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宋太祖趙匡胤為何不殺柴氏後人?不殺士大夫?神秘誓碑還原真相

整個北宋基本上不殺士大夫、言官, 營造出一種很適合文人生活的氛圍。

與歷史上其他王朝相比, 文人士大夫再怎麼讓皇帝過不去, 也不擔心性命問題。

在這樣的環境下, 宋朝文壇也百花齊放, 出現了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文壇領軍人物。

其中蘇軾由於深陷“烏台詩案”, 很多人喊殺, 蘇軾也只是被流放南方, 保住了自己的“老頭皮”。

蘇軾

范仲淹曾由衷地讚歎道:“祖宗以來, 未嘗輕殺一臣下, 此盛德之事。 ”

那麼。 宋朝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定呢?

這還得從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 黃袍加身說起。

西元960年,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 兵不血刃得了江山。

得江山易, 守江山難。

趙匡胤即位之初, 就在皇宮一處密室立了一塊神秘之碑, 讓繼任者恪守碑文的約束。

關於這塊神秘之碑, 尤以南宋陸遊《避暑漫抄》記述最為詳備。

藝祖受命之三年, 密鐫一碑, 立於太廟寢殿之夾室, 謂之誓碑, 用銷金黃幔蔽之, 門鑰封閉甚嚴。

因勑有司, 自後時享及新太子即位, 謁廟禮畢奏請恭讀誓詞。

獨一小黃門不識字者從, 餘皆遠立。

上至碑前, 再拜跪瞻默誦訖, 複再拜出。

群臣近侍, 皆不知所誓何事。

自後列聖相承, 皆踵故事, 歲時伏謁, 恭讀如儀, 不敢洩漏。

雖腹心大臣亦不知也。

靖康之變, 兵人入廟, 悉取禮樂祭祀諸法物而去, 門皆洞開, 人得縱觀。

碑高七八尺, 闊四尺餘, 誓詞三行

一雲:“柴氏子孫, 有罪不得加刑, 縱犯謀逆, 止於獄內賜盡, 不得市曹刑戮, 亦不得連坐支屬。 ”

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

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 天必殛之。 ”

其大意是:

宋太祖趙匡胤即位第三年, 秘密鐫刻了一塊石碑立在太廟寢殿的一個夾室。

歷代皇帝都嚴守這個秘密, 其他人一概不知。

靖康之亂爆發, 金軍攻破開封, 人們才看到了這神秘之碑。

碑上刻有三行誓詞:

一是柴氏家人不管有多大的罪行, 都不能處以死刑。

二是優厚文人士大夫, 不得對其進行殺戮。

三是強調前兩條之必須遵守, 否則會遭到老天報應。

陸遊的這一記載在《宋史·曹勳傳》以及南宋史學家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也有佐證。

明末學者王夫之《宋論》也有相關記載, 只有第三點改成:不加農田之賦。

大多數史學研究者傾向王夫之這一說法。

因為如果按陸遊的說法去理解, 太祖立的誓約第三條無任何意義。

關於第一點, 宋太祖為何要保全柴氏子孫呢?

趙匡胤對自己從孤兒寡母手中奪了天下, 取而代之總有些理虧的愧疚之情。

何況柴榮對他恩重如山、情同兄弟。

於是趙匡胤就立了誓碑, 立下祖訓。

奪了人家天下, 而能優厚其子孫, 也算他寬緩不苛, 感恩回報。

黃袍加身

王銍《默記》中記載:

陳橋兵變後, 趙匡胤回師汴京, 六宮迎拜, 趙匡胤看見有兩個兒童, 就問是誰的兒子。

回答說是周世宗之二子——紀王和蘄王。

當時, 趙普、潘美都在一旁, 趙匡胤問他們怎麼處理。

趙普說:“應該除去, 以免後患。 ”

唯潘美在後以手摳掐殿柱, 低頭不語。

太祖曰:“你認為不可嗎?”

潘美回答說:“臣豈敢以為不可。 我與陛下曾同為周世宗之臣, 勸陛下殺之,是負世宗;勸陛下不殺,陛下必定懷疑我。”

趙匡胤點頭贊許,說:“我接人之位,再要殺人之子,我不忍心。”

太祖當即將世宗子其一判給潘美為養子,後不再過問。

那麼宋太祖為何又優待文人而不擅殺呢?

趙匡胤是行伍出身,他以自己的親身體會感知武將掌管兵權絕不是什麼好事。

因而他對武人深懷戒心。

他認為要想天下太平安定,就不能讓武人有太高的地位權力。

這是宋王朝高調重文輕武的根本因素。

這從下面一個歷史事件可以看出來。

趙匡胤在一次設宴招待群臣時,翰林學士王著,喝醉了酒思念故主,當眾大哭起來。

群臣大驚,都為他捏一把汗。

太祖卻毫不怪罪,命人將他攙扶出去。

第二天,有人上奏說王著當眾大哭,思念周世宗,應當嚴懲。

太祖說:“他喝醉了。在世宗時,我和他同朝為臣,熟悉他的脾氣。他一個書生,哭哭故主,可以理解。也不會出什麼大問題,讓他去吧。”

這件事也反映出趙匡胤的襟懷大度。

正是在趙匡胤影響下,北宋王朝以其鮮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文治盛世的頂峰,北宋王朝可以說是君主專制史上的最開明的一個王朝。

太祖誓碑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應不朽的誓言。

文人、士大夫生在北宋,何其幸也!

勸陛下殺之,是負世宗;勸陛下不殺,陛下必定懷疑我。”

趙匡胤點頭贊許,說:“我接人之位,再要殺人之子,我不忍心。”

太祖當即將世宗子其一判給潘美為養子,後不再過問。

那麼宋太祖為何又優待文人而不擅殺呢?

趙匡胤是行伍出身,他以自己的親身體會感知武將掌管兵權絕不是什麼好事。

因而他對武人深懷戒心。

他認為要想天下太平安定,就不能讓武人有太高的地位權力。

這是宋王朝高調重文輕武的根本因素。

這從下面一個歷史事件可以看出來。

趙匡胤在一次設宴招待群臣時,翰林學士王著,喝醉了酒思念故主,當眾大哭起來。

群臣大驚,都為他捏一把汗。

太祖卻毫不怪罪,命人將他攙扶出去。

第二天,有人上奏說王著當眾大哭,思念周世宗,應當嚴懲。

太祖說:“他喝醉了。在世宗時,我和他同朝為臣,熟悉他的脾氣。他一個書生,哭哭故主,可以理解。也不會出什麼大問題,讓他去吧。”

這件事也反映出趙匡胤的襟懷大度。

正是在趙匡胤影響下,北宋王朝以其鮮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文治盛世的頂峰,北宋王朝可以說是君主專制史上的最開明的一個王朝。

太祖誓碑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應不朽的誓言。

文人、士大夫生在北宋,何其幸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