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二戰末,美國堅持蘇聯對日出兵,究竟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

前言:二戰後, “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將德國分裂為兩個敵對的國家, 這是美蘇冷戰對峙格局形成的表現之一。 然而, 美蘇對抗不僅僅只針對蘇聯“開疆擴土”的欲望, 實際上, 美蘇兩國早已積怨已久。

就在蘇聯跟德國打得難分難解之時, 其實日本早已經是窮途末路、獨木難支。 如果此時美國能夠認識到這些明確的信號, 那麼完全就可以將蘇聯排除在太平洋戰爭之外。

日本投降

然而, 恰恰想反, 美國並沒有意識到這點, 反而讓蘇聯參與進來。 鷸蚌相爭, 漁翁得利。 最後, 蘇聯反而成了日本戰敗投降的主要受益者。

美國自稱在抗戰中提供了95%的人力、物力和智力, 但卻失去了大部分的勝利果實。 美國最大的錯誤是:直到1945年7月, 同盟國召開波茨坦會議, 美國仍然堅持要蘇聯介入太平洋戰爭。

而實際上, 美國早在1944年秋季就已經摧毀了日本的海軍並已贏得了戰爭,

美國完全有理由把蘇聯排除在外。

赤城號覆滅

但是, 美國擔心, 日本無論如何將會反抗到底;此外, 美國還堅決要求日本必須無條件投降。 因為美國一直把戰爭看作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較量, 因此, 美國參戰的目的就是奪取全面勝利,

徹底征服日本。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鼓吹說:戰爭是國家政策的延伸, 必須把戰爭和政治目的聯繫起來。 “政治計畫是目的, 而戰爭只是手段, 決不能把手段和目的完全分割開來。 ”

結果, 許多美國人被“無條件投降論”衝昏頭腦, 連這麼明顯的勝利都置若罔聞;他們固執地以為, 全面勝利才是戰爭的唯一目的。

美國慶祝二戰勝利

如果美國一開始不堅持“無條件投降論”, 恐怕日本人早在1944年就已經投降了, 最晚也不過是在1945年春天投降。 而蘇聯卻在1945年8月8日才參戰。

而日本之所以猶豫不決是因為, 如果日本選擇“無條件投降”, 那麼他們的天皇將會作為戰犯面臨被處決的危險。

這是日本人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的。 在日本人心中, 天皇不僅僅是日本武裝力量的權威中心, 更是大日本帝國的神。 日本人寧願捨棄一切, 也不願意失去他們的天皇, 天皇就是整個大和民族的魂。

日本天皇

然而, 最諷刺的是, 杜魯門竟然因為蘇聯的介入(蘇聯於1945年8月8日才對日宣戰)而作出了讓步, 竟把條件改為排除天皇之外的“無條件投降”。 可能因為杜魯門為自己在廣島投下原子彈而於心不忍吧。

也可能杜魯門想與蘇聯“共進晚餐”、共分日本。 後來, 美國才發現, 他們被蘇聯愚弄了, 他們不僅替蘇聯消滅了與蘇聯為敵的德國和日本, 而且還助長了蘇聯“擄疆掠土”的欲望。

所以,在二戰之前,雖然美國曾幻想與蘇聯“共進晚餐”,但美蘇之間早已失去了戰時同盟的關係。

四國佔領日本

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邱吉爾訪問美國時宣稱:“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標誌這美蘇兩國盟友關係正式決裂。

而且還助長了蘇聯“擄疆掠土”的欲望。

所以,在二戰之前,雖然美國曾幻想與蘇聯“共進晚餐”,但美蘇之間早已失去了戰時同盟的關係。

四國佔領日本

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邱吉爾訪問美國時宣稱:“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標誌這美蘇兩國盟友關係正式決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