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英年早逝的宋英宗即位早期在政治上有何作為?

英宗雖然多病, 行事甚至有些荒唐, 但剛即位時, 還是表現出了一個有為之君的風範。 仁宗暴亡, 醫官應當負有責任, 主要的兩名醫官便被英宗逐出皇宮, 送邊遠州縣編管。 其他一些醫官, 唯恐也遭貶謫, 便在英宗面前求情, 說:“先皇起初吃這兩人開的藥還是很有效的, 不幸去世, 乃是天命, 非醫官所能及。 ”

英宗正色道:“我聽說這兩個人都是由兩府推薦的?”左右道:“正是。 ”英宗便道:“如這樣, 我就不管了, 都交給兩府去裁決吧。 ”眾醫官一聽, 都嚇得魂飛魄散, 暗暗驚歎新皇帝的精明與果斷。 顯然, 英宗行事很有些雷厲風行的風格,

與濫施仁政的仁宗有著很大的不同。 不僅如此, 英宗也是一個很勤勉的皇帝。 當時, 輔臣奏事, 英宗每每詳細詢問事情始末, 方才裁決, 處理政務非常認真。

圖片來源於網路

更重要的是, 英宗繼續任用仁宗時的改革派重臣韓琦、歐陽修、富弼等人,

面對積弱積貧的國勢, 力圖進行一些改革。 一次, 英宗問歐陽修, 近日屢有天災, 言事者多稱是因為朝廷不能進賢任能, 不知這是為何。 歐陽修回答, 近年進賢之路的確太窄, 他自己也常常與韓琦討論此事。 可見歐陽修是有備而來, 乘機進行勸諫。 英宗很是驚訝, 忙問道, 此話怎講?中書經常推薦一些人, 他不是也大都加意任用了嗎?顯然英宗對自己的用人政策還是比較滿意的。

歐陽修卻指出了問題的另一方面。 他認為, 自陛下親政以來, 自己和韓琦、富弼有感皇恩, 精心挑選內外官員, 而陛下也用人不疑, 這是過去所不能比的, 但所選之人多為擅長於錢糧刑名的強幹之才, 並非文學之士。 歐陽修的這番話, 先對英宗的知人善任大加褒贊,

轉而指出了以前所選人才過於單一的問題。

英宗聽罷深有所悟, 決定廣泛招攬人才。 韓琦、歐陽修等人舉薦了20人以應館閣之職, 英宗令均予召試。 韓琦等人開始還認為選的人太多, 英宗道:“我既然要你們舉薦, 為的就是從中選賢,

豈能嫌多?”從中可見英宗勵精圖治、奮發有為的迫切心情。 他對以前舊的選任體制進行大膽的改革, 甚至走得比當時勸說英宗力圖改作的歐陽修等人還要遠, 還要快。

不僅如此, 英宗還非常重視書籍的編寫和整理。 治平元年, 司馬光寫成了一部《歷年圖》進呈給英宗, 英宗對此大加讚賞。 治平三年, 司馬光依據《史記》, 參以他書寫成《通志》八卷, 大約即是後來的《資治通鑒》的前八卷。 英宗對此予以充分肯定, 鼓勵司馬光繼續編司馬光《資治通鑒》手稿寫下去, 等書成之後再頒賜新書名。 他還同意司馬光自己選聘助手並組織編寫歷代君臣事蹟的書局的請求, 批示將書局設在崇文院內, 特允許其借調龍圖閣、天章閣、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秘閣的書籍。

崇文院是北宋的國家圖書館, 下設秘閣與三館, 三館即昭文館、史館、集賢院, 這些都是皇家藏書之處。 秘閣所藏尤為精品, 有從三館中挑選出的萬卷珍本書以及皇帝收藏的古玩和墨蹟。 龍圖閣、天章閣是太宗、真宗的紀念館, 所藏除二人的真跡、文集外, 還有圖書、典籍等重要文物。 不僅如此, 英宗還批准提供皇帝專用的筆墨、繒帛, 劃撥專款, 供給書局人員水果、糕點, 並調宦官進行服務。

英宗是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的後盾

英宗的批示,極大地改善了司馬光編修史書的條件,使編寫《資治通鑒》的宏偉事業自一開始就有了堅實的後盾。司馬光為了報答英宗皇帝的知遇之恩,在此後漫長的19年裡,將全部精力都耗在《資治通鑒》這部巨著的編纂上。應該說,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的最後編成也有英宗的一份功勞。

英宗雖然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卻因病英年早逝,享年36歲,空有一番抱負無從施展。不過,這卻給他的兒子神宗留下了機會與挑戰。

英宗是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的後盾

英宗的批示,極大地改善了司馬光編修史書的條件,使編寫《資治通鑒》的宏偉事業自一開始就有了堅實的後盾。司馬光為了報答英宗皇帝的知遇之恩,在此後漫長的19年裡,將全部精力都耗在《資治通鑒》這部巨著的編纂上。應該說,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的最後編成也有英宗的一份功勞。

英宗雖然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卻因病英年早逝,享年36歲,空有一番抱負無從施展。不過,這卻給他的兒子神宗留下了機會與挑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