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亞洲兩大“名相”,清朝的李鴻章和日本的伊藤博文究竟誰更優秀?

清朝末年的李鴻章, 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 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

而日本伊藤博文, 則是日本近代政治家、長州五傑之一、明治九元老中的一人。 他還是日本第一個內閣總理大臣、樞密院議長、貴族院院長, 首任韓國總監, 明治憲法之父, 立憲政友會的創始人。

那究竟李鴻章和伊藤博文, 誰更優秀呢?

李鴻章個人能力不可否認的很優秀, 24歲就中進士, 列二甲第十三名, 用年輕有為來說李鴻章毫不為過;後來趕上“太平天國”, 李鴻章和父親李文安回家辦團練;“太平天國”勢力最龐大的時候, 曾國藩獨木難支, 尤其是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後, 清政府在整個長江下游地區已失去最後一支主力。

曾國潘與李鴻章相商, 組建淮軍, 由於廬州團練的這些基礎和李鴻章在當地的各種關係, 淮軍的組建、招募比較順利。 組建之初才6000人, 但是2年之後增至六、七萬人, 成為清軍中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一支地方武裝。

憑藉著手上這支在當時國內看來戰鬥力極為強悍的軍隊, 李鴻章迅速上位, 在鎮壓“太平天國”後, 湘淮軍將帥均得加官進爵, 李鴻章受封一等肅毅伯, 賞戴雙眼花翎。 但是曾國藩在剿滅“太平天國”後擔憂太多, 於是對湘軍開始大規模裁軍, 手上沒了槍桿子, 也就導致曾國藩後期的悲劇。

而李鴻章不僅沒裁軍, 還略有增加, 吸收了很多湘軍被裁人才;理由是“吾師暨鴻章當與兵事相始終, 留湘淮勇以防剿江南北, 俟大局布穩, 仍可遠征他處”。 後來的事態發展也充分顯示出了李鴻章的眼光是不錯的;在剿撚的時候, 實力大減的湘軍根本無力抵抗, 而淮軍曾國潘又指揮不動, 歷時一年半, 曾國藩督師無功。

李鴻章成了欽差大臣, 接辦剿撚事務, 李鴻章上任後, 淮軍繼續擴軍, 合計剿撚兵力達7萬人。 東撚軍覆滅, 李鴻章因功賞加騎都尉世職。 西撚軍覆滅後, 並賞加太子太保銜, 授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 1870年七月接替曾國藩辦理天津教案, 後因成功調解天津教案, 八月調任直隸總督, 後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

在之後的時間裡, 李鴻章大力發展“洋務運動”, 並成為“洋務運動”的領軍人物, 但是由於連年戰亂政府不斷從企業中抽離資金、強加冗員, 長期的政策保護又使企業暮氣沉沉。 這些重病纏身的企業隨著外國勢力的入侵和民族資本的崛起難逃悲劇命運。 而李鴻章本人及其家族則是從洋務中大發橫財。

李鴻章還做過一件事,那就是簽訂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而且中後期開始,各大列強要求必須李鴻章來談,這裡面的溝溝道道,有經驗的人都懂的;其中晚清時期最大的兩筆喪權辱國條約,都是李鴻章簽訂的,並且是指定必須由李鴻章簽;第一個是《馬關條約》,第二個是《辛丑合約》,內容就不多說了,都懂。

但是有一點要說的是,在簽訂《馬關條約》後,遼東半島觸動列強利益,引起俄法德三國干涉,日本被迫同意歸還遼東半島,1896年為使李鴻章放棄清政府自造鐵路的方針,沙皇批准,以300萬盧布賄賂李鴻章。但李鴻章最終實得值可能只有50萬,這引發了他對俄國人的報復,在最後時刻拒絕簽約。

還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提,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當時清朝的海軍遠勝於日本海軍,但是在日本強佔琉球群島的時候,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滿清政府,不敢為琉球國出頭,一再縱容日本,這也讓日本進一步見識到了滿清的腐敗和懦弱,這也是“甲午戰爭”爆發的一個最重要原因。

再來看看伊藤博文吧,伊藤博文曾經四次組閣,任期長達七年,任內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使日本登上了東亞頭號強國的地位。官至從一位、大勳位、公爵。不過從本質上上說,他在日本統治集團裡還算是文治派。他的不朽功業是建立了一種有生命力的立憲制度,他使日本人能夠有秩序的進行政治和平演變,在此種變化中,民眾得到日益擴大的參政機會。

可以說,沒有伊藤博文,縱然日本明治天皇再有改革之心,也無從下手吧,沒有伊藤博文,就沒有後來強大的日本;可以說,直到如今,日本仍然要感謝伊藤博文,把這兩個人放在一起比較,實在是對伊藤博文的侮辱。

在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前,伊藤博文與清政府全權大臣李鴻章有一段令人回味的對話。伊藤博文對李鴻章揶揄道:想當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風,談不成就要打,如今真的打了,結果怎樣呢?我曾經給過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貴國迅速改革內政,否則我國必定後來居上,如今十年過去,我的話應驗了吧?

李鴻章歎了一口氣說:改革內政,我非不欲做,但我們國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齊,不像貴國一樣上下一心。如果我們兩人易地以處,結果會如何?伊藤博文思忖片刻,表示: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幹得比我強;如果我是你,在中國不一定幹得比你好。這段對話儼然可為李鴻章所蒙受的“冤屈”開脫——甲午之敗,非李鴻章之罪也。而是“國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齊”導致的問題,這個問題似乎是個人解決不了的。

縱觀李鴻章和伊藤博文這兩人的一生,李鴻章一生都是為滿清統治者服務,一切都是以穩定滿清對中華的統治為核心,至於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曾不曾在李鴻章的腦海中出現過;而伊藤博文的一生,都是在日本的強大和崛起而奮鬥,最終落後的日本,在他的帶領下,成為了世界級強國。

李鴻章還做過一件事,那就是簽訂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而且中後期開始,各大列強要求必須李鴻章來談,這裡面的溝溝道道,有經驗的人都懂的;其中晚清時期最大的兩筆喪權辱國條約,都是李鴻章簽訂的,並且是指定必須由李鴻章簽;第一個是《馬關條約》,第二個是《辛丑合約》,內容就不多說了,都懂。

但是有一點要說的是,在簽訂《馬關條約》後,遼東半島觸動列強利益,引起俄法德三國干涉,日本被迫同意歸還遼東半島,1896年為使李鴻章放棄清政府自造鐵路的方針,沙皇批准,以300萬盧布賄賂李鴻章。但李鴻章最終實得值可能只有50萬,這引發了他對俄國人的報復,在最後時刻拒絕簽約。

還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提,在“甲午戰爭”爆發之前,當時清朝的海軍遠勝於日本海軍,但是在日本強佔琉球群島的時候,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滿清政府,不敢為琉球國出頭,一再縱容日本,這也讓日本進一步見識到了滿清的腐敗和懦弱,這也是“甲午戰爭”爆發的一個最重要原因。

再來看看伊藤博文吧,伊藤博文曾經四次組閣,任期長達七年,任內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使日本登上了東亞頭號強國的地位。官至從一位、大勳位、公爵。不過從本質上上說,他在日本統治集團裡還算是文治派。他的不朽功業是建立了一種有生命力的立憲制度,他使日本人能夠有秩序的進行政治和平演變,在此種變化中,民眾得到日益擴大的參政機會。

可以說,沒有伊藤博文,縱然日本明治天皇再有改革之心,也無從下手吧,沒有伊藤博文,就沒有後來強大的日本;可以說,直到如今,日本仍然要感謝伊藤博文,把這兩個人放在一起比較,實在是對伊藤博文的侮辱。

在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前,伊藤博文與清政府全權大臣李鴻章有一段令人回味的對話。伊藤博文對李鴻章揶揄道:想當年中堂大人何等威風,談不成就要打,如今真的打了,結果怎樣呢?我曾經給過大人一句忠告,希望貴國迅速改革內政,否則我國必定後來居上,如今十年過去,我的話應驗了吧?

李鴻章歎了一口氣說:改革內政,我非不欲做,但我們國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齊,不像貴國一樣上下一心。如果我們兩人易地以處,結果會如何?伊藤博文思忖片刻,表示: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幹得比我強;如果我是你,在中國不一定幹得比你好。這段對話儼然可為李鴻章所蒙受的“冤屈”開脫——甲午之敗,非李鴻章之罪也。而是“國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齊”導致的問題,這個問題似乎是個人解決不了的。

縱觀李鴻章和伊藤博文這兩人的一生,李鴻章一生都是為滿清統治者服務,一切都是以穩定滿清對中華的統治為核心,至於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曾不曾在李鴻章的腦海中出現過;而伊藤博文的一生,都是在日本的強大和崛起而奮鬥,最終落後的日本,在他的帶領下,成為了世界級強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