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你不知道的那些上海歷史之黃浦江的由來及演變

黃浦江是上海的地標河流, 流經上海市區, 將上海分成浦西和浦東。 黃浦江是上海的重要水道, 在上海市中心外白渡橋接納吳淞江(蘇州河)後在吳淞口注入長江, 是長江匯入東海之前的最後一條支流。

許多人對黃浦江的歷史知識也是知之甚少。 記得京劇“海港”有一句唱詞:說是黃浦江千年流萬年淌, 其實黃浦江的真正形成始于明初, 至今不過六、七百年的歷史。 黃浦江從陸家嘴到滬東街道這一段, 原是範家浜的河道。 關於範家浜, 歷史上有不少的記載。

明弘治《上海縣誌》:“北宋太平興國(976~983年)年間, 僧及操舟雲遊, 一夜停泊範家浜, 聽到蘆葦叢中有鐘鼓聲, 懷疑出於佛寺, 前往察訪, 未見寺廟, 掘地得一鐵佛, 於是建寺”。 太平教寺在今楊浦區蘭州路, 當年曾與慶甯寺隔江相望。 慶寧寺是在元大德年間從陸家行北遷建至江邊南蹌村的, 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黃浦江還沒有開挖,

這個“江邊”顯然不是指黃浦江而是範家浜。 明戶部尚書夏元吉在給朝廷的奏摺中寫到:“淞江大黃浦乃通吳淞要道, 今下流壅塞, 難即疏浚, 傍有範家浜至南蹌浦口, 可徑達海”。

黃浦江的形成與太湖流域的泄水密切關聯。 太湖古稱“震澤”,

兩千多年前, 太湖流域諸水主要通過松江、婁江、東江三條水系從不同方向宣洩入海。 先秦史書《尚書·禹貢》就有“三江既入, 震澤底定”的記載。

明永樂初年(1403年), 朝廷任命戶部尚書夏元吉南下治水。 經多方論證, 夏決定採用松江府生員葉宗行“掣淞入瀏、分水入浦”的治浦方略,

即將一部分上游來水經夏駕浦入吳淞江、通瀏河, 成為一條匯入長江的水道, 重點則是疏浚連通黃浦與吳淞江的河流範家浜, 使範家浜上接吳淞江, 下連南蹌浦通海水道, 形成一條以“大黃浦為上游、範家浜為中段、南蹌浦為下游”的新河道。 浚河工程當年開工, 集聚民工十余萬, 永樂二年(1404年)基本完成, 共開掘大黃浦、範家浜河道12000丈。 後來人們把治理後的新河道稱為“新吳淞江”或“橫浦江”, 原來的吳淞江稱為“舊江、虯江”。 新河道江水泛黃, 滬語中“橫”“黃”音又近, 於是“橫浦江”慢慢被叫成了“黃浦江”。

經夏元吉治水分流後的黃浦江, 河寬30丈約百米, 尚不能擔負起太湖泄流的重任, 遇到水澇仍會造成局部災害。 自1412年至1521年的百多年間, 大黃浦、吳淞江及上海其他塘浦的疏浚治理仍在不斷進行, 前後共實施了9次相當規模的疏浚工程。 前8次因仍拘泥于“吳淞江為太湖排水正脈”的傳統觀念, 繼續大浚吳淞江下游河段, 結果總是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 到了1521年, 巡撫都禦史李允嗣主持疏浚吳淞江。 他吸取前人浚河不利的教訓,決定放棄吳淞江下游古道(今虯江路一線),另鑿新渠,將時稱橫潦涇的古東江來水截流改道,在今潭子灣附近東折匯入宋家浜(今福建路橋一帶)。同時拓寬宋家浜

河道70餘裡,使其在今外白渡橋處與新吳淞江(即黃浦江)合流,以期達到合流沖刷下游水道,以水力疏淤河道的目的,這就是浦江歷史上著名的“江浦合流”,也就是後來黃浦江為何在陸家嘴處會突然拐向東行的原委。

上游來水匯入“新吳淞江”後,導致水力猛增。河水猛烈地衝擊著河道兩岸,使河道不斷變深變寬。到了今滬東街道的地方,也就是原範家浜、吳淞江、南蹌浦彙集處時,原有的河道根本無法約束洶湧而至的水流,咆哮的江水越過堤壩,沖斷南蹌浦,徑直向北湧向長江,直至在入江口衝開了一個巨大的口子……,後來人們將這次浦江改道稱為“龍頭向北搖”,黃浦江也因此成了長江的最後一條支流。而吳淞江則愈發萎縮,最後反倒成了黃浦江的支流。歷史上稱這次水文地理的演變為“黃浦奪淞”, 申城也因此最終形成了以黃浦江為主、吳淞江為輔的水系格局。

如今,黃浦兩岸薈萃了上海城市景觀的精華。黃浦江上已建成多條江底汽車隧道和大橋。黃浦江是兼有飲用水源、航運、排洪排澇、漁業、旅遊等價值的多功能河流。

他吸取前人浚河不利的教訓,決定放棄吳淞江下游古道(今虯江路一線),另鑿新渠,將時稱橫潦涇的古東江來水截流改道,在今潭子灣附近東折匯入宋家浜(今福建路橋一帶)。同時拓寬宋家浜

河道70餘裡,使其在今外白渡橋處與新吳淞江(即黃浦江)合流,以期達到合流沖刷下游水道,以水力疏淤河道的目的,這就是浦江歷史上著名的“江浦合流”,也就是後來黃浦江為何在陸家嘴處會突然拐向東行的原委。

上游來水匯入“新吳淞江”後,導致水力猛增。河水猛烈地衝擊著河道兩岸,使河道不斷變深變寬。到了今滬東街道的地方,也就是原範家浜、吳淞江、南蹌浦彙集處時,原有的河道根本無法約束洶湧而至的水流,咆哮的江水越過堤壩,沖斷南蹌浦,徑直向北湧向長江,直至在入江口衝開了一個巨大的口子……,後來人們將這次浦江改道稱為“龍頭向北搖”,黃浦江也因此成了長江的最後一條支流。而吳淞江則愈發萎縮,最後反倒成了黃浦江的支流。歷史上稱這次水文地理的演變為“黃浦奪淞”, 申城也因此最終形成了以黃浦江為主、吳淞江為輔的水系格局。

如今,黃浦兩岸薈萃了上海城市景觀的精華。黃浦江上已建成多條江底汽車隧道和大橋。黃浦江是兼有飲用水源、航運、排洪排澇、漁業、旅遊等價值的多功能河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