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入伏第三十一天,立秋進補,不一定要靠吃

入伏第三十一天,

伏天已經進入末伏第一天,

今天記住要吃雞蛋餅哈,

但8月7日已立秋,

立秋乃初秋之季, 之後還有十餘天的三伏天,

白天雖炎熱, 可早晚已經開始感覺涼爽, 而此時, 人們該注意白天防暑, 早晚防寒, 早晚防寒尤其重要。 因為白天的炎熱會讓人們以為此時仍是炎熱的夏季, 而此時冷熱更迭, 燥風秋雨頻襲, 早晚溫差變大, 若衣物加得不及時, 涼席過涼, 仍過多飲食生冷食物, 吹空調、吹風扇, 就極易受寒涼。 另外還要注意保暖下肢和足部, 免得寒從足下生, 導致腹部臟器的氣血失調, 引發身體各種不適, 患上或加重胃疾。

古人認為“秋天宜收不宜散”, 飲食方面“秋不食辛辣”, 少吃辛辣食物, 順應自然界的變化。 同時, 立秋濕熱交蒸, 飲食宜以健脾祛濕、益胃生津為法。 可多食酸、甘味食物, 佐以苦味食物

秋天, 有利於調養生機, 去舊更新, 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 因此, 稍加滋補便能收到祛病延年的功效, 以在冬季到來時,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

中醫裡有這樣一句話“一夏無病三分虛, 入秋調理有禁忌”, 秋季進補正當時, 但進補不可亂補, 應注意禁忌:

之所以提倡秋季進補, 一是可以彌補夏季的過度消耗和丟失的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二是可以調整人體的臟腑器官功能,

預防各種冬季疾病的發生。

秋季進補應堅持兩大原則:

一是秋季進補宜“平補”。 應多吃能滋陰潤燥的食物, 比如銀耳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 可用水泡發後煮爛, 加糖服食, 對治療和預防秋燥有較好的效果;百合也有養肺陰、滋肺燥、清心安神之功效。 還可以吃芝麻、核桃、百合、銀耳、紅棗、蓮心、龍眼、蜂蜜、梨、甘蔗、柿子、香蕉、蘿蔔、牛羊肉、鱉肉、烏骨雞、豆漿、乳品等。 另外, 還適宜進食帶酸味的食品, 如葡萄、石榴、山楂和蘋果等。

二是秋季進補有“分寸”。 世上沒有不好的食物, 只有不好的吃法, 意思是說飲食要注意食物種類的搭配和食物數量的足夠。

“虛則補之”“缺啥補啥”也告訴人們需要補得精准、補得恰到好處才是最重要的, 不能盲從, 也不是多多益善。

秋季進補應“量體裁衣”, 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補法: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 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 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

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 否則適得其反, 會傷害身體。 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 但起碼應用膳物件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 偏寒者畏寒喜熱, 手足不溫, 口淡涎多, 大便溏, 小便清長, 舌質淡脈沉細。 偏熱者, 則手足心熱, 口幹, 口苦, 口臭, 大便幹結, 小便短赤, 舌質紅, 脈數。

也就是說就是食補也要分清楚食材的寒熱特性, 與人身體匹配。

偏於氣虛體質者, 常見疲倦乏力, 呼吸短促, 動則氣喘, 懶於言語, 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 大便溏稀, 頭面或四肢浮腫。 這類人應選擇補氣的食物, 如人參、黨參、黃芪、靈芝、白術、枸杞子、甘草、茯苓、山藥、山楂、紅棗、粟米、黃豆、蘑菇、栗子、蘋果、蜂蜜、牛肉、兔肉、雞肉等。

偏於血虛體質者, 常見頭暈目眩, 面色無華或萎黃,唇色淡,頭暈目眩,心悸失眠,手足發麻,舌淡等。常用補血食物有當歸、阿膠、白芍藥、龍眼肉、紅棗、豬肝、雞肝、牛肉等。

偏于陽虛體質者,常見畏寒肢冷,面色蒼白,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自汗,小便清長等。常用補陽食物有鹿茸、蛤蚧、肉蓯蓉、狗肉、羊肉、鹿肉、鰻魚、核桃肉、黑棗、韭菜等。

偏于陰虛體質者,多見五心煩熱,口燥咽乾等。常用補陰食物有沙參、麥冬、天冬、石斛、玉竹、黃精、百合、枸杞子、女貞子、龜板、鱉甲、黑芝麻、枸杞、燕窩、豬肉皮、雞蛋等。

當筆者看到這些氣虛、血虛、陽虛、陰虛的介紹的時候,人就有點暈,對於秋補就有些打退堂鼓,有沒有比較簡單的辦法呢?為此筆者再一次走進俞跗通中養堂,請教他們的健康管理師。

其實簡單的方法也是有,健康管理師介紹,以前介紹的立秋後做背就是很好的進補,背部上方的肺反射區就是很好調理肺的方法,還有按摩足底,以前也介紹不少,都可以通過按摩推拿達到進補的效果。

俞跗通健康管理師進一步介紹,用藥物和食物進補,已為大眾所曉,而按摩進補,知道的人卻不多。所謂按摩進補,就是用手法刺激有關的經絡穴位,從而達到扶正固本,祛病延年的目的。

這裡有一個簡單的秋季進補操,按照這個方法,堅持去做,勝吃補藥。

1、兩手中指指腹著力, 分別摩擦鼻的兩側,從鼻翼至鼻根,來回摩擦,直到鼻翼兩側發熱。

2、搓耳廓:手握空拳,用拇指和食指夾住整個耳廓,用力搓擦,搓至發熱。

3、咽津:用舌尖反復卷摩牙齦內外,直至滿口生津,並將津液咽下。

4、拍胸:手掌微屈,手指自然併攏,輕拍胸部,雙手交替進行。

5、揉腹:用單手或雙手重疊放在腹部,再按摩臍部、小腹部,最後反復按摩整個腹部。

6、摩腰:雙手掌小魚際分別放在腰部兩側,然後上下摩擦,擦至局部發熱為止。

7、揉足三裡:用拇指著力,按揉兩側足三裡穴(外膝下三寸,脛骨外開一橫指處)各100次,以有酸脹感為佳。

8、擦腳心:用手掌小魚際著力,摩擦腳掌心,兩腳交替進行,以發熱為度。

這個方法可以個人自己堅持做,如果需要進一步調理,那最好還是去正規的理療店,找有資格證的理療師、健康管理師、反射療法師做。下面介紹一些理療店的手法進補。

足三裡

在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處,因能治療腹部上中下三部諸證而得名,為回陽九針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體強壯要穴。按摩足三裡有補中氣的作用,用補法,能健脾養胃、補中益氣,類似黨參、白術、山藥、紅棗等藥的功效;用瀉法,有消食導滯、和胃通腸的作用,類似山楂、大黃等藥的功效。

神門

在手腕的腕橫紋尺側端稍上方凹陷處,是手少陰心經的原穴,被喻為神氣遊走出入的大門。用補法,有寧心安神、補心氣的作用,類似於酸棗仁、柏子仁的功效;用瀉法,可清心、開竅,類似於中藥紫雪丹及石菖蒲、琥珀等藥的功效。

三陰交

在內踝向上量4指處,為足太陰脾經的腧穴,由於是肝、脾、腎三陰經交會處的穴而得名。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相生,因此是治療與血有關病證的要穴。用補法,有健脾、補血、攝血的作用,類似於當歸、阿膠、紫河車、薏米等藥物的功效;用瀉法,有活血化淤的作用,類似於歸尾、桃仁、紅花等藥的功效。

關元

位於臍下四指處,是任脈的穴位,位於人身陰陽元氣交關之處,又能大補元陽而得名。《類經圖翼》說:“此穴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能治療“諸虛百損”。用補法,有補腎陽的作用,類似於鹿茸、肉桂、巴戟天、仙茅、仙靈脾等藥的功效。此穴多用來治療虛損性質的疾病,瀉法較少使用。

對於用手法調理的補泄方法,俞跗通健康管理師介紹,不和泄只是理療手法中的兩種手段,還有“調”,還有,“搬”、“扣”、“推”、“按”、“放”等手法,以調理臟腑氣分,損其有餘,補其不足,以求中道,平衡陰陽。

所謂“調”即以指標方式在患者的穴位上進行循環往復運動;所謂“補”即按順時針方向旋轉運動;所謂“泄”即按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此三法為臟腑點穴的基本方法。

簡單介紹就是

順時針是補,就是用於需要積極效果方面的,用於治療虛症,應該補養的人。

逆時針是泄,就是用於需要反作用方面的,用於治療實症,應該去火,和情緒不穩定的人。

順著經絡的走向進行的,即為補。逆著經絡走向的進行的即為瀉。

從手法的輕重來說,輕剌激手法為補,重剌激手法為瀉。

從血流的方向來說,向心性的手法為補,離心性的手法為瀉。

手法的補瀉與按摩部位的特殊性也有關係。按摩太陽穴時,向眼方向揉為補法,有壯筋補虛的作用;向耳方向揉為瀉法,有疏風解表、清熱、明目、止頭痛的功效。

背部的脊柱穴,用捏脊法自下而上能培元氣、通經絡、和臟腑,具有強身健體的功能,為補法;推脊柱穴從上至下,有清熱的功效,為瀉法。又如七節骨(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線),自下向上直推為推上七節,能溫陽止瀉,用於治療虛寒腹瀉;自上向下直推為推下七節,能瀉熱通便,用於治療腸熱便秘。

進入秋季,如果能夠在飲食上加以控制和運用,配合物理手法進行進補和調理,身體一樣達到保健康復的效果,並非需要刻意在吃上做文章。

但是,正規的理療店裡面的健康管理師或調理師在進行手法調理的時候也是會在飲食方面進行提醒的,會在飲食方面進行指導。有小部分人群確實是身體機能下降厲害,身體比較虛弱,在這種情況下,是需要服用一些中藥來調理,調理一段時間後再進行手法進補。

所以,進補因人而異,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吃上。

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

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的物件和適應症,故應根據需要來確定藥膳,最佳的秋季進補方法就是合理膳食加物理理療手段進補。

面色無華或萎黃,唇色淡,頭暈目眩,心悸失眠,手足發麻,舌淡等。常用補血食物有當歸、阿膠、白芍藥、龍眼肉、紅棗、豬肝、雞肝、牛肉等。

偏于陽虛體質者,常見畏寒肢冷,面色蒼白,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自汗,小便清長等。常用補陽食物有鹿茸、蛤蚧、肉蓯蓉、狗肉、羊肉、鹿肉、鰻魚、核桃肉、黑棗、韭菜等。

偏于陰虛體質者,多見五心煩熱,口燥咽乾等。常用補陰食物有沙參、麥冬、天冬、石斛、玉竹、黃精、百合、枸杞子、女貞子、龜板、鱉甲、黑芝麻、枸杞、燕窩、豬肉皮、雞蛋等。

當筆者看到這些氣虛、血虛、陽虛、陰虛的介紹的時候,人就有點暈,對於秋補就有些打退堂鼓,有沒有比較簡單的辦法呢?為此筆者再一次走進俞跗通中養堂,請教他們的健康管理師。

其實簡單的方法也是有,健康管理師介紹,以前介紹的立秋後做背就是很好的進補,背部上方的肺反射區就是很好調理肺的方法,還有按摩足底,以前也介紹不少,都可以通過按摩推拿達到進補的效果。

俞跗通健康管理師進一步介紹,用藥物和食物進補,已為大眾所曉,而按摩進補,知道的人卻不多。所謂按摩進補,就是用手法刺激有關的經絡穴位,從而達到扶正固本,祛病延年的目的。

這裡有一個簡單的秋季進補操,按照這個方法,堅持去做,勝吃補藥。

1、兩手中指指腹著力, 分別摩擦鼻的兩側,從鼻翼至鼻根,來回摩擦,直到鼻翼兩側發熱。

2、搓耳廓:手握空拳,用拇指和食指夾住整個耳廓,用力搓擦,搓至發熱。

3、咽津:用舌尖反復卷摩牙齦內外,直至滿口生津,並將津液咽下。

4、拍胸:手掌微屈,手指自然併攏,輕拍胸部,雙手交替進行。

5、揉腹:用單手或雙手重疊放在腹部,再按摩臍部、小腹部,最後反復按摩整個腹部。

6、摩腰:雙手掌小魚際分別放在腰部兩側,然後上下摩擦,擦至局部發熱為止。

7、揉足三裡:用拇指著力,按揉兩側足三裡穴(外膝下三寸,脛骨外開一橫指處)各100次,以有酸脹感為佳。

8、擦腳心:用手掌小魚際著力,摩擦腳掌心,兩腳交替進行,以發熱為度。

這個方法可以個人自己堅持做,如果需要進一步調理,那最好還是去正規的理療店,找有資格證的理療師、健康管理師、反射療法師做。下面介紹一些理療店的手法進補。

足三裡

在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處,因能治療腹部上中下三部諸證而得名,為回陽九針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體強壯要穴。按摩足三裡有補中氣的作用,用補法,能健脾養胃、補中益氣,類似黨參、白術、山藥、紅棗等藥的功效;用瀉法,有消食導滯、和胃通腸的作用,類似山楂、大黃等藥的功效。

神門

在手腕的腕橫紋尺側端稍上方凹陷處,是手少陰心經的原穴,被喻為神氣遊走出入的大門。用補法,有寧心安神、補心氣的作用,類似於酸棗仁、柏子仁的功效;用瀉法,可清心、開竅,類似於中藥紫雪丹及石菖蒲、琥珀等藥的功效。

三陰交

在內踝向上量4指處,為足太陰脾經的腧穴,由於是肝、脾、腎三陰經交會處的穴而得名。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相生,因此是治療與血有關病證的要穴。用補法,有健脾、補血、攝血的作用,類似於當歸、阿膠、紫河車、薏米等藥物的功效;用瀉法,有活血化淤的作用,類似於歸尾、桃仁、紅花等藥的功效。

關元

位於臍下四指處,是任脈的穴位,位於人身陰陽元氣交關之處,又能大補元陽而得名。《類經圖翼》說:“此穴乃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能治療“諸虛百損”。用補法,有補腎陽的作用,類似於鹿茸、肉桂、巴戟天、仙茅、仙靈脾等藥的功效。此穴多用來治療虛損性質的疾病,瀉法較少使用。

對於用手法調理的補泄方法,俞跗通健康管理師介紹,不和泄只是理療手法中的兩種手段,還有“調”,還有,“搬”、“扣”、“推”、“按”、“放”等手法,以調理臟腑氣分,損其有餘,補其不足,以求中道,平衡陰陽。

所謂“調”即以指標方式在患者的穴位上進行循環往復運動;所謂“補”即按順時針方向旋轉運動;所謂“泄”即按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此三法為臟腑點穴的基本方法。

簡單介紹就是

順時針是補,就是用於需要積極效果方面的,用於治療虛症,應該補養的人。

逆時針是泄,就是用於需要反作用方面的,用於治療實症,應該去火,和情緒不穩定的人。

順著經絡的走向進行的,即為補。逆著經絡走向的進行的即為瀉。

從手法的輕重來說,輕剌激手法為補,重剌激手法為瀉。

從血流的方向來說,向心性的手法為補,離心性的手法為瀉。

手法的補瀉與按摩部位的特殊性也有關係。按摩太陽穴時,向眼方向揉為補法,有壯筋補虛的作用;向耳方向揉為瀉法,有疏風解表、清熱、明目、止頭痛的功效。

背部的脊柱穴,用捏脊法自下而上能培元氣、通經絡、和臟腑,具有強身健體的功能,為補法;推脊柱穴從上至下,有清熱的功效,為瀉法。又如七節骨(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線),自下向上直推為推上七節,能溫陽止瀉,用於治療虛寒腹瀉;自上向下直推為推下七節,能瀉熱通便,用於治療腸熱便秘。

進入秋季,如果能夠在飲食上加以控制和運用,配合物理手法進行進補和調理,身體一樣達到保健康復的效果,並非需要刻意在吃上做文章。

但是,正規的理療店裡面的健康管理師或調理師在進行手法調理的時候也是會在飲食方面進行提醒的,會在飲食方面進行指導。有小部分人群確實是身體機能下降厲害,身體比較虛弱,在這種情況下,是需要服用一些中藥來調理,調理一段時間後再進行手法進補。

所以,進補因人而異,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吃上。

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

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的物件和適應症,故應根據需要來確定藥膳,最佳的秋季進補方法就是合理膳食加物理理療手段進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