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圓明園之後,乾隆帝聲明不再建園,為何時隔6年又要建頤和園?

兩個半世紀前建成的清漪園, 與人們耳熟能詳的頤和園相比, 聽上去已經有些遙遠。

乾隆, 這個在歷史上頗受關注的君王, 究竟為何要建造這樣一座園林?

萬壽山南麓的中軸線上, 巍峨高聳的佛香閣八面三層, 踞山面湖, 是全園的中心。

不再建園的承諾

乾隆九年(1744), 在修繕完圓明園後, 乾隆寫了一篇《圓明園後記》。

在這篇文章中, 他躊躇滿志地誇耀圓明園, 並聲明自己從此之後就不再修建新的御苑了, 同時也告誡後世子孫:應該滿足於已經有的這份遺產, 而不要再勞民傷財、另建其他園林。

但僅時隔6年, 乾隆便公然自食其言, 開始修建清漪園。

黑色的1750年

1750年, 對於大清王朝來說, 絕對算得上是一個黑色的年份。

從這年的年初到年底, 從南到北很多地方都發生了自然災害, 水災、旱災、冰雹紛至遝來, 年底西藏又發生了叛亂, 簡直是禍不單行。

不過, 這接踵而至的壞消息,

似乎並沒太影響39歲的乾隆皇帝的心情。 3月, 他頒佈了一條看似與帝國的國計民生毫無關係的上諭:

把北京西北郊的甕山改名為“萬壽山”, 把甕山旁邊的西湖改稱“昆明湖”。

這條上諭, 悄悄地向朝野傳遞這樣的訊息——乾隆已經在精心籌畫大型園林工程。

乾隆的這一項計畫立刻引起了諸多臣民的私下議論:是什麼原因, 會讓皇帝無視國計民生、君王的一言九鼎, 時隔6年即出爾反爾?

為了治水?

在乾隆撰寫的《萬壽山清漪園記》中, 找到了一個看上去堂而皇之的答案——治水。

這篇寫成於清漪園工程接近完工時(1761年)的文章, 與其說是一篇紀念文章, 不如說是乾隆主動對自己食言行為的辯白書, 文中點出了“治水”的目的——進一步完善西北郊的水系。

其實, 乾隆並沒有說假話, 修建清漪園客觀上的確取得了治水的效果。

在清漪園修建之前, 西湖(今昆明湖)附近因為年久失修, 每到洪水頻發季節, 附近的居民就會為水患所擾。

清漪園將湖面向東推到現在的東堤, 修建水閘使昆明湖成為具有調節水量功能的蓄水庫, 從而達到了蓄水防洪的效果。

從這張《乾隆時期京城水系示意圖》中可以看出, 昆明湖作為京郊最大的蓄水庫, 作用確實舉足輕重。

疏浚後的昆明湖容積是以前的兩三倍, 從此不再有水患。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頤和園附近還有大片的水田, 歷史上著名的“京西稻”就產自於此;到80年代初, 還能在昆明湖裡抓到大魚。

祝壽

除了治水, 在乾隆的另外一篇文章《萬壽山昆明湖記》中, 找到了另一個原因——祝壽。

很難想像, 如此宏大而又纖巧的清漪園, 竟是乾隆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一個人的。 而享受這份厚禮的, 是在中國歷史上不顯山不露水的“孝聖”皇太后。

乾隆對他的生母孝聖皇太后鈕祜祿氏十分孝順,

母親喜愛旅遊, 乾隆就侍奉母親三游五台、三上泰山、四下江南, 幾乎每年都到避暑山莊小住。

鈕祜祿氏86歲逝世後, 乾隆命人用3000多公斤黃金鑄成金髮塔, 收藏母親往日梳落的頭髮。 孝順至此, 難怪很少有人會對這個修建清漪園的理由表示質疑。

萬壽山雄峙東岸,昆明湖碧水連天,園外綠野平疇。

而鈕祜祿氏六十大壽是哪一年呢?1751年。因此乾隆在1750年之舉就沒什麼看不明白了。皇帝的食言也大致可以理解了。

皇帝的辯白

這座新園林的經費都出自自己的內庫私房錢,所有工匠差役的薪金也都從內庫支出,沒有動用國庫儲備,更沒有徵召徭役;同時還說新園林的建築樸素,花錢不多。

似乎如此一來,並沒有耗費多少民力,不算過分之舉。

最有意思的是,這位聰明的皇帝在文章的背後還不忘強調一句,說自己每次來新園遊玩都只是停留半天,中午就回,從來不在此留宿,暗示君主不會玩物喪志,以此希望臣民們能夠諒解他……

萬壽山雄峙東岸,昆明湖碧水連天,園外綠野平疇。

而鈕祜祿氏六十大壽是哪一年呢?1751年。因此乾隆在1750年之舉就沒什麼看不明白了。皇帝的食言也大致可以理解了。

皇帝的辯白

這座新園林的經費都出自自己的內庫私房錢,所有工匠差役的薪金也都從內庫支出,沒有動用國庫儲備,更沒有徵召徭役;同時還說新園林的建築樸素,花錢不多。

似乎如此一來,並沒有耗費多少民力,不算過分之舉。

最有意思的是,這位聰明的皇帝在文章的背後還不忘強調一句,說自己每次來新園遊玩都只是停留半天,中午就回,從來不在此留宿,暗示君主不會玩物喪志,以此希望臣民們能夠諒解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