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天安門是中國的象徵,但其實它是建國後才建的

相信大家對:“我愛北京天安門, 天安門上太陽升”, 這句歌詞都不會陌生。 天安門, 一個我們從小就嚮往的地方, 承載了多少人兒時的夢想。 但是, 如今的天安門我們對它的瞭解又是多少呢?

建國前的天安門也叫承天門

紫禁城向南有三道大門, 那就是午門、端門、承天門(天安門)。 端門和承天門的建築規格是一樣的, 端門主要是用來收存皇帝所用的旗仗等器物。 承天門, 剛建成時叫承天門, 後來改為天安門, 既是宮城南向的第一重門, 也是皇城的正門, 明永樂十八年(1420)建成, 順治八年重建, 康熙二十七年再次重建。 而現在我們看到的天安門城樓是在康熙時期原貌重建的。

雄偉壯麗的天安門城樓

天安門在明、清兩朝是皇帝頒發詔令之地。 稱為“金鳳頒詔”, 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活動和皇帝父母進宮, 都要啟用天安門。 只有每年祭天、祭地、祭五穀時, 才由此門出入。 此外, 皇帝大婚、將領出征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秋審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 同時, 還是“金殿傳臚”的場所。

威嚴莊重, 氣勢宏大的天安門城樓

天安門雖然經歷了無數次的皇宮大典, 顯示了皇權至尊。 但是天安門同樣經歷了不堪回首的前朝舊事, 最有名的就是, 英法聯軍攻入北京, 就是從天安門進入的紫禁城。 而當時的咸豐皇帝, 從神武門倉皇的逃往了熱河。 往日輝煌的天安門城樓, 也沒能阻擋英法聯軍入侵的鐵蹄。

天安門城樓

如今的天安門已不是明清時建造的城樓。 1949年夏秋之際, 為迎接開國大典, 原北平市政部門對天安門城樓多年來積存的鴿糞、蒿草等汙物進行了清除, 對破損的磚瓦、門窗等構件進行了簡單整修。 一直到1966年大小又經歷了三次整修, 到了1969年, 受66年河北邢臺地震的影響, 為徹底解決天安門城樓幾百年來積存下的種種問題和不安全隱患。

對天安門進行了拆除, 按原規模和建築形制重建天安門城樓。 重建的天安門城樓實際通高34.7米, 比以前高了83釐米。

這座天安門感覺是不是很有趣?這是影視基地裡的天安門

天安門已經成為現代中國的象徵, 並被設計入國徽。天安門以其500多年厚重的歷史內涵,高度濃縮的中華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同時它還是新中國的象徵和無與倫比的政治矚目和神往,成為了世界和中國各族人民嚮往的地方。

並被設計入國徽。天安門以其500多年厚重的歷史內涵,高度濃縮的中華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同時它還是新中國的象徵和無與倫比的政治矚目和神往,成為了世界和中國各族人民嚮往的地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