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座橋與一首歌,賀龍家鄉那些曾經永恆的守望

距離桑植縣城13公里的洪家關村, 有一座連接著村子和縣城的風雨橋, 橋頭正對著的一棟木屋就是賀龍元帥的故居。

洪家關村的風雨橋。

湘聲報記者 楊朝文/攝

1916年, 賀龍刀劈芭茅溪鹽稅局, 在這座橋頭成立了桑植討袁民軍。 大革命時期, 總人口10萬多人的桑植縣, 就先後有2萬多人參加革命軍隊, 這些人背後有成千上萬個家庭, 不少桑植女人因此與丈夫、兒子生離死別, 這座橋也成了當地有名的守望橋。

“馬桑樹兒搭燈檯, 寫封書信給姐帶, 郎去當兵姐在家, 我三五年不回來, 你個兒移花別處載;郎去當兵姐在家, 你一年不來我一年等, 兩年不來我兩年挨, 鑰匙不到鎖不開。 ”

桑植縣是民歌之鄉, 特別是這首《馬桑樹兒搭燈檯》經典民歌, 經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唱響, 聞名全世界。 但這首歌背後的故事卻少有人知曉。

今年73歲的桑植縣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曹開勝,

回憶起這首歌的主人公戴桂香老人時依然動容。

戴桂香是賀龍堂弟賀錦齋的遺孀。 受賀龍兩把菜刀鬧革命的影響, 1919年, 婚後才1個多月的賀錦齋加入賀龍部。

1927年8月1日, 賀錦齋作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第一師師長隨賀龍參加南昌起義。 次年2月, 賀錦齋隨賀龍輾轉回到洪家關村, 重新組織革命武裝, 這是他時隔9年後第一次見到妻子戴桂香。 “上馬將軍, 下馬詩人”的賀錦齋提筆改寫了這首民歌的部分歌詞, 並教會了戴桂香。

丈夫常年不在家, 戴桂香沒有任何怨言。 桑植起義前, 剛成立不久的工農革命軍還沒有軍旗, 戴桂香便組織起七八名婦女, 照著賀錦齋和周逸群繪製的圖案, 一針一線繡出了湘鄂邊革命根據地的第一面工農革命軍軍旗,

而賀錦齋則在一旁創作了《工農革命軍軍歌》。

1928年4月2日, 起義軍攻佔桑植縣城後, 這面長9尺、寬5尺的繡有“鐮刀斧頭”圖案和“工農革命軍”字樣的紅旗, 在縣城上空高高飄揚。 桑植起義後, 由於國民黨反動派大軍步步緊逼, 在洪家關村呆了3個月後, 賀錦齋再次率軍出征發展紅色革命根據地。 這一次, 他再也沒能回來。

這一年, 賀錦齋27歲, 戴桂香26歲。

戴桂香老人生前坐在丈夫賀錦齋烈士墓前。

曹開勝/攝

戴桂香在丈夫走後, 為了躲避大清掃, 帶著婆婆在莽莽大山裡躲了3年多。 由於戴桂香和賀錦齋沒有生養, 婆婆多次勸戴桂香改嫁, 戴桂香一次又一次拒絕了。 從26歲開始, 到94歲去世, 戴桂香苦熬了68年。

上世紀80年代, 曹開勝和這位兒時經常給他花生、板栗吃的“戴家媽媽”(當地方言伯母的意思)一同擔任第二屆桑植縣政協委員。

曹開勝回憶, 戴桂香的晚年在洪家關幸福院裡度過, 她常常教服務員唱《馬桑樹兒搭燈檯》, 還經常摘一些馬桑樹葉壓放在箱子裡或枕頭下。

每天下午只要沒事, 戴桂香就會到後山的賀錦齋墓前坐上幾個小時, 一邊輕撫著墓碑, 一邊輕聲哼唱著這首丈夫教給她的歌曲。

“直到彌留之際, 她依然在哼唱這首歌, 並囑咐幸福院院長將她埋在丈夫的身邊。 ”對戴桂香來說, 賀錦齋給她留下的唯一念想就是這首《馬桑樹兒搭燈檯》, 忠貞不渝也是戴桂香對這份愛情給出的最直接的答案。

相比戴桂香的守望, 洪家關村賀氏後人賀學舜的奶奶張么姑則要幸運得多, 她用27年的時間等來了與丈夫的重逢。

張么姑的丈夫賀勳臣是賀龍的族叔, 長賀龍6歲。 “芭茅溪砍鹽稅局”時, 賀勳臣就是帶頭人之一。 從此, 賀龍在北伐戰爭、南昌起義、桑植起義、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 總有賀勳臣並肩相隨的身影。

1928年3月,賀龍回到洪家關村召集舊部準備起義,張么妹立即動員自己準備結婚的大兒子賀文述和本家的侄兒們參加革命軍隊。當天晚上張么妹請賀龍吃飯,門前整整齊齊排列著七兄弟,在後來的戰鬥中,這七兄弟全部壯烈犧牲。同時,為了支援丈夫和賀龍的革命工作,張么妹還拿出了家裡準備修房的一百塊大洋。

1935年冬天,紅二方面軍準備長征,臨行前,張么妹牽著馬把丈夫和賀龍送到風雨橋橋頭的皂角樹下,依依不捨地道別。紅軍走後,國民黨反動派軍隊和地主武裝來到洪家關搜捕共產黨員,張么妹帶著兒女躲進深山溝,一躲就是十多年。直到1949年底桑植解放,張么妹才和丈夫再次重逢。

“奶奶最終還是等到了與爺爺的重聚,但是,當年很多參加紅軍的男人都沒回來。”根據賀學舜和曹開勝等人的走訪調查,他們將這些“紅色遺孀”守望的故事寫成了一本厚厚的書稿。他們將這本書中72名賀家媳婦的故事命名為《永恆的守望》,並於2016年出版。

“由於年代久遠,這本書稿其實還只是搜集到的一部分。”桑植縣政協文史委主任楊祥林介紹,由於當時參加革命,很多桑植人都是親串親、友串友、鄰邀鄰,很多家庭都是滿門忠烈。其中,賀龍族叔賀士南一家由於支持革命,滿門男丁被地主武裝殺害,造成一門七遺孀的慘案。

楊祥林感慨,桑植的紅色革命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除了這些有理想、有血性的湘西男兒奮勇殺敵外,也少不了這些革命戰士的妻子、父母的默默支持和守望。桑植女人為革命的付出,值得永遠銘記。

END

作者|湘聲報記者 楊朝文

責編|李戎

美編|陳英

總有賀勳臣並肩相隨的身影。

1928年3月,賀龍回到洪家關村召集舊部準備起義,張么妹立即動員自己準備結婚的大兒子賀文述和本家的侄兒們參加革命軍隊。當天晚上張么妹請賀龍吃飯,門前整整齊齊排列著七兄弟,在後來的戰鬥中,這七兄弟全部壯烈犧牲。同時,為了支援丈夫和賀龍的革命工作,張么妹還拿出了家裡準備修房的一百塊大洋。

1935年冬天,紅二方面軍準備長征,臨行前,張么妹牽著馬把丈夫和賀龍送到風雨橋橋頭的皂角樹下,依依不捨地道別。紅軍走後,國民黨反動派軍隊和地主武裝來到洪家關搜捕共產黨員,張么妹帶著兒女躲進深山溝,一躲就是十多年。直到1949年底桑植解放,張么妹才和丈夫再次重逢。

“奶奶最終還是等到了與爺爺的重聚,但是,當年很多參加紅軍的男人都沒回來。”根據賀學舜和曹開勝等人的走訪調查,他們將這些“紅色遺孀”守望的故事寫成了一本厚厚的書稿。他們將這本書中72名賀家媳婦的故事命名為《永恆的守望》,並於2016年出版。

“由於年代久遠,這本書稿其實還只是搜集到的一部分。”桑植縣政協文史委主任楊祥林介紹,由於當時參加革命,很多桑植人都是親串親、友串友、鄰邀鄰,很多家庭都是滿門忠烈。其中,賀龍族叔賀士南一家由於支持革命,滿門男丁被地主武裝殺害,造成一門七遺孀的慘案。

楊祥林感慨,桑植的紅色革命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除了這些有理想、有血性的湘西男兒奮勇殺敵外,也少不了這些革命戰士的妻子、父母的默默支持和守望。桑植女人為革命的付出,值得永遠銘記。

END

作者|湘聲報記者 楊朝文

責編|李戎

美編|陳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