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聽老爺子聊聊老北京的房屋仲介——拉房纖兒的

我的朋友“北京大爺”

前年盛夏, 我與一位朋友應邀去了一趟重慶。 您看這位老兄的裝扮, 奶白色半長袖紡綢小褂紡綢長褲。 褂子有九個團龍紐兒系著, 上衣口袋踹塊懷錶, 鎏金錶鏈掛在第三個紐上, 腳蹬千層底布鞋, 款步慢行。 一上飛機, 這套裝束就把空姐鎮住了。 老兄拿出自帶碧螺春, 空姐滿口答應給沏茶, 跑前跑後地一路伺候著。

重慶老闆在嘉陵江畔最高檔大酒樓宴請, 十二個座兒一丈直徑大餐桌, 高朋滿座。 這位老兄不抽紙煙, 抽煙袋鍋。 那是老北京最講究“寸八的”, 翡翠綠玉石煙嘴, 老烏木煙杆,

黃銅鎏金煙袋鍋, 黃黑綠三色連體, 再配上手工繡的五彩煙荷包, 那叫一個有派頭。 宴席上, 高談闊論老北京城奇人異事, 還有奇門遁甲訣竅, 宴席主人說, “北京大爺”來了。

在回北京的飛機上, 他對我說, “不能給咱北京人跌份兒。 ”

這位老兄是我的“聊友”, 每個月我們都要聊一天的天兒, 海闊天空神聊, 聊的全是咱老北京的事兒。 每次聊天都選在六環路外的農家樂, 不是他的朋友, 就是我的朋友, 總是四個人一塊去, 開一輛車正好。 事先聯繫好地界兒, 一大早出發, 擦黑兒回來。 大家都有老北京人的經歷, 屆時老北京俏皮話歇後語滿堂, 找回了咱老北京人的感覺, 還交流不少老北京的知識。

幹嘛不到“老北京茶館”呢, 大家都覺得那兒變了味兒。

我這位朋友冬天裝束也特別, 頭頂正宗羊毛擀的氊帽頭, 脫了棉服, 亮出紫色中式棉襖。 儘管歲月不熬人已滿臉皺紋, 但老北京少爺秧子的做派還不減當年。

他叫松玉成, 1948年生, 家住東四頭條, 文革中在東北兵團混了十年。 家裡老輩兒的事兒都是聽他父親講的。

我家是滿族, 屬正白旗, 祖上姓富察氏。 爺爺名字叫松合, 在朝陽門外北營房掛名混事。 進入民國, 我家後代就改姓我爺爺名字的頭一個字“松”了。 民國以後, 滿人失去了俸祿銀子, 每月領的祿米也斷了頓兒。 我家原來在齊化門大街路北有家棚鋪。 那時的北京, 出了城門外就是郊區。 在齊化門和東直門外之間有很多葦塘、窯坑, 窯坑是燒磚使土挖出來的, 一到雨季裡面蓄滿了水。 大片的窯坑就形成了葦塘, 裡面長滿了葦子。 那時專門有賣葦子的。 每年一到秋天很多大馬車拉著葦子進城賣給棚鋪, 棚鋪再把葦子劈開編成席, 也有人叫席鋪。 我們家養了一掛馬車, 秋天到葦子坑收葦子, 回來編席。 老北京用席的地方很多,

首先是炕席, 因那時大多數家庭都睡土炕, 只有富商巨賈家庭, 或是達官貴戚家裡才有床。 所以炕席是每家必備的。 再有就是老北京的四合院裡, 一般都是些有錢人住著, 獨門獨院。 到了夏天, 四合院裡搭天蓬是不可少的, 還有就是商號門前也需要搭棚。 這就要找棚鋪的蓬匠搭天棚。 四合院每年一過了端午節, 老爺兒直射, 天氣就熱起來。 那時棚鋪和蓬匠雖是兩個行業, 但就像現在的開發商和建材公司一樣密切相關。 找著棚鋪也就找到蓬匠了, 從棚鋪拉著席、杉篙、繩子, 直奔住戶。 那時的蓬匠行都是年輕人, 由老師傅帶著, 他們幹活個個像猴子, 先立起四柱, 然後橫搭, 豎捆, 再一點一點的往上搭。 全憑身子上的功夫,
並沒有安全帶之類的保護。 一個四丈見方的院子一天就幹完了, 東西蓬邊上掛葦簾子, 可以拉上去或拉下來, 以防夕照。 有的天一冷就拆;也有常年搭著的。

辛醜年鬧義和團, 八國聯軍進了北京城, 一把火把東四牌樓附近的買賣鋪子都燒光了, 我家的棚鋪也未倖免。 為了避難, 我爺爺就在在齊化門外城牆的北邊的空地上, 蓋了十間房, 開了一家大車店, 買了二輛膠皮軲轆大馬車。 下圖是辛醜年(1900年)被八國聯軍日本軍隊炮彈炸毀朝陽門箭樓的照片, 城牆邊上的房子就是販賣煤炭和糧食的客棧。

大車店還兼營棚鋪和煤棧,前院豎滿了杉篙,庫房堆滿葦席。後院是牲口棚,晚上把牲口栓到後院飼養,前院剩下的地方不多,兩輛大車得就立在東牆上。每天從朝陽門火車站買進塊煤,第二天拉進城裡去賣,也有城裡的客戶到我家煤棧來買煤,生意還算過得去。到1955年公私合營,幹了小四十年。六十年代末拆朝陽門城牆,我家的老房子也拆了。

幹嘛選在朝陽門外開大車店呢,我家祖上就在朝外北營房,那裡親戚朋友多,全都臉熟。雖然我家開買賣,可不親自站櫃臺,請遠房親戚當掌櫃的。

我爺爺和我爸爸屬於老北京提籠架鳥的主兒,就知道吃喝玩樂,每天主要幹的事兒是泡茶館逛壇口,當年朝外壇口叫“小天橋”。

老北京茶館有大茶館、書茶館、棋茶館、野茶館好幾種。大茶館最有名,都開在大柵欄、天橋、地安門、隆福寺熱鬧地方。朝陽門外南壇口有二家書茶館,袁闊成就曾在那兒說書。朝陽門外大街路北的茶館都是清茶館,我爺爺是那兒的常客。

清茶館只賣茶水不備飯食。茶館前春夏秋三季,高搭涼棚,棚架竿上或者屋簷下,掛著木板招牌,上刻“毛尖”“雨前”“雀舌”“大方”等茶葉名稱,下麵系著紅布條穗,迎風飄擺,老遠就能知道這是茶館。每日清晨五時左右就挑開爐灶開門迎客,所謂“水沸茶舒,清香撲鼻”。

第一撥客人是喜歡遛早的老人或者無業子弟,他們早晨到城外葦塘附近遛鳥,進城後就到茶館休息。此時,他們把裝著飼養的百靈、黃雀、畫眉、靛殼、紅子等的籠子,或放在茶桌上,或掛在棚竿上,常客都有固定的位置。此時有的人會脫去籠子罩,讓鳥鳴叫,頓時“百鳥齊鳴”。一些鳥可以模仿喜鵲、山雀、布穀、葦紮子、甚至大雁、家貓的叫聲。還有的可以模仿老鷹叫,但是養鳥人都討厭它,因為它一叫,其它鳥都不敢再叫了。客人們除了比鳥叫,就是談茶經,論時政,話家常,消磨一上午。

茶館主人為了擴大營生,招攬顧客,還會組織“串套”活動。就是在春暖花開或者秋高氣爽的季節,寫好花箋紅封,約請養著好鳥的老人前來,讓養鳥的愛好者帶著自己養的鳥來學叫,行話叫“押口”。屆時茶館會張貼紅帖廣為宣傳,於是老少雲集,四方輻輳,茶館門庭若市,生意興隆。“串套”活動組織得好的茶館,也會由此聲名大振。崇外大街的萬樂園就是此中之佼佼者。到冬天,茶客們除取暖聊天外,又養蟈蟈、鬥蛐蛐、玩鳴蟲,他們會把揣在懷裡的葫蘆放在茶桌上,把湛青碧綠的蟈蟈放出來,用茶的熱氣熏得蛐蛐振翅,金鐘鳴叫,于萬物蕭疏之時顯示一絲生機,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除了比蟲之外,觀賞蟲具也是樂子。蟈蟈葫蘆很講究,蒙口樣式繁多,現在有的葫蘆已經是古董文物了。

午後茶館就換另一撥客人。拉房纖的房牙子,在此交換房屋買賣、典押、租賃的資訊。沿街收買舊貨打小鼓的小販,一面喝茶一面交換情報,某處出售舊貨自己出價多少,同行如果去只能出價比自己低,以便壓低價錢牟利,他們用行話稱茶館叫“攢(讀cuan)兒上”。還有就是泥瓦匠等生意人,把此處叫叫做“口上”。手藝人沒活幹,到本行茶館沏壺茶一坐,也許就能找到工作。還有放高利貸者,在此處經介紹放債,盤剝借款人。此外甚至有人販子來此買賣人口,這種買賣傷天害理,茶館掌櫃一般都會委婉地把他們拒之門外。

“拉房纖的”是專門吃買房、賣房的主兒。他們每天一早就提著鳥籠子到清茶館一一坐,沏壺小葉茶,神聊起來,藉以得到些買賣房的資訊。

幹這一行的必須能說會道,生意的成敗全憑三寸不爛之舌。遇見買房的只要找他們一瞧,馬上褒貶起來,什麼“這房蓋的不合格矩”啦,“院子是個大刀把兒不吉祥”啦,“地點太背”啦等等,說得一個大子兒不值,以便叫賣主兒少要一些錢,便於他去找主顧。等到遇上買主兒,他們又換了一套詞,說什麼“這房可是正經八百的好房,別看老點兒,可真正是老黃松木架,保您買過來就住,不用大修”。“您別看這胡同背點,但安靜啊,沒有車馬喧嘩,再說,出了胡同就是大街,交通也挺方便嘛!”總之,千方百計讓你買下這所房。當你猶豫不決時,他就會說:“聽說他這房××要買,您要有意,千萬早下定錢,可別叫人給嗆嘍!”並且近一步說:“經我手介紹買賣房的多啦,像這樣的好房,價錢又不太高的可不多見哪……”誘導買主兒從速拍板成交。

舊時幹這行也挺不容易,這種生活在底層的人也是在競爭中求生存的。俗話說:“同行是冤家”。他們之間既互相借助、利用,又互相排擠、拆臺。因此,幹這行的辦事、說話都得留個心眼兒,還得有些招數,說白了,就是要善於在同行之間搞勾心鬥角。例如:有托他賣房,需要找買主兒時,絕對不輕易透露賣房的是誰,這房座落何處。因為一旦說出去,別人就會直接找賣房的主兒,把你甩了,當然,好處費就會被他獨吞。他們之間互相借助時也儘量控制人數,免得狼多肉少。不過一人獨得或倆三個人獨得的事太少了,一般成交一好買賣,至少要有三五個人甚至七八個人,甚至大房,如王府宅第出賣時,高達百八十人。這裡面還包括王府的僕人,所謂“門裡頭”的一份。那時有一段順口溜:“十個纖,九個空,拉上一號就不輕”。也有的說。“一年不開張,開張吃一年。”

舊時買賣房產成交時,新、舊業主給拉纖兒的(即中保人兒)好處費,謂之“傭金”,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即“成三破二”,就是買房的新業主拿出房價的3%;賣房的舊業主拿出房價的2%。這樣,拉纖的(中保人)就可以拿到房價的5%。這乃是約定俗成的慣例,從清末到解放前,任何人無一例外者。另外,這5%傭金的分配還要分出大小份兒來,執筆寫賣字兒、“倒字兒”的和出力較大的拿大份,次者拿小份。

買賣成交後,他們就以中保人(即中證人)身份,與新、舊業主一同找個飯館,簽署契約、過款。這時,往往從他們中間找一位“秀才”持筆,先替舊業主給新業主寫一張“白字兒”(賣字兒),連同“紅契”即“所有權狀”和藍圖一並交給新業主驗收。隨後,再替新業主寫一張所謂“倒字兒”給舊業主,承認交接手續已清,保證按期付足餘款等項。新業主向舊業主付款後,這些拉纖的(中保人)便一一在“白字兒”和“倒字兒”上蓋章畫押。至此才完成了“使命”。新舊業主為了感謝他們起見,便當場把房價5%的傭金給他們分了,最後,還要擺上“豬八樣”或“花九件”的酒席,聚餐一頓。

松玉成他爺爺和爸爸都幹過拉房纖兒買賣,他家住東四頭條,那裡買房賣房的買賣多。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大車店還兼營棚鋪和煤棧,前院豎滿了杉篙,庫房堆滿葦席。後院是牲口棚,晚上把牲口栓到後院飼養,前院剩下的地方不多,兩輛大車得就立在東牆上。每天從朝陽門火車站買進塊煤,第二天拉進城裡去賣,也有城裡的客戶到我家煤棧來買煤,生意還算過得去。到1955年公私合營,幹了小四十年。六十年代末拆朝陽門城牆,我家的老房子也拆了。

幹嘛選在朝陽門外開大車店呢,我家祖上就在朝外北營房,那裡親戚朋友多,全都臉熟。雖然我家開買賣,可不親自站櫃臺,請遠房親戚當掌櫃的。

我爺爺和我爸爸屬於老北京提籠架鳥的主兒,就知道吃喝玩樂,每天主要幹的事兒是泡茶館逛壇口,當年朝外壇口叫“小天橋”。

老北京茶館有大茶館、書茶館、棋茶館、野茶館好幾種。大茶館最有名,都開在大柵欄、天橋、地安門、隆福寺熱鬧地方。朝陽門外南壇口有二家書茶館,袁闊成就曾在那兒說書。朝陽門外大街路北的茶館都是清茶館,我爺爺是那兒的常客。

清茶館只賣茶水不備飯食。茶館前春夏秋三季,高搭涼棚,棚架竿上或者屋簷下,掛著木板招牌,上刻“毛尖”“雨前”“雀舌”“大方”等茶葉名稱,下麵系著紅布條穗,迎風飄擺,老遠就能知道這是茶館。每日清晨五時左右就挑開爐灶開門迎客,所謂“水沸茶舒,清香撲鼻”。

第一撥客人是喜歡遛早的老人或者無業子弟,他們早晨到城外葦塘附近遛鳥,進城後就到茶館休息。此時,他們把裝著飼養的百靈、黃雀、畫眉、靛殼、紅子等的籠子,或放在茶桌上,或掛在棚竿上,常客都有固定的位置。此時有的人會脫去籠子罩,讓鳥鳴叫,頓時“百鳥齊鳴”。一些鳥可以模仿喜鵲、山雀、布穀、葦紮子、甚至大雁、家貓的叫聲。還有的可以模仿老鷹叫,但是養鳥人都討厭它,因為它一叫,其它鳥都不敢再叫了。客人們除了比鳥叫,就是談茶經,論時政,話家常,消磨一上午。

茶館主人為了擴大營生,招攬顧客,還會組織“串套”活動。就是在春暖花開或者秋高氣爽的季節,寫好花箋紅封,約請養著好鳥的老人前來,讓養鳥的愛好者帶著自己養的鳥來學叫,行話叫“押口”。屆時茶館會張貼紅帖廣為宣傳,於是老少雲集,四方輻輳,茶館門庭若市,生意興隆。“串套”活動組織得好的茶館,也會由此聲名大振。崇外大街的萬樂園就是此中之佼佼者。到冬天,茶客們除取暖聊天外,又養蟈蟈、鬥蛐蛐、玩鳴蟲,他們會把揣在懷裡的葫蘆放在茶桌上,把湛青碧綠的蟈蟈放出來,用茶的熱氣熏得蛐蛐振翅,金鐘鳴叫,于萬物蕭疏之時顯示一絲生機,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除了比蟲之外,觀賞蟲具也是樂子。蟈蟈葫蘆很講究,蒙口樣式繁多,現在有的葫蘆已經是古董文物了。

午後茶館就換另一撥客人。拉房纖的房牙子,在此交換房屋買賣、典押、租賃的資訊。沿街收買舊貨打小鼓的小販,一面喝茶一面交換情報,某處出售舊貨自己出價多少,同行如果去只能出價比自己低,以便壓低價錢牟利,他們用行話稱茶館叫“攢(讀cuan)兒上”。還有就是泥瓦匠等生意人,把此處叫叫做“口上”。手藝人沒活幹,到本行茶館沏壺茶一坐,也許就能找到工作。還有放高利貸者,在此處經介紹放債,盤剝借款人。此外甚至有人販子來此買賣人口,這種買賣傷天害理,茶館掌櫃一般都會委婉地把他們拒之門外。

“拉房纖的”是專門吃買房、賣房的主兒。他們每天一早就提著鳥籠子到清茶館一一坐,沏壺小葉茶,神聊起來,藉以得到些買賣房的資訊。

幹這一行的必須能說會道,生意的成敗全憑三寸不爛之舌。遇見買房的只要找他們一瞧,馬上褒貶起來,什麼“這房蓋的不合格矩”啦,“院子是個大刀把兒不吉祥”啦,“地點太背”啦等等,說得一個大子兒不值,以便叫賣主兒少要一些錢,便於他去找主顧。等到遇上買主兒,他們又換了一套詞,說什麼“這房可是正經八百的好房,別看老點兒,可真正是老黃松木架,保您買過來就住,不用大修”。“您別看這胡同背點,但安靜啊,沒有車馬喧嘩,再說,出了胡同就是大街,交通也挺方便嘛!”總之,千方百計讓你買下這所房。當你猶豫不決時,他就會說:“聽說他這房××要買,您要有意,千萬早下定錢,可別叫人給嗆嘍!”並且近一步說:“經我手介紹買賣房的多啦,像這樣的好房,價錢又不太高的可不多見哪……”誘導買主兒從速拍板成交。

舊時幹這行也挺不容易,這種生活在底層的人也是在競爭中求生存的。俗話說:“同行是冤家”。他們之間既互相借助、利用,又互相排擠、拆臺。因此,幹這行的辦事、說話都得留個心眼兒,還得有些招數,說白了,就是要善於在同行之間搞勾心鬥角。例如:有托他賣房,需要找買主兒時,絕對不輕易透露賣房的是誰,這房座落何處。因為一旦說出去,別人就會直接找賣房的主兒,把你甩了,當然,好處費就會被他獨吞。他們之間互相借助時也儘量控制人數,免得狼多肉少。不過一人獨得或倆三個人獨得的事太少了,一般成交一好買賣,至少要有三五個人甚至七八個人,甚至大房,如王府宅第出賣時,高達百八十人。這裡面還包括王府的僕人,所謂“門裡頭”的一份。那時有一段順口溜:“十個纖,九個空,拉上一號就不輕”。也有的說。“一年不開張,開張吃一年。”

舊時買賣房產成交時,新、舊業主給拉纖兒的(即中保人兒)好處費,謂之“傭金”,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即“成三破二”,就是買房的新業主拿出房價的3%;賣房的舊業主拿出房價的2%。這樣,拉纖的(中保人)就可以拿到房價的5%。這乃是約定俗成的慣例,從清末到解放前,任何人無一例外者。另外,這5%傭金的分配還要分出大小份兒來,執筆寫賣字兒、“倒字兒”的和出力較大的拿大份,次者拿小份。

買賣成交後,他們就以中保人(即中證人)身份,與新、舊業主一同找個飯館,簽署契約、過款。這時,往往從他們中間找一位“秀才”持筆,先替舊業主給新業主寫一張“白字兒”(賣字兒),連同“紅契”即“所有權狀”和藍圖一並交給新業主驗收。隨後,再替新業主寫一張所謂“倒字兒”給舊業主,承認交接手續已清,保證按期付足餘款等項。新業主向舊業主付款後,這些拉纖的(中保人)便一一在“白字兒”和“倒字兒”上蓋章畫押。至此才完成了“使命”。新舊業主為了感謝他們起見,便當場把房價5%的傭金給他們分了,最後,還要擺上“豬八樣”或“花九件”的酒席,聚餐一頓。

松玉成他爺爺和爸爸都幹過拉房纖兒買賣,他家住東四頭條,那裡買房賣房的買賣多。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