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都說霸王硬上弓,虞姬獻身難道竟是被迫?

現在的小黃文裡要隱晦地描述男主對女主強行嘿嘿嘿時, 百分之兩百會用到一個俗語, 就是“霸王硬上弓”!如果沒有這個詞, 寫手們應該不知道如何優雅地表示這種大尺度的畫面。

但你是否也曾在夜深人靜時獨自思考過,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霸王”為何淪落到要“硬上弓”?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 還是道德的淪喪?是欲望的爆發, 還是饑渴的無奈?今天, 就讓文字君就為你細細道來!

這個霸王到底是誰?他不是小霸王周通, 也不是小霸王學習機, 而是大名鼎鼎的楚霸王項羽!嘖嘖嘖, 一邊跟虞姬秀恩愛,

一邊“硬上弓”, 真沒想到你竟然是這樣的霸王!

項羽表示很無辜!雖然他的確硬上弓了, 但是跟強行嘿嘿嘿這種事情真的沒有半毛錢關係啊!“霸王硬上弓”這個典故是出自《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本意是形容某人強橫跋扈。

想當年楚霸王項羽天生神力, 傳說他的力氣大到什麼程度呢?弓箭在安裝弓弦時, 一般要把弦先系在弓的一頭固定, 再用雙腿夾緊, 利用杠杆原理, 使弓背彎曲, 從而系上另一頭。 但咱們自帶主角光環的楚霸王直接用蠻力徒手就把弓掰彎將弦系上去了。

善於“掰彎”的霸王明明就是直男終結者, 但最後為何會淪為強行嘿嘿嘿的代表了?呃, 想想好像又真有那麼一點聯繫……

實際上, “霸王硬上弓”之所以會汙化成小黃文裡那種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意思,

這個鍋還得諧音來背。

有一種說法認為, 楚霸王用神力拉弓上弦, 那麼此弓射出的箭一定是“強箭”。 “強箭”又剛好與“強姦”諧音, 於是“霸王硬上弓”就成了強行嘿嘿嘿的隱晦說法。

不過, 文字君倒是覺得, 與其拐了幾個彎再甩鍋給諧音, 還不如說光是“霸王”、“硬上”這些關鍵字就很讓人浮想聯翩了啊!畢竟吃瓜群眾最不缺的就是想像力嘛。

“霸王硬上弓”很汙, 而“為朋友兩肋插刀”這句俗語細思起來就更讓人冷汗直冒了……

以前《古惑仔》流行的時候, 幾乎每個中二青年在表現兄弟情深的時候都會用到一句“為朋友兩肋插刀”!這句話表達了一種可以為朋友上刀山下火海, 犧牲小我成就兄弟的奉獻精神。

但在兩邊肋骨插上刀, 這聽著怎麼這麼血腥啊?這到底是兄弟情還是投名狀啊?其實, 古人根本就不是這個意思……要說“為朋友兩肋插刀”的出處, 它還真沒有確切的出處, 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誤讀。

這還得從《隋唐演義》裡的一個真·感天動地的基情, 哦不, 友情故事說起。 話說隋朝末年, 山東好漢秦叔寶在縣衙當差。 當時, 縣太爺交給秦叔寶一個抓“響馬”的緊急任務。

“響馬”指的是古時攔路搶劫的馬賊, 因為他們在搶劫前會先放響箭示警而得名, 說到底就是強盜, 不過放在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下, 這些響馬都是劫富濟貧的綠林好漢啊!

而秦叔寶的身份雖然放在現代就是個員警, 但也經不住人家黑白兩道通吃, 結交了不少“響馬”兄弟。

於是, 秦叔寶準備了Plan A、Plan B, 竭盡所能保全這些兄弟。 他先是跟“響馬”通風報信, 後又在抓捕的時候故意帶捕快小弟走岔道, 為“響馬”爭取更多逃跑的時間。

都說自己選擇的路, 跪著也要走完。 最後“響馬”自然是逃得乾淨, 秦叔寶卻受到行動失敗的牽連。

不過正所謂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 種兄弟得兄弟。 後來秦叔寶有難, 這些“響馬”兄弟也投桃報李, 救秦叔寶于危難。 所以這個典故才常常被作為表現義氣的必備梗。

後來秦叔寶功成名就, 成為國民偶像, 之前為救“響馬”走岔道的那個村莊也被粉絲們命名為“兩肋莊”, 於是就有了“為朋友兩肋莊走岔道”這個說法。

傳著傳著就變成了聽起來似乎更加合理的“兩肋插刀”, 瞬間油然而生出一種捨生取義的既視感。

不過, 就算“兩肋插刀”是個烏龍, 但這還不能完全幫古人洗白, 畢竟古人還有虐待孩子的嫌疑啊!沒聽說過“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嘛!

真是不細思都恐極!古人的心也真大, 為了打狼連孩子都可以豁得出去, 難道用豬牛羊這些普通牲畜就套不到狼嗎?還是說以前的狼不僅重口味還挑食!非嬰孩不吃, 以至於要做誘餌只能用孩子?!突然間為生在現代而慶倖……

然而打臉的時刻又到了, 這“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實際上也是誤讀啊!

話說狼這種動物體格強壯又善跑, 所以以前的人為了打狼常常要跑很多山路設置陷阱。 山路本身就已經是崎嶇難行, 加上長時間的跑動, 對鞋子的品質簡直就是一種極大的挑戰, 常常狼還沒套到,鞋子就報廢了。

機智的古人於是就總結出了一個經驗教訓:“捨不得鞋子套不住狼”!告訴我們要打到狼就必須捨得費鞋子跑多點山路。但這是怎麼跟“孩子”扯上關係的呀?

只能說,這名機智的古人可能是個南方人,或者胡建人……你沒有猜錯,“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這句俗語最初就是源於口音問題產生的誤讀。

因為古漢語中並沒有“x”這個音,所以現代漢語拼音中的“x”一部分其實就來自古時的“h”,也就是說,“鞋子”在古代極有可能是讀作“hái zǐ”。

在山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上海、廣東等地的一些方言裡,“鞋子”的發音時至今日都與“孩子”非常相似。

奈何外地人不明所以,以為說的是“孩子”,於是積非成是。“套狼”要付出的代價也就從“鞋子”升級為“孩子”了。不得不說,這誇張手法也忒誇張了些!

所以,文字君真的不是在給古人洗白,而是古人從一開始就是無辜躺槍啊!

常常狼還沒套到,鞋子就報廢了。

機智的古人於是就總結出了一個經驗教訓:“捨不得鞋子套不住狼”!告訴我們要打到狼就必須捨得費鞋子跑多點山路。但這是怎麼跟“孩子”扯上關係的呀?

只能說,這名機智的古人可能是個南方人,或者胡建人……你沒有猜錯,“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這句俗語最初就是源於口音問題產生的誤讀。

因為古漢語中並沒有“x”這個音,所以現代漢語拼音中的“x”一部分其實就來自古時的“h”,也就是說,“鞋子”在古代極有可能是讀作“hái zǐ”。

在山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上海、廣東等地的一些方言裡,“鞋子”的發音時至今日都與“孩子”非常相似。

奈何外地人不明所以,以為說的是“孩子”,於是積非成是。“套狼”要付出的代價也就從“鞋子”升級為“孩子”了。不得不說,這誇張手法也忒誇張了些!

所以,文字君真的不是在給古人洗白,而是古人從一開始就是無辜躺槍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