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撩“漢”啥下場?漢朝用200萬大軍把侵略者變屬國

遊擊戰是的技巧是回避、拖延和間接, 有說法稱遊擊戰是獨特的東方戰術。 進入20世紀以後, 中國和越南的共產主義者在遊擊戰爭中取得的成功使得這樣的說法更為流行。 許多人認為毛澤東和胡志明都是直接繼承了孫子和中國其他傳統戰術理念, 而不是西方式的強調包圍並殲滅敵人的觀念。 但這是真的嗎?看看漢朝和匈奴之間長達40年的戰爭就知道了誰更善於遊擊戰。 本文摘自《隱形軍隊:遊擊戰的歷史》, 作者[美]馬克斯·布特,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如果說有什麼族群特別偏好遊擊戰術的話,

那肯定不是中國這樣的亞洲大國, 而是那些不斷擄掠中國中原地區的遊牧民族, 就好像在此前後入寇羅馬帝國以及其他西方國家的蠻族一樣。 在西元前135~前134年, 漢朝朝廷內部曾就如何處理匈奴這個極其危險的遊牧民族而爆發過激烈的爭論。

漢帝國的皇帝被稱為“天子”, 在12萬接受過精英教育且能力超群的漢人的輔佐下, 統治著約5000萬臣民。 帝國的首都長安位於今天中國的陝西省。 長安人口超過50萬, 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唯有同時代的羅馬可與之比肩。 長安擁有蔚為壯觀的建築物, 從天子居住的皇宮, 到毫不遜色於今日美國任何商場的繁華市場。 鉅賈富賈身披華服美裳, 乘坐駿馬香車招搖過市。 供達官顯貴玩樂的除了各種樂隊、雜耍和雜技表演之外, 還有盛放在精美漆器中的精心烹製的珍饈美味。

被漢人稱為“山戎”的匈奴, 作為一個遊牧狩獵民族, 和漢族的差別相當大。 匈奴人來自亞洲內陸, 這一地區一般被稱為“蒙古”, 實際上是現代中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中亞地區。

和經常被扯上關係的匈人類似, 匈奴人的歷史也有許多謎點。 有一種理論認為, 匈奴人有蒙古人種的血統, 但沒人知道其具體來源。 儒家學者聲稱匈奴“譬諸蟲豸虺蜴”。 漢朝宮廷歷史學家司馬遷記載匈奴“逐水草遷徙, 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 他對於匈奴人“無冠帶之飾, 闕庭之禮”的習俗感到極為震驚。

匈奴人在戰爭方面相比農耕的漢人有著無可置疑的優勢。 匈奴人以弓馬技藝著稱, 相比之下漢軍則主要以步兵和戰車為主。 雖然匈奴總人口為100萬~350萬, 尚不及天朝大國的一州之地, 然而匈奴軍隊卻屢屢大敗漢軍。 漢庭大臣晁錯寫道:“險道傾仄, 且馳且射, 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 饑渴不困,

中國之人弗與也。 ”

在漢軍逼近之時, 匈奴軍只要避其鋒芒即可, 有時甚至會橫跨戈壁灘遠遁, 而漢軍由於輜重笨拙, 無法追擊匈奴軍隊。 司馬遷像西方歷史學家一樣, 用抱怨的筆觸描述匈奴:“利則進, 不利則退, 不羞遁走。 苟利所在, 不知禮義。 ”(這正好進一步證明了當時的中國軍隊像希臘和羅馬人一樣, 將堂堂之陣的戰鬥提升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 而反對戰術撤退。 )

漢朝的第一個皇帝漢高祖劉邦曾親身體會過匈奴人的可怕。 西元前200年, 高祖親率大軍遠征匈奴, 招致慘敗。 高祖率領號稱30萬的大軍深入苦寒之地, 1/3的士兵被凍掉手指或凍傷。 然後, 漢軍遭到了此前被其蔑視的匈奴軍隊的攻擊。 漢軍先鋒一路追擊, 卻落入了匈奴軍隊的伏擊圈;漢軍當時並不瞭解匈奴軍隊經常使用的“詐敗”戰術。

漢軍被迫向匈奴部落的雄主冒頓單于進獻奇珍異寶, 才最終得以脫身。

權衡利弊之下, 漢高祖不得不與冒頓單于和談, 雙方表面約為“兄弟”, 但實際上漢匈雙方並不平等。 為了乞和, 西元前198年, 漢朝同意遠嫁一名公主到匈奴, 同時以糧食、絲綢和美酒陪嫁, 這些物品都是匈奴夢寐以求而又無法生產的東西。 另外, 漢朝贈送給匈奴的歲幣也逐年增加, 包括每年20萬升美酒和924萬米的絲綢。 漢朝著名的政論家賈誼曾經提出著名的“五餌”論, 即用向匈奴贈送奢侈品的方式軟化這些野蠻的敵人,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國際援助:“賜之盛服車乘以壞其目;賜之盛食珍味以壞其口;賜之音樂婦人以壞其耳;賜之高堂邃宇府庫奴婢以壞其腹;於來降者, 上以召幸之,相娛樂,親酌而手食之,以壞其心。”

匈奴就像今天的朝鮮一樣,很難從外部加以腐化。漢朝的饋贈只是刺激了匈奴的胃口,而且匈奴人也發現,入寇劫掠不但能搶劫到他們需要的財物,還能迫使漢朝方面增加歲幣。況且,即使匈奴單于想要遵守與漢帝國的和平條約,他也沒法絕對控制住麾下的各個部落。(後世的美國早期政治領袖在和印第安部落頭人的接觸中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結果,漢匈邊境的局勢持續混亂不堪。在漢人眼中,匈奴人“貪而無厭,入寇頻仍”。

西元前135~前134年,年輕的漢武帝劉徹統治下的漢朝廷就對匈奴政策發生了爭論。應當如何處理和匈奴的關係?是否應該繼續和親政策?還是在維持了半個世紀的和平之後首次動用武力?

鴿派官員認為和匈奴開戰毫無勝算。其中一人以漢武帝的曾祖父漢高祖曾經遭到的慘敗為例,勸諫漢武帝不可輕易開戰:匈奴輕疾之兵也,至如飆風,雲如流電,居處無常,難得而制……得其地不可以耕而食也,得其人不可役而畜也。……疲弊中國,甘心匈奴,非完計也。但更加強硬的鷹派官員則認為與匈奴議和是沒用的,因為匈奴無信。其中一人指出對匈奴開戰“若以強弩潰癰疽”。其他人也認為漢朝應該“一統宇內”,使“夷狄殊俗之國,遼絕異黨之域,舟車不通,人跡罕至……垂仁義之統”。

漢武帝當時只有21歲,成為皇帝也只有五年。他是漢景帝的第十子,武帝出生時他的母親只不過是個地位中等的嬪妃。但是其母通過宮廷鬥爭成功地取代了前任皇后,並為自己的兒子贏得了皇位。漢武帝在即位之初由皇太后垂簾聽政。漢武帝同時還是雙性戀,他的一個男寵被皇太后處決,另有一個男寵因為嫉妒而自殺。由於成長在充斥著宮廷陰謀的環境裡,漢武帝養成了殘忍霸道的性格。他曾處決七個宰相中的五個,數名子女和嬪妃都因為被其懷疑謀反而被殺。漢武帝渴望為自己的臣民構建一個安全的樂土,同時也為了洗雪曾祖父漢高祖當年戰敗的恥辱,他迫不及待地想要遠征匈奴。

漢武帝知道,想要發動進攻的先決條件是集結足夠的馬匹,這樣才能捕捉到飄忽不定的匈奴人。為此,漢朝在邊境附近設立了馬監,後來又勞師遠征,深入今日的烏茲別克斯坦境內以奪取良馬。漢朝一邊搜羅馬匹,一邊擴充騎兵,為此一些士兵甚至身著“胡服”,穿著與傳統中華服飾截然不同的褲子和短上衣。漢武帝還廣泛結交與匈奴相鄰的民族,把吸納這些民族的騎士補充漢朝騎兵作為一項長期政策,採取和羅馬類似的“以夷制夷”政策。

這只是漢軍所經歷的大變革中的一部分,此時的漢軍人數已經達到了70萬。由於大批軍隊需要深入敵境長時間作戰,因此徵募農民服役一到兩年的制度根本無法發揮作用——連訓練他們掌握騎術或操弩的時間都不夠。從此,按照歷史學家魯威儀(Mark Edward Lewis)的說法,軍隊中開始充斥著“職業軍人、遊俠和罪犯”。同時代的羅馬軍隊由於同樣的原因也在發生著同樣的變革——為了帝國整體的穩定,不可能再依靠臨時徵召的務農平民來討伐勁敵。為了應對遊擊式武裝的威脅,職業軍隊在同時代的歐洲和亞洲應運而生。

西元前129年,漢武帝派軍隊深入匈奴腹地,漢軍取得了一些小勝,斬殺了不少人口。但是和那個時代的大多數軍隊一樣,以大規模機動的戰術對付遊牧武裝,很難消滅行動無常、飄忽不定的匈奴人。漢武帝為了消滅匈奴,傾盡國力,以致“天下疲敝”。發動一次遠征就可能消耗大半年的歲入。司馬遷寫道,幾年之內“賦稅既竭,猶不足以奉戰士”,導致“中外騷擾而相奉,百姓抏弊以巧法”。由於貨幣貶值,漢武帝不得不斬殺鹿苑中的白鹿,以其皮為“幣”。

在討伐匈奴的戰爭中遭到了兩次挫折之後,漢武帝漸漸失去了往日的銳氣(三年之後漢武帝駕崩),西元前90年漢朝最終放棄了對匈奴的遠征,轉入收縮防禦,用修築長城等手段阻止外族的入侵。在此前的四十年時間裡,漢朝總共動員了超過200萬大軍和1000萬後勤人員,對匈奴及其僕從國發動了21次單獨的進攻作戰。漢軍的進攻大大拓展了漢朝的疆域,但並沒有帶來真正的和平。戰爭的結果更多地局限于表面意義。匈奴被迫同意作為天朝的“屬國”,但是漢朝向匈奴回饋的“賜予”要比匈奴的貢品價值豐厚得多。漢朝繼續對匈奴執行綏靖政策,只不過名義上要比以前好聽得多。

匈奴最後也徹底瓦解了,但主要原因是西元前57年和西元48年的兩場內戰而非外部壓力。許多匈奴人南下逃入漢朝境內,其他人則一路向西遷徙,根據某種說法,這些匈奴人後來逐漸演變成導致羅馬帝國崩潰的匈人。

匈奴人並未攻滅漢朝,但這也並不是他們的目的,他們只是對掠奪感興趣,而不是多占土地或推翻某個王朝。可能是因為匈奴人的野心不是那麼膨脹,所以他們比西方所熟知的蒙古帝國和匈人帝國等其他遊牧民族建立的帝國存活得更久。匈奴人統治草原達250年之久,而他們給南邊鄰居造成威脅的時間則長達500年。中原王朝對匈奴戰爭的挫敗再次證明了,無論是東方軍隊還是西方軍隊,他們面對遊擊式戰術都遇到了困難。

上以召幸之,相娛樂,親酌而手食之,以壞其心。”

匈奴就像今天的朝鮮一樣,很難從外部加以腐化。漢朝的饋贈只是刺激了匈奴的胃口,而且匈奴人也發現,入寇劫掠不但能搶劫到他們需要的財物,還能迫使漢朝方面增加歲幣。況且,即使匈奴單于想要遵守與漢帝國的和平條約,他也沒法絕對控制住麾下的各個部落。(後世的美國早期政治領袖在和印第安部落頭人的接觸中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結果,漢匈邊境的局勢持續混亂不堪。在漢人眼中,匈奴人“貪而無厭,入寇頻仍”。

西元前135~前134年,年輕的漢武帝劉徹統治下的漢朝廷就對匈奴政策發生了爭論。應當如何處理和匈奴的關係?是否應該繼續和親政策?還是在維持了半個世紀的和平之後首次動用武力?

鴿派官員認為和匈奴開戰毫無勝算。其中一人以漢武帝的曾祖父漢高祖曾經遭到的慘敗為例,勸諫漢武帝不可輕易開戰:匈奴輕疾之兵也,至如飆風,雲如流電,居處無常,難得而制……得其地不可以耕而食也,得其人不可役而畜也。……疲弊中國,甘心匈奴,非完計也。但更加強硬的鷹派官員則認為與匈奴議和是沒用的,因為匈奴無信。其中一人指出對匈奴開戰“若以強弩潰癰疽”。其他人也認為漢朝應該“一統宇內”,使“夷狄殊俗之國,遼絕異黨之域,舟車不通,人跡罕至……垂仁義之統”。

漢武帝當時只有21歲,成為皇帝也只有五年。他是漢景帝的第十子,武帝出生時他的母親只不過是個地位中等的嬪妃。但是其母通過宮廷鬥爭成功地取代了前任皇后,並為自己的兒子贏得了皇位。漢武帝在即位之初由皇太后垂簾聽政。漢武帝同時還是雙性戀,他的一個男寵被皇太后處決,另有一個男寵因為嫉妒而自殺。由於成長在充斥著宮廷陰謀的環境裡,漢武帝養成了殘忍霸道的性格。他曾處決七個宰相中的五個,數名子女和嬪妃都因為被其懷疑謀反而被殺。漢武帝渴望為自己的臣民構建一個安全的樂土,同時也為了洗雪曾祖父漢高祖當年戰敗的恥辱,他迫不及待地想要遠征匈奴。

漢武帝知道,想要發動進攻的先決條件是集結足夠的馬匹,這樣才能捕捉到飄忽不定的匈奴人。為此,漢朝在邊境附近設立了馬監,後來又勞師遠征,深入今日的烏茲別克斯坦境內以奪取良馬。漢朝一邊搜羅馬匹,一邊擴充騎兵,為此一些士兵甚至身著“胡服”,穿著與傳統中華服飾截然不同的褲子和短上衣。漢武帝還廣泛結交與匈奴相鄰的民族,把吸納這些民族的騎士補充漢朝騎兵作為一項長期政策,採取和羅馬類似的“以夷制夷”政策。

這只是漢軍所經歷的大變革中的一部分,此時的漢軍人數已經達到了70萬。由於大批軍隊需要深入敵境長時間作戰,因此徵募農民服役一到兩年的制度根本無法發揮作用——連訓練他們掌握騎術或操弩的時間都不夠。從此,按照歷史學家魯威儀(Mark Edward Lewis)的說法,軍隊中開始充斥著“職業軍人、遊俠和罪犯”。同時代的羅馬軍隊由於同樣的原因也在發生著同樣的變革——為了帝國整體的穩定,不可能再依靠臨時徵召的務農平民來討伐勁敵。為了應對遊擊式武裝的威脅,職業軍隊在同時代的歐洲和亞洲應運而生。

西元前129年,漢武帝派軍隊深入匈奴腹地,漢軍取得了一些小勝,斬殺了不少人口。但是和那個時代的大多數軍隊一樣,以大規模機動的戰術對付遊牧武裝,很難消滅行動無常、飄忽不定的匈奴人。漢武帝為了消滅匈奴,傾盡國力,以致“天下疲敝”。發動一次遠征就可能消耗大半年的歲入。司馬遷寫道,幾年之內“賦稅既竭,猶不足以奉戰士”,導致“中外騷擾而相奉,百姓抏弊以巧法”。由於貨幣貶值,漢武帝不得不斬殺鹿苑中的白鹿,以其皮為“幣”。

在討伐匈奴的戰爭中遭到了兩次挫折之後,漢武帝漸漸失去了往日的銳氣(三年之後漢武帝駕崩),西元前90年漢朝最終放棄了對匈奴的遠征,轉入收縮防禦,用修築長城等手段阻止外族的入侵。在此前的四十年時間裡,漢朝總共動員了超過200萬大軍和1000萬後勤人員,對匈奴及其僕從國發動了21次單獨的進攻作戰。漢軍的進攻大大拓展了漢朝的疆域,但並沒有帶來真正的和平。戰爭的結果更多地局限于表面意義。匈奴被迫同意作為天朝的“屬國”,但是漢朝向匈奴回饋的“賜予”要比匈奴的貢品價值豐厚得多。漢朝繼續對匈奴執行綏靖政策,只不過名義上要比以前好聽得多。

匈奴最後也徹底瓦解了,但主要原因是西元前57年和西元48年的兩場內戰而非外部壓力。許多匈奴人南下逃入漢朝境內,其他人則一路向西遷徙,根據某種說法,這些匈奴人後來逐漸演變成導致羅馬帝國崩潰的匈人。

匈奴人並未攻滅漢朝,但這也並不是他們的目的,他們只是對掠奪感興趣,而不是多占土地或推翻某個王朝。可能是因為匈奴人的野心不是那麼膨脹,所以他們比西方所熟知的蒙古帝國和匈人帝國等其他遊牧民族建立的帝國存活得更久。匈奴人統治草原達250年之久,而他們給南邊鄰居造成威脅的時間則長達500年。中原王朝對匈奴戰爭的挫敗再次證明了,無論是東方軍隊還是西方軍隊,他們面對遊擊式戰術都遇到了困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