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尋訪鄉村校長③丨楊文成:紮根鄉村教育42年 難言再見

編者按:鄉村教育, 是鄉村生活的靈魂, 傳遞著知識與希望的火種, 更直接關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在重慶邊遠農村, 一批批鄉村教師、鄉村校長紮根農村, 他們放棄走出大山出去闖蕩的機會, 選擇了留下來和孩子們在一起, 在三尺講臺上默默耕耘, 譜寫著教育的非凡史詩。 他們的教育情懷, 他們的教育故事, 他們的心靈感悟, 值得去關注、去探尋、去傳遞。

為此, 《重慶教育》官微聯合華龍網教育頻道特別策劃推出《致敬鄉村——教育記者走基層暨尋訪鄉村校長的感動故事》系列報導活動, 通過傳播和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讓更多社會公眾關注和關心鄉村教師、鄉村校長、鄉村教育, 留住鄉愁、守望鄉願, 講好鄉村教育發展變化的“重慶故事”, 傳遞關心與關愛鄉村教育的正能量, 讓鄉村教育這利國利民的崇高事業進一步綻放出希望與夢想的精彩。

楊文成:紮根鄉村教育42年 難言再見

入冬後的文峰鎮迎來了今年的初雪, 四周環繞的高山被綴上了點點白色, 蜿蜒的盤山公路結了一層薄冰, 我們步履維艱。

在這海拔2000多米的山坳裡, 一棟三層高的教學大樓矗立其間, 不時迴響著陣陣稚嫩的讀書聲, 教學樓中央是塊不大的運動場地, 右側的高處安置著4張乒乓球台。 這是位於巫溪縣文峰鎮正溪村的一座鄉村小學——正溪中心小學校。

這是鄉村校長楊文成工作的地方, 也是他的家。

在大山裡, 楊文成將自己深深地紮根在這片熱土裡, 整整42年。

一道亮光, 點燃了他紮根鄉村教育的激情

1975年, 18歲的楊文成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 在他的記憶裡, 過去的正溪小學並非像今天這樣充滿“詩意”。 在這裡, “山”可以當成形容詞。 究竟有多“山”?沒通公路那會兒, 有人算過, 從村裡走路到鎮上, 要半天的時間。 在這裡當老師, 知難而退的不在少數。 要說撂挑子不幹, 楊文成其實有很多機會。

在城裡教書, 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 這樣的誘惑也讓楊文成曾經也想過脫離。 直到經歷過譚其繁老師的事情後, 楊文成被震撼了。

1992年, 譚其繁在出了車禍的第二天就堅持帶傷上課。

為了迎接老師, 全校的學生們和家長自發組織用竹竿將譚老師從海拔2000多米的蔥子壩抬到了學校。 那一天, 從白天抬到晚上, 家長們打著火把的長隊、走在蜿蜒曲折的山間小道上。 從山腳往山上看, 就像一條火龍在盤旋。

那一道光, 照亮了了他的心靈, 也點燃了他紮根鄉村教育的激情。

這一幕畫面至今讓楊文成終生忘懷。 一來被譚老師的敬業精神所感動, 更重要的是, 他看到了大山的人們對知識, 對培養下一代的渴望。 這促使他放棄了外出教書的念頭, 決定紮根鄉村教育, 為山溝裡的孩子們奔個出路。

1994年, 楊文成從周邊的木王村校調到正溪小學當校長, 當時的正溪小學還叫鎮溪小學, 他回憶道:“那時校舍是石牆結構的,

設施十分簡陋。 ”楊文成的家離村小不遠, 從這片山水走出來的他, 十分理解讀書的重要性。

楊文成說, 這裡的孩子上學條件太苦了, 他小時候最期盼的就是能在磚牆結構的教學樓裡學習。 這也是他當上校長的第一個小目標。

2004年, 學校搬遷新校址, 他毫不猶豫地拆掉了自己的房子, 將住宅用地給了學校。 於是, 他也和妻子搬進了學校一間簡陋狹窄的單間, 從此以校為家。 他還把從當老師以來29年存的21000元工資拿了出來, 為鄉村孩子造起了新的校園和校舍。

熱衷傳統文化教育, 給孩子的心靈開一扇窗

在楊文成狹窄的屋裡, 有一個老舊的小書桌最引人注目。 桌上堆砌了很多諸如《論語》、《易經》等傳統文化的書籍。 至今,

每天楊文成都還在研究學習, 他還托兒子在網上給他買各種書籍。 這是他的第二個“小目標”——傳統文化教育。

正溪小學地處巫溪縣城最偏遠的正溪山區, 出行極不方便, 全校70多名學生80%皆為留守兒童, 父母常年不在家。 楊文成剛當上校長時, 敏銳地注意到孩子們很孤獨、自卑, 他們大多數都不理解為什麼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不回家。

“如果不能讓孩子告別寂寞, 懂得理解父母, 懂得感恩, 是不利於他們健康成長的, 教學品質就更不可能提高。 ”因此, 楊文成結合實際、因地制宜, 在學校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宣導孩子們讀《三字經》。 他說, 《三字經》文字少, 卻很有哲理和啟發性, 很容易吸引孩子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去閱讀, 讓他們從中學會感恩, 學會尊老愛幼的美德。在楊文成的牽頭下,每個學生都會熟背《三字經》,他還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品德等學科中,與教學融為一體。

同時,楊文成還在學校積極開展書法、美術、舞蹈、體育課輔活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制定大課間活動制度,開展跳繩、踢毽子、乒乓、呼啦圈等活動,保證孩子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升了學生藝術素養,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

如今,以“孝敬”為根本的傳統文化教育已成為正溪小學的文化特色。不僅孩子們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學校的教學品質有了明顯提升,學校的教師隊伍也由原先幾名教師發展到現在的18人。

紮根42年,如今離開只是暫時的

今年楊文成剛好六十歲,也意味著他即將離開堅守了42年的三尺講臺。這樣的不舍情緒隨著退休的臨近,愈發濃烈。

除了正常的上課外,楊文成會到希望圖書室給孩子整理書籍,給圖書分類。每次路過孩子們的美術作品展臺,他都會立在那看很久,每天百看不厭。等孩子們放學後,他會一個人來到學校的樓頂,眺望遠方的群山。

這麼多年來,這裡的一草一木,每一個人,楊文成都捨不得,放不下。每當想起過往的種種,淚水就開始在眼眶裡打轉。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晃42年過去了,楊文成無聲的奉獻和堅守,為山區的孩子、鄉親撐起了一片天。如今,即將退休的他,談及離開,眼中充滿了不舍。同樣不舍的還有鄉里鄉親。

“楊校長,你還回來不哦?” 很多鄉親都會問他。

“肯定要撒!”楊文成回答得異常堅定。

紮根42年,難言再見。

退休後,楊文成會到成都和家人團聚。但離開只是暫時的。“兒子說,以後要在村裡修一棟房子。”說到這裡,楊文成眼裡閃爍著矍鑠的光。

那道光,如同當年鄉親們抬老師進村的火把,充滿激情和希望。(特別報導組:向虹諭 羅東)

預告

next

下一期為大家分享感動故事的是彭水縣胡家堡村小 夏昌權,敬請期待哦!

學會尊老愛幼的美德。在楊文成的牽頭下,每個學生都會熟背《三字經》,他還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品德等學科中,與教學融為一體。

同時,楊文成還在學校積極開展書法、美術、舞蹈、體育課輔活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制定大課間活動制度,開展跳繩、踢毽子、乒乓、呼啦圈等活動,保證孩子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升了學生藝術素養,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

如今,以“孝敬”為根本的傳統文化教育已成為正溪小學的文化特色。不僅孩子們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多,學校的教學品質有了明顯提升,學校的教師隊伍也由原先幾名教師發展到現在的18人。

紮根42年,如今離開只是暫時的

今年楊文成剛好六十歲,也意味著他即將離開堅守了42年的三尺講臺。這樣的不舍情緒隨著退休的臨近,愈發濃烈。

除了正常的上課外,楊文成會到希望圖書室給孩子整理書籍,給圖書分類。每次路過孩子們的美術作品展臺,他都會立在那看很久,每天百看不厭。等孩子們放學後,他會一個人來到學校的樓頂,眺望遠方的群山。

這麼多年來,這裡的一草一木,每一個人,楊文成都捨不得,放不下。每當想起過往的種種,淚水就開始在眼眶裡打轉。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晃42年過去了,楊文成無聲的奉獻和堅守,為山區的孩子、鄉親撐起了一片天。如今,即將退休的他,談及離開,眼中充滿了不舍。同樣不舍的還有鄉里鄉親。

“楊校長,你還回來不哦?” 很多鄉親都會問他。

“肯定要撒!”楊文成回答得異常堅定。

紮根42年,難言再見。

退休後,楊文成會到成都和家人團聚。但離開只是暫時的。“兒子說,以後要在村裡修一棟房子。”說到這裡,楊文成眼裡閃爍著矍鑠的光。

那道光,如同當年鄉親們抬老師進村的火把,充滿激情和希望。(特別報導組:向虹諭 羅東)

預告

next

下一期為大家分享感動故事的是彭水縣胡家堡村小 夏昌權,敬請期待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