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一座城一種藍一條路

峽湖蕩歡舟。 李毅攝

本報記者李朝民

北京西北, 是大同。

大同市地處華北, 盆地地形, 中國煤都。 新中國成立以來, 大同以低廉的價格為北京等多地輸送優質動力煤30多億噸。

由於長時間、大規模、粗放式的煤炭開採, 造成採煤沉陷區面積多達1687平方公里, 使大同市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 霧霾是曾經的“常客”。

大同咋樣了?

5年來, 不少人在問。 作為中國煤都, 如何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等理念全面落到實處, 大同備受關注。

窺一斑而見全豹。 山西省環保廳發佈了一組令人稱奇的資料:2016年, 大同市環境空氣達標天數為314天, 繼2013年、2014年、2015年後, 再次在全省空氣品質排名中位列第一, 擁有與過去“煤都黑”印象迥異的“大同藍”。

一組資料看出了士氣——擼起袖子加油幹;看出了底氣——沒有啃不下的“硬骨頭”;更看出了心氣——大同人憋著一股勁,

要把煤都建成轉型範本。

大同變了!

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書記張吉福揭開了巨變的謎底:黨的十八大以來, 大同市委、市政府切實貫徹生態文明建設理念, 主動應對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嚴峻挑戰, 打出一套去產能、調結構、增效益的組合拳, 蹚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為複盤綠色發展的軌跡, 7月3日-17日, 記者來到素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稱的大同, 瞭解大同幹部群眾推動綠色發展的經歷, 感悟上下同心的力量和砥礪奮進的執著, 探尋“大同藍”背後的那些人和事。

光伏產業拯救沉陷區

採煤沉陷區治理, 是一道大考題。 對於這道考題, 大同人找到了巧解思路:光伏“領跑者”計畫。 該計畫通過建設先進技術光伏發電示範基地、新技術應用示範工程等方式實施。

2015年初, 國家能源局正式推出光伏“領跑者”計畫。 同年6月25日, 大同市採煤沉陷區獲批成為我國首個光伏“領跑者”計畫示範基地。 大同光伏“領跑者”項目從獲批到13個基地並網發電, 只用了370天。

為什麼如此神速?大家雖然說法不一, 但核心意思一致:政府創新理念發揮了巨大作用。 從國家能源局、國家林業局到山西省政府, 再到大同市政府等相關方面全部秉承綠色創新理念, 為光伏示範基地順利建成而殫精竭慮。

其實, 大同市發展光伏產業早有“伏筆”。 2013年, 大同市開展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時, 就已經為綠色發展謀篇佈局, 發展光伏產業是最初的動議。

在採煤沉陷區發展集中式光伏電站的設想被提出後,

大同市發改委邀請煤炭專家進行論證。 專家組調研後認為, 採煤沉陷區發展光伏專案基地是可行的。

儘管如此, 專案論證初期還是飽受質疑。 有人指責在採煤沉陷區發展光伏基地是瞎胡鬧。 激烈的爭論和質疑並未阻止大同綠色發展的腳步。

2015年8月, 大同市來了新的“掌舵人”。 張吉福從北京市平谷區委書記調任大同市委書記。 在完成穩定局勢、淨化官場生態任務的同時, 張吉福的目光始終盯住大同的發展和轉型——穩步推進煤都向綠都轉型的發展戰略。

張吉福多次強調, 小康全面不全面, 生態環境品質很關鍵。 今後要用創新發展的理念, 加快推進綠色經濟發展, 不斷構築永續發展的綠色屏障。

在張吉福這個“班長”的帶領下,

大同市湧現出一批敢挑重擔又能挑重擔的幹部。 光伏“領跑者”計畫, 在大同得到穩步推進。 該計畫除了給農民土地流轉收入外, 還在建設工程、造林工程和輔助運行中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今年6月29日, 全球首座熊貓光伏電站並網發電。 大同縣熊貓光伏發電項目經理姚建偉介紹, 該電站裝機總規模為100兆瓦, 25年內可向社會提供32億度綠色電力, 相當於節約煤炭105.6萬噸,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74萬噸。

記者走進山西大同光伏發電監測服務中心, 一個巨大的電子屏映入眼簾, 螢幕中央的監控視頻, 正對各個光伏電站即時監控, 各種資料一目了然。

大同光伏發電監測服務中心工程師孫志博說, 監測中心猶如“最強大腦”, 用大資料技術管理整個“領跑者”基地的所有關鍵資料,為做大做強大同光伏產業增量指明方向,為提升我國新能源產業管理水準發揮著引領和示範作用。

如今,大同光伏“領跑者”專案總投資84億元,運行期年平均上網電量13.8億度,標誌著我國光伏行業進入先進技術規模化應用階段,在光伏領跑中創造了“大同模式”。不久的將來,全國會有更多的城市用上來自煤都的新能源。

真抓實幹締造“大同藍”

上世紀末,大同市流傳這樣一個段子:“來到大同府,一天四兩土,早上不刮晚上補。”2003年到2005年,大同連續3年進入全國污染最嚴重城市之列。

時至2013年,大同人從統計資料中驚喜地發現,他們所在城市的全年空氣品質竟然排名全省第一。在山西、乃至全國多地屢次拉響霧霾警報的背景下,大同不僅沒有深陷其中,而且還形成了中國獨有的那片“大同藍”。

在驚羨的同時,也有不少人對“大同藍”存有探究和質疑的聲音。有人說,“大同藍”來之不易,它是大同市委、市政府鐵腕治汙、久久為功抓出來的。也有人說,大同地接邊陲,工業經濟總量不大,“大同藍”不過是發展不夠的代名詞。還有人說,大同地勢空曠,正對風口,“大同藍”是風吹的結果。

“大同藍”究竟是怎麼來的?經過記者多日調查走訪,綜合各方資訊得出結論:“大同藍”不是大風吹來的,而是刮骨療傷、生態立市幹出來的。

——這5年,大同市面對環境污染頑疾主動作為,鐵腕治汙。

大同市副市長馬安全說,曾經以煤為榮的“煤都”,如今大做“去煤”文章,以高端產業鏈搭建城市發展新的生態骨架,實現發展動力的轉換。

資料顯示,近兩年,大同市積極推進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落實“三去一降一補”政策,化解煤炭落後產能375萬噸;優化能源供給結構,全市風電裝機165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155萬千瓦,分別占山西省的23%和53%。

在大同市南郊區的同煤集團塔山煤礦,記者看到的是“上不露天、下不落地”的現代化煤礦,千萬噸級的煤炭生產線都是全封閉式運營。塔山煤礦綜采三隊負責人史利說,塔山煤礦的自動化綜采水準已達到世界一流,生產環節幾乎不產生污染,做到資源開採利用最大化,真正實現了“黑色煤炭、綠色開採”。

為留住更多藍天,大同市空氣污染治理力度空前加大,打響“八大管控”戰役:控煤、治氣、管車、抑塵、減排、治企、預警、取締“土小”,卓有成效。

“環境執法決不能搞棉花棒、橡皮筋,一旦讓步,就會功虧一簣。”大同市環保局工作人員介紹,2016年,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情況下,大同市仍檢查企業300家,對66家企業行政處罰699萬元,對部分人員進行問責。

——這5年,大同市不惜重金恢復自然植被,不斷擴大綠化面積。

有人把大同古城和文瀛湖比作大同的“心”和“肺”,以古城復興守住大同之“心”,以環文瀛湖生態建設強健呼吸之“肺”,成為342萬大同人的夙願。

2016年,總投資690億元的27個“環古城”“環文瀛湖”重點專案,涵蓋古城開發與保護、旅遊會展、科技產業園、新能源等領域。大同在加快城市發展的同時,著力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守護藍天淨土。

多年來,大同市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建設理念,引導沙區農民發展經濟林,走出增收致富的生態產業新路。目前,沙區林業總產業15億元,人均增收1500多元。僅陽高縣大接杏種植面積就達18萬畝,該縣東小村鎮大咀窯村杏農李飛,通過種植大接杏和賣杏苗,年收入30多萬元。

大同市林業局局長張宏東說,通過打造大林業生態片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同綠”,不僅有效改善了大同市就地起塵、水土流失嚴重的脆弱生態,為京津冀地區的生態安全築牢了堅實屏障,同時也為“大同藍”的形成打下綠色基底。

——這5年,大同市著力深化改革,構建生態文明制度“四梁八柱”。

沒有制度保障,綠色發展理念就是空中樓閣。針對制度建設,大同市構建了“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工作機制,明確由市委書記、市長任環保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出臺了環保督察實施方案、水環境整改方案等一批有效制度。

如今,大同市縣(區)幹部開始真正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分量,思想上的“霧霾”一掃而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用破壞性方式搞發展,不僅逐漸成為共識,更彙聚成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和增長點。

“今後,我們會更加深刻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精髓,決不靠掘取自然資源博取生存,決不靠侵佔生態環境推動發展,而是靠重在建設、重在工程、重在專案,堅定不移厚植‘大同綠’,千方百計呵護‘大同藍’,堅決防止出現‘我們吃飯、子孫要飯’的怪現象。”大同市市長馬彥平說。

綠色生活折射美好圖景

受訪的大同幹部普遍認為,生態文明建設絕不是單純就環境來解決環境問題,而是在新文明觀指導下生活方式、社會發展方式等的系統性革命。

70多歲的大同市市民潘大爺,做飯取暖燒了幾十年原煤,推行環保型煤之初,他有點抵觸。從2014年開始,潘大爺才嘗試用起了型煤,認可了這種改變。到2016年底,這種型煤補貼,已覆蓋大同市城鄉居民2.2萬戶。

在陽高縣大泉山等村莊,正在開展的“煤改電”採暖電氣化試點工程,完成後每年可少燃標煤0.64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硫145.6噸、煙塵218.4噸。

隨著生態環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低碳出行者越來越多。在大同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記者站在山巔眺望,一望無垠的火山群上,一排排樹木高高矗立,藍天白雲下,滿目蒼翠。山路上,戴著頭盔、騎著山地車的“驢友”不時掠過。

“大同火山群是我國六大著名火山群之一,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曾經寸草不生。”全國造林綠化勞動模範趙德清說,“經過多年治理,現在大同火山群周圍,天也藍了,山也綠了,水也清了,人也富了。這就充分說明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個真理。綠色發展綠色生活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必須堅持到底。”

記者與“驢友”聊起“大同藍”時,“驢友”個個豎起大拇指。他們說,近幾年,大同的空氣一年比一年好,一年到頭幾乎都是藍天白雲。以前,大同有條件的人都往外跑,如今周邊城市霧霾嚴重時,許多人來大同“避霾”。

北京人也為“大同藍”點贊。近期在大同市調研的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義豐說,大同以前是典型的髒亂差、“烏煙瘴氣”,現在是天藍氣爽,空氣品質山西第一,兩相對比簡直是天壤之別,真是個傳奇!

大同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高瑩說,從2016年開始,大同市委書記張吉福、市長馬彥平多次在不同場合推介“大同藍”,“大同藍”已成為大同新的旅遊品牌。2016年,大同市入境遊人數6.97萬人次,國內旅遊人數4041.48萬人次,旅遊收入363.33億元。不少來自北京和其他城市的人,到大同買房養老。

擁有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大同人的幸福感倍增。如今的大同,無論城市還是鄉村,綠色生活都像沁人心脾的陽光雨露,折射出美好的圖景。

楊家窯村是個縮影。這個村只有1000多口人,因為集體經濟的富足和村民生活的殷實而改天換地,享譽三晉。石窯、瓦房、別墅,見證了楊家窯的變遷。

近觀楊家窯,塔山煤礦鑲嵌其間,被叢林的蔥郁所擁抱,種養業、現代觀光農業風生水起。村裡種植各類果樹和經濟林15.6萬株,飼養奶牛5000多頭,年產“牧童”牌鮮奶2700萬公斤,有效帶動村民致富奔小康。

賈武是楊家窯村村民,是綠色發展的受益者。他家5口人,住著一棟300多平方米的別墅,屋外綠樹成蔭、花草爭豔,屋內裝修雅致、溫暖如春。賈武和兒子都在塔山煤礦工作,父子倆一年純收入二三十萬元,日子過得很紅火。

“楊家窯村之所以有今天,主要是党的富民政策好,其次是有一套好班子。”楊家窯村村黨總支書記郭占君說,“中央提出綠色發展、綠色生活,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我們結合實際狠抓落實,讓生態文明理念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知行合一,方能致遠。從理念昇華到制度建設、從實踐檢驗到“大同藍”,大同市闖出了一條有別于其他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綠色發展道路,生態文明建設正在廣泛而深刻地改變著大同經濟社會發展面貌。大同市的生動實踐,正應了那句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記者手記

到山西大同市採訪,最讓我感到驚詫的就是“大同藍”。人們對北京奧運藍、APEC藍、閱兵藍並不陌生,但對“大同藍”恐怕就鮮有人知。因為大同地處塞北高原,人們更多知曉的是那裡的風沙。所以,“大同藍”是個傳奇,但傳奇背後的故事更加耐人尋味。

“大同藍”究竟有多藍?歌曲《大同藍》中的歌詞寫道:“天空有片神奇的藍/那是中國的大同藍/大同藍是高清的藍/大同藍是明媚的藍/綠色發展綠色夢/綠色生活舒心顏/大同藍/大同天/世界是美美與共大樂園……”

“大同藍”是大同市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共同守護的綠色成果,更是大同市以山西省轉型綜改試驗區為契機,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綠色發展的成果,充分體現了大同上下齊心協力、鏗鏘前行的精氣神。

其實,大同市的做法本身沒有太多的獨特性,最值得褒獎的就是他們崇尚實幹、狠抓落實,同時還積極尋找替代方案,對污染源實行“釜底抽薪”。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如果不沉下心來抓落實,再好的藍圖,也是鏡中花、水中月。

用大資料技術管理整個“領跑者”基地的所有關鍵資料,為做大做強大同光伏產業增量指明方向,為提升我國新能源產業管理水準發揮著引領和示範作用。

如今,大同光伏“領跑者”專案總投資84億元,運行期年平均上網電量13.8億度,標誌著我國光伏行業進入先進技術規模化應用階段,在光伏領跑中創造了“大同模式”。不久的將來,全國會有更多的城市用上來自煤都的新能源。

真抓實幹締造“大同藍”

上世紀末,大同市流傳這樣一個段子:“來到大同府,一天四兩土,早上不刮晚上補。”2003年到2005年,大同連續3年進入全國污染最嚴重城市之列。

時至2013年,大同人從統計資料中驚喜地發現,他們所在城市的全年空氣品質竟然排名全省第一。在山西、乃至全國多地屢次拉響霧霾警報的背景下,大同不僅沒有深陷其中,而且還形成了中國獨有的那片“大同藍”。

在驚羨的同時,也有不少人對“大同藍”存有探究和質疑的聲音。有人說,“大同藍”來之不易,它是大同市委、市政府鐵腕治汙、久久為功抓出來的。也有人說,大同地接邊陲,工業經濟總量不大,“大同藍”不過是發展不夠的代名詞。還有人說,大同地勢空曠,正對風口,“大同藍”是風吹的結果。

“大同藍”究竟是怎麼來的?經過記者多日調查走訪,綜合各方資訊得出結論:“大同藍”不是大風吹來的,而是刮骨療傷、生態立市幹出來的。

——這5年,大同市面對環境污染頑疾主動作為,鐵腕治汙。

大同市副市長馬安全說,曾經以煤為榮的“煤都”,如今大做“去煤”文章,以高端產業鏈搭建城市發展新的生態骨架,實現發展動力的轉換。

資料顯示,近兩年,大同市積極推進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落實“三去一降一補”政策,化解煤炭落後產能375萬噸;優化能源供給結構,全市風電裝機165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155萬千瓦,分別占山西省的23%和53%。

在大同市南郊區的同煤集團塔山煤礦,記者看到的是“上不露天、下不落地”的現代化煤礦,千萬噸級的煤炭生產線都是全封閉式運營。塔山煤礦綜采三隊負責人史利說,塔山煤礦的自動化綜采水準已達到世界一流,生產環節幾乎不產生污染,做到資源開採利用最大化,真正實現了“黑色煤炭、綠色開採”。

為留住更多藍天,大同市空氣污染治理力度空前加大,打響“八大管控”戰役:控煤、治氣、管車、抑塵、減排、治企、預警、取締“土小”,卓有成效。

“環境執法決不能搞棉花棒、橡皮筋,一旦讓步,就會功虧一簣。”大同市環保局工作人員介紹,2016年,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情況下,大同市仍檢查企業300家,對66家企業行政處罰699萬元,對部分人員進行問責。

——這5年,大同市不惜重金恢復自然植被,不斷擴大綠化面積。

有人把大同古城和文瀛湖比作大同的“心”和“肺”,以古城復興守住大同之“心”,以環文瀛湖生態建設強健呼吸之“肺”,成為342萬大同人的夙願。

2016年,總投資690億元的27個“環古城”“環文瀛湖”重點專案,涵蓋古城開發與保護、旅遊會展、科技產業園、新能源等領域。大同在加快城市發展的同時,著力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守護藍天淨土。

多年來,大同市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建設理念,引導沙區農民發展經濟林,走出增收致富的生態產業新路。目前,沙區林業總產業15億元,人均增收1500多元。僅陽高縣大接杏種植面積就達18萬畝,該縣東小村鎮大咀窯村杏農李飛,通過種植大接杏和賣杏苗,年收入30多萬元。

大同市林業局局長張宏東說,通過打造大林業生態片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同綠”,不僅有效改善了大同市就地起塵、水土流失嚴重的脆弱生態,為京津冀地區的生態安全築牢了堅實屏障,同時也為“大同藍”的形成打下綠色基底。

——這5年,大同市著力深化改革,構建生態文明制度“四梁八柱”。

沒有制度保障,綠色發展理念就是空中樓閣。針對制度建設,大同市構建了“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工作機制,明確由市委書記、市長任環保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出臺了環保督察實施方案、水環境整改方案等一批有效制度。

如今,大同市縣(區)幹部開始真正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分量,思想上的“霧霾”一掃而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用破壞性方式搞發展,不僅逐漸成為共識,更彙聚成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和增長點。

“今後,我們會更加深刻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想精髓,決不靠掘取自然資源博取生存,決不靠侵佔生態環境推動發展,而是靠重在建設、重在工程、重在專案,堅定不移厚植‘大同綠’,千方百計呵護‘大同藍’,堅決防止出現‘我們吃飯、子孫要飯’的怪現象。”大同市市長馬彥平說。

綠色生活折射美好圖景

受訪的大同幹部普遍認為,生態文明建設絕不是單純就環境來解決環境問題,而是在新文明觀指導下生活方式、社會發展方式等的系統性革命。

70多歲的大同市市民潘大爺,做飯取暖燒了幾十年原煤,推行環保型煤之初,他有點抵觸。從2014年開始,潘大爺才嘗試用起了型煤,認可了這種改變。到2016年底,這種型煤補貼,已覆蓋大同市城鄉居民2.2萬戶。

在陽高縣大泉山等村莊,正在開展的“煤改電”採暖電氣化試點工程,完成後每年可少燃標煤0.64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硫145.6噸、煙塵218.4噸。

隨著生態環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低碳出行者越來越多。在大同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記者站在山巔眺望,一望無垠的火山群上,一排排樹木高高矗立,藍天白雲下,滿目蒼翠。山路上,戴著頭盔、騎著山地車的“驢友”不時掠過。

“大同火山群是我國六大著名火山群之一,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曾經寸草不生。”全國造林綠化勞動模範趙德清說,“經過多年治理,現在大同火山群周圍,天也藍了,山也綠了,水也清了,人也富了。這就充分說明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個真理。綠色發展綠色生活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必須堅持到底。”

記者與“驢友”聊起“大同藍”時,“驢友”個個豎起大拇指。他們說,近幾年,大同的空氣一年比一年好,一年到頭幾乎都是藍天白雲。以前,大同有條件的人都往外跑,如今周邊城市霧霾嚴重時,許多人來大同“避霾”。

北京人也為“大同藍”點贊。近期在大同市調研的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義豐說,大同以前是典型的髒亂差、“烏煙瘴氣”,現在是天藍氣爽,空氣品質山西第一,兩相對比簡直是天壤之別,真是個傳奇!

大同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高瑩說,從2016年開始,大同市委書記張吉福、市長馬彥平多次在不同場合推介“大同藍”,“大同藍”已成為大同新的旅遊品牌。2016年,大同市入境遊人數6.97萬人次,國內旅遊人數4041.48萬人次,旅遊收入363.33億元。不少來自北京和其他城市的人,到大同買房養老。

擁有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大同人的幸福感倍增。如今的大同,無論城市還是鄉村,綠色生活都像沁人心脾的陽光雨露,折射出美好的圖景。

楊家窯村是個縮影。這個村只有1000多口人,因為集體經濟的富足和村民生活的殷實而改天換地,享譽三晉。石窯、瓦房、別墅,見證了楊家窯的變遷。

近觀楊家窯,塔山煤礦鑲嵌其間,被叢林的蔥郁所擁抱,種養業、現代觀光農業風生水起。村裡種植各類果樹和經濟林15.6萬株,飼養奶牛5000多頭,年產“牧童”牌鮮奶2700萬公斤,有效帶動村民致富奔小康。

賈武是楊家窯村村民,是綠色發展的受益者。他家5口人,住著一棟300多平方米的別墅,屋外綠樹成蔭、花草爭豔,屋內裝修雅致、溫暖如春。賈武和兒子都在塔山煤礦工作,父子倆一年純收入二三十萬元,日子過得很紅火。

“楊家窯村之所以有今天,主要是党的富民政策好,其次是有一套好班子。”楊家窯村村黨總支書記郭占君說,“中央提出綠色發展、綠色生活,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我們結合實際狠抓落實,讓生態文明理念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知行合一,方能致遠。從理念昇華到制度建設、從實踐檢驗到“大同藍”,大同市闖出了一條有別于其他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綠色發展道路,生態文明建設正在廣泛而深刻地改變著大同經濟社會發展面貌。大同市的生動實踐,正應了那句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記者手記

到山西大同市採訪,最讓我感到驚詫的就是“大同藍”。人們對北京奧運藍、APEC藍、閱兵藍並不陌生,但對“大同藍”恐怕就鮮有人知。因為大同地處塞北高原,人們更多知曉的是那裡的風沙。所以,“大同藍”是個傳奇,但傳奇背後的故事更加耐人尋味。

“大同藍”究竟有多藍?歌曲《大同藍》中的歌詞寫道:“天空有片神奇的藍/那是中國的大同藍/大同藍是高清的藍/大同藍是明媚的藍/綠色發展綠色夢/綠色生活舒心顏/大同藍/大同天/世界是美美與共大樂園……”

“大同藍”是大同市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共同守護的綠色成果,更是大同市以山西省轉型綜改試驗區為契機,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綠色發展的成果,充分體現了大同上下齊心協力、鏗鏘前行的精氣神。

其實,大同市的做法本身沒有太多的獨特性,最值得褒獎的就是他們崇尚實幹、狠抓落實,同時還積極尋找替代方案,對污染源實行“釜底抽薪”。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如果不沉下心來抓落實,再好的藍圖,也是鏡中花、水中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