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到終南山隱居為什麼不再是文人的雅事?

今天和您分享的成語是“終南捷徑”

出自《新唐書·盧藏用傳》

終南山, 又名太乙山, 地處在陝西西安的西南, 屬於秦嶺山脈的一段。 作為道教全真派的聖地, 終南山素有“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 歷史上, 終南山不僅是道士和高僧的修行之地, 更是文人雅士的隱居之地, 也被稱為“隱士的天堂”。

這相傳西周的薑子牙在出仕之前, 就曾經隱居終南山, 故而才有“垂釣磻(pán)溪”的典故;漢朝的開國元勳張良, 在輔佐劉邦打敗項羽, 平定天下之後, 功成身退, 遁入終南山的南麓, 紫柏山。

∆ 終南山

也由此啊, 這慕名前去的隱士也就多了起來, 這人一多, 自有良莠不齊, 也就出了真假之相。

唐朝初年, 幽州有一個叫作盧藏用的書生, 少有文才, 十年寒窗苦讀後考中了進士。 但是由於得不到領導的賞識, 因此為官心切的盧藏用便想到了一個旁門左道的法子。 什麼法子呢?那就是“隱居”。

不過您要注意, 這個隱居是打了雙引號的, 盧藏用的本意, 並不是把自己真的隱居起來, 說白了, 他只是假扮成一個隱世的高人, 為了給自己鍍上一層金。

這自古以來, 隱士身上大多都自然帶著“大師”的光環, 君王對這些隱士的偏愛那也是有目共睹的。 比如《三國演義》中, 就安排諸葛亮三顧茅廬而後登場, 這也是為了突出他是世外高人的氣質。

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 盧藏用選擇了大名鼎鼎的終南山作為自己的隱居之地, 這一來當然是因為終南山的名氣很大, 那二來呢, 則是因為終南山就在長安的附近, 這便是“近水樓臺先得月”。 也由此可以和一些官員打打交道, 引起朝廷的注意。

這盧藏用這一招還果然很靈, 當他和他的哥哥盧征明一起跑到終南山去餐風飲露、裝模作樣地隱居之時, 武則天聽到了這個消息。 當武則天得知, 本朝的進士竟有隱居終南山的高人, 於是趕忙派人請他出山, 並且一下子就給他封了一個“諫議大夫”的官職。 我們可以試想一下,

一個進士, 差不多也就最多安排一個低級的官職, 如果說按部就班, 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等坐到諫議大夫的位置, 那不知道是猴年馬月的事了。 所以盧藏用這一招, 可謂是歪打正著。

後來唐睿宗繼位時, 下詔將隱居天臺山的道士司馬承禎請到宮中, 向他求教陰陽之術。 就在司馬承禎離京前的一天, 司馬承禎遇到了已經官至尚書左丞的盧藏用。 盧藏用指著終南山對司馬承禎說了這樣一段話:“此中大有佳處, 何必在遠?”這意思你我都明白, 那就是, 隱居並不是真的隱居, 這終南山不是挺好嗎?

而司馬承禎則是一個真正的隱士, 他所追求的是精神自由。 於是司馬承禎帶有一定譏諷的語氣回答道:“以僕(pū)所見, 乃仕宦捷徑耳。 ”什麼意思呢?那就是, 你們所說的, 那不過是沽名釣譽, 一條通向仕途的捷徑罷了。

成語“終南捷徑”也由此而來。 今天的意思呢, 基本和古義沒有什麼大的變化, 還是被引用借助求官求職的名利之道, 也泛指因為某個目的而走的捷徑。

在盧藏用的故事廣為流傳之後, 到終南山隱居也就不再是文人值得炫耀的雅事了。不過,終南山的美譽卻一直盛行不衰。這據說,當今在終南山隱居的隱士,還是有的,有五千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修行者在終南山各個山麓隱居。

由此可見,從古至今隱士之“隱”皆在心境之自由,而並非沽名釣譽之能。隱居山林也好,身居鬧市也罷,能保持一顆溫良仁德之心,才是最為重要的。否則,不過是流於形式的浮誇罷了。

到終南山隱居也就不再是文人值得炫耀的雅事了。不過,終南山的美譽卻一直盛行不衰。這據說,當今在終南山隱居的隱士,還是有的,有五千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修行者在終南山各個山麓隱居。

由此可見,從古至今隱士之“隱”皆在心境之自由,而並非沽名釣譽之能。隱居山林也好,身居鬧市也罷,能保持一顆溫良仁德之心,才是最為重要的。否則,不過是流於形式的浮誇罷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