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家風家訓家規丨老一輩革命家的家風

在中國共產黨人不斷“趕考”的崢嶸歲月裡, 那些優良醇厚的家風也一直為人稱頌。 讓我們透過幾則小故事, 一起來感受幾位老一輩革命家的家風家教。

周恩來

新中國成立後, 百廢待興, 不少故鄉親友給身為總理的周恩來寫信, 要求進京做事, 在新政府裡謀得一官半職。 周恩來十分反感這種任人唯親的腐朽作風, 認為新社會不能搞舊社會的裙帶關係。 為此, 他專門召集身邊親友開了一個家庭會議, 並定下了著名的“十條家規”:一、晚輩不准丟下工作專程來看望他, 只能在出差順路時去看看;二、來者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 有工作的自己買飯菜票, 沒工作的由總理代付伙食費;四、看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 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許請客送禮;六、不許動用公家的汽車;七、凡個人生活上能做的事, 不要別人代辦;八、生活要艱苦樸素;九、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總理的關係,

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謀私利, 不搞特殊化。

侄兒周爾輝的父親是烈士, 周恩來將其接到北京撫養。 當時北京辦有幹部子弟學校, 是專門培養烈士、高級幹部子女的。 但周恩來沒有讓周爾輝上這樣的學校, 而是讓他到普通的二十六中學住校學習, 還特意囑咐無論是領導談話、填寫表格, 還是同學交往, 千萬不要說出與他的這層關係。 後來, 周爾輝在北京鋼鐵學院任教, 1961年結婚, 學院領導幫助他解決了夫妻分居的難題, 把他愛人從江蘇淮安調到學院子弟小學任教。 周恩來知道後批評道:“這幾年遭受自然災害, 中央調整國民經濟, 北京市大量壓縮人口, 國務院也正在下放、壓縮人員,

你們為什麼搞特殊化, 不帶頭執行?”鄧穎超也從一邊給侄兒、侄媳做工作:“伯伯是抓壓縮城市人口工作的, 他要帶頭執行這項政策。 ”在周恩來夫婦的耐心說服下, 侄兒、侄媳一起調回了淮安工作。 周恩來說過, 我自己沒有孩子, 但要教育侄子侄女走自己這一條路。

陳雲

不能給自己蓋房子

陳雲一家原先住在北京市北長街上, 房子受到地震影響出現了開裂, 被定作危房。 當時計畫翻修一下, 設計和預算都已到位, 但在最後時刻, 陳雲告訴身邊人:“這件事不能做, 我不能給自己蓋房子。 ”最終, 工作人員用鐵管子在陳雲辦公室搭起一個防地震的架子, 上面鋪著厚木板。 陳雲就在這個“鐵框框”裡堅持辦公, 直到很長一段時間後才搬至中南海。

同時, 陳雲也嚴格要求家人、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 要他們“以普通勞動者身份自居, 不搞特殊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 陳雲擔任中財委主任, 夫人于若木也在中財委機關工作。 于若木本來完全可以搭乘陳雲的汽車上下班, 但她一直堅持騎自行車去機關,

沒搭過一次車。 陳雲對自己和家人的嚴格家風可見一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