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對怕見熟人社交恐懼的心理學解讀

有一種社交恐懼是不願意甚至不敢面對熟悉的人, 表現為見到熟人後或面對熟人的時候, 會緊張、尷尬、局促不安、眼睛飄忽、聲音嘶啞、詞不達意、出汗等身心症狀。

有時候也表現為跟熟人面對面說話和在很多熟人同事、同學面前演講、講話時臉紅。 有時候看到熟人儘量回避:繞行、低頭、轉身或“視而不見”等。

從心理動力學的視角大致有以下解讀。

1、早年, 成長在被限制或被替代的環境中, 自主自我功能發展受限, 社交能力發展不足, 不知道如何跟人們打招呼、交流互動和溝通, 互動中常有挫敗感。 而熟人相見, 又不得不打個招呼, 以示禮貌, 因此而“社交恐怖”。

2、早年, 當事人或者其父母家人, 在跟街鄰的人際關係中, 有讓其難堪、羞辱的經歷, 比如被排斥、厭棄、嘲弄、毆打、羞辱等。 遇到熟人容易觸景生情, 喚醒早年的負性情緒體驗。 見不到熟悉的人, 就基本不會有早年的這些負性體驗。

3、追求完美, 獲得肯定, 維護自尊。 很想留給熟悉人一個完美印象, 但, 自覺有很多的瑕疵和危及自尊的症狀。 為了維護自尊安全, 擔心跟熟悉人的交流互動中, 心理邊界被打破, 自己的隱私被洞悉, 而刻意回避熟人。

4、自己有太多的自我不接納, 於是, 就投射性的認為他人也不會接納自己, 不跟自己連結, 被拒絕、被忽視、被冷落, 為了回避不被接納的尷尬而回避熟人社交。

5、早年熟悉人之間的創傷, 讓當事人對熟人有敵意, 並把敵意投射給了熟人, 讓當事人感覺熟人對其有敵意, 並因此產生恐懼。

編輯:梁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