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讓日本立刻投降的不是原子彈也不是蘇聯參戰而是天皇隱私被洩露!

1945年8月8日蘇聯參戰後的第二天, 日本召開最高戰爭指導會議, 陸相阿南惟幾、海相米內光政、外相東鄉茂德、首相鈴木貫太郎及天皇裕仁等, 討論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問題。

會議一開始便陷入了難堪的沉默。

對投降, 大家都心知肚明, 卻都不願意開口。

終戰御前會議

(日本畫作《終戰御前會議》, 裕仁在防空洞中決定投降)

海相米內首先打破了沉默:“不說話也解決不了問題, 接受波茨坦公告僅僅是無條件的一口吞下, 但我建議還是提出希望的條件。 ”

接著, 他提出了日本投降的4個條件:

1.保留國體;

2.由日本大本營承擔解除武裝和遣散部隊的責任;

3.非佔領;

4.授權日本政府對戰犯進行懲處。

終戰詔書

(裕仁簽署的《終戰詔書》末頁)

這些條件通過秘密管道送給了美國。

11日, 美國國務卿伯倫斯回復, 重申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基本原則, 沒有任何妥協。 然後就天皇最關心的統治權和國體問題, 答覆說, 由聯合國最高司令根據日本人民的意志決定。

這相當於給裕仁吃了個定心丸。 4個條件最後妥協變成一個條件。

12日, 裕仁把決定接受公告的決定告知皇族。 朝香親王問他:如果將來國體得不到保留, 戰爭是否還要繼續?

裕仁毫不猶豫地答:“當然。 ”

裕仁

(裕仁1930年當天皇時的照片, 29歲陸軍最高元帥)

接下來, 起草終戰詔書。 他們反復修改, 字斟句酌, 竟花了3天時間。

美國等不及了, 8月14日派B29飛往京都投下傳單, 警告再不投降, 將把日本提出的保留皇位的談和要求, 立即公佈於眾,

讓天皇的私心昭示於人。

這無益於第三顆“原子彈”, 當晚, 裕仁迅速通告盟國: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 次日中午, 裕仁宣讀詔書的錄音, 通告全國。

(日本投降時的日本報紙消息)

艱難複雜的日本投降過程, 明顯是一個有條件談判的過程, 為啥一直被我們稱作無條件投降呢?

這是因為對無條件投降的定義不同。

無條件投降是盟國波茨坦公告對德國義大利和日本提出的最終目標, 表現為“兩個不”:

不談判。 對投降的時間地點等事宜, 只能由戰勝國單方面提出, 戰敗國迫降接受。

不承認戰敗國的領導人的任何政治權利。

投降書

(1945年9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展示日本簽署的投降書)

裕仁提出的保留皇位一事,一直是非正式管道的秘密協商,拿不到桌面上進行約定,所以無條件投降就一直叫了下來。而美國也為其守口如瓶,直到裕仁死去,成為歷史。

投降書

(1945年9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展示日本簽署的投降書)

裕仁提出的保留皇位一事,一直是非正式管道的秘密協商,拿不到桌面上進行約定,所以無條件投降就一直叫了下來。而美國也為其守口如瓶,直到裕仁死去,成為歷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