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這個剛被抹黑的王朝,第一次讓全國人口過億

明帝國是中華歷史上又一個傳奇的時代。 其第一傳奇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唯一一個從南方打向北方並且稱帝的, 一直以來, 南方政權都是地處一方, 負隅頑抗的。 這與其領導人有著絕對的關係。 朱元璋是一個馬背上的政治家, 他雖然識字不多, 是中國上兩個白手起家的皇帝之一, 另一個白手起家的是漢高祖劉邦, 但朱元璋卻比劉邦來得厲害。

朱元璋坐擁長江中下游平原作為戰略根基, 劃江而待天下, 國力足夠後, 揮師北上, 驅逐了元朝勢力。

朱元璋還有一大手筆, 那就是處死了所有的開國元勳。

大明第一猛將藍玉在赴邢前高呼“朱公啊朱公, 難道不留一二猛將而守家國!”朱元璋並未為所動。 我們來分析一下朱元璋起義的情況。

朱元璋, 明王朝的開國皇帝。 他自幼貧寒, 父母兄長均死于瘟疫, 孤苦無依, 入皇覺寺(位於鳳陽城西門外)為小沙彌, 兼任清潔工、倉庫保管員、添油工。 入寺不到二個月, 因荒年寺租難收, 寺主封倉遣散眾僧, 朱重八只得離鄉為游方僧。 後於至正八年又回到皇覺寺。

因其友湯和(疑似)的一封信, 參加了起義軍, 並改名“朱元璋”意為誅(朱)滅元朝的璋(璋, 一種武器)。 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暴政, 在郭子興手下, 率兵出征, 有攻必克;因此郭便把養女馬氏嫁與了他, 軍中稱之為“朱公子”。

郭死後統率郭部, 任小明王韓林兒的左副元帥。 接著以戰功連續升遷, 至正十六年(1356年)諸將奉朱元璋為吳國公。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吳王位。

至正二十七(1367)四月, 吳王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 率軍25萬, 北進中原。 北伐中發佈告北方官民的文告, 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 恢復中華, 立綱陳紀, 救濟斯民”的綱領, 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 朱元璋順應時代潮流, 憑藉其雄才大略、遠見卓識對北伐又做出了精心部署, 提出先取山東, 撤除元朝的屏障;進兵河南, 切斷它的羽翼, 奪取潼關, 佔據它的門檻;然後進兵大都, 這時元朝勢孤援絕, 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 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捲而下。

北伐大軍按計而行。

徐達率兵先取山東, 再西進, 攻下汴粱, 然後揮師澧關。 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 明洪武元年(1368年), 于南京稱帝, 國號大明, 年號洪武。

洪武元年 (1368)七月, 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 二十七日進佔通州。 元順帝妥歡貼睦爾率後妃、太子和大臣, 開健德門逃出大都, 經居庸關逃奔上都。 八月二日, 明軍進入大都, 元朝至此滅亡, 蒙古在中國的統治結束, 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

從歷史資料上看, 朱元璋用人唯親, 仔細觀其手下, 分為老鄉派和浙東黨。 所謂的浙東黨無非就是一些文官, 參謀人員, 以劉伯溫為首, 這些人是他建立政權後為了平衡朝政而故意設立的, 而之前, 都是由自己的老鄉所把持。

在起義前期,

朱元璋帶兵攻無不克, 可見他本人也是帥才, 絕對的帥才。

中國歷史上有能稱帥才的皇帝不多, 有隋煬帝楊廣, 唐太宗李世民, 宋太祖趙匡胤, 元朝成吉思汗, 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為數也就這些人, 這帥才指的是, 可以不依賴于朝中猛將, 自身就可以帶兵打勝仗, 嚴格說來, 後面的三個才是真正的力敵萬鈞的皇帝。

從帶兵的將領上看來, 這些帶兵的將領對他來說可有可無, 他們只是在嚴格的執行自己的命令, 隨便換一個照樣可以打勝仗, 這也是為什麼大明初期, 著名將領數量那麼多, 實際上, 那是因為朱元璋本身的統帥能力太強, 已經可以降低對將領的要求了。 所以他並在乎除掉幾個將領, 這是他本身的能力所決定,

這種結果就是他可以不向驕兵悍將妥協, 這種能力, 讓他的帝國完全的獨裁, 不用看誰的臉色, 也不怕得罪哪個貴族而處處掣肘, 也不怕哪個貴族以老賣老, 這種帝國的好處就是命令自上而下的都會被執行, 其制定的律法規章都不容易被改變, 整個國家雖然也有諸侯國, 但沒有任何人敢違背其旨意, 這種國家上下一體就好比手臂在指揮手指一樣。

在經濟方面, 由於元末戰爭, 人口損失嚴重, 土地空缺多, 國內並沒有出現因土地而產生階級矛盾, 這種盛世重複了之前多個朝代那種興盛, 都是依靠土地與農民的依存關係或興盛或衰敗。 其國家總體強盛依靠的是生產和節儉。 朱元璋本身農民出身, 懂得體民惜民, 實際上他的一生也都在為農民爭取利益,哪個諸侯貴族過於驕縱就會被他處死。這種做法讓其得到了社會底層階級的擁護。不過由於他沒有像商鞅一樣制定出一套後代可以因循的律法來限制官僚貴族的權力。所以他做的好並不代表後代也能做的好。

明朝的另外一位偉大的君王就是朱元璋的兒子明成祖朱棣。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春天,朱棣從鳳陽回到南京,受命就藩北平。他的府邸就是元朝的舊宮,其規制如同天子。按照規定,藩王的府邸“亞天子一等”,其它諸王都是如此。為了這件事,朱元璋還曾特地告諭諸王,要他們不要與燕王攀比,因燕王府邸是元朝舊宮,不需要新建,他們新建的府邸則都要按規定辦事。不難看出,朱元璋對燕王寄望殊深。

明太祖朱元璋為禦侮防患,在位期間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藩王各擁重兵,坐鎮一方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故,繼立為皇太孫的朱允炆對諸王勢大難制深感憂慮。洪武晚年,功臣宿將被誅殺殆盡,北方軍事均以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而燕王朱棣與周王朱橚及齊、代諸王均擁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後,即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削藩。以燕王勢大難圖,故削藩自燕王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餘皆廢為庶人。為圖燕王,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衛軍士,加強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具得燕王將舉兵反狀,乃發兵逮燕府官屬,並密敕張信逮捕燕王。張信為燕王舊部,此時遂降燕,朱棣隨即為備。七月,朱棣以計擒殺張昺、謝貴,並命燕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北平。後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

戰事之初,因北方諸將多燕王舊部,降燕從戰者甚多。燕軍先後下通州、薊州、懷柔等城,宋忠等戰死。八月,朱允炆以太祖舊將耿炳文為大將軍,率師三十萬伐燕。先鋒抵雄縣,為燕師所襲,九千人全部戰死。複戰於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敗。朱允炆遂以勳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調兵五十萬伐燕,築壘九門,圍攻北平。十月,朱棣親自率精騎襲大寧,執甯王朱權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顏三衛騎兵,兵力驟增。李景隆乘虛攻北平,但不能克。燕王師自大寧返回後,于鄭灞大破李景隆軍。朱允炆被迫罷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職,以緩燕師。建文二年四月,雙方又戰于白溝河,李景隆再次戰敗,燕師乘勝圍攻濟南。山東參政鐵鉉固守濟南,以逸待勞,燕師久攻不下,敗還。九月,朝廷升鉉為山東市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師與燕軍會戰於東昌(今山東聊城),燕師大敗,主將張玉戰死。建文帝於三年複齊、黃職。二月,燕師再度南下。三月,敗盛庸於滹沱河,再敗吳傑等於槁城。朱允炆以放逐齊、黃為名,使其外出募師勤王。當時,燕師雖多勝,但損失頗重,而朝廷軍源頗廣,燕軍于河北、山東一帶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後又為朝廷兵所據。同年底,有內臣自京師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虛可圖,決計改變戰略,於四年正月率師南下。四月,連破何福、平安師,五月克泗州、揚州。建文帝遣慶成郡主至燕師,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許。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燕,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朱棣下南京後,自即皇帝位。

這是朱棣繼位的過程。雖然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兒子,生活也是在帝王家,但從其經歷上看,他的所有經歷已經可以算得上是建立一個新的朝廷,他也算是一個開國皇帝。這開國皇帝就有其特別的權力,那就是可以制定一些律法及國策。

以下是他的一些功績:

明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

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全書正文22877卷,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3.7億字。書中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宋元以後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達8000餘種,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明永樂三年﹙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

永樂四年(西元1406年),北平方面的臣僚開始奉旨徵調工匠、民夫上百萬人,正式營建北京宮殿。

為了徹底解決蒙元貴族的殘餘勢力,永樂七年(1409年),明朝在黑龍江下游東岸特林地方,設立了奴兒幹都司,管轄今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庫頁島等地。以及對安南的戰爭。永樂八年(1410年)開始,明成祖朱棣親自率領明軍進行北伐。這次北伐,明軍在飛雲山大戰中擊破五萬蒙古鐵騎,迫使蒙古本部的韃靼向明朝稱臣納貢,永樂帝封韃靼大汗為和甯王。隨後明朝大軍一直進入到極北的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為碑“翰海為鐔,天山為鍔。”永樂十年(1414年),永樂帝舉行第二次北伐,擊敗了蒙古另一部瓦剌,瓦剌遣使謝罪之後,永樂帝班師回朝。永樂十七年(1421年),永樂帝舉行第三次北伐,大敗兀良哈蒙古。蒙古勢力遭到永樂帝的連續打擊後,此後數十年都無法對明朝構成威脅。

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

這些是從大方面記錄的,我們從國家資料上來看,明成祖時期的軍事力量,扣除鄭和下西洋那龐大的海軍外,明軍總兵力二百七十萬,在歷史上,這個資料是最大的。任何一個朝代都沒有超過這個數字的。人口五千七百萬,比肩于唐玄宗開元盛世,隋煬帝大業年間。經濟繁榮,海軍稱霸西太平洋及印度洋。明朝陸軍越過長城不知幾千里。明成祖時期,大明帝國所向無敵,外族力量幾乎都被摧毀,從防禦角度上看,他沒有必要保留這麼一支強大的軍隊,因為沒有那麼強大的敵人,這與大宋的百萬大軍不一樣,宋朝的百萬大軍是因為有強國入侵,其不得不保留那麼大規模的軍隊,也就是說明成祖他並不是在全民總動員後才有這麼大數量的軍隊,他需要這麼一支軍隊完全為了滿足向外擴張的需求,而有這樣需求的正說明其國力強盛。後人把這個時期稱為永樂盛世。

這個盛世是真正的盛世,因為明成祖改變了中國歷史以來的一貫作風。中國古時候的強盛如文景之治,靠的是輕徭役,減賦稅,國家政治清貧,朝廷勤儉節約。這種社會可以達到一個盛世,但是這個盛世卻有著頂點,那就是當役無可輕,稅無可減的時候,那盛世也就到頭了,之後將由盛轉衰,國力開始衰弱,朝代進入新的輪回。其最後國家的命運將決定於國土面積與人口數量的比例,當國土面積與民眾數量達到飽和的時候,社會出現矛盾,國力衰減,政權更替。總的歸納起來,這種社會就叫做累積型社會,這種盛世也叫做累積型盛世,這種盛世是靠節約出來的,是農耕社會的主體,也是封建自給自足的一個發展現象。明成祖卻完全改變了這種方式,他打破了常規,以高消耗高回收為國策,這是商業社會的一個前景規劃。大明帝國注重海軍的發展,在擁有龐大海疆的同時,商業貿易得到了急速的發展,實際上那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錐形。雖然國家花了很多錢用於打造海軍,但這些錢並沒有外流,而是直接落入了民間,讓多數人擁有,然後這些人拿著錢繼續投資開辦一些相應的商圈,然後政府通過徵收商業稅的方式重新佔有這些錢,這樣每讓這些資金流動一遍國民生活水準就會提高一次,商品的跨區域流通會造成商品的一直供不應求,這時候農民個體等會通過提高生產力提高單位生產量,把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到最大水準。這就是商品消費型社會。是一種新的概念,只是這種用意沒有被理解,後世子孫只把他那種大巡洋當成是一種浪費,當成一種炫耀,完全沒有想到這是明成祖故意花錢給民眾,讓民眾得利,因利導利,國家也能獲利。所謂捨得有舍才有得,這是活錢,讓錢活起來,有投資才有產出,把自己用不完的東西拿去交易自己想用卻沒有的東西,實際上自己並沒有損失什麼,後世雖然停止了下海巡洋,可經濟反而落後了,這就說明了其中的問題。政府投身貿易,參與商業活動可以快速的提高經濟水準,這類似於政府的宏觀調控。明成祖是通過戰爭手段獲得皇位的,這代表著他繼位之時國力的衰弱程度,那個時候,國家剛完成內戰統一,農田被損毀無數,而永樂四年,他便已經有能力建造新都了,這說明其永樂三年時派遣鄭和下西洋已經獲得了足夠的利潤,這利潤不一定是出超,但國家財政在政府與民眾身上流了一遍之後便變得更多了。那時候,他把整個國庫的錢都用於打造戰船,這些錢被分散到工匠民眾手中,吸引了一些農田被損毀無田耕種的農夫從事工商手工業。這樣變緩和了農民與土地的矛盾,然後鄭和下西洋時用明朝廷從民間收購的商品從外國交換得相應的物品,這些物品被運回國銷售給民眾,之前被民眾掙走的錢又回到朝廷手中,朝廷財產保值,但稅收卻是額外的。也可以說在商業社會裡,朝廷可以自己給自己創造稅收機會。這種方式讓其國力可以迅速恢復,永樂年間不過二十來年,但卻是從一個戰爭後站起來的帝國就不簡單了,文景之治持續四十年,隋大業得益于北周強盛,開元之治得益于唐太宗貞觀與武則天。永樂盛世的發展是最快的,如果當時的下海巡洋國策沒有改變的話,或許之後的歷史就得全部改寫了。不過也因為下海國策的改變,國家無力支持如此龐大的軍事力量,國力開始衰弱。因此,明帝國本來可以永遠的強盛下去,卻因為後續的帝國沒有明成祖的魄力,固守成規,導致明帝國也免不了滅亡的結局。不過明成祖的這一步突破也是歷史的突破,除了下海巡洋這一大手筆被取消外,他的其他方略倒是被保留了下來,這對大明帝國的發展也是不可估量的,自漢武帝時代開始,中國的人口一直無法突破六千萬,隋煬帝大業年間,其人口也就五千七八百萬,唐玄宗時期也不相上下,但明帝國後期,其人口已經突破了這個數量限制,到了明朝末期,人口已經破億。繼承明帝國產業的清帝國由於是外族入侵,在政治文化方面匱乏,一絲不漏的繼承了明朝的管制體制,在政治上實際也就等於是明帝國的延續,只是執政者變成了滿族政權而已,直到清政府滅亡,中華人口超過四億,這都是得益于明成祖的政體經濟改革。

優己/著 收錄 《紛爭》

本文系 社科哲學家、童話作家優己 原創發表

學漢語讀歷史,交流兒童教學與教育請找 優己導師

微信搜索公眾號:優己

實際上他的一生也都在為農民爭取利益,哪個諸侯貴族過於驕縱就會被他處死。這種做法讓其得到了社會底層階級的擁護。不過由於他沒有像商鞅一樣制定出一套後代可以因循的律法來限制官僚貴族的權力。所以他做的好並不代表後代也能做的好。

明朝的另外一位偉大的君王就是朱元璋的兒子明成祖朱棣。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春天,朱棣從鳳陽回到南京,受命就藩北平。他的府邸就是元朝的舊宮,其規制如同天子。按照規定,藩王的府邸“亞天子一等”,其它諸王都是如此。為了這件事,朱元璋還曾特地告諭諸王,要他們不要與燕王攀比,因燕王府邸是元朝舊宮,不需要新建,他們新建的府邸則都要按規定辦事。不難看出,朱元璋對燕王寄望殊深。

明太祖朱元璋為禦侮防患,在位期間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藩王各擁重兵,坐鎮一方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故,繼立為皇太孫的朱允炆對諸王勢大難制深感憂慮。洪武晚年,功臣宿將被誅殺殆盡,北方軍事均以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而燕王朱棣與周王朱橚及齊、代諸王均擁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後,即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削藩。以燕王勢大難圖,故削藩自燕王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餘皆廢為庶人。為圖燕王,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衛軍士,加強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具得燕王將舉兵反狀,乃發兵逮燕府官屬,並密敕張信逮捕燕王。張信為燕王舊部,此時遂降燕,朱棣隨即為備。七月,朱棣以計擒殺張昺、謝貴,並命燕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北平。後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

戰事之初,因北方諸將多燕王舊部,降燕從戰者甚多。燕軍先後下通州、薊州、懷柔等城,宋忠等戰死。八月,朱允炆以太祖舊將耿炳文為大將軍,率師三十萬伐燕。先鋒抵雄縣,為燕師所襲,九千人全部戰死。複戰於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敗。朱允炆遂以勳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調兵五十萬伐燕,築壘九門,圍攻北平。十月,朱棣親自率精騎襲大寧,執甯王朱權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顏三衛騎兵,兵力驟增。李景隆乘虛攻北平,但不能克。燕王師自大寧返回後,于鄭灞大破李景隆軍。朱允炆被迫罷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職,以緩燕師。建文二年四月,雙方又戰于白溝河,李景隆再次戰敗,燕師乘勝圍攻濟南。山東參政鐵鉉固守濟南,以逸待勞,燕師久攻不下,敗還。九月,朝廷升鉉為山東市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師與燕軍會戰於東昌(今山東聊城),燕師大敗,主將張玉戰死。建文帝於三年複齊、黃職。二月,燕師再度南下。三月,敗盛庸於滹沱河,再敗吳傑等於槁城。朱允炆以放逐齊、黃為名,使其外出募師勤王。當時,燕師雖多勝,但損失頗重,而朝廷軍源頗廣,燕軍于河北、山東一帶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後又為朝廷兵所據。同年底,有內臣自京師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虛可圖,決計改變戰略,於四年正月率師南下。四月,連破何福、平安師,五月克泗州、揚州。建文帝遣慶成郡主至燕師,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許。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燕,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朱棣下南京後,自即皇帝位。

這是朱棣繼位的過程。雖然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兒子,生活也是在帝王家,但從其經歷上看,他的所有經歷已經可以算得上是建立一個新的朝廷,他也算是一個開國皇帝。這開國皇帝就有其特別的權力,那就是可以制定一些律法及國策。

以下是他的一些功績:

明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

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

《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全書正文22877卷,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3.7億字。書中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宋元以後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達8000餘種,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明永樂三年﹙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

永樂四年(西元1406年),北平方面的臣僚開始奉旨徵調工匠、民夫上百萬人,正式營建北京宮殿。

為了徹底解決蒙元貴族的殘餘勢力,永樂七年(1409年),明朝在黑龍江下游東岸特林地方,設立了奴兒幹都司,管轄今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庫頁島等地。以及對安南的戰爭。永樂八年(1410年)開始,明成祖朱棣親自率領明軍進行北伐。這次北伐,明軍在飛雲山大戰中擊破五萬蒙古鐵騎,迫使蒙古本部的韃靼向明朝稱臣納貢,永樂帝封韃靼大汗為和甯王。隨後明朝大軍一直進入到極北的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為碑“翰海為鐔,天山為鍔。”永樂十年(1414年),永樂帝舉行第二次北伐,擊敗了蒙古另一部瓦剌,瓦剌遣使謝罪之後,永樂帝班師回朝。永樂十七年(1421年),永樂帝舉行第三次北伐,大敗兀良哈蒙古。蒙古勢力遭到永樂帝的連續打擊後,此後數十年都無法對明朝構成威脅。

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

這些是從大方面記錄的,我們從國家資料上來看,明成祖時期的軍事力量,扣除鄭和下西洋那龐大的海軍外,明軍總兵力二百七十萬,在歷史上,這個資料是最大的。任何一個朝代都沒有超過這個數字的。人口五千七百萬,比肩于唐玄宗開元盛世,隋煬帝大業年間。經濟繁榮,海軍稱霸西太平洋及印度洋。明朝陸軍越過長城不知幾千里。明成祖時期,大明帝國所向無敵,外族力量幾乎都被摧毀,從防禦角度上看,他沒有必要保留這麼一支強大的軍隊,因為沒有那麼強大的敵人,這與大宋的百萬大軍不一樣,宋朝的百萬大軍是因為有強國入侵,其不得不保留那麼大規模的軍隊,也就是說明成祖他並不是在全民總動員後才有這麼大數量的軍隊,他需要這麼一支軍隊完全為了滿足向外擴張的需求,而有這樣需求的正說明其國力強盛。後人把這個時期稱為永樂盛世。

這個盛世是真正的盛世,因為明成祖改變了中國歷史以來的一貫作風。中國古時候的強盛如文景之治,靠的是輕徭役,減賦稅,國家政治清貧,朝廷勤儉節約。這種社會可以達到一個盛世,但是這個盛世卻有著頂點,那就是當役無可輕,稅無可減的時候,那盛世也就到頭了,之後將由盛轉衰,國力開始衰弱,朝代進入新的輪回。其最後國家的命運將決定於國土面積與人口數量的比例,當國土面積與民眾數量達到飽和的時候,社會出現矛盾,國力衰減,政權更替。總的歸納起來,這種社會就叫做累積型社會,這種盛世也叫做累積型盛世,這種盛世是靠節約出來的,是農耕社會的主體,也是封建自給自足的一個發展現象。明成祖卻完全改變了這種方式,他打破了常規,以高消耗高回收為國策,這是商業社會的一個前景規劃。大明帝國注重海軍的發展,在擁有龐大海疆的同時,商業貿易得到了急速的發展,實際上那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錐形。雖然國家花了很多錢用於打造海軍,但這些錢並沒有外流,而是直接落入了民間,讓多數人擁有,然後這些人拿著錢繼續投資開辦一些相應的商圈,然後政府通過徵收商業稅的方式重新佔有這些錢,這樣每讓這些資金流動一遍國民生活水準就會提高一次,商品的跨區域流通會造成商品的一直供不應求,這時候農民個體等會通過提高生產力提高單位生產量,把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到最大水準。這就是商品消費型社會。是一種新的概念,只是這種用意沒有被理解,後世子孫只把他那種大巡洋當成是一種浪費,當成一種炫耀,完全沒有想到這是明成祖故意花錢給民眾,讓民眾得利,因利導利,國家也能獲利。所謂捨得有舍才有得,這是活錢,讓錢活起來,有投資才有產出,把自己用不完的東西拿去交易自己想用卻沒有的東西,實際上自己並沒有損失什麼,後世雖然停止了下海巡洋,可經濟反而落後了,這就說明了其中的問題。政府投身貿易,參與商業活動可以快速的提高經濟水準,這類似於政府的宏觀調控。明成祖是通過戰爭手段獲得皇位的,這代表著他繼位之時國力的衰弱程度,那個時候,國家剛完成內戰統一,農田被損毀無數,而永樂四年,他便已經有能力建造新都了,這說明其永樂三年時派遣鄭和下西洋已經獲得了足夠的利潤,這利潤不一定是出超,但國家財政在政府與民眾身上流了一遍之後便變得更多了。那時候,他把整個國庫的錢都用於打造戰船,這些錢被分散到工匠民眾手中,吸引了一些農田被損毀無田耕種的農夫從事工商手工業。這樣變緩和了農民與土地的矛盾,然後鄭和下西洋時用明朝廷從民間收購的商品從外國交換得相應的物品,這些物品被運回國銷售給民眾,之前被民眾掙走的錢又回到朝廷手中,朝廷財產保值,但稅收卻是額外的。也可以說在商業社會裡,朝廷可以自己給自己創造稅收機會。這種方式讓其國力可以迅速恢復,永樂年間不過二十來年,但卻是從一個戰爭後站起來的帝國就不簡單了,文景之治持續四十年,隋大業得益于北周強盛,開元之治得益于唐太宗貞觀與武則天。永樂盛世的發展是最快的,如果當時的下海巡洋國策沒有改變的話,或許之後的歷史就得全部改寫了。不過也因為下海國策的改變,國家無力支持如此龐大的軍事力量,國力開始衰弱。因此,明帝國本來可以永遠的強盛下去,卻因為後續的帝國沒有明成祖的魄力,固守成規,導致明帝國也免不了滅亡的結局。不過明成祖的這一步突破也是歷史的突破,除了下海巡洋這一大手筆被取消外,他的其他方略倒是被保留了下來,這對大明帝國的發展也是不可估量的,自漢武帝時代開始,中國的人口一直無法突破六千萬,隋煬帝大業年間,其人口也就五千七八百萬,唐玄宗時期也不相上下,但明帝國後期,其人口已經突破了這個數量限制,到了明朝末期,人口已經破億。繼承明帝國產業的清帝國由於是外族入侵,在政治文化方面匱乏,一絲不漏的繼承了明朝的管制體制,在政治上實際也就等於是明帝國的延續,只是執政者變成了滿族政權而已,直到清政府滅亡,中華人口超過四億,這都是得益于明成祖的政體經濟改革。

優己/著 收錄 《紛爭》

本文系 社科哲學家、童話作家優己 原創發表

學漢語讀歷史,交流兒童教學與教育請找 優己導師

微信搜索公眾號:優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