著花樣,都是當季的蔬菜或者剛上岸的海鮮。

”呂老太說,為了把飯做得更好,她喜歡上了看美食節目,擔心飯菜涼了,她經常打車送過去,而記者瞭解到,老太每個月的退休金只有2000多元。 “我把三醫重症監護病房的醫護人員已經看成家人了,幾天不去送飯我就坐不住,一聽到120的聲音腦子裡就出現他們在搶救病人忙碌的畫面。 ”呂老太說,只要自己還走得動,送飯這事她會一直做下去。

三醫醫護人員經常到家裡看望呂老太。 (三醫醫生供圖)

■心聲

醫患將心比心

暖流會越來越多

對於呂老太的熱心舉動,青島市第三人民醫院重症監護病房的醫護人員既感動又擔心,“老人畢竟年紀大了,我們都勸她別送了,但她還是不論颳風下雨來送飯,我們現在就像家人一樣了。 ”該院ICU副主任董維浩告訴記者,呂老太和他們ICU醫護人員的關係其實是他們對待每一位危急病患的縮影,“因為科室特殊的關係,我們的醫護人員既承擔起了治療的責任,又承擔了家人照料的工作,將心比心,所以跟很多病患家屬保持了很和睦的關係。”董主任說,呂老太的熱情同樣讓他們很感動,考慮到老人的身體健康,他們會不定時給老太打電話問候,對老太噓寒問暖。此外,三醫ICU的醫護人員也經常利用下班時間到呂老太家裡去看望她,陪她聊天吃飯,節假日還會派出代表跟老人一起過節。

如今,社會上的醫患關係成為一根緊繃的弦,而呂老太和三醫ICU醫護人員和睦有愛的關係,可以稱得上是醫患關係的暖流。醫患之間究竟該如何相處,的確是一門大學問。對此,董維浩也談了自己的看法,他告訴記者,要想處理好醫患關係,醫生和患者最需要的是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多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他稱,從醫生的角度來說,患者到醫院就醫,不光是身體上有痛苦,精神上的痛苦也不容小覷,醫生應該體諒患者,既要解決患者身體的痛苦,更要從心理上開導患者,幫助患者從無助中走出來。而患者也要信任醫生,不要認為到醫院看病僅僅是一種醫療服務,更應是敞開心扉的交流,“我們相信醫患之間的暖流會越來越多。”董維浩說。

[編輯: 張珍珍]

”該院ICU副主任董維浩告訴記者,呂老太和他們ICU醫護人員的關係其實是他們對待每一位危急病患的縮影,“因為科室特殊的關係,我們的醫護人員既承擔起了治療的責任,又承擔了家人照料的工作,將心比心,所以跟很多病患家屬保持了很和睦的關係。”董主任說,呂老太的熱情同樣讓他們很感動,考慮到老人的身體健康,他們會不定時給老太打電話問候,對老太噓寒問暖。此外,三醫ICU的醫護人員也經常利用下班時間到呂老太家裡去看望她,陪她聊天吃飯,節假日還會派出代表跟老人一起過節。

如今,社會上的醫患關係成為一根緊繃的弦,而呂老太和三醫ICU醫護人員和睦有愛的關係,可以稱得上是醫患關係的暖流。醫患之間究竟該如何相處,的確是一門大學問。對此,董維浩也談了自己的看法,他告訴記者,要想處理好醫患關係,醫生和患者最需要的是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多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他稱,從醫生的角度來說,患者到醫院就醫,不光是身體上有痛苦,精神上的痛苦也不容小覷,醫生應該體諒患者,既要解決患者身體的痛苦,更要從心理上開導患者,幫助患者從無助中走出來。而患者也要信任醫生,不要認為到醫院看病僅僅是一種醫療服務,更應是敞開心扉的交流,“我們相信醫患之間的暖流會越來越多。”董維浩說。

[編輯: 張珍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