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點點滴滴澡堂子

小時候一般的家庭都不具備洗澡的設施, 要洗澡就要到街上的公共浴池, 北京人又叫澡堂子。

那時候的澡堂子除了清華池等名店,

基本都不是很大, 也不像現在的洗浴中心那樣豪華。 記得我常去的澡堂子, 如西四丁字街口的西四浴池, 只有溫、熱池子以及數十個噴頭和幾十張鋪位, 真正是為平民大眾服務的沐浴場所。 現在回憶起來, 有些點點滴滴的印象, 還保留著那個時代的歷史痕跡。

喊堂聲聲

老北京飯館、茶館的“喊堂”, 是一種京味兒的特色民俗, 其實老北京的浴池裡同樣很講究喊堂。

那時候顧客進浴池洗澡, 先要在門口的帳房買號牌。 號牌大都是一分為二的對牌, 一塊交給浴池門口站堂的夥計, 掛在牆上的鋪位及服務專案的登記板上, 有多少顧客在鋪位落座、準備享受哪種服務, 都一目了然。

浴池的服務專案包括盆塘、池塘、搓澡、修腳、理髮等。

顧客交上號牌, 門口站堂的夥計就會隨口喊道:“兩位, 搓澡一位, 修腳一位。 ”聲音脆亮, 滿堂皆聞。 這時領位的夥計也會應聲喊道:“來了您哪!二位, 裡面請。 ”浴池裡鋪位錯落, 被分成許多區域, 這您也不用犯愁, 在每一個區域的岔巷口, 保准會有另一位元夥計介面喊道:“二位, 這邊請。 ”循著接力般的喊聲, 很快就來到了您自己的鋪位前。

落座之後, 夥計收走您的另一半號牌, 您就踏踏實實洗澡去吧。 等到您排隊的其他服務專案到了號, 就會有夥計在浴池裡喊道:“5號, 搓澡。 ”這時候搓澡的師傅就已經在候著您了。

洗完澡要離去, 負責您鋪位服務的夥計一邊收拾鋪位, 一邊就會大聲喊道:“二位, 送客。 ”就如同進來時一樣, 您每經過一位元夥計身邊, 都會有夥計應聲喊道:“二位慢走。 ”直到浴池門口, 站堂的夥計為您打開門並道一聲:“歡迎您再來!”喊堂聲聲, 透著格外的親切與熱情。

趿拉板兒

到公共沐浴場所洗澡, 必須換上由店家提供的拖鞋。 而那時候北京澡堂子裡的拖鞋, 大都是木頭製作的,

北京人也叫“趿拉板兒”或“呱嗒板兒”。

澡堂裡比較講究的趿拉板兒, 是先按腳形曲線裁出木板, 再以硬帆布條做袢釘於板上。 趿拉板兒不分左右, 形狀一致。 一些不太講究的浴池, 也可能是為了節省成本, 往往直接用兩塊長方形的木板就充當趿拉板兒, 趿拉板兒上箍腳的袢也以舊車輪外胎裁成的膠條代替。

那時候, 北京的浴池一般都是水泥地面, 而木板的粗糙在防滑上無疑有一定的優勢。 另外, 趿拉板兒材質低廉、耐用, 製作簡單, 即使維修起來也比較方便。 更重要的是, 趿拉板兒由於不起眼, 店家也就不用擔心丟失。 而趿拉板兒行走起來特有的節奏之聲, 是它另有得名“呱嗒板兒”的來由。

肥皂頭兒

如今走進任何一家洗浴中心, 洗浴用品都是應有盡有——沐身的有浴液、香皂, 洗頭的專有洗髮、護髮香波, 都洗乾淨了還有護膚用品伺候。 但在過去的老澡堂子裡, 這些時尚的玩藝兒別說見過, 聽都沒聽說過。

那時候的北京老澡堂子, 最常用的洗浴用品就是肥皂, 如果能見到有誰在使用香皂,那也一準兒是人家自己帶來的,而且絕對是講究人。

老澡堂子用的肥皂,現在市場上都很難見到了。那時候的肥皂論條賣,每條約15釐米長,中間有分割線,其鹼性很大,利於洗塵祛油。可您別以為店家會把整條的肥皂擺在浴室裡,供客人敞開用。一般的澡堂子都是先將整條的肥皂一分兩半,能給客人用半塊肥皂的就算大方的,更多的澡堂子則是將半塊肥皂再切開一半,等於一條肥皂的四分之一,顧客攥在手裡如同一個肥皂頭兒。其實也沒別的,因為肥皂都是憑票的,限量供應,當然要省著用。

那時的澡堂子還有一景,就是把肥皂花插著疊晾在櫃檯上,目的是將其風乾。因為新鮮的肥皂質地較軟,用起來更顯浪費。而風乾後的肥皂硬度加大,自然消耗也會慢一點。

洗澡票

洗澡票是一種相當於代金券的票證,在計劃經濟的時代曾很盛行。那時候一般的家庭都沒有條件配置洗浴設施,洗澡主要依靠公共浴池,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也有自己的浴室,供本單位的職工使用。

洗澡票的推廣使用,與國家實行職工洗理費的福利制度有很大關係。很多企事業單位為了保證職工定期洗澡,將洗理費換算成洗澡票發給個人。記得那時北京的洗澡票,都是由服務行業管理部門統一印製的,可以在全市任何公共浴池通用。洗澡票印有面值,既可以洗澡,也可以折算成幣值用來理髮。當時洗一次澡的費用是0.26元,每張洗澡票的面值也是如此。現在這樣的洗澡票,也像計劃經濟時期的其他票證一樣,成為了一種收藏品。

頭過水

過去的老澡堂子,池塘裡的水每天都要更新。因為那時條件落後,池中的水只能一次性使用,不像現在的洗浴中心多採用流動性的迴圈水。

老澡堂子更換池水都是在打烊以後,夥計們先要把池水放幹,然後穿著膠靴用棕刷把池底和四壁清刷乾淨,再放上清水,待第二天開門前將池水按照不同池塘的溫度進行加熱,就可以迎接客人了。所以,那時澡堂子都書有一副對聯:“金雞未唱池先熱,旭日初臨客早來”,表現澡堂職工辛辛苦苦,天不亮就開始燒水忙碌,準備迎接遠來的客人。新換的池水清澈乾淨,客人們都願意搶著來洗,所以也叫“頭過水”。

池塘裡的水洗到幾過後,水面開始漂浮著一層油漬,這時就會有夥計拿著長竿先把油漬趕到池邊,然後用家什將油漬撇出,同時再用水管不時將地面沖洗乾淨,這樣的清理每天都要不斷地重複。為了殺菌,池中往往還要加入適量的漂白粉,所以那時候澡堂中漂白粉的味道也很濃。

要洗上“頭過水”,您就得趕個大早,這對上班上學的人來說就不易了,所以那時候澡堂子一開門,趕早來的多是老年人或是有閒工夫的泡澡常客。而一到星期日,一大早澡堂子門口就有人排著隊洗澡,也成了當時的一景。

溜嗓子

有些老北京人泡澡堂子,不僅僅是為了打理一下個人衛生,甚至還將其當做是一種消遣。一邊泡著澡,一邊還情不自禁地溜起嗓子,那份瀟灑自在,目空無人的愜意,讓不習慣的人有時還真能嚇一跳。

北京的浴室建築大都寬闊高大,空間高闊有利於空氣的流通,這樣一來對聲音也就有了一種共鳴的效果,在池塘裡大聲說話都能聽到回聲。喜歡泡澡的人,水溫越燙越會感到舒坦,而隨著熱氣蒸騰,整個浴室裡朦朧彌漫,這時一句“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憑陰陽如翻掌保定乾坤”,那一定是哪位泡澡的北京爺犯了戲癮。

喜歡歌唱的也不閑著,一曲《北京頌歌》也會唱得盪氣迴腸。當然,也有不歌不戲的,就為了泡澡泡到忘情時,運足丹田之氣,幹吼兩聲。對所有這些冷不丁發出的動靜,一般常泡澡的人都會習以為常,而被嚇了一跳的,過後往往也只是會心地一笑。

在澡堂子裡溜嗓子其實也是有說頭的——人在熱水裡浸泡血液流通加快,筋骨放鬆,放聲吼上幾嗓子,既釋放出胸中的濁氣,又愉悅了心情,也算是一種心理減壓吧。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如果能見到有誰在使用香皂,那也一準兒是人家自己帶來的,而且絕對是講究人。

老澡堂子用的肥皂,現在市場上都很難見到了。那時候的肥皂論條賣,每條約15釐米長,中間有分割線,其鹼性很大,利於洗塵祛油。可您別以為店家會把整條的肥皂擺在浴室裡,供客人敞開用。一般的澡堂子都是先將整條的肥皂一分兩半,能給客人用半塊肥皂的就算大方的,更多的澡堂子則是將半塊肥皂再切開一半,等於一條肥皂的四分之一,顧客攥在手裡如同一個肥皂頭兒。其實也沒別的,因為肥皂都是憑票的,限量供應,當然要省著用。

那時的澡堂子還有一景,就是把肥皂花插著疊晾在櫃檯上,目的是將其風乾。因為新鮮的肥皂質地較軟,用起來更顯浪費。而風乾後的肥皂硬度加大,自然消耗也會慢一點。

洗澡票

洗澡票是一種相當於代金券的票證,在計劃經濟的時代曾很盛行。那時候一般的家庭都沒有條件配置洗浴設施,洗澡主要依靠公共浴池,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也有自己的浴室,供本單位的職工使用。

洗澡票的推廣使用,與國家實行職工洗理費的福利制度有很大關係。很多企事業單位為了保證職工定期洗澡,將洗理費換算成洗澡票發給個人。記得那時北京的洗澡票,都是由服務行業管理部門統一印製的,可以在全市任何公共浴池通用。洗澡票印有面值,既可以洗澡,也可以折算成幣值用來理髮。當時洗一次澡的費用是0.26元,每張洗澡票的面值也是如此。現在這樣的洗澡票,也像計劃經濟時期的其他票證一樣,成為了一種收藏品。

頭過水

過去的老澡堂子,池塘裡的水每天都要更新。因為那時條件落後,池中的水只能一次性使用,不像現在的洗浴中心多採用流動性的迴圈水。

老澡堂子更換池水都是在打烊以後,夥計們先要把池水放幹,然後穿著膠靴用棕刷把池底和四壁清刷乾淨,再放上清水,待第二天開門前將池水按照不同池塘的溫度進行加熱,就可以迎接客人了。所以,那時澡堂子都書有一副對聯:“金雞未唱池先熱,旭日初臨客早來”,表現澡堂職工辛辛苦苦,天不亮就開始燒水忙碌,準備迎接遠來的客人。新換的池水清澈乾淨,客人們都願意搶著來洗,所以也叫“頭過水”。

池塘裡的水洗到幾過後,水面開始漂浮著一層油漬,這時就會有夥計拿著長竿先把油漬趕到池邊,然後用家什將油漬撇出,同時再用水管不時將地面沖洗乾淨,這樣的清理每天都要不斷地重複。為了殺菌,池中往往還要加入適量的漂白粉,所以那時候澡堂中漂白粉的味道也很濃。

要洗上“頭過水”,您就得趕個大早,這對上班上學的人來說就不易了,所以那時候澡堂子一開門,趕早來的多是老年人或是有閒工夫的泡澡常客。而一到星期日,一大早澡堂子門口就有人排著隊洗澡,也成了當時的一景。

溜嗓子

有些老北京人泡澡堂子,不僅僅是為了打理一下個人衛生,甚至還將其當做是一種消遣。一邊泡著澡,一邊還情不自禁地溜起嗓子,那份瀟灑自在,目空無人的愜意,讓不習慣的人有時還真能嚇一跳。

北京的浴室建築大都寬闊高大,空間高闊有利於空氣的流通,這樣一來對聲音也就有了一種共鳴的效果,在池塘裡大聲說話都能聽到回聲。喜歡泡澡的人,水溫越燙越會感到舒坦,而隨著熱氣蒸騰,整個浴室裡朦朧彌漫,這時一句“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憑陰陽如翻掌保定乾坤”,那一定是哪位泡澡的北京爺犯了戲癮。

喜歡歌唱的也不閑著,一曲《北京頌歌》也會唱得盪氣迴腸。當然,也有不歌不戲的,就為了泡澡泡到忘情時,運足丹田之氣,幹吼兩聲。對所有這些冷不丁發出的動靜,一般常泡澡的人都會習以為常,而被嚇了一跳的,過後往往也只是會心地一笑。

在澡堂子裡溜嗓子其實也是有說頭的——人在熱水裡浸泡血液流通加快,筋骨放鬆,放聲吼上幾嗓子,既釋放出胸中的濁氣,又愉悅了心情,也算是一種心理減壓吧。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