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填補時間“空白”,擠出空間“黑洞”,上海這個街道讓社區居民“痛點”變“痛快”

最近, 在金山區石化街道海棠居民區內, 一座兩層小樓的“變臉”成了居民們茶餘飯後議論的話題:原先底樓的雜貨鋪, 變成了公益晚托班、社區衛生服務站;二樓舊倉庫, 變成了舞蹈房、活動室……“公共空間一下子拓展了, 我們平時活動有了新去處, 生活變得有滋有味起來。 ”

不只是海棠居民區, 近期石化街道將陸續從租戶手中收回63處這樣的集體產權房, 根據居民需求佈局各類公共服務點。

“作為上海西南最邊遠的城市化社區, 石化街道的社區治理一直都面臨新挑戰、新問題。 ” 石化街道党工委書記李泱泱告訴記者,

這兩年, 街道探索居委會“8+3”工作制, 即採用錯時工作法, 每天8小時外再延長3小時工作時間。 在此基礎上, 街道以居民需求為導向, 填補時間“空白”, 擠出空間“黑洞”, 打造議題解決的“閉環”, 一步步完善社會治理創新體系, 在百姓中贏得較好反響。

3小時“增值”服務啟動在職黨員

富小青, 是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一名在職黨員。 但傍晚下班回到石化十三村, 他的身份就變成了社區居民的家電義務修理工。

至今, 富小春已經記不清多少次為居民義務修理家電了。 “在許多老人看來, 有些家用電器不光是一件電器, 還代表了一個年代的記憶, 所以, 幫他們修好, 其實是為他們留下了一份完整的紀念。 ”他說, 作為一名在職黨員,

自己前兩年回社區報到並認領了這個社區服務專案之後, 感覺業餘時間“增值”不少, 通過幫居民修理舊家電, 自己在社區裡的朋友一下子多了很多。

而金山石油化工建築有限公司的在職黨員範本石, 晚飯後常會喊上妻子到居委會, 與居委幹部、志願者一起處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比如電瓶車充電位置問題, 活動場所鑰匙問題, 並參與安全巡查……“以前, 我對居委會工作沒什麼感覺, 現在自己參與進來, 就特別能理解百姓需求和社區工作的重要性了。 ”

如今, 每天晚上, 在石化街道範圍內, 至少有26名像範本石一樣的在職黨員參與到居委會的工作中來, 和居委幹部一起為居民“亮燈到晚上8點”, 用實際行動發揮新時代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本來, 我很少參與社區活動, 現在居委會晚上亮燈了, 服務和活動內容多了, 我就有樂於參與了。 ”山鑫陽光城的居民毛俊說, 居委會工作延伸的3個小時, 讓他從一個“無關者”變成“受益者”, 又從“受益者”成為了“志願者”, 最終又成為了參與社區治理的“帶動者”。

63處空間“黑洞”成了公共服務點

最近, 在石化街道, 東泉標準化衛生服務站的建成, 讓70歲的沈靈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沈靈英家住東泉一村, 患有高血壓, 以往每次出門配藥都要花費大半天時間。 “現在, 走過來只要10幾分鐘, 看病、配藥也不用排那麼長時間的隊了。 ”

目前, 石化街道在轄區內共建成4個這樣的標準化衛生服務站, 並依託石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輻射整個轄區, 編織出一張居民健康的“防護網”。

而在石化三村, 40多平方米的民生服務點智慧小屋內, 居民王明正在繳納電費。 “有事兒就奔這兒來, 出門5分鐘就到, 繳納水電氣費、買菜、取快遞, 甚至還可以預約掛號和代購網路物品。 ”

紅燒獅子頭、肉末茄子、炒青菜……每天中午11點, 黃老伯都會在石化街道十一村的助餐點吃上熱騰騰的午飯。 “子女在市區, 平時就我一個人在家, 自己做飯不利索了”。 不一會兒, 十幾位老人們陸續來到這裡, 邊聊天, 邊吃飯。

而之前, 這裡還是一家理髮店。 由於社區老人普遍反映“吃飯難”, 石化街道便果斷將這家出租房收回, 並出資3余萬元將其整飾一新, 徹底解決了老人們的吃飯難題。

與海棠居民區的兩層小樓“變臉”一樣,

上述這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智慧小屋、為老助餐點的設立, 正得益於石化街道不斷擠出的空間“黑洞”。

近年來, 石化街道通過回收一批出租房、騰出一批閒置房, 累計回收用於出租的集體房產63處。 雖然每年減少經營性收入40余萬元, 但轄區內的廣大居民卻得到了滿滿的“獲得感”。

三個“自下而上”與居民的“民主養成”

在延伸服務時間、打開公共空間的基礎上, 石化街道還逐漸形成了自下而上提出社區治理的議題、自下而上提出議題的解決方案、自下而上開展解決效果評估的民生議題解決“閉環”, 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完善創新社會治理體系。

在石化街道的東礁居民區周邊, 分佈著幼稚園、學校、農貿市場等, 平時上下班、接送小孩等高峰時段,交通阻滯嚴重。一旦遇到緊急事件,應急車輛難以通行,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細細分析,情況複雜:居民停車貪圖方便,便是“亂源”之一;當自己成“旁觀者”時,卻又抱怨交通“亂局”。於是,石化街道啟動“先議後題”的自下而上形成機制,經過居民協商、分組討論後,社區居民代表會議進行民主表決,形成了東礁地區交通治理的議題。

議題形成後,解決議題也要讓基層“動起來”。金山區石化街道居委會實行“8+3”錯時工作法,每天8小時外再延長3小時工作時間,除了“錯時”的工作人員,還讓區域單位在職黨員和居民志願者輪流“值班”,參與社區議題解決。“我們將自下而上的議題形成機制和評價監督機制引入社區,拓寬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參與監督評議的途徑,增強了居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李泱泱表示。

幾天前,在石化街道舉辦的一場社區治理論壇上,市委黨校教授陳保中表示,在傾聽民意、彙聚民智和政府決策之間,既不能由政府“閉門造車”,也不能放任居民“開無軌電車”,需要求得兩者之間的平衡,那就是“協商民主”。而石化街道基於居民需求的協商坊活動,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文/黃勇娣 公維同

平時上下班、接送小孩等高峰時段,交通阻滯嚴重。一旦遇到緊急事件,應急車輛難以通行,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細細分析,情況複雜:居民停車貪圖方便,便是“亂源”之一;當自己成“旁觀者”時,卻又抱怨交通“亂局”。於是,石化街道啟動“先議後題”的自下而上形成機制,經過居民協商、分組討論後,社區居民代表會議進行民主表決,形成了東礁地區交通治理的議題。

議題形成後,解決議題也要讓基層“動起來”。金山區石化街道居委會實行“8+3”錯時工作法,每天8小時外再延長3小時工作時間,除了“錯時”的工作人員,還讓區域單位在職黨員和居民志願者輪流“值班”,參與社區議題解決。“我們將自下而上的議題形成機制和評價監督機制引入社區,拓寬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參與監督評議的途徑,增強了居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李泱泱表示。

幾天前,在石化街道舉辦的一場社區治理論壇上,市委黨校教授陳保中表示,在傾聽民意、彙聚民智和政府決策之間,既不能由政府“閉門造車”,也不能放任居民“開無軌電車”,需要求得兩者之間的平衡,那就是“協商民主”。而石化街道基於居民需求的協商坊活動,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文/黃勇娣 公維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