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紀念戰神粟裕大將誕辰110周年

毛澤東說:“在我的戰友中, 有一個最會帶兵打仗的人, 這個人叫粟裕, 淮海戰役就是他指揮的, 他也是我們湖南人。 ”

粟裕, 1907年8月10日生於湖南會同縣伏龍鄉(今坪村鎮)楓木樹腳村, 原名粟多珍, 曾用名粟志裕, 侗族。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 ,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領導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將之首。

今天是粟裕誕辰110周年, 我們回顧淮海戰役的片段, 緬懷一代戰神粟裕大將。

海戰役進入第三階段以後, 粟裕認為形勢已經完全明朗, 我軍已占絕對優勢, 杜聿明已成了甕中之鼈, 絕對逃不脫被全殲的命運。 現在的問題是從戰爭的全域來考慮, 在什麼時間發起總攻最為有利。

12月11日, 中央軍委為了穩住平津地區的傅作義部隊, 不使蔣介石迅速決策海運平津諸敵南下, 準備令劉、陳、鄧、粟在殲滅黃維兵團之後, 留下杜聿明集團餘部, “兩星期內不作最後殲滅之部署”,

以使平津、淮海兩大戰役互相配合。 12月14日電示粟裕:“你們圍殲杜邱李各縱, 提議整個就現陣地態勢休息若干天, 只作防禦, 不作攻擊。 ”

1948年11月, 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組成的五人總前委 左起:粟裕、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譚震林

粟裕認為, 中央軍委的英明決策給淮海戰場造成了一個極好的機會,

既可利用這個時間組織部隊休整, 又可乘機對敵人展開政治攻勢。 根據粟裕的指示, 華野司令部和政治部立即作出部隊休整計畫, 發出對敵人展開政治攻勢的指示。

在部隊休整中, 他們運用華野政治工作的“三大創造”, 廣泛開展“立功運動”、“評定傷亡”和“即俘即補”等活動, 進行戰前練兵, 總結經驗, 補充兵員, 整頓組織, 養精蓄銳, 準備決戰。 經過20天的休整, 華野各個縱隊兵員充實, 裝備改善, 戰術提高, 士氣上升。 特別是在“溶化俘虜”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俘即補”大顯神威, 取得了令人驚奇的成績。 許多國民黨軍隊士兵, 原本是被“抓壯丁”抓來的勞動人民, 經過“訴苦教育”, 提高了階級覺悟,

立即掉轉槍口參加戰鬥, 連軍服也來不及換。 為此, 粟裕決定趕制10萬頂軍帽發給“解放戰士”, 以便識別敵我。 到淮海戰役最後階段, 華野部隊中的“解放戰士”達到總人數的80%。 以致有人說笑話:在淮海戰場上, 是“共產黨指揮的國民黨軍隊同國民黨軍隊作戰”。 華東野戰軍經過這場大決戰, 不僅沒有減員, 反而更加壯大。 淮海戰役開始時, 華野總人數為36.9萬人, 戰役過程中傷亡10.5萬人, 戰役結束時增長到55.1萬人。 增長的部分, 除了補充幾個地方團以外, 主要是補進“解放戰士”。

對敵政治攻勢更是大放異彩。 除了反復廣播毛澤東起草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以外, 粟裕還親自主持起草致杜、邱、李的勸降信。

這封勸降信寫道:“貴軍現已糧彈兩缺,

內部混亂, 四面受圍, 身陷絕境。 希望增援乎?則黃維兵團已被殲大半, 即將全軍覆沒, 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已被我追阻於蚌埠以南, 南京方面正忙於搬家, 朝不保夕。 希望突圍乎?則我軍已布下天羅地網, 連日事實證明無望。 繼續抵抗乎?則不過徒作無益犧牲, 必然與黃百韜遭受同一命運。 語雲:識時務者為俊傑。 望三思之。 時機緊迫, 希早作抉擇。 ”

廣大指戰員創造了許多攻心戰法, 陣地廣播、釋俘勸降、發射傳單、給蔣軍士兵送飯等等, 造成了“四面楚歌”的強大聲勢, 促進了蔣軍的動搖和瓦解。 華野包圍圈越縮越緊, 蔣軍陣地越來越小, 蔣軍空投物資大量落在華野部隊手中。 加上“天不佑蔣”, 時值嚴冬, 北風呼嘯, 大雪紛飛, 蔣軍官兵饑寒交迫, 把包圍圈內老百姓的門窗甚至棺材板都燒光了,把麥苗、樹皮、馬皮等一切可以吃的東西都吃光了。為了爭奪吃的,蔣軍官兵互相殘殺,甚至活埋傷兵。蔣軍士兵和下級軍官紛紛攜械投降。在華野發起總攻以前的20天內,蔣軍被斃傷、瓦解10余萬人,其中整連整營投降的就有1.4萬餘人。到華野發起總攻時,杜聿明集團的30萬人馬只剩下了不足20萬人,只用4天時間就被全部殲滅了。粟裕說:“敵人最後被解決得這樣快,應該歸功於政治攻勢的成功。四天四夜還不到,就殲敵十多萬,平均每天殲敵四五萬人。如果沒有政治攻勢,最後解決敵人不會這樣快,我軍的傷亡一定還要大些。證明攻心為上是正確的。”

從1948年底到1949年初,蔣介石和杜聿明加緊策劃突圍。杜聿明一再向蔣介石建議,用集中兵力決戰的辦法,保存長江以北的部隊,認為靠現有力量突圍是下策。可是處於內外交困中的蔣介石,既無機動兵力可調,又因內部矛盾有兵也調不動,不得不下令杜聿明突圍,並且悍然下令使用毒氣彈。杜聿明集團奉命行動,左沖右突,四處碰壁,寸步難移,最後決定孤注一擲,分頭突圍,自尋生路。

粟裕介紹淮海戰役情況

華野指揮機關很快就偵察到敵人的動向,估計杜聿明可能突圍。粟裕說:“杜聿明現在是內無糧草,天天挨炮,外無援兵,天天減員。天也和他作對,飛機只能高空飛行。因此,敵人見天上地下來援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可能企圖拼死突圍。雖然敵人是關在籠內的老虎,但要準備他逃出籠來打。”決定乘敵人調整部署、兵慌馬亂之機,於1月6日發起總攻。

摧枯拉朽,風捲殘雲。從1月6日16時到1月10日16時,經過四晝夜96小時激戰,華東野戰軍全部、乾淨、徹底地殲滅了杜聿明的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和邱清泉、李彌2個兵團殘部近20萬人,生擒杜聿明,擊斃邱清泉,只有李彌化裝潛逃。

至此,蔣介石集團的“五大主力”消滅殆盡。新一軍、新六軍消滅在東北戰場,整編七十四師消滅在孟良崮,第五軍、第十八軍消滅在淮海戰場。

歷時66天的淮海戰役大獲全勝,共殲滅國民黨1個“剿總”司令部、5個兵團、22個軍、56個師共55.5萬人,基本上殲滅了蔣介石在長江以北的精銳部隊,解放了華東、中原廣大地區,取得了解放戰爭的決定性勝利,為人民解放軍渡江南進、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勝利基礎。

1948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採納粟裕的建議,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仗的時候,提出用4至8個月殲敵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正規旅(師)的任務。從那時起,到淮海戰役結束,正好8個月,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消滅了國民黨正規軍62個旅(師),是中央軍委提出的最高指標12個旅的5倍多,實現了把國民黨的主力部隊盡可能多地消滅在長江以北的戰略構想,把蔣介石王朝賴以生存的“命根子”基本上打掉了。

1948年6月,粟裕在豫東戰役前線指揮所。

淮海戰役是粟裕建議發起的。在戰役發展的關鍵時節,特別是在演變為南線戰略決戰的關鍵時刻,他都提出了重要的建議,對中央軍委作出正確的戰略決策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17個縱隊加1個軍(包括先遣縱隊和第二階段以後參戰的渤海縱隊與第三十五軍,不包括暫歸華野指揮的中野第十一縱隊),以及江淮軍區、豫皖蘇軍區、冀魯豫軍區部隊,共42萬人,占淮海戰役我軍參戰兵力總數的70%。

粟裕直接指揮的華東野戰軍殲滅敵人1個“剿總”前進指揮部、4個兵團、18個軍共44.3萬餘人(包括起義投誠4.4萬餘人),占淮海戰役殲敵總數的80%。

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越戰越強,由戰前的36.9萬人發展到55.1萬人。在新成分大量湧進的情況下,士氣高昂,裝備改善,戰術進步,戰鬥力不斷提高。

八個月來的戰局發展,正如粟裕所預料的,人民解放軍在政治上戰略上已經取得優勢的基礎上,再取得數量上技術上的優勢,戰爭形勢即可急轉直下,也將推動政治局勢的迅速發展,革命的全國勝利即可迅速到來。

談到淮海戰役的特點,粟裕說:“在戰役上我們是劣勢,是以少勝多,在戰術上是以多勝少。當時我們中野和華野加起來不過60萬人,而國民黨軍在徐州地區的兵力有70多萬,將近80萬。兵力上裝備上我們都是劣勢,我們卻打了勝仗,兵力還越打越多。”三大戰役相比,遼沈戰役解放軍以70余萬對國民黨軍55萬,殲敵47.2萬人;平津戰役解放軍以100萬對國民黨軍60余萬,殲敵(包括改編)52.1萬人,都是以多勝少;唯獨淮海戰役是解放軍以60萬對國民黨軍80萬,殲敵55.5萬人,創造了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跡。

在創造這個奇跡過程中,粟裕在戰略決策和戰役指揮兩方面都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並且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特別是大兵團作戰的指揮藝術。

淮海戰役殲敵人數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軍隊進行的莫斯科會戰和庫爾斯克會戰(兩戰均殲德軍50萬人)。史達林得知淮海戰役勝利的消息,在筆記本上寫道:“60萬戰勝80萬,奇跡,真是奇跡!”1951年,史達林派尤金到中國瞭解淮海戰役情況,對他說:淮海戰役打得很成功,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奇跡,也是世界戰爭史上少有的。這個戰役值得我們學習研究,也值得世界各國人民學習研究。你到中國幫我辦一件事,就是收集研究淮海戰役勝利的原因。尤金到中國後,向毛澤東轉達了史達林的要求。毛澤東說:這個戰役是粟裕同志在濟南戰役快結束時提出來的,中央軍委確定了方針、原則和戰役的兵力部署,戰役的具體指揮是總前委的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位同志。

毛澤東在1949年的一次談話中還說:

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這是一個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歷史結論。

本文選自《粟裕傳(第三版)》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2年1月

其他粟裕相關圖書

《縱橫江海:抗日戰場上的粟裕》 粟向陽 著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6年7月

《粟裕年譜》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2年1月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把包圍圈內老百姓的門窗甚至棺材板都燒光了,把麥苗、樹皮、馬皮等一切可以吃的東西都吃光了。為了爭奪吃的,蔣軍官兵互相殘殺,甚至活埋傷兵。蔣軍士兵和下級軍官紛紛攜械投降。在華野發起總攻以前的20天內,蔣軍被斃傷、瓦解10余萬人,其中整連整營投降的就有1.4萬餘人。到華野發起總攻時,杜聿明集團的30萬人馬只剩下了不足20萬人,只用4天時間就被全部殲滅了。粟裕說:“敵人最後被解決得這樣快,應該歸功於政治攻勢的成功。四天四夜還不到,就殲敵十多萬,平均每天殲敵四五萬人。如果沒有政治攻勢,最後解決敵人不會這樣快,我軍的傷亡一定還要大些。證明攻心為上是正確的。”

從1948年底到1949年初,蔣介石和杜聿明加緊策劃突圍。杜聿明一再向蔣介石建議,用集中兵力決戰的辦法,保存長江以北的部隊,認為靠現有力量突圍是下策。可是處於內外交困中的蔣介石,既無機動兵力可調,又因內部矛盾有兵也調不動,不得不下令杜聿明突圍,並且悍然下令使用毒氣彈。杜聿明集團奉命行動,左沖右突,四處碰壁,寸步難移,最後決定孤注一擲,分頭突圍,自尋生路。

粟裕介紹淮海戰役情況

華野指揮機關很快就偵察到敵人的動向,估計杜聿明可能突圍。粟裕說:“杜聿明現在是內無糧草,天天挨炮,外無援兵,天天減員。天也和他作對,飛機只能高空飛行。因此,敵人見天上地下來援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可能企圖拼死突圍。雖然敵人是關在籠內的老虎,但要準備他逃出籠來打。”決定乘敵人調整部署、兵慌馬亂之機,於1月6日發起總攻。

摧枯拉朽,風捲殘雲。從1月6日16時到1月10日16時,經過四晝夜96小時激戰,華東野戰軍全部、乾淨、徹底地殲滅了杜聿明的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和邱清泉、李彌2個兵團殘部近20萬人,生擒杜聿明,擊斃邱清泉,只有李彌化裝潛逃。

至此,蔣介石集團的“五大主力”消滅殆盡。新一軍、新六軍消滅在東北戰場,整編七十四師消滅在孟良崮,第五軍、第十八軍消滅在淮海戰場。

歷時66天的淮海戰役大獲全勝,共殲滅國民黨1個“剿總”司令部、5個兵團、22個軍、56個師共55.5萬人,基本上殲滅了蔣介石在長江以北的精銳部隊,解放了華東、中原廣大地區,取得了解放戰爭的決定性勝利,為人民解放軍渡江南進、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勝利基礎。

1948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採納粟裕的建議,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仗的時候,提出用4至8個月殲敵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正規旅(師)的任務。從那時起,到淮海戰役結束,正好8個月,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消滅了國民黨正規軍62個旅(師),是中央軍委提出的最高指標12個旅的5倍多,實現了把國民黨的主力部隊盡可能多地消滅在長江以北的戰略構想,把蔣介石王朝賴以生存的“命根子”基本上打掉了。

1948年6月,粟裕在豫東戰役前線指揮所。

淮海戰役是粟裕建議發起的。在戰役發展的關鍵時節,特別是在演變為南線戰略決戰的關鍵時刻,他都提出了重要的建議,對中央軍委作出正確的戰略決策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17個縱隊加1個軍(包括先遣縱隊和第二階段以後參戰的渤海縱隊與第三十五軍,不包括暫歸華野指揮的中野第十一縱隊),以及江淮軍區、豫皖蘇軍區、冀魯豫軍區部隊,共42萬人,占淮海戰役我軍參戰兵力總數的70%。

粟裕直接指揮的華東野戰軍殲滅敵人1個“剿總”前進指揮部、4個兵團、18個軍共44.3萬餘人(包括起義投誠4.4萬餘人),占淮海戰役殲敵總數的80%。

粟裕指揮的華東野戰軍越戰越強,由戰前的36.9萬人發展到55.1萬人。在新成分大量湧進的情況下,士氣高昂,裝備改善,戰術進步,戰鬥力不斷提高。

八個月來的戰局發展,正如粟裕所預料的,人民解放軍在政治上戰略上已經取得優勢的基礎上,再取得數量上技術上的優勢,戰爭形勢即可急轉直下,也將推動政治局勢的迅速發展,革命的全國勝利即可迅速到來。

談到淮海戰役的特點,粟裕說:“在戰役上我們是劣勢,是以少勝多,在戰術上是以多勝少。當時我們中野和華野加起來不過60萬人,而國民黨軍在徐州地區的兵力有70多萬,將近80萬。兵力上裝備上我們都是劣勢,我們卻打了勝仗,兵力還越打越多。”三大戰役相比,遼沈戰役解放軍以70余萬對國民黨軍55萬,殲敵47.2萬人;平津戰役解放軍以100萬對國民黨軍60余萬,殲敵(包括改編)52.1萬人,都是以多勝少;唯獨淮海戰役是解放軍以60萬對國民黨軍80萬,殲敵55.5萬人,創造了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跡。

在創造這個奇跡過程中,粟裕在戰略決策和戰役指揮兩方面都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並且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特別是大兵團作戰的指揮藝術。

淮海戰役殲敵人數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軍隊進行的莫斯科會戰和庫爾斯克會戰(兩戰均殲德軍50萬人)。史達林得知淮海戰役勝利的消息,在筆記本上寫道:“60萬戰勝80萬,奇跡,真是奇跡!”1951年,史達林派尤金到中國瞭解淮海戰役情況,對他說:淮海戰役打得很成功,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奇跡,也是世界戰爭史上少有的。這個戰役值得我們學習研究,也值得世界各國人民學習研究。你到中國幫我辦一件事,就是收集研究淮海戰役勝利的原因。尤金到中國後,向毛澤東轉達了史達林的要求。毛澤東說:這個戰役是粟裕同志在濟南戰役快結束時提出來的,中央軍委確定了方針、原則和戰役的兵力部署,戰役的具體指揮是總前委的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位同志。

毛澤東在1949年的一次談話中還說:

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這是一個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歷史結論。

本文選自《粟裕傳(第三版)》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2年1月

其他粟裕相關圖書

《縱橫江海:抗日戰場上的粟裕》 粟向陽 著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6年7月

《粟裕年譜》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2年1月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